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疑云探楚墓 掘地三尺有乾坤
苏佳 文/图 发布日期:2008-01-13

       楚国是东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地域辽阔,国力强大,也因此造就了底蕴丰厚的楚文化。近年来,楚文化的考古屡有惊世大发现,而上蔡的郭庄楚墓则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发掘的上蔡郭庄楚墓,因其高超的防盗技术和众多高品级国宝的灿然出世而轰动了整个考古界。1月11日下午,中原国学讲坛《国宝揭秘》系列第四期公益讲座《上蔡郭庄楚墓疑云》在河南博物院开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上蔡郭庄楚墓发掘领队马俊才先生作客讲坛,将他亲历郭庄楚墓发掘的全过程配以一张张真实的图片向到场嘉宾作了详细讲述,带领大家回到东周时期的楚国,一一破解了这片神秘墓葬的谜团。

       上蔡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城关镇一带,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周代重要诸侯国蔡国的都城,春秋晚期至战国末年为楚国北方军事重镇,地下文物众多。故城内外分布着多处面积很大的周代墓地。郭庄墓地位于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东部岗地上,东距上蔡故城西垣约3公里,属楚据上蔡时城西楚国贵族墓地一部。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大型楚国贵族墓葬   2座、墓葬祭祀坑11个、周代聚落遗址近900平方米,取得了多项重要考古发现。  
       发现一:墓葬规模宏大,填补了同一时期楚国高级贵族大墓的学术空白
       从马俊才先生提供的地域航片上我们看到,郭庄楚墓的周围曾是一片窑厂,而墓葬也正是由于窑厂的起土得以发现,两座大墓是夫妻墓。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发现,早在楚墓之前,这片土地曾经是蔡国的聚落遗址,是大墓的建设强行征用了蔡国的聚落。大墓的西边原先还应该有车马坑,不知是经历了盗墓的浩劫还是窑厂起土的缘故,车马坑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楚国是南方大国,并不尊崇中原的埋葬制度,所以这两座大墓都采用了诸侯或者王级的“甲”字形大墓,大墓距地表有十八米多,总共有三四十米的厚度。其中一号墓长27米,宽17米左右,还带着一个大墓道。从土质来看,墓葬的位置也做过刻意选择,为日后的防盗奠定了基础。

       发现二:精妙绝伦的防盗技术,有效挫败盗墓“工程”
       提到墓葬发掘,最为考古工作者们所痛恨的恐怕就要属盗墓了,由于盗墓行为的猖獗,考古界一直都有“十墓九空”的说法,而盗墓贼这个职业更是自古便有的。东汉末年,由于时局混乱,盗墓现象更是严重。盗墓者们有的是为了挖掘墓中的宝藏,而有的则是为了筹措起义经费,郭庄楚墓也因此一再经受盗墓的洗劫。1990年左右,由于窑厂起土而问世的楚墓还受到了现代盗墓贼的关注。在墓葬挖掘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们惊讶的发现,郭庄楚墓一号墓中仅盗洞就有了18个之多!有的盗洞光引洞就有23米长,最近的一次盗墓行为经鉴定只比挖掘时间早了两个月,盗墓者甚至煞费苦心的制作了一个挖煤式的巷道。除此之外,还有电子引爆炸洞式的,以及砌起砖头和木板作支撑的。用马俊才先生的话说,盗墓者们已经把盗墓当一项 “工程”来做了。
       可就连这样的“工程”在郭庄楚墓强大的防盗系统前也显得无可奈何,上蔡郭庄楚墓采取了被动防御型的防盗手段,被设计成了一个十分罕见的积沙积石墓。即用细沙代替土来填塞墓室,并在细沙中掺杂大量的石头,这些石头大的有350多公斤,摆放的很有规律。由于细沙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容易塌方,加上巨石的重力及塌方后对盗墓者造成的伤害,因此很难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进入墓室盗窃。此外,墓葬的设计者还在墓室内放置了假棺,里面放些小东西来蒙蔽盗墓者,让对方以为这是座假墓。其实真正的棺材就藏在距离假棺一米多厚的下方。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超的防盗技术,盗洞累累的上蔡郭庄楚墓成功的经受住了盗墓贼们的轮番轰炸。数千年前的古人用他们特有的智慧战胜了现代技术,而用智慧保全的精美墓葬,则带给了我们更大的惊喜。

       发现三:随葬品 价值之高令人震惊,为研究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提供重要依据
       得益于当时的防盗技术,郭庄楚墓一号墓中的大部分墓葬都得以保存。出土的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金器等1000余件,其中不乏精美之器。青铜器主要有大圆盖鼎2件,升鼎5件、小圆鼎4件、小口鼎1件、四龙耳鉴2件、方壶2件、圆壶1件、簠4件、圆形盖豆6件、方豆1件、浅盘豆1件、方座簋4件、敦4件、鬲5件、浴缶1件、盉1件、甬钟3件、铃6件、柱头饰10余件,和大量形态多样的戈、矛、镞、车軎、马衔、节约等青铜兵器和车马杂器等,最大的青铜圆盖鼎口径80厘米,四龙耳铜鉴口径67厘米。汉白玉编磬13件,形制硕大,质地精良,这在国内也是首次见到。琮、璜、佩、环、觹、玦、扳指等精美玉器100余件,玉扳指、裸女玉耳勺、金龙玉环铜削、玉柄铜剑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考古工作者们在方壶、浴缶、升鼎、簋、鬲、盙、甬钟、戈等40余件青铜器上发现了篇幅较大的铭文,这些铭文字体优美,铭文中牵扯到的国家名和人名有很多,还出现了“楚王孙”、“陈公”、“曾侯”、“吴土”、“许公”等许多重要的人名地名。其中的一件链壶,将红铜片和青铜器巧妙的结合,色彩效果十分漂亮。更令大家吃惊的是,在这件器物的盖子里发现的铭文中居然出现了对“曾侯舆”的记载,由此推测,这是在墓主办丧事的时候曾侯乙赠送给他的器物。说明当时列国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贺葬的习俗。再进一步推测得出:墓主人当是楚国王室成员,与曾、陈、吴等国关系密切。同时从随葬品和积沙内的陶器碎片看,墓葬的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年之际。
       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对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物进行修护和研究,部分复原的文物也首度在河南博物院进行了展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文物的复原,上蔡郭庄楚墓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发现四:蔡国聚落遗址,古今第一烧烤场?
       上蔡郭庄楚墓的发掘使得蔡国聚落遗址同样引起了考古工作者们的重视,蔡国聚落遗址文化层厚0.5米左右,表层z在修建一号墓时翻打过。清理各种灰坑或窖穴256个,灰沟2条,水井2眼,房址6处,灶7个,室外烧烤火膛面70个和许多柱洞。
       大量烧烤面的发现引起了考古工作者们的注意,它们是一层黑色木炭灰烬层,灰烬层表面油渍发亮,灰层中多有烧烤过的鱼骨和兽骨。烧烤面十分密集,分布在房址外面的灰坑窖穴中,低地或断崖下,最大的面积近10平方米,最小的面积不足0.5平方米。多数烧烤面的下部还叠压着多层烧烤面,说明烧烤活动是经常性的并延续到了遗址废弃的时代。在所挖掘的900多平方米的遗址中,至少发现了五层烧烤层,并且每一层离得很近,说明在这个地方烧烤曾经非常盛行。在文化层和遗迹的填土中发现大量的各种蚌壳,考古工作者从中筛选出十分丰富的有明显烧烤痕的鱼骨、禽骨和兽骨,并清理出一些削、刮鳞器、镞头、大小鱼钩等小件铜器,陶网坠、石斧等工具,以及丰富的鬲、盆、罐、豆等陶器碎片,农耕聚落中常见的石铲等农具极少发现。
       调查发现,遗址原面积很大,至少在1.5万平方米以上,呈斜坡状分布在墓区所在岗地的西坡上,可惜周围多被窑场起土破坏。遗址西侧边缘距北汝河故道的一处环形大转弯处仅100余米。北汝河故道是汝河水系与沙颖河水系的连接水道,古今一直是重要的通航河流,上世纪60年代才废弃。结合岗地以西地势低洼、湖泽众多、降雨丰富的自然因素,推断这可能是一处蔡国鱼猎聚落遗存,并和古代航运及楚墓选址、水运沙石有关,可以填补我国周代内陆地区鱼猎聚落的空白。大量烧烤火膛和鱼、兽骨的发现,揭示了遗址中普遍存在的烧烤习俗,为研究周代蔡国饮食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由于这是蔡文化聚落遗址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科学发掘,对蔡文化分期研究意义重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