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洛阳烧沟汉墓125号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一件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后移交给河南省博物馆(现河南博物院)收藏。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顶部带有球面形状的壶盖,敛口且塑长颈,腹部圆鼓,线条流畅。颈中部微收细、圆腹、折曲状高圈足,边缘折平。腹肩部一周围绘有一组汉代盛行的四神纹白虎纹、云气纹饰图案,其纹饰造型、构图特征明显有四神纹饰的形象。有对称的饕餮纹饰鋪首造型,壶身底部为平底带座,体型流线、浑厚笃实。(图一)

图一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摹本
四神纹饰彩绘陶壶,随葬明器,属于实用器中的贮藏器,是随葬用的贮藏粮食和副食品的容器。在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陶器中,许多都残留有种植的粮食果实。有的彩陶壶内也盛满了植物果实[1]。(图二)陶壶随葬时壶里装满小米等粮食作物,出土时可见很多粮食的外壳,大部分粮食保存仍然完好。

图二 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盛有粮食果实的带盖彩绘陶壶
这件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的铺首(图三)为仿青铜兽面饕餮纹饰,由目、眉、角、鼻、耳、躯干、尾、腿、足9个部分组成。两耳竖直,尖端部位向内弯曲,中间加以点纹,上部中作弧形,弧形内作交叉细线纹,眉毛和鼻子连在一起,两侧面颊向内卷曲。呈圆目,鼻子下方还有实鼻形状[2]。饕餮纹饰为二里冈文化期至西周早期盛行,并非是现实中的动物,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之物。常装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在其应用衰落后,一般出现在器物的耳部和足部。

图三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铺首局部及摹本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器壁之上有繁缛富丽的纹饰,花纹分九组(图四)。只有第三组、第六组之间稍留空白,其它均用墨线或朱线分界。第一组涂赭;第二组图蓝;第三组、第九组朱绘三角形纹;第四组涂蓝,然后墨勾三角形,三角形之间作红白小圆点,呈三角形上下交叉对称;第五组朱色并列锯齿纹;第六组作朱点出菱形纹,为二方连续纹案;第七组为中心主题纹,作有红蓝相间云气纹,云气纹连贯中绘一只白虎和一似狼怪兽;第八组涂蓝,墨勾线菱形、旋涡纹交叉之间施丹粉[3]。主体图案分为四段,第一段白虎纹;第二段云气纹;第三段怪兽纹;第四段云气纹。壶盖绘三朵云气纹,墨勾框朱色、蓝色内涂,直径18.5厘米(图五)。

图四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复原彩绘图

图五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壶盖彩绘复原图及剖面图
彩绘陶壶器身所绘制的主题纹饰可见白虎和云气纹饰(图六)。虎的造型做昂首阔步姿态,双耳竖起,虎身斑驳的毛皮纹饰十分形象,虎目圆睁、警性灵动、神异威武、驱疫辟邪、栩栩如生,虎面部表情描绘的十分传神。虎身上部和正前方绘制一组反映天象的云气图形,云形曲线流畅飘逸、洒脱,强调纹样的流动感,描绘的技法更加趋向于中国画中的大写意,线条勾勒的准确精炼。可见图四彩绘复原图的整体效果,虎背淡涂赭彩,并不是纯白色的,同时也印证了它是一只神虎的说法,神虎纹饰常常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有神虎食旱魃壁画为例,神虎耳部造型偏长高耸[4]。由于器身所绘制的图案部分下面均涂白色而成整体白色粉底,加之描绘的神虎形象,更加接近四神仙境的画面,故此处视虎为瑞兽白虎,同时例证了白虎纹饰造型是汉代四种神灵之一。这只白虎的图形保留至今仍十分清晰,更显珍贵。

图六 四神纹饰彩绘陶壶上的白虎纹饰局部及摹本
烧沟汉墓发掘出土的陶器不仅件数多、纹饰繁,器形也很复杂,出土时器身霉渍斑驳,有的纹饰分析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四神纹饰彩绘陶壶无论在从完整的体积造型、器身繁缛富丽的色彩和传神的场景纹饰,还是制作工艺和使用功能方面均是上乘之物。它是烧沟汉墓出土件数中最具代表性的西汉时期的彩绘陶壶,因为器身绘有四神纹饰之一的虎纹特征明显,所以得名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根据发掘报告所描述,另一侧所描绘的一只酷似狼形的瑞兽褪色严重,它与四神纹饰中记录的四种灵物在造型上有所差别。在汉代画像砖常见青龙和白虎并列,青龙和朱雀并列。但这只瑞兽头部偏尖小似蛇,有四足,又不见龟纹、凤羽饰样,模糊的造型纹饰实属罕见。根据虎纹的明显特征,这只陶壶的纹饰也称之为“四神白虎瑞兽纹”(图七)。

图七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后面图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陶质(图八)。因其有盖子和铺首,制作工艺应为多手法制作的轮制、模制、手制三种方法而成。铺首为模印,盖为轮制(有的陶壶盖子上的钮、乳则为模印)。圈足亦轮制后由手制按接上,空心假圈足与圈足的底部一样,系同器身一起把握旋转而形成,圈足亦轮制后按上,器身随轮旋出。泥质灰陶的陶土似未经过精细的淘洗,也没有加入掺合料,有微量细沙,烧制时火候充足,表里纯灰色,质地坚硬。烧制时火候弱的,烧制出的来的陶器其质地松软,表里变为黑灰色,陶胎灰褐色或黄棕色,表面颜色不纯,有的部分为黑灰色,有的部分为灰褐色,可能因为烧制时氧气缺少,火势较弱的原故,烟多熏染而成。此件出土时褪色和脱落比较严重[5]。

图八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剖面图
我国早期彩陶烧成的温度大约在900°C左右,根据发掘出土的陶窑遗址观察,窑室的封闭条件差,以至于有些成品因氧化还原胎呈灰色。
汉代陶器的烧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技术延续至今。汉代灰陶烧制技术的提高,表现在器物透呈青灰色,这是因为火候控制均匀,烧成的温度约在摄氏1000°C以上,质地坚硬[6]。在制坯方面,陶壶属于圆形的灰陶器型,所以必须采用轮制的方法成胎,成型的陶胎器型形状规整,表面光滑。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能使器物在陶轮的旋转时而随之旋出起伏的边棱,更显陶壶的体态。
西汉的彩绘装饰模仿青铜器、漆器的纹饰,这是因为由于北方的气温不宜漆器的保存,简易的陶器代替了高级的物品,被人们放置在墓葬里。这件绘有四神纹饰的彩绘带盖陶壶反映出了西汉时期人们生活用品的类型、造型特征、功能、应用范围和审美装饰方面的特质,同时也为后人呈现出了西汉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的信息。四神纹饰彩绘陶壶器身所描绘的图形主题意识明确,具有天象、神异、祥瑞、辟邪之功用,它是一件极其具有考古学断代和考古美术参考价值的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