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90年】见证历史,传承文明
文:张得水 图:牛爱红 发布日期:2017-08-10

1998年5月1日建成开放的河南博物院

1931年河南博物馆部分职工合影(前排中为馆长关百益)

1961年从开封迁郑后的河南省博物馆

2008年免费开放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开幕式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为观众义务讲解

1927年7月,由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河南省主席冯玉祥将军倡导创办的河南博物馆,是为河南博物院的前身。如今,这座我国较早建立起来的博物馆已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她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却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两个世纪的变迁,倾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悠久的文化,灿烂的中原文明成就了河南博物院这座历史、艺术的殿堂,同时,这座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碑,又使古老的文明得以展现与复活。

【九秩记忆】

河南博物院是在近代追求民主、崇尚科学,以教育启迪民智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早在1922年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颁布《督豫施政大纲》中就提出要“推行义务教育,以开民智”;1927年6月冯玉祥任国民政府河南省主席,下车伊始,便布告《治豫大政方针》,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为实行这一主张,同年7月,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并将开封法院西街(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前法政学校校舍划为馆址。1928年5月,为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革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物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民族模型展览”。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博物馆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间,博物馆收藏了以安阳殷墟、新郑、辉县等地出土青铜器为主的一批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形成了初步的收藏规模。同时,还分别在辉县、殷墟等地开展考古发掘,收获大量文物。除历史文物之外,河南博物院还收藏许多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当时媒体曾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由此奠定了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基础。当时的河南省教育厅还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提出以 “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馆宗旨。随着藏品的不断丰富,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先后对外开放。而且涌现出诸如关百益、孙文青、许敬参、傅桐生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1936年7月,王幼侨任馆长,创办了《河南博物馆馆刊》。河南博物馆名声鹊起,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日军空袭省会开封,10月23日 ,时任河南省国民政府主席的商震,密令河南博物馆文物转移,以求安全保管。11月底,河南博物馆挑选重要文物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册(套),分装68箱,南运汉口,1938年9月,日军攻陷上海、南京,直逼武汉,10月,这批文物又转运重庆,暂存重庆市郊区的中央大学柏溪分院。1949年11月,由国民政府挑选的38箱文物运往台湾,后来这批文物收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剩余30箱文物被解放军截获,1950年运回开封,回到了阔别13年的河南省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迅速成立了新的河南省博物馆组织机构,并于1961年将河南省博物馆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随着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河南省博物馆也焕发了新的生机。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丰富藏品,很快恢复了元气。1953年,中央文化部明确本馆为地志性博物馆。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河南省博物馆收藏了中原地区许多重要考古发掘的文物,藏品总量达到12万余件,举办了《河南古代历史陈列》等大型展览,创办了馆刊《中原文物》,形成了自身特色,使河南博物馆的各项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确立了在中国博物馆界的地位。

进入90年代,为了适应日益深入的改革开放事业,适应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充分展示中原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合并原河南省博物馆、中原石刻艺术馆,建设一座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博物馆。1998年,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兴建的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河南博物院认真贯彻落实“三贴近”的工作要求,在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展示水平、推进社会化运作、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尝试新模式,积累新经验,使河南博物院得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河南博物院秉承“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改造陈列展览及相关服务设施,增设“历史教室”与“华夏古乐厅”等。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5年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并入河南博物院,增设河南博物院民俗馆。河南博物院作为中原腹地的文明窗口,为传播中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文化交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业已成为中原腹地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文物典藏】

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优势,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使之成为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经过90年的精心收藏,馆藏文物达17万余件。这里收藏的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文物,反映了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在陶瓷器、青铜器、玉器、石刻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成为馆藏文物中的一大特色。而且,藏品多来源于河南地区的考古发掘,有明确的地点、地层与墓号,特别是中原重要的考古发现,如殷墟妇好墓、郑州商城、三门峡虢国墓地、新郑郑韩故城等的发掘品都有成组的收藏。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陶器,从七八千年的朴拙器皿,到唐宋时期色彩艳丽、巧夺天工的三彩器等,应有尽有。所收藏的瓷器,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到北齐白瓷,及至享誉中外的汝瓷、钧瓷,以及星罗棋布的磁州窑系产品,异彩纷呈,展现出河南瓷业发展的辉煌。

河南是青铜器的重要起源地,早在两千年以前,这里便出现了青铜冶铸业,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不断发展,各类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不断涌现,谱写了一幅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历史篇章。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藏品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所藏青铜器的种类十分丰富,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雕塑艺术品等,在时代上从我国目发现最早的二里头文化铜爵、铜铃等,到造型凝重坚实、花纹富丽繁缛的商代青铜器,再到以礼制为特征,气势宏大、造型新颖奇丽的两周青铜礼器,以及汉代走向世俗化、商品化的青铜日用品,涵盖了青铜器发展的各个阶段。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主要为河南境内古代墓葬中出土,品种齐全,涵盖面广,尤以商周和西汉时期的玉器最为精美,是中原玉器的代表。院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基本代表了河南古代石刻艺术的精髓。其他如骨器、金银器、木漆器、书画,等等,名品荟萃,令人目不暇接,数不胜数。 

【服务社会】

河南博物院自创立以来,致力于服务社会,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系列的陈列展览和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等,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在陈列展览方面,从建馆初期围绕着普及科学知识、启迪民智举办的民族民俗类、自然科学类及文物类的陈列,到新中国成立后配合社会主义建设举办的大量时政与文物类展览,以及河南博物院新馆建成开放以来,强化精品意识,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接连推出的系列原创性展览, 90年来,河南博物院先后举办了上千个陈列展览,展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主展馆设有18个不同规格的展厅,不仅能满足大型基本陈列与专题陈列的需求,而且可承办不同规模的精品临时展览。设有“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基本陈列和“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河南古代玉器馆”“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明清珍宝馆”及“天地经纬”五个专题陈列。近年来,围绕“中原文明向心力”主题,举办了数十个大型原创性展览,其中“楚国青铜瑰宝展”、“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鼎盛中华展”、“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印象展等展览分别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在办好常设陈列的基础上,同时还引进一些国内外优秀展览和举办出国主展览,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博物院作为国家文物局落实李长春同志提出博物馆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试点单位,十几年来,把博物馆教育的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增加文化内涵,提高科技含量,在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展示水平、推进社会化运作、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探索了一些新的思路与模式,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坚持突破传统的以陈列展览为主体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多元发展,努力营造更加高效、更加贴心的和谐文化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展览的基础上,河南博物院积极探索展览内容与形式的延伸。2000年组建的“华夏古乐团”作为陈列展览的外延,利用复制的古代音乐文物,配器成乐,再加上音乐考古学家的古曲创编,使观众不仅能够欣赏优美的上古音乐,更能形象生动地揭示音乐文物的丰富内涵。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华夏古乐多次代表国家、河南省赴外进行文化交流。先后赴香港、美国、韩国、泰国、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家大剧院演出,此外,还承担了“中韩人文合作交流项目”、“国际音乐考古学会议”、“古代音乐与宫廷音乐交流项目”等。目前已正式演出3000多场次,接待了多国领导人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观众,社会效益显著。精心打造的“中原国学讲坛”打破了以往讲座的枯燥模式以及博物馆传统的运作模式,将文化讲座办得有声有色,收到良好效果,为河南博物院在担负文物保护、展示和研究工作的同时,更深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步伐,开辟了新途径。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河南博物院成立至今,一直不遗余力地坚持以陈列展览为依托,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尤其是新馆落成开放以来,河南博物院以“创一流服务,树一流形象”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教育,不断探索社会教育新途径,先后推出中、小学生参观年票和成人参观年票,成立爱国主义宣讲团,长期深入学校、部队和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爱国主义宣讲。先后与20多所高校与部队建立了共建关系,形成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育人才”的共建机制,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010年,河南讲解员培训基地在河南博物院挂牌成立,标志着河南省的讲解员培训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全方位提升讲解队伍形象和讲解水平的重要举措。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先后被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河南博物院充分利用文物和社会教育资源优势,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精心打造“历史教室”、“国宝讲解小明星”、“志原者服务团”等公众服务和社会教育品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利用藏品,结合博物院的特色进行多领域、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是河南博物院目前科研工作的重心。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先后出版学术专著数十部,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原文物》,自1977年创刊至今已出版近200期。这是我院、河南乃至全国对中原文化、历史进行研究,发布成果的重要刊物。此外,我院还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合作出版《新郑郑公大墓》、《辉县甲乙墓》,开辟了两岸科研合作的新领域。在加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同时,我们还积极与国内大专院校合作,目前与北京大学历史文博院、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多家高校建立科研实验及实习基地。双方在藏品、文保、陈展、考古及博物馆学等方面均开展研究合作项目。

河南博物院建立的业务信息网络计算机管理系统,是一个以藏品数据库和图书文献数据库为核心的计算机综合系统。1998年建立了全国文物系统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站。2009年建设了陈列多媒体管理系统; 2011年6月采用RFID技术的票务及观众统计分析系统投入运行。2013年河南博物院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并投入进行。另外,河南博物院还承担着河南文化网、河南文物网、河南非遗数据库、文化文物年鉴等河南省公共文化资源平台的建设,是河南省文化大数据中心。近年来,在新媒体建设方面与时俱进,河南博物院移动媒体管理平台(一期)已建设完成, 院移动网站于2016年4月份开通试运行,全年共发送信息400多条,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微信预约、微信导览等功能。

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始建于1960年,是我国较早的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1998年新馆落成之后,我院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并接受日本政府的文化援助,为我院文保中心配备了多种现代化的科学分析仪器。近年来,河南博物院进一步加强文物的科技保护力度,对文物消毒实验室、文物无损检测室进行了提升改造,增添了文物保护设备。同时与企业合作进行文物保护设备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馆藏文物保护处理和研究的科学性。其文物保护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科技进步奖,其中“四神云气图”壁画综合保护研究项目,经过专家鉴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在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文物检测分析、玻璃底版的保护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例,现为“河南省金属文物重点科研基地 ”和国家文物局指定的纸质文物保护培训基地。另外,“青铜器修复技艺”和“传统装裱修复技艺”成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企业合作研制的“文物古籍精品保管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引进、内部培训、委托培养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和知识结构,并在全院范围内建立了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工作机制。目前,河南博物院现有职工223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业务人员129人。一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博工作队伍,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河南博物院的发展,是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河南博物院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及全体职工的不懈追求,河南博物院将会在“国际化、社会化、现代化”建设中,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和崭新的姿态、现代化的管理和多功能的服务迈向新的历程,为中原大地增添新的光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