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于志勇讲述新疆丝绸之路考古发现
张延红 文/图 发布日期:2011-10-21

《西域与中原 新疆丝绸之路考古发现》讲座现场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于志勇讲述新疆丝绸之路考古发现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主持讲座

       10月20日下午,为配合在河南博物院举办的“大漠文明 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让广大观众更详细、更全面地了解新疆的文化、历史,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于志勇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第三会议室做了《西域与中原 新疆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专题讲座。相关单位领导、河南博物院的专业人员、志愿者和各界文博爱好者一起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主持。
  
       于志勇副所长首先阐述了新疆文物考古发展的五个阶段及每个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发现。他说,“大漠文明 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是首次来到中原地区,展出的展品主要来自罗布泊小河墓地、民丰县尼雅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伊犁波马古墓等墓葬。于志勇还重点介绍了这些墓葬当时的发掘、文物提取、保护、研究等方面的情况。特别针对听众比较感兴趣的“楼兰美女”古尸、小河公主、且末男尸以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等众多展出文物的出土情况,于志勇运用大量翔实的图片、文字资料向广大听众作了清楚直观的解读。

       本次“大漠文明 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是由河南博物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共同推出的一个大型展览。是新疆历史文物第一次大规模来河南省会展出。本展览包含有“楼兰美女”、小河墓地遗物、先秦彩陶、汉唐织品、魏晋文书、唐代金银器、佛教壁画、中外货币等各类文物143件套。本次展览,能够让河南民众尽享来自祖国西北边疆的悠久历史文化,感受古老西域的神秘魅力,对古老的丝绸之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将引领大家进一步了解、关注、热爱祖国的这片西部热土。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搏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相关链接:  

       于志勇,毕业于西北大学,获史学硕士学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被评聘文博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汉唐西域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1991—1997年,参与并主持了新疆尼雅遗址中日合作考察,1995年考古发掘评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7年主持了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墓葬发掘,评获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至今,主持国家文物局边疆考古课题----“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调查和发掘”课题。

       主要研究成果:主编《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报告》(全三卷,1995、1999、2007年),合著《丝绸之路出土文物----沙漠王子遗宝》(2000年);先后在国内核心刊物及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作有:《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文身和绘身》、《尼雅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织纹初析》、《近十年新疆考古发现的玻璃器》、《汉长安城未央宫出土骨签的名物考》、《炜烨之光,薪火相传----新疆考古发现的钻木取火器及其名物考》、《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初探》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