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原始瓷尊
文物名片

商代原始瓷尊,商代,原始瓷器,高25.6厘米、口径21.4厘米、腹围76厘米。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人民公园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双唇,口沿折侈下斜,束颈,折肩,鼓腹,下腹斜内收,圜底。通体内外满施青灰色釉,釉质较为稀薄,有轻微的流釉现象。胎色灰白,胎薄且坚质。口沿内部、颈部有明显的轮制痕迹,从另一种视角看也是一种装饰,肩部及腹部拍印细绳纹。

1954年3-4月,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外约千余米处的人民公园内先后发掘出二十座商代墓葬。这件原始瓷尊出土于25号墓(C7M25),25号墓为长方竖井形土坑墓,长2.07米,宽0.76米,深0.86米。骨架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墓底中部有长0.9米,宽0.6米,深2.06米的长方形小腰坑。随葬器物除原始瓷尊外还有铜爵一,窄流尖尾,流口处有二矮柱,平底,下附三个三棱锥状足,腰饰三周弦纹。铜刀一,直柄无环,直背弧刃,背较厚,通长31.2厘米。铜簇一,为三角形燕尾式。陶斝、陶盆各一,玉柄形器一,卜骨一,为牛肩胛骨,有钻灼痕迹,还有带锯痕的加工骨类二。

文化解读

郑州商城遗址为商代二里岗期,距今约3600年,是仅次于殷墟的庞大都城遗址,根据文献记载与考证,有学者认为是仲丁隞都,也有人认为是商汤所都之亳,属商代中期。

郑州商城遗址近似长方形,面积有二十五平方公里。城垣高大,北城墙长约1690米,西墙长约1870米,南墙和东墙长度均为1700米,周长近7公里。城墙底宽20米左右,顶宽5米多,其高度复原后约10米。以全部的城墙长、宽、高计算,郑州商城约用夯土量为87万立方米,夯前挖土量约174万立方米。在南城外侧还发现一段外郭城墙。按当时的生产工具,若每人每天挖土0.2立方米,10个人每天挖2立方米的虚土,然后夯筑出1立方米的城墙夯土。在实际筑城时,需要所有人分工合作,有人挖土,有人运输,有人夯筑,若1万人参加劳动,连续不停工作一年,可以修筑城墙1460米。可见,在商代中期,若建造这样规模巨大的城墙,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城墙有11个缺口,其中有的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发现宫殿基址多处,其中心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

在这些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象牙器、蚌器等,是郑州商城作为商代都城的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本文所介绍的原始瓷大口尊也是商城遗址出土的一类非常重要的器物。

这类器物是一种“高温硬质青釉器”,1954年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外的人民公园及1965年在商城西城墙外的功铭路西侧的商代墓葬,都出土了这类器物,它们胎质呈灰白色,细腻坚硬,器表遍施光亮晶莹的黄绿色或青色釉,釉层有玻璃质感及光泽。用手轻轻叩击,即可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

安金槐先生在《谈谈郑州商代瓷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广义的瓷器具备几个特征:(一)胎骨是用高岭土作成的,有的胎骨也含有石英或长石等粉末。(二)有光亮的釉。(三)质地坚硬,火候高,叩之作金石声。(四)胎骨不吸水分。认为商代遗址中出土的大口尊已经完全具备了早期瓷器的特征,安金槐先生把这类器物定义为早期的青瓷器。[1] 早在192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一类器表挂釉、质地坚硬、造型精美的陶瓷器,当时的研究者李济称之为“釉陶”。[2]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这种瓷器是我国最早的青瓷器,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有限,原料的处理和胎体比较粗糙,没有经过更加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胎体中杂质较多,釉色不稳定等,与后期的成熟青瓷相比,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约定俗成,称之为原始青瓷(Proto-porcelain)。

而关于原始瓷的名称问题的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有的学者把汉代以前的青瓷,都称之外为原始青瓷,汉代以后的青瓷称为成熟青瓷或青瓷。有的学者认为春秋战国之前的瓷器,把时代与瓷器种类的结合的命名比较科学,例如:商代青瓷、西周青瓷、春秋青瓷、战国青瓷等。有的学者认为更改原始青瓷的名称,给它一个更好的名称,例如初级青瓷、未成熟青瓷、初创或过渡青瓷、早期过渡青瓷等等。有的学认为,早在商代,青瓷就已经诞生了,到了东汉后期才逐步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青瓷名称“原始青瓷”可以把“原始”二字去掉。若一定要有所区别,可以考虑用“早期青瓷”代替。[3]

这些争论反映了考古发掘及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都认同了由陶发展到瓷,中间存在着一个发展和提高的阶段,把商代至东汉的青釉器同釉陶区别开来,同时又与汉代以后的青瓷器区别开来,商代原始瓷是我国青瓷的开端,院藏的这件原始瓷尊就是我国北方商代原始瓷器的代表之一。


比较研究

一 、夏代原始青瓷

原始瓷长流平底盉,二里头文化早期,颈径7.5厘米、腹径15厘米、残高15.2厘米、厚0.3-0.4厘米。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夹细砂灰胎,青釉。束颈较粗,窄平肩,鼓腹。颈部饰二周凸棱,腹部外壁拍印雷纹。(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河南”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二、商代原始瓷尊

(1)郑州功铭路西侧商代墓葬出土原始瓷尊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颈径17厘米、上腹径28厘米。1965年出土于郑州商城西城外约1300米处,现藏于郑州博物馆。尖唇,大敞口,束颈,折肩,深鼓腹,腹壁斜收,圜底内凹。器物外部及器内的上部分,都施黄绿色釉,釉层光亮,釉面有微微流动痕迹,有釉堆积痕。口沿内及颈部有轮制痕迹,肩部装饰席纹,腹部装饰篮纹。胎色灰黄,胎质坚硬。(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河南”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2)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原始瓷尊(C5T4:21)原始瓷尊敞口、折肩,圜底,器物表面施青黄色釉,肩部、腹部都装饰小方格纹。  [4]

(3)郑州南顺城街青铜器窖藏坑出土原始瓷尊A型原始瓷尊(H1下:228)      B型原始瓷尊(H1下:227)南顺城街H1出土了三件原始瓷尊,均敞口、折肩,依底足不同分AB二型,其中A型两件为圈足。胎色为灰色,釉色青灰。另一件为B型,圜底,胎色为红色,釉色为青灰色。[5]

(4)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原始瓷尊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原始瓷残片较多,能辨别器型的有尊、瓮等,以尊类为主,多为青灰胎,青绿或青灰色釉,釉的附着力较差,有的甚至剥落殆尽,[6]器物表面多有小方格纹,个别器表有变形云雷纹装饰。(图片剪辑自孙新民、孙锦:《河南地区出土原始瓷的初步研究》载于《东方博物》第二十九辑)

(5)安阳殷墟出土原始瓷F11:46安阳殷墟出土的原始瓷数量不多,主要出土于第四期,帝乙、帝辛时期的居住遗址及墓葬内。[7]器型有豆、罐、壶、瓿形器和器盖等,与同时期的陶器造型完全一致。胎体较厚,胎色灰白,釉色青中泛黄或泛灰,釉面光亮,有流釉现象。

(6)陕西耀县北村商代遗址商文化层灰坑H5中出土原始瓷尊敞口、折肩,器物内外施青黄色釉,器身有小方格纹装饰,胎质紧密,胎色青灰。耀县北村商代遗址堆积较厚,商文化遗存比较显著,出土原始瓷尊一件。[8]

(7)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李家嘴M1出土商代原始瓷尊。高17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0.5厘米,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敞口,唇沿外翻,颈部微束,溜肩,肩部贴塑三耳,微鼓腹,最大腹径在下部,圈足外撇,略变形。尊的颈部及圈足外壁有细弦纹装饰,腹部装饰雷纹,间有叶脉纹。局部饰釉,釉层较薄,有脱釉现象,胎色灰白。[9]

(8)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原始瓷尊,均大口,与二里岗及山东大辛庄出土的相同。[10]

(9)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遗址群南山窑出土的原始瓷尊(T202②:40)、罐(T303②a:5)

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遗址群大规模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南山窑址最早的地层可能到商代早期或者更早,是探索原始青瓷起源的重要发现。

三 、小结

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出土的原始瓷盉形器残片,具备一般瓷器胎体的物相特征,烧成温度超过1100℃,釉层为高温钙釉。[11]上海马桥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瓷片化学成分、显微结构及烧成温度的测定,烧成温度在1150~1180℃,也确定了距今3900~3500年的马桥遗址中也出现了原始青瓷。[12]马桥文化原始瓷的器型只有罐和豆两类,罐类,罐类器物均施釉于器外,豆类器物施釉于豆盘内,不是窑内“落灰釉”,已经是人为施釉。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龙山文化晚期也出土原始青瓷约20余片,[13]器型有罐、钵等,多为素面,有的有篮纹、方格纹,器表有青绿色釉,釉色不稳定,或青中泛黄,或黄中泛绿,釉层薄,光泽度较好,具有原始瓷器特征。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位于中原,马桥文化遗址位于东南太湖地区,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晋南,这些遗址出土的原始瓷为我国原始青瓷的起源时间提前到夏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原始青瓷在商代的发展谱写了序曲,吹响了前奏。

继夏而后的商王朝,其手工也生产的规模大,种类多,分工较细,除了最发达的青铜制造业外,制陶业在商代手工业生产部门中也是比较突出的。不同的文化区域都频繁的发现原始瓷器,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诸省及南方的浙江、江西、湖北等。目前,浙江出土的商代原始瓷数量多、器型丰富,不仅出土于遗址中,而且出土于商代墓葬中,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大规模的原始瓷窑遗址群,例如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遗址群,[14]共发现商代窑址30多处,集中在德清龙山与湖州青山片区。

江西吴城文化出土原始瓷为代表的南方原始瓷器物造型,与同类陶器的形制一致,罐类多为小口、广折肩、小平底,尊类多为侈口、短颈、窄弧,折肩、凹底。在器物形态上,南北方的原始瓷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虽然北方地区目前没有发现生产商代原始青瓷的窑址,但如果说北方的原始青瓷来源于南方,起码器物形态上要有一致性。朱剑等多位学者将郑州小双桥和江西吴城遗址出土的34枚原始瓷片做了化学测定,[15]通过INAA测定结果进行主因子分析,否定了小双桥遗址出土的原始瓷来源于吴城地区,认为是本地烧造。

北方地区原始瓷相对于南方来说,出土数量少。而且,原始青瓷在商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群体里,相对于青铜器、玉器、陶器、骨蚌器等质地不同的器物类别来讲,更属于小众的一类,数量少,器型少。北方地区商代早中期器类比较单一,仅有尊类,一般为敞口、折肩、圜底内凹,微微的差别是可以按照腹部的深浅,分为浅腹和深腹两种。或者按照底足的不同分为圈足底及圜底类。一般通体布满纹饰,小方格纹、篮纹或云雷纹,器物的口部、颈部一般都有弦纹装饰。而器物种类有所增加,如豆、罐、尊、瓿等,大部分素面无纹,或仅有简单的弦纹。

在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原始瓷器基本出土于大型都城遗址和高等级墓葬。商代中早期的原始瓷主要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小双桥遗址。商代后期的原始瓷主要出土于安阳殷墟和辉县琉璃阁等地的墓葬及遗址。河南博物院藏的原始青瓷尊,是中原地区商代墓葬出土原始青瓷的代表之一,器型为大敞口、束颈、折肩、下腹内收、圜底的尊类器,器型区别于江西吴城、湖北盘龙城及浙江地区的原始瓷。这类原始瓷尊在北方延续时间较为漫长,存在于二里岗下层文化二期一直到殷墟一期、二期之间。到商代晚期,大口尊类原始青瓷基本上不存在了。

相关链接

有关原始瓷的部分讨论

1、《探索中国瓷之源德清窑》,朱建明编著,200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该书是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郑州年会上进行了交流。此时德清已经发现原始瓷窑址4处,其中有两周之际的火烧山窑址、防风山窑址,东周的岔路岭窑址,战国的冯家山窑址。东汉、三国的有青山坞、黄角山窑址,以及隋唐市元头窑址等10余处。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载于《考古》2011年第7期。(1)南山窑址为探索瓷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最早地层可到商代早期甚至更早。商代大规模原始瓷窑址群的发现,充分证明包括德清、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中游是中国瓷器的重要起源地。(2)为探索南北方出土的原始瓷产地提供了新材料江南及北方包括殷墟地区出土的罐、豆等原始瓷,无论是器形还是胎、釉等特征,均与南山窑址产品十分相近,可能是本窑址或本流域窑址的产品。因此,南山窑址的发与发掘,为探索南北方出土原始瓷的产地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3)为建立太湖地区商代原始瓷编年序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4)充实了太湖地区商周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使用原始瓷礼器而非青铜器随葬是越国墓葬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原始瓷在越及先越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意义类似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是使用者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商代原始瓷的规模生产,表明当时原始瓷制作已形成独立窑区,是探索当时社会分工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豆、尊、簋等礼器的出现,反映本区域内有自身独特的礼器制度。本窑区产品在殷墟商代都城区的出现,为探索中原与太湖地区交往提供了重要线索。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浙江湖州南山商代原始瓷窑址发掘简报》载于《文物》2012年第11期。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中游地区,是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的最重要分布区,迄今已发现窑址100多处,时代从夏商时期一直持续到战国。而商代原始瓷窑址目前仅见于该地区,共发现了30多处窑址,至少可分成三个类型。一个是以德清水洞坞窑址为代表的水洞坞类型,以生产印纹硬陶为主,也有少量的原始瓷,主要分布在德清的龙山窑址群内,在湖州青山窑址群的南部有少量分布。第二个是以湖州南山窑址为代表的南山类型,以生产原始瓷为主,也有少量的印纹硬陶,主要分布在湖州的青山窑址群内,在德清城西一带也有发现。第三个类型以德清尼姑山窑址为代表,产品主要是素面硬陶(或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其中部分素面硬陶(或原始瓷)有极薄釉层。南山商窑址群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索中国瓷器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古陶瓷学会2016年年会暨印纹硬陶学术研讨会,国内来自于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台湾、香港及其它省市区的考古所、博物馆、高校等数十家国内外文博科研机构,国外来自于新加坡等国家的近16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学者们参观了萧山博物馆举办的《陶瓷之间——印纹硬陶与早期青瓷特展》展览,考察了茅湾里窑址群。围绕各地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烧造及出土情况、陶与瓷的概念、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的关系、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起源、中国早期青瓷的发展史等问题进行研讨。

参考文献

[1]安金槐.谈谈郑州商代瓷器的几个问题[J].文物,1960(8)(9).

[2] 李济.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墟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J].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1930(2).

[3] 郑建明等.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纪要[N].中国文物报,2008-5=9 第007版.

[4] 安志敏.1959年秋季郑州二里岗发掘记[J].考古学报,1954(8).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郑州南顺城街青铜器窖藏坑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8(3).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6(3).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4.

[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8(2).

[9] 赵雄,赵丹.质朴如素  大拙至美——馆藏原始瓷器述略[J].文物天地,2016(11).

[10]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5(7).

[11] 鲁晓珂等.二里头遗址出土白陶、印文硬陶和原始瓷的研究[J].考古,2012(10).

[12] 陈尧成,张筱薇.上海市马桥遗址原始瓷、印纹硬陶科学鉴定[J].考古学报,1997(2).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83(1).

[1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J].考古,2011(7).

[15] 朱剑等.小双桥遗址出土原始瓷器的INAA分析[J].华夏考古,2015(3).

趣味猜想

陶器是怎样变成瓷器的?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朱宏秋,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着力于古陶瓷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