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柴窑为魁,世不一见。问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
古往今来,中国瓷器不知换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浅吟低唱……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制造和使用陶器的尝试;东汉晚期烧制出的成熟瓷器,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至元代时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则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御窑瓷器,可以说是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清三代时期集数千年的制瓷经验,“仿旧宗其典雅,肇新审其渊源”,使得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最为丰富,器类最为多样,装饰手法及纹饰题材也最为广泛,甚至登上了中国古陶瓷史上的巅峰,实现了唐英“瓷窑可验文明之象” 的志向。也这是因为这样,一直以来,清代瓷器在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都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近几年的情况却是,一向作为拍卖会上“附庸品”的民国瓷器竟然一跃成为了如今各大拍卖会上的耀眼主角,其成交价格也在逐年攀升。就拿2013年来说,北京保利8周年春季拍卖会上,田鹤仙的粉彩梅花弄影赏瓶以276万元成交,纽约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民国粉彩赋有龟龄盌(一对)以317万元成交,北京中汉春季拍卖会上,民国铁骨泥地堆贴金开光粉彩满意绶带耳瓶也以218.5万元成交。
为何一贯不受欢迎的民国瓷器在近几年的报价一路飙升?清代不同时期的瓷器与民国时期瓷器各有何特点?如何能够更深一层次地了解认识中国瓷器?本周六(12月03日)下午,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郑州抱朴文化艺术交流策划有限公司承办,大河网、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支持“炼土生辉——窑变传奇”中原首届陶瓷文化系列讲座第三讲将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准时开讲。届时,将特别邀请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兼历史学院副院长,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刘毅教授为大家带来《清代与民国瓷器》的精彩讲座,期待大家的关注。
了解更多河南博物院公益文化讲座信息,请关注【文博河南】微信公众号。
讲座时间:12月03日(周六)下午2:30
讲座主题:《清代与民国瓷器》
讲座嘉宾:刘毅(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兼历史学院副院长,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
讲座地点: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多功能报告厅
领票地点: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之家
咨询电话:0371—63582521.
中原国学讲坛QQ交流群:515898211.
【嘉宾简介】
刘毅,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兼历史学院副院长、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宋元明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唐宋元明清陶瓷考古、宋辽金明清帝王陵墓制度等方面尤为关注。出版过《瓷器鉴定自学教程:瓷器鉴定三十讲》《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等个人著作。在《文物》《考古》等专业学术刊物以及国(境)内外专题论文集中发表过中国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