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序列入手,将镇墓兽分为五个时期作以研究,第一阶段,战国到秦汉的始作期;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第三阶段,隋唐的鼎盛期;第四阶段,晚唐至五代的衰落期;最后一阶段,五代以后的消亡期。
始作期。镇墓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据已发表的资料,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的楚墓中均出土有镇墓兽。战国早期楚墓出土的镇墓兽,形状比较简单,仅初具雏形。有头、颈、身三部分,头上没有器官,身躯部位植于木质方座之上。战国早期以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出土的一件木质镇墓兽为例[4](图3),整体由座、身两部分组成,而镇墓兽的身和座是分别雕成,兽身插在底座上。座为方形,长、宽均为24.5 厘米。镇墓兽为单头,面作长方形,长舌,曲颈。眉、目彩绘,通身涂黑,上面绘有红色卷云纹和菱形纹,顶部有两个插角的方孔。镇墓兽身长32厘米、通高46厘米。

图3 木质镇墓兽
战国中期,较早期而言,镇墓兽器形变得复杂、规整,出现对称的造型。以1986年江陵雨台山18号墓出土的彩绘龙云纹双头镇墓兽为例[5](图4),盝状座浮雕出相间的方块,双兽的首、身背向相连插于座上,兽作凸眼、龇牙吐长舌、曲颈、弯体状,兽首上插有四只真鹿角。镇墓兽有器座,身为木胎,雕制,裸黑漆,用红漆绘出龙纹、云纹、变形菱形纹和几何纹等繁褥的纹饰,通高100厘米。

图4 彩绘龙云纹双头镇墓兽
战国中晚期,镇墓兽造型多出现鹿角,战国早期的这类镇墓兽是没有鹿角的,中晚期才出现鹿角,一般认为鹿角象征防御,以免墓主人受鬼邪侵扰。以河南信阳楚墓1号墓出土的漆彩绘镇墓兽为例[6](图5)。头顶插有两个鹿角,角上髹成组的黑色卷云纹,两耳翘起,头部似兽。双目圆大,张口吐舌,舌垂直值腹部。胸部绘有双乳,背部雕刻有四组对称的卷云纹。全身除眼、舌髹有红漆,耳、爪髹有黄漆外,其余各部皆髹褐色漆并绘有红黄相间的鳞纹。通高128厘米。

图5 漆彩绘镇墓兽
秦汉时期,墓葬中很少随葬镇墓兽,文章选取一件出土于陕西西安市北郊一座秦墓中的陶质镇墓兽为例[7](图6)。此陶质镇墓兽,头顶独角,面似马头,肋生双翼,长尾上扬似弯刀,前肢伏地,后肢弯曲,作跳跃状,双翼欲张,显得凶猛强悍。这件极具神性的怪兽,为后世镇墓兽肩生双翼开了先河。到了汉代,厚葬始兴,崇信巫术和原始神话,更突出了死后继续享乐和死后升仙的思想,对亡魂的安全护卫很重视。出现了一些动物造型的镇墓兽,如南阳市郊区汉墓中出土的立姿牛形镇墓兽[8](图7),红陶质。头部似牛,有长长的独角,呈低头前冲之势,颈上厚厚的鬃毛成排竖起。双耳向前,两眼鼓凸,四肢粗壮,尾巴上卷,表现了独角兽在低头前冲时精神的集中和力量的强大。前肢上部塑有双翼,表明该兽有飞升的能力,并非一般的动物。身长22厘米、通高12厘米。

图6 陶质镇墓兽

图7 立姿牛形镇墓兽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分裂割据,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墓中随葬镇墓兽的数量较之前明显增多,开始有流行趋势。如河南偃师杏园晋墓所出标本M 34 :64陶质镇墓兽[9](图8),头似牛,神态凶猛,颈上三处鬃毛前剌,四腿粗壮,蹄足,前腿八字形分开,后腿用力猛蹬,如拼命之斗兽。肩胛及脊背处刻印出卷曲鬃毛,尾巴向上卷曲。长34.5厘米,通高23.7厘米。这一时期的镇墓兽在形制上较前期有明显的变化,头部向狮面演化,头生短角或头顶后部伸出一支朝天戟。大体上仍着重表现其动态,缺乏细部雕饰,显得拙稚、古朴,躯体低矮,四肢粗壮有力。但从造型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镇墓兽并没有完全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明显表现出接受了东汉时期造型奇特的独角镇墓兽的影响。

图8 陶质镇墓兽
鼎盛期。隋唐时期,结束战乱,平息割据,国家空前强大、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昌盛,墓中随葬镇墓兽达到一个高峰鼎盛期。特别是盛唐厚葬之风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恐怖的三彩镇墓兽。以河南偃师城关镇北窑村出土的两件三彩镇墓兽为例[10], M5:32出土三彩人面兽身镇墓兽(图9),人面兽身,阔口,高鼻,怒目,突眉。头顶生螺旋角,额上有一绳索状小角,脑后生冲天戟,一双大耳左右对称,两肩生飞翼,足成牛蹄状,前肢直立,踞坐于梯形高台上。通体饰橙、绿、白三彩,制作精美,为三彩中之佳品。通高77厘米。M5:31出土的三彩兽面兽身镇墓兽(图10),狮面,张口露齿,大眼圆睁,獠牙外露,颚下生须。头顶生叉形双角,脑后生冲天戟,头后加饰火焰纹,颈部两侧鬃毛伸展,肩生双翼。足呈牛蹄状,前肢直立,踞坐于梯形高台座上。釉色与人面兽身镇墓兽大致相同,整体施黄、绿、褐釉,同为三彩中之佳品。通高76厘米。

图9 三彩人面兽身镇墓兽图 图10 三彩兽面兽身镇墓兽
衰落期。晚唐至五代,这一阶段镇墓兽已出现衰落之势,镇墓兽已很少出现,代之而起的有一种狰狞可怖的圆形陶制面具,古人称“魌头”。例如河南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的陶绘彩魌头[11](图11)。虎面,高额突眉,瞠目,宽鼻,阔口露齿,头顶双角已残失,两耳残,胲下有5个角状胡须,其中三个残。耳部下方各有一钻孔,灰白胎,胎质坚硬,有绘黑、红彩痕。直径23.5厘米,厚10厘米。

图11 陶绘彩魌头
消亡期。五代以后, 镇墓兽作为随葬明器则已基本绝迹[12] 。究其消亡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晚唐时期,人们的丧葬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接受了堪舆术的丧葬观念和丧葬礼仪,与之相配套的墓葬仪式取代了人面兽面镇墓兽。晚唐墓葬中确有铁猪、铁牛出土。有学者认为,其与镇墓兽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镇墓兽是以神通广大、威力外溢的气势、凶猛可怖的姿态震慑、驱除鬼魅,起着守护死者亡魂的作用;而铁牛、铁猪完全没有这种气势,仅可预防土龙、水龙对死者施暴,起着保佑的作用”。也是实证了人们用与之相配的墓葬仪式取代人面镇墓兽的说法。
其次,纸钱的流行,纸钱也称“纸稞”“冥钞”或“冥币”,是专为死者准备,所谓通行于阴间和鬼神之间的一种“货币”[13]。纸钱源于汉时的随葬“痊钱”,魏晋之后以纸寓钱,称纸钱,唐代已很盛行。《新唐书?王屿传》载,“汉以来葬丧皆有瘫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纸质明器的使用,对我国丧葬礼俗产生了巨大影响,烧纸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所以,纸钱、冥币的流行更是镇墓兽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有观点认为,镇墓兽消失原因是自古盗墓现象猖獗,镇墓兽贵为护墓之神兽,连自身也被歹徒盗掘不保,人们总是讲求实用的,因此镇墓兽的湮灭适当必然。
但笔者认为,人们丧葬观念的转变是镇墓兽消失的重要的原因,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的流行,镇墓兽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最终走向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