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自商周出现甲骨文后,历史通过文字记载得以呈现给后人。但在夏以前的漫长社会中,并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
今人习惯称“炎黄”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为神农氏,姜姓,而“黄帝”姬姓则为轩辕氏,又号有熊。二者均为古代传说中的最早时代的帝王。但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炎黄二帝并不能作为文献记载中的真实存在而得到科学的证明。
那么华夏始祖文化的真相如何呢?发生在那神秘遥远时代的故事如何才能窥见一角风貌呢?那就不得不提到现存的古籍——《山海经》。
《山海经》是什么样的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山海经》无疑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它是华夏上古文化珍品,中国第一部山岳地理专著和华夏神话渊府。纵观《山海经》,全书18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记载了40多个国家,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兽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资料。其记载的神话当中,对后世影响比较重大的就有炎黄之战、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刑天舞戚,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等,精彩纷呈。
那么,《山海经》中的记载与中华祖先起源究竟有何关系?黄帝图腾到底是什么?炎黄时代的传说,究竟是事实还是文学虚构?如何找到祖先的真实存在?
12月02日(周六)下午3:00,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大河网、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支持的2017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丝路传韵”系列讲座第33讲(总第214讲)特邀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以《<山海经>与中华祖先神话》为主题,依据中原出土的上古文物,带领大家一起重新认识炎黄时代。
讲座主题:《<山海经>与中华祖先神话》
讲座时间:12月02日(周六)下午3:00
主讲嘉宾: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地点: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多功能厅
领票地点: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之家
咨询电话:0371—63582521.
【嘉宾简介】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已出版《文学与人类学》《中国神话哲学》等专著、译著24部,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发表论文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