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读
发布日期:2017-04-24

张盛,正史无传。据墓志记载:张盛,字永兴,南阳白水(今河南省南阳)人,生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卒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葬于相州安阳修仁乡,年九十三。“自开源命氏,分邑承家,引派水于龙河,挺孙枝于玉树,乃卿乃相,代有人焉。”由此可知,张盛出身并非普通百姓,家中世代为官,张盛本人也在官场仕途中颇有名气。隋立国后,他从县令一级的官吏,一步步升至征掳将军、中散大夫。其夫人王氏先卒于开皇六年,开皇十五年与张盛合葬于相州安阳城北五里白素乡。

白釉黑彩侍吏俑实为门官,也称作门吏、门官、守卫、侍仆、门庭仪卫等,其形象均手持武器,立于门左右或内外,是世俗居室制度在地下的反映。北魏时期在随葬的武士俑中,往往有成双的两件,形体特别高大,放置在墓门两侧[4]。门吏等在墓葬里出现,其意图显然是显示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与普通人区别开来。张盛墓出土的白釉黑彩侍吏俑,显然也是在昭示张盛的贵族身份和官宦地位,与普通百姓有天壤之别的。

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的文化面貌也常带有浓重的北朝色彩。墓主人张盛,也是生于北魏,卒于隋。莲瓣纹的广泛流行,自然是和北朝的佛教影响有密切联系。北朝时期大量开凿石窟,兴建寺院,佛教艺术因而深入到各个领域,各种工艺品的莲花题材就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装饰。侍吏俑站立的器座的表面是浮雕的覆莲,是莲瓣纹的一种。《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佛教题材的莲花座的出现,显示了佛教对世俗生活及丧葬文化的强烈影响。

张盛墓出土的白釉黑彩侍吏俑,单从白釉的釉色来讲,不是严格意义的纯白色,有的地方白中泛黄,有的部位白中微微闪青色,带有青瓷的某些特征,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把它归为青瓷。陶瓷界认为,白釉瓷器始见于北朝晚期,中国早期的白釉瓷器以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瓷器为代表。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增多,研究者的认知也随之深入,而巩县白河窑址的考古发掘,更是把中原地区最早烧制白釉瓷器的时间提前到了北魏。巩县白河窑的白釉瓷器,数量不多,但与北魏青釉瓷器伴出,且与青釉瓷器出现同窑装烧的情况,而且在窑址上发现了烧制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的窑炉,这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白釉瓷器的烧成,是在烧制青釉瓷器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对原料的筛选淘洗以降低胎釉中的含铁量实现的,这是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与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降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瓷器烧制出现了青、白两大系统的基础[5]。青瓷到白瓷,可以说是伟大的创造。白釉瓷器中釉色泛青或闪黄等现象,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烧造青釉瓷器向白釉瓷器转化这种演变趋势。而张盛墓出土的白釉黑彩黑彩侍吏俑,其白釉的釉色无疑也为我们研究早期白釉瓷器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是我们关注白釉黑彩侍吏俑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