造像题材及相关问题
邴法敬造像碑题材之丰富,是其他造像碑无可相比的,四面十二龛,龛像均不相同,根据榜题可知,雕造佛像有香积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锭光佛等;菩萨像有弥勒菩萨、菩贤菩萨、观世音菩萨、思惟菩萨以及维摩经变、涅槃经变等经变故事。这些造像题材有些是北魏以来常见的,有些则是首次出现的,有些则是在前期出现的题材中演变的。不难看出,邴法敬造像碑在继承北魏以来流行的造像题材的同时有新的发展。
邴法敬造像碑在造型上属四阿顶方柱体造像碑,这种形式的造像碑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出现,如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四阿顶方体造像碑,是日本书道博物馆的北魏延兴二年(472年)“黄囗相造像碑”,由方形碑座、方柱体碑身,汉四阿式屋顶碑首组成,四面凿龛造像③。这种四阿顶方体造像碑,对后世造像碑形体的影响极大,视为北齐时四方柱体造像碑的鼻祖。如河南博物院藏北齐武平三年(572年)“佛时寺造像碑”、淇县博物馆藏“灵山寺四面造像碑”(图五)、浚县博物馆藏“浚县四面造像碑”(图六)、沁阳市博物馆藏“四面造像碑”以及隋开皇二年“邴法敬造像碑”等,均为四阿顶方体造像碑杰出之作。碑体为四方柱体,四面雕造像龛,每面三龛,上下叠列,每龛均为一单独的主题,内容丰富。上有仿木结构的九脊单檐歇山式碑首,下有方形碑趺。这种四阿顶方体造像碑,继承了北魏石窟中心塔柱的造型,并在碑体上端施以仿木结构的四阿式屋顶为碑首,既具防止雨水浸蚀佛像的功能,又具极强的装饰效果,加之高大的方柱体碑身配以稳重大方的四方体碑趺,使整体造型显得宏伟气派,庄严而豪华。石窟中心塔柱的原型,是印度建在石窟内的一种佛塔,称为“支提”,多置于石窟的后部,塔前有一个较大的场所,为僧众举行礼佛集会之用。这种形式传到中国后,多放置在石窟的中央,以供僧人们礼拜供奉。后来发展为塔顶与窟顶相连,形成石窟寺中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或雕千佛,或雕像龛。它不仅可供僧众礼佛,还可起到对石窟顶部的支撑作用。虽然这种塔柱式造像多与石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对造像碑的出现却有着极大的影响。信士们为了单独供养和雕刻方便,便将这种造像形式借用于石窟寺之外,形成一种有别于石窟中心塔柱的造像碑。这种新的造像形式一经出现,便受信徒们的欢迎。如1959年在山西沁县南涅水曾一次出土北魏时期的造像碑数百件,有不少是用雕有四面像龛的方石叠成的形似塔柱的造像碑④,这种造像碑既可数节叠放,成为寺院中固定的具有纪念碑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也可单节置放于佛堂内供信徒礼拜。如陕西博物馆藏的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扈氏一族造像碑”和景明二年(501年)的四面造像碑,均为四面雕刻像龛的塔节式造像碑⑤。这种塔节式造像碑对河南豫北地区北齐至隋代的造像碑造型影响很大,出现了一批类似于塔节式的四阿顶方柱体造像碑,将造像碑艺术推到了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