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一丹为敬大姐,不仅因为年龄,更因为她完美地诠释了大姐的含义。做人,利而不害,身边的人都是受益者。做事,为而不争,也正因为不争,没人能与她争。很幸运,在我们很多人的生命历程中,有这样的大姐。”——白岩松
“遇见敬大姐,不是看见一档新闻节目,而是遇见一种新闻态度。遇见对真相的质疑,遇见正义和悲悯。当一个个新闻变成旧闻,一个新闻人的良知姐坚持就镌刻进了我们遇见过的历史。”——于丹
7月19日上午,敬一丹做客河南博物院,为大家分享了一场名为《我遇见你——每个生命都有权利发光》的讲座,与广大读者真情分享了她职业生涯几十年中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
以写书的方式告别职业生涯
今年4月,敬一丹退休,正式结束了她的职业生涯。长长短短几十年的工作经历,遇到了太多的人和事,沉淀下来,她想:这些“遇到”既是个人记忆,也是带着时代印痕的,我需要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小结,我要对自己有个交代,要向我所遇到的一切致意。
于是,2013年冬,敬一丹去了南极。那清澈的净土让她深思和回望,于是酝酿了以写书的方式告别职业生涯的想法。在退休前两年的倒计时中,写作让自己沉淀、充实,对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我在写书时,有那样一种满足感,好像把一个个节目又回忆了一遍。”“写本书,对自己是个交代,跟观众和读者是个交流。”“我在写作的忙碌中,享受着愉悦,告别职业生涯的时候,平和宁静。”
她说,书名之所以是《我遇到你》,是“向我所遇到的一切致意,如果没有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没有这种职业平台和这样的时代,我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我珍惜各种遇到的人、事、物。听到,是幸事;传播,是本分。”
在最好的时光遇到最好的平台
“我庆幸,在最好的时光遇到了最好的平台。”敬一丹说,“央视第一次以主持人名字命名栏目“一丹话题”、第一次卫星连线、第一次72小时直播香港回归、第一个舆论监督栏目《焦点访谈》开播并达收视巅峰……我庆幸我能够遇到。那时间,我赶上了广播的高峰,又赶上了电视的高峰,还赶上了新闻节目的黄金时代,自然就有了难得的经历,也成就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正是这样的时间和空间,我恰巧遇到了。”
新闻人要“有所不为,有所不畏”
记者是什么?敬一丹说,“记者是瞭望者、发现者、检测仪、记录者、无处不在的眼睛、孜孜以求的揭露者……这样的职业形象让人尊敬,比饭碗、生计更能激发起人的激情,在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多半都伴随着理想、热血、崇高、使命这样的词。”新闻人就应该是“有所不为,有所不畏的。要传播有价值的声音,才不负于这个职业。听到,是幸事;传播,是本分。这应该成为媒体人的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谈到《焦点访谈》,她这样说,“《焦点访谈》越火,我就越要格外谨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当特别热闹的情况出现,一时没看清,又需要面对它的时候,尤其要留有余地,留一点空间,空间是留个观众的,也是留给时间的。在主持《焦点访谈》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说‘必须’‘应该’‘要’‘希望’这样的祈使句,这是‘忌语’。它会让自己懒于思考,平庸对付,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创造力”。
心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敬一丹退休后,她开始做过去没时间做、没来得及做的事,比如从事教育、研究等工作,比如与女儿一起投身公益……
提起女儿,敬一丹说女儿遗传了她缜密的思维和强大的逻辑能力,说出的话经常让她哑口无言。而自己则从父母那里遗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DNA。“我父亲在80岁那年给我母亲写了情诗,试问我们做儿女的能否做到?我母亲86岁了,她管理着七八个微信群,每天都在给朋友们发正能量的‘心灵鸡汤’,这种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是我的精神支柱。有他们在,我心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