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铜时代,从商代到东汉时期,活跃在北方草原上的东胡、匈奴等“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逐鹿于北疆而又与中原民族保持密切交流。“胡汉和亲、昭君出塞”成为千古佳话。这一时期出现的早期鄂尔多斯文化,以众多的兵器、车马器和动物主体纹饰,显示出独具个性的游牧民族的风貌。而夏家店下层的彩陶纹饰,则以中原民族习见的青铜器云雷纹,悄悄揭开两地文化交融的未解之谜。
佩饰(项饰、腰带饰、链环)
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世纪)文物,虎纹铜饰牌长10.7厘米,宽6.1厘米;双鸟纹铜饰牌长5厘米,宽3厘米。1979年出土于凉城县毛庆沟墓地。
鹤头形青铜竿头饰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文物,通长24厘米,1962年在准格尔旗瓦尔吐沟征集。采用模铸浮雕法制造.
马形金牌饰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文物,长4.6厘米,宽4.5厘米,1986年出土于宁城县小城子。
嵌贝彩绘陶鬲
夏(公元前2070-前1600)时文物,高29.5厘米,口径22厘米,1974年出土于敖汉旗大甸子墓地。泥制褐陶。口沿上镶嵌4个贝壳,贝壳间还粘贴有4个圆形蚌泡,器壁用红白两色绘制成沟云形图案。
立人柄曲刃青铜短剑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通长31.6厘米,柄长10厘米,1958年出土于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剑柄铸成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男性两臂下垂,双手护腹;女性曲臂,双手交叉于胸前。护手近似一字形,剑身两侧刃弧曲,柱状脊上有三道棱线。剑身整体厚重,铸造精良、,是曲刃剑中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