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博物馆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2年作为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青岛试点的重要单位,以“先行先试,探索路径”为目标,普查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普查中共完成了30601件套(181239件)的信息采集工作和9831件套(44410件)的数据上报工作,信息报送量居全国前十位。在“开放办馆”理念下,让文物普查与藏品管理、科学研究结合,文物普查与博物馆建设共赢,惊喜发现不断。
普查博物获新知
9月20日,在青岛市博物馆文物库房,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施安昌与尹一梅正在查看馆藏《淳化阁帖》。施安昌时而指点查看,时而若有所思,不时说:嗯,不错,不错!专家评点说:“青岛市博物馆《淳化阁帖》版本很多,有费甲铸本、肃府本、薛乃蕴刻本。薛乃蕴刻本历史上有著录,在这里发现了实物。高头大本北宋刻《淳化阁帖》,虽仅存第九卷,但帖边有‘陈怀玉镌’,后有宋荦刻跋,还有王功后书跋,其研究价值很高,很有可能是新发现。”
碑帖类文物为青岛市博物馆重点大类藏品之一,在正在进行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约5000件套、1.4万余件碑帖藏品的普查信息影像采集和登录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中不乏价值较高的拓本有待发掘其内涵。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些珍贵拓本的价值,青岛市博物馆特别邀请故宫博物院相关专家,对馆藏约70件碑帖类文物进行了鉴定。
专家认为馆藏明温如玉题签的《颜家庙碑》拓本、诸城著名藏家王戟门钤印的《西峡颂》、《石门颂》、《孔彪碑》拓本,朱拓的《曹望禧造像记》等12件经初步鉴定可定为国家二级以上珍贵文物,同时可整理后申请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此外,在普查中,青岛市博物馆还发现了清代山东胶州籍著名书画家高凤翰印章,馆内专业人员结合馆藏高凤翰书画上的所钤印鉴和高凤翰研究论著,比较鉴别出了早、中、晚时期的用印。高凤翰一生藏印、刻印、用印很多,但遗留至今的寥寥无几,上海博物馆仅存一枚“家在齐鲁之间”,而青岛市博物馆发现的这9枚高凤翰自用印,有白文方印“南村草堂”、椭圆形朱文印“南园”以及白文六面“阿家翁”等。青岛市博物馆在“左臂丹青——馆藏高凤翰书画陈列”展厅改造中,特设专柜展出,及时将这次普查研究成果展示给公众。
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青岛市此次共完成古籍普查6720种、38537册,且不乏著名历史人物手稿、孤本等,蒲松龄手稿《鹤轩笔札》、孤本《青溪暇笔》等3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蒲松龄手稿《鹤轩笔札》参展,该书内容是蒲松龄南游宝应、高邮做孙蕙幕僚时写的书启、公文、谕告等文稿和酬答函礼等,还有1956年时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王统照后跋文,目前发现的蒲松龄手稿以文学创作为主,而以公文为主的手稿仅此一件。
普查建设得双赢
青岛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普查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普查对象多,人手缺乏;一般文物信息整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软件使用、信息采集工作专业度高。针对这些,青岛市博物馆将藏品账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文物普查同时进行,普查工作和博物馆建设取得双赢。
针对普查工作中发现的部分馆藏文物普查信息不明确的问题,青岛市博物馆启用藏品老账,以器物或藏品卡片上的原始号为查找线索,使普查的信息录入更为准确。针对现有的藏品编号、数量统计、定级变更等保管中存在的问题,成立专项课题组,根据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标准、鉴定机构的级别、文物本体属性不同,研发做到物、账、卡与档案四位一体的办法,相关论文还提报参与今年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管专业委员会专题研讨。
青岛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普查要求和馆藏情况,青岛市博物馆设立了相应的信息补全、信息核对、信息录入和信息审核岗位,采取“定岗、定时、定责、定量”的工作方法,锻炼出一支普查骨干队伍。
“通过普查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了青岛市博物馆文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以普查促进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新老交替,梯队建设,软件专家、复合型文保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进一步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博物馆专业队伍创造条件。”该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青岛市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中心落户青岛市博物馆,2014年是信息登录重要一年,在全市普查基础上,将依托现有的藏品信息数据和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信息平台,与未来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的建设结合起来,在实现博物馆文物动态化管理的基础上,构建文物信息的“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