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线刻纹天禄

线刻纹天禄,青铜器,汉代,10.5厘米,长15.5厘米。1989年焦作市嘉禾屯林场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1989年3月10日,焦作矿务局朱村矿职工在市区嘉禾屯林场砖窑取土时,发现一批窖藏铜器,砖窑包人立即派人保护了现场,并立刻向林场公安派出所及市文物工作队报告。焦作市文物工作队闻讯后,立即派人对窖藏铜器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此次出土的41件(套)窖藏铜器,天禄就是其中一件。
天禄昂首挺胸呈站立状,两耳下垂,两眼珠外突,大鼻,张口吐舌(图1),宽尾下拖,兽足,头部和尾部可见阴刻细线纹饰做毛发,宽尾下拖,且背部有一柱状圆孔与腹腔相通(图2)。通体呈孔雀绿色,如同一层绿色油漆,金属光泽度好。该器物的造型生动,构思新颖,铸造工艺精湛,不仅是一件实用物又是一件造型优美的工艺品,是古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图1 铜天禄正面
图2 铜天禄背部
这件铜天禄保存较为完整,据专家分析,此器物可能是以传说中的造型装饰铸造的盛酒器。《汉书》云:“酒者,天之实禄”。由此可见,以天禄形象铸成盛酒器,是想要把享受美酒和祈求上天恩赐的愿望结合在一起。
关于天禄的解释,一种指上天赐予的福禄,意在祥瑞,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尚书·大禹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文选·汉高祖功臣颂》中曰:“赫矣高祖,肇载天禄。”另一种指帝位,《后汉书·桓帝纪》载:“桓自宗支,越跻天禄”,《周书·宣帝纪》载:“帝王之星,未肃而成;天禄之期不谋已至”。还有种解释为俸禄,《孟子·万章下》载:“弗与共天位也,弗与食天禄也”。天禄作为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成为兽名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多用“天鹿”这个名称,《十州记》中载:“聚窟州有辟邪天鹿”,清刘宝楠在《汉石例》卷二中曰:“鹿与禄古字通,且取其吉也”。因此,“天禄”和“天鹿”实际同指一物。
唐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天禄长得像鹿却有长尾,早期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才称“天禄”,而两角则称“辟邪”,到后期也就没有一角两角之分了,但外形却又像狮子,又像老虎,传说因为古人认为狮虎凶猛,可除凶祟,所以常用天禄来看守阙门和神道。《宋书》卷二十九《符禄志下》云:“天鹿者,纯灵之兽也。五色光耀,洞明王者,道备则至。”《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引《瑞应图》云:“天鹿者,纯善之兽也,道备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可见,人们认为天禄为“灵”“善”之兽,能祓除不祥,攘除灾难,永绥百禄。《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锺四,及天禄﹑虾蟆。”中国传统有摆放瑞兽的习俗,人们认为它和龙狮一样,可以将邪气赶走、并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他们又不同与传统的麒麟,天禄属于凶狠的瑞兽,有镇宅辟邪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把艺术形象分为两大类:一是写实动物;二是将不同动物的特征通过夸张、变形、混合而成,即纯属想象的祥禽瑞兽。天禄就属于第二类情况。中国早期的祥禽瑞兽以“龙”“凤”“麒麟”最有名。到了汉代,崇尚神仙,盛行天人感应学说,将没有实现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寄托于神灵,天禄和辟邪这类符合人们理想意愿的神兽就被创造了出来,尊“麟、凤、龟、龙”为“四灵”,视天禄、辟邪为神兽。
关于天禄的起源,有的人认为这与我国的麒麟有关,取其有翼和有角;有的认为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翼兽发展而来的;也有的认为它实际上是狮子的造型,又融入了一些我们中国人固有的思想、艺术观念。但从有限的文献资料记载与出土实物来分析,“天禄”应当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其实是一种文化融合。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件铜天禄,在它的身上我们除了能看到老虎的影子,你会发现天禄还有狮子的特点。但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我国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中,曾发现过几十万年前的古狮化石,后来由于冰河原因,古狮在我国灭绝。从现存的古文献中我们也找不到我国产狮的记载,能见到的只有老虎。在夏商周青铜器上,我们可见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如犀牛、鹿、虎、羊、牛、马,却惟独不见狮子的影踪。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仍将老虎尊称为兽中之王。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物十分的丰富,却仍旧不见有狮子影子。早在公元前138年,也就是我国的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使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加速流入中国。史书中记载,“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而外国的朝贡则成为狮子进入了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师(狮)子”一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在我国出现。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加强,特别是西域文化中佛教文化中对狮子的崇拜,对我国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狮子,很快就被中华文化同化为守门的吉祥动物。随着佛教狮相开始中国化,保持威严尊贵的狮子同时也加入了许多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使得狮崇拜中的狮相与作为帝王贡品的真狮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的狮子作为皇家的贡品,以珍稀动物养在了帝王的宫苑中。特别是在唐朝以前,民间的工匠们很多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狮子的形态,而这些工匠则根据别人的口传和描述进行制作,并且加入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内容,使人们对崇拜中的狮子变得神似而非形似,从而狮子被视为是“百兽之王”,压邪安吉的象征,同时这也就动摇了老虎的威信。进而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天禄的形象,成为了避邪的瑞兽。天禄、辟邪式的狮子,其形象被固定后逐渐被排除于狮子之外;而写实性的狮子则因佛教艺术的影响而获得普及,形成看门的石狮子(从汉代守阙的狮子发展而来)和民间的狮子舞,成了中国式的狮文化。而无论是天禄,还是写实性的狮子,其形象都被“虎化”。
汉代以后,虚幻的天禄一直都是统治阶级喜爱的神兽。而到了魏晋时期,则没有见过这类造型石刻,南北朝时期才重新流行,在南京、丹阳等地还有很多的遗存。但这些天禄形象其源头还是河南,工艺仍然沿袭了汉代。
中唐以后,天禄这种形象竟悄然引退了。天禄的出现正是一种文化融合,也正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中国文化的特点。天禄不仅以外来真狮的造型作依托,还赋予它辟邪、守护、吉祥、平安、高贵、尊严等的精神内涵,并以汉代经济文化繁荣、疆域辽阔为背景,根据中国已有的虎、角兽和春秋战国时的有翼神兽,加入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像创造“龙”“凤凰”“麒麟”等祥禽瑞兽那样,创造了符合中国人理想意愿的“天禄”。
汉代道家思想泛滥,人们对神仙的迷信达到了高峰,相信通过一种锻炼可以成仙或者死后升仙,而在升仙的过程中可以坐骑神兽,既可以承载自己又可以保护自己。所以天禄作为祥瑞神兽常置于古代陵墓神道的两边,多以石刻雕像的形式。
图3 许昌博物馆藏 天禄
2005年8月,许昌市襄阳县颍阳镇出土一尊汉代有翼石天禄,现藏于许昌市博物馆。天禄四脚、尾部和头部都残损,长2.8米,宽1.1米,雄性,昂首挺胸,张口,长舌(或须,由于残损,舌、须特征不明显)贴胸,一角残损,但有明显的痕迹,双翼生于两前脚近肩部,翼尾向后翘起,其他羽毛为浅浮雕。(图3)
图4 南阳汉画馆 天禄
图5 “天禄”二字
南阳市北郊东汉汝南太守宗资墓前石天禄(图4),身高165厘米,长235厘米,右前腿刻有汉隶“天禄”二字(图5)此天禄原存在南阳城北宗资(相传为宋代名臣宗泽之祖)墓前神兽,1932年移至玄妙观,1960年移至卧龙岗汉碑亭前,1997年迁移至南阳汉画馆,保存至今。
图6 天禄 国家博物馆藏
石天禄, 1954年洛阳市涧西孙旗屯乡出土,为东汉时期器物,出土时为一对,另一件现存于洛阳关林管理处的石刻艺术馆。头部高扬,大嘴怒张,露出牙齿,鼻孔圆大,眼睛像两个大铜铃,直视前方,整个躯干似虎,身长,腰细,臀宽,四足如狮。这件辟邪背颈部有阴刻隶书“缑氏蒿聚成奴作”7个字,缑氏是汉代的县名,当时属洛阳京畿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偃师市缑氏镇。从这7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成奴是偃师缑氏人。通高122、通长165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6)。
从以上几件河南地区汉代出土的天禄来看,可以知道,汉代石雕神兽体型大多较为庞大,天禄(和辟邪)尤为其代表,且形成一定的规模,其造型样式相当鲜明,有突出的时代艺术特征,成为东汉石雕艺术的最优秀的代表性的作品。
而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铜天禄,除了具有传统天禄所具备的特点外,其器型与酒具相结合,体量陡然减小,但其依然保持着神兽的特点,看上去厚实圆浑,昂首挺胸,步伐稳健,大有天下之路任我行之势。而从它身上,我们能更真切地看到天禄那种独特的内涵与魅力,其与酒具结合以后,天禄作为神兽的那种神秘色彩。
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出土汉代铜器简介[1]
嘉禾屯村位于焦作市区西南隅3公里的解放区王褚乡,林场砖窑在该村的西南。经过文物工作队人员对窖藏铜器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共出土铜器41件(套),分为容器、生活用具和兵器三类。
容器类出土:钫、钟、提梁壶、盆、扁壶、双鱼纹洗、甗、樽、鉴、鋗、筒形提梁器。
生活用具类出土:勺、勺形器、权、秤盘、牌饰、镂孔提笼、跽祭熊灯、鏊、兽形口衔耳杯砚滴、帷帐构件、鐎斗、五凤镂孔熏炉、天禄尊、镂孔薰瓶、过滤漏盆、盘口壶、器盖。
兵器类出土一件弩机。
出土的这些窖藏铜器中,除了汉代常见的器物,如:灯、炉、壶、熏炉、钟外,还出土了一些汉代铜器中极为少见的器物,如:鏊、瓜棱形权和秤盘等。汉代起秤杆多为木质,不易保存,发掘时未见痕迹。但权和秤盘同出于一窖穴的还很少见。
这批窖藏铜器中有些是集使用与观赏为一体的器物,如:五凤熏炉、天禄尊、兽形口衔耳杯砚滴和跽祭熊灯等,造型优美,既是日常使用的器物,又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为汉代铜器上乘之作。
五凤熏炉,形似凤。大凤双爪铆在直径为21.5厘米、高2厘米的下有三只小乳足的平底盘上。凤昂首挺胸,口衔圆球,展双翅,阔尾上翘,胸前与双翅上均有阴刻羽状纹饰。翅、腹连接处用穿钉连接,可自由张合。尾、翅上均有弧形与长方形小镂孔。胸前、双翅和尾部另饰四足小凤。通高20厘米,小凤高3.1厘米。
兽形口衔耳杯砚滴,龙头,有双角、双翼、双须曲卷,口衔耳杯。口与杯衔接处有一小孔与腹部相通。前腿左曲右伸,后腿右曲左蹬,作爬行状,双尾上翘。背上有柱与腹部相通。
跽祭熊灯,底座残。上饰一长圆形灯柱,束腰,高38厘米。上部有对称的两长方形孔,灯柱头饰一卧熊,熊有长角、长毛,前腿短直呈前伸状,圆肚,作卧式。所留方孔可能为横插一物两端置灯所用。
参考文献
[1]焦作市文物工作队.河南焦作嘉禾屯出土汉代窖藏铜器[J].华夏考古,1995(2).

杨扬,女,郑州大学法学学士,文博馆员,现供职于河南博物院,着力于博物馆学及历史文化研究。
这件线刻纹天禄为什么通体是绿色的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