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狗与游牧生活 |
时间: 2018-02-08 字体:大 中 小 |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经济来源依靠蓄养牛羊等动物。犬生性嗅觉灵敏、奔跑速度快、服从意识强,因此成为看护牧群的得力助手。经过驯化的犬,可以防止家畜走失,可以防御猛兽攻击,从而保证人畜生活财产的安全。历史上的“东戎”“犬戎”等游牧族群就是以养狗而闻名。直到近现代,猎犬都是游牧民族狩猎的好助手。此外,犬在极寒地区还被代替马用于运输,狗拉雪橇成为一些民族的生活方式。 佚名猎犬图册全图册共十开,分别表现了猎犬在野外追逐兔、猪、鹿等动物以及与猛虎搏斗的场景,每开画的对开有康熙朝陈邦彦、张照、蒋廷锡、王图炳等大学士节录的晋傅玄《走狗赋》、唐杜甫《天狗赋》等墨题。 猎犬图册之搏虎 清代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余宁川)
猎犬图册之擒兔页 清代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余宁川) 红陶骑马狩猎俑 唐代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赵山) 猎者留八字胡须,头戴幞头,身穿翻领大衣,骑于马上左右巡视,猎狗端坐猎者身后,神情闲散。主人的紧张与小狗的松弛形成鲜明对照。唐朝统治者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性喜狩猎,并以善猎为荣,灿烂多彩的狩猎俑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缩影。 抱犬狩猎胡俑 唐代 西安市灞桥区新筑乡于家砖厂唐金乡县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胡俑怀抱猎犬,猎犬为白色,尖嘴、细身、长尾,似为西亚进贡唐朝的名犬“波斯犬”,紧贴在主人的胸腹前,竖耳抬头,机警地注视前方。红色大马剪鬃缚尾,昂首嘶鸣直立。唐代统治者尤好狩猎,并将狩猎看作是三大乐事之一。 白描人物图卷 明代 马征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李凡、孙志远) 纸本,白描,画蕃人猎骑的异域风情。图中的人物、驼马、犬兔、鸟兽皆为铁线描,精致细密,神态各殊。中间一段为放犬猎兽的情景,一位将士弓箭落地,他身后的将士立即纵马飞奔而上,看准时机,以手托起猎犬的四肢将其投放出去。将士、骏马和猎犬三者配合默契,动作娴熟。 猎骑图 清代 绵亿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田明洁) 绵亿是乾隆皇帝的孙子,自幼工于书画,此图是他所绘四开《猎骑图》中的一页,真实地反映了清皇室贵族待猎犬行猎的场景。画中生动地刻画出猎犬奔跑时潇洒矫健的样子。 陶狗 北魏 1984年宁夏彭阳石洼村北魏墓出土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狗,昂首站立,嘴巴微张,大耳长尾,体态肥壮。 狩猎图壁画砖 魏晋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狩猎图画像砖 魏晋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