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安阳老城西南约6公里的活水村发现一座古墓,安阳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该墓为一隋代砖石墓,出土瓷器12件,墓志一合,青釉辟雍砚即为出土物之一。据墓志记载,墓主韩邕,字显和,北齐天保元年任赵州录事,天保四年转任东郡丞,天统元年任徐州司马骑都尉,后弃官就垄,隋开皇七年卒于相州(今安阳)。韩邕墓出土的瓷器,与安阳隋代相州窑青瓷窑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相比,在器形、胎质、釉色、纹饰等方面非常相近,应为本地产品。其中的青釉辟雍砚,在安阳此前发现的二百余座隋墓中是仅见的。[1]
青釉辟雍砚,圆形,砚面平整微凹,四周为环形水槽形成砚池用以储存墨汁,下有间隔不等的15个蹄足围成一周。蹄足束腰部分饰凸弦纹一道。砚盘周边有子口以承盖。 除砚面外,通体施青釉,釉层均匀明亮有光泽。此砚制作规整,造型独特,是隋代的典型器物。
“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释名》)。 砚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由原始社会的石制研磨器具与调色器具演变而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杨志恒先生认为目前所知最早的石砚为下川文化发现的石磨臼和磨棒,距今约3.6-1.3万年间[2]。此后距今7000多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6000余年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3]以及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4]和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皆出土有兼具调色功能的研磨器,此类用于彩绘的研磨器,应是我国砚的雏形。商周时期,石砚的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双鹦鹉调色盘[5],在注重实用功能的同时,已注入了审美因素的内涵。此后直至秦汉时期,砚皆由自然石料简单加工而成,配以研石将天然墨或人工墨碾碎研磨用于书写绘画,如湖北云梦睡虎地西汉墓出土的附研磨石石砚,直接选取自然鹅卵石加以简单加工使用[6]。东汉以后,随着墨碇的出现,研杵失去了其功用,砚台受的压力随之减轻,这就使得利用岩石以外的材质制砚成为可能,陶、瓷、铜、铁、锡等砚应运而生。其中的辟雍砚,即为瓷砚中的一个典型形制。
辟雍砚初见于魏晋时期,发展至隋唐。当时多依据其形制称为“璧水砚”,又因此类砚于寒冬季节,砚盘下可置碳以暖砚而称为“璧水暖砚”。唐杨师道《咏砚诗》云:“圆池类璧水,轻染翰烟华。”即为对辟雍砚的真切描述。宋代,随着考据和慕古之风的盛行,辟水砚也因其形“圆如盘,中隆起,水环之”,制如周代礼制建筑“辟雍”而被称为“辟雍砚” [7]。《钦定西清古砚》卷七晋王廞辟水暖砚说:“砚圆如璧,外环以渠……”,卷五宋澄泥辟水砚说:“规圆如辟,环以墨池……”即为此类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