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立中原 豫地瑰宝》展亮相河北博物院



华夏古乐团的精彩演出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9月2日,由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联合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博物馆、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南阳市博物馆、济源市博物馆、永城市博物馆协办的“鼎立中原 豫地瑰宝”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河南博物院纪委书记葛聚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华夏文明的摇篮。作为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河南所孕育的文明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自夏代至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这里建立都城,几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漫长的文明进程给河南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
“鼎立中原 豫地瑰宝”展以夏代至宋金大约3100年历史为背景,遴选自河南博物院等7家文博单位的146件(组)文物精品组成,其中一级品29件(组),器物类别主要有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以及玉器等。重要的展品有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出土青铜器及陶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妇好”方斝、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玉器、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春秋时期青铜礼器——九鼎八簋九鬲以及淅川下寺出土的垂鳞纹青铜升鼎及青铜神兽、上蔡楚墓出土的大铜鼎、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出土的金镂玉衣及车马器、河南各地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陶俑以及南北朝至宋金时期的金银器、三彩器及陶瓷器等。
本次展览以实物展示和图版辅助的形式,从“帝国形成”和“匠作技艺”两部分讲述中国历史上以中原为正统王朝统治核心时期的历史故事,并以此为脉络,从政治、礼制、技艺等方面多方位再现华夏文明诞生、演变、发展的历程,彰显我们祖先在中原这块大地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该展览是在2018年11月——2019年4月在卢森堡国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的基础上,对部分展品进行调整补充后在国内首次巡展。
为给此次展览助力添彩,9月2日晚,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应河北博物院的特别邀请,为当地观众带来了赏心悦目的乐舞节目,神秘凝重的古乐《玄鸟》《牛斗虎》,长袖交横的乐舞《七盘舞》《胡腾舞》,意蕴悠长的配乐朗诵《高山流水》,在一张一弛中诠释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河北是隔河相望的相邻省份,自古以来交流频繁,相互融合。本次展览能使观众近距离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展期持续到10月31日,地点在河北博物院北区13、14号展厅,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铜爵,通高14.5厘米、流至尾长19.5厘米

“妇好”铜方斝(商),通高67.6厘米

“父乙”铜觥(商),高27.5厘米 、通长30厘米

玉覆面(西周),最大片长10.7厘米

青铜神兽(春秋),高48厘米、长47厘米

青铜圆盖大鼎(战国),通高88厘米、带耳宽103厘米

金缕玉衣(西汉),长180厘米、宽125厘米

彩绘五层陶仓楼(东汉),通高154厘米、面阔53厘米、进深54厘米

花口金盏(唐),高2.8厘米、口径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