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方尔加解读《道德经》 层层展现老子哲学思想
苏佳 文/图 发布日期:2007-01-07

       1月7日上午9时,2007年的第一期“中原国学讲坛”迎来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方尔加博士,为大家解读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我院报告厅“中原国学讲坛”现场高朋满座,人们带着对老子这位河南老乡的浓厚兴趣,听方教授将《道德经》的要义娓娓道来。
       生活于2500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以他撰著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的先河,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用简洁优美的文字构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老子所倡导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也道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成为了超越宗教的自然大意。
       1 、“道”的不可规定性和实存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首句就展示出了“道”的不可规定性。“道”虽然不可规定,但“道”是真实存在的。“道”与“有”和“无”的关系是什么?“道”是 “有”“无”背后之所以然。 “道”之不可规定其实是在表达主体创造能力的不可限性。人类主体永远可以超越自己以往的创造水平,永远不会停留在某种固定形态。主体的创造性永远不能用言语道尽,故其不可道、不可名。
       而“道”却又确实有着它实实在在的内容,在这里,方教授将这种内容理解为主体中的软知识,什么是软知识?——那些通过自身的体验领悟得来的、对所经历的感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无形知识就被称做是软知识。软知识是已经内化为主体的创造性的知识。硬知识只有和软知识相结合才能被激活,许多人的硬知识没有被激活,处于休眠状态。书呆子硬知识不可谓少,但其呆就呆在缺乏软知识,只会背书,不会创造。软知识就是主体中的创造性,也就是不可言说之“道”。
       2 、“道”为万物之“母”、之“根”
       方教授认为:“道”生万物从主体性角度可解读为我激活万物。“生”应理解为激活。“道”生万物之前可理解为用“道”者还没有介入事物,诸工作要素还没有被激活。《道德经》的第三十九章中写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一”也就是“道”,“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得到“一”就被激活了。从《道德经》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所领悟出的领导之道:即:“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强调的“无”使“有”得以有其用,就是无形之“道”激活有形的器物。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如果与“道”合一,就能够激活周围人和物的要素,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个真正与“道”合一的领导,如能做到尽人所能,尽物所用,就达到了“道”生万物、为万物之“根”“母”、使万物得以“生”的境界。
       3 、“道”的运行方式
       “道”是主体,其运行方式总的说来是即物而玄游。而什么又叫“即物而玄游“呢?
       第一,不出离万物。“道”不能单独存在,主体不接触客体是无意义的存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心就是“道”,“百姓心”就是具体事物。“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表示“道”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寓存于具体事物之中。
       第二,不拘泥于万物——“道”不出离万物,也不能拘泥于具体事物而将自己混同于具体事物,忽略了自己的高层次性。“道”只是借助具体事物实现自身而已。《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对万物随弃随取,“道”亦然。“道”的运行离不开具体物,就象对神的恭敬离不开祭祀品一样。但祭祀品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恭敬精神的工具、途径。具体物也只是“道”实现自身的工具、途径。既然是工具、途径,用完就该丢掉,不能因为某一事物绽放出美丽多彩的花朵,而滞留不去。“道”不能忘记自己是“道”,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作为工具、途径的具体物。
       4、 “道”的生命力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把“道”和婴儿相比。婴儿状态就是事物的初起状态,虽然柔弱,但这是走向高潮之前的弱小,而不是高潮过后的弱小,是最有潜力最有前途的盎然生机状态。盎然生机的具体表现是:
       第一,基于本性,不受掣制。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尚无所追求,生机出自本性。四肢自然搏踹,全身蠕动而富有弹性,使虫兽禽受到威吓。无意追求异性,生殖器却勃起,啼号不止,却不会沙哑,因为这些是出自其自身的勃勃生机。年轻充满活力,应表现为不受累于任何外界事物、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唯求自身生命力的显现。
       第二,日新日日新。“道”的根本性质是不变的,但不变通过变来实现。变什么?《道德经》第五章所提到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的实现离不开载体,但“道”会不断地更新自己所借助的载体,绝对不沉溺于某种载体。“道”的高层次性在于此,“道”的生命力也在于此。行“道”者在实践中应死死地扭住“道”不放,把握住实现“道”的大方向,把任何载体只是看成登上“道”的无数台阶中的一个。不会留恋不前。
       第三,顺应同化。“道”的生命力还在于不使用你死我活的排斥性思维方式应对万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行“道”者并不想灭掉谁,而是追求共生。第六十一章:“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在“道”的逻辑中,竞争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让谁退出,而是让每个事物居于应有的位置。能够打倒对手不一定真有生命力。能够容纳异己之物,使之各得其位,各尽其用,各完成其应有的生命过程,这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表现。
       方教授讲完后,接受了现场听众多个角度的提问,方教授以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一一作了解答。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