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郑宁解读《日本陶艺与茶道》
王慧颖 发布日期:2016-12-27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主讲嘉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宁教授

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讲座

热情的听众

听众提问

日本的现代陶艺有何独特之处?缘何日本的陶艺与茶道能够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日本的现代陶艺,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12月24日下午3时,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郑州抱朴文化艺术交流策划有限公司承办的“炼土生辉——窑变传奇”中原首届陶瓷文化系列讲座第四讲在河南博物博物西配楼二楼多功能厅如期开讲。

本次讲座以《日本陶艺与茶道》为主题特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美术学院茶道艺术研究所所长、ISCAEE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副会长郑宁为大家详细解读日本陶艺与茶道。

日本陶艺:大道至简 若朴若拙

日本陶艺源于中国,受中国瓷器文化的影响,自公元5世纪开始,就已经有轱辘成型和高温烧成的陶制技术传入日本;8世纪,日本模仿中国的唐三彩烧制出了低温三彩釉;12世纪,日本在中国宋代白瓷、青瓷、铁釉陶器的影响下烧出来独具特色的古瀬户;17世纪,陶工酒井田柿右卫门,以中国明末清初的釉上红彩为范本,创烧出日本彩绘瓷。可以说,日本陶瓷的发展从中国吸取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营养。那么,日本从何时有陶艺一说呢?

陶艺一词,一般理解为陶瓷艺术。陶是广义的,泛指陶器和瓷器;艺包含着技术和艺术,具体地反映在工艺技能的施展和艺术才能的表现。据郑宁教授介绍:“日本最初出现陶艺一词是1932年。这里陶包括所称烧物的土器、陶器、炻器、瓷器。而艺则兼有学问、技术、艺术三个方面的含义,体现了对于材料和工艺方式的掌握能力,对于自身精神追求的表达能力,对于创造活动的研究能力。”

从日本陶瓷历史发展的状况来看,经历过原始绳纹时代、弥生时代、中世纪和桃山时代,以及十七世纪陶瓷鼎盛时期,日本陶瓷艺术通过不断吸收、消化其他异质的外来文化,同时将日本文化的茶道、花道与之揉合,逐渐形成了日本陶瓷艺术浓郁的民族风格。那么,日本陶艺都有何独特之处?郑宁教授通过大量文物图片资料对比将日本陶艺的“残缺之美”“小巧之美”“简素之美”及非对称之美呈现给观众。

在大量图片对比中,可发现中国的陶艺,比较追求装饰性和完美,而日本的陶艺大多数陶艺追求古朴、自然、空灵、甚至残缺和非对称。郑宁教授说:“在中国,有裂纹和缺口的瓷器往往会被人们当做“瓷片”处理,但是日本的瓷器有时把裂纹和缺口看做一种美,在京都甚至有一家著名的古董拍卖公司的名字叫“古裂会”。他们这种艺术精神也是和禅的精神相联系的。在他们看来,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蕴涵“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禅宗理念。”因此,日本陶艺总是与茶道、花道紧密相连,这与他们追求“禅茶一味”的境界分不开。

日本茶道:看比喝更重要

若追溯日本茶道的起源,可至公元八世纪。当时,中国唐代茶文化传入日本,在崇尚大唐文化的大环境中,日本文化阶层出现饮茶习俗。后来由于国风文化兴起,饮茶习俗一度间断。十五世纪后半叶,中国宋代饮茶方式再次传入日本,伴随时代的更新,茶道日趋兴盛,最初流行于海外经商的富豪之间,接着逐渐盛行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城市居民中,后来又得到武士们的青睐。

郑宁教授介绍:“日本茶道形成之初,受禅宗影响众大,茶人们对中国的艺术品兴趣浓厚,称之为唐物。当时茶会几乎使用唐物,茶会房间用唐物装饰,茶道厨具也大都为唐物,包括中国的陶瓷及绘画、书法等。而桃山时代是日本茶道迅速发展的时期,逐渐普及成为大众文化,广大民众的参与,使茶道具需要量大大提高,完全使用唐物,过于贵重,一般百姓是很难得到。于是,开始由唐物转为和物,日本自产的和物,逐渐登场,并由此逐渐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用具。”

什么是和物?和物主要产自日本地方民窑。它受千利休佗茶精神影响较大,在茶道迅速发展之期,人们发现粗质、朴素的和物,比工整、华丽的唐物,更符合日本茶道的美学精神。其典雅、古朴、自然的韵味,更贴切日本茶道悠然闲适的哲学思想。当时有些茶人将农民自产的质地粗糙的民间日用杂器,直接用于高雅的茶道活动。茶人用“月隐于云”来比喻茶道的美学观,认为隐藏于云中的幽月,比晴空万里的明月,更为感人,更有美的情绪。

在日本茶道中,茶道具的选择十分讲究,既有特定的使用要求,又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包括物品的大小尺度及轻重分量。同时,其审美特性必须符合茶道精神。

郑宁教授讲座中介绍:“日本茶道中,茶道具的陶瓷器具称为茶陶,茶陶是茶道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陶的主要类型:茶碗、花生、水指、茶入、香盒、点钵几类。日本茶道提倡在使用与欣赏各种茶道具的过程中,建立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通道,通过感受茶道具的物性与物情,感悟天地自然的神韵,净化人性。换言之,茶道中,看比喝更重要。众多茶陶之中,尤其以茶碗选择标准最为严格,茶碗与人的接触最为亲近与直接,讲究也最多。”

随后,郑宁教授在谈论日本茶陶过程中,讲述了日本特有的审美意识——“佗”和“寂”。“佗”是指在贫穷、万事不足这中,却要使内心感到充,即使生活不如意,也要离开世俗保持风雅的心情。“寂”则是在闲寂之中体会深沉和丰厚的美。

讲座最后,郑宁教授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精彩的讲解让听众受益匪浅。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