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悦墓志
文物名片

司马悦墓志,石质,北魏。盖长110厘米、宽78厘米、厚8厘米。1979年元月河南孟县城关斗鸡台村司马悦墓中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司马悦墓原有土冢高3丈,后来只剩下3米多高。墓室为砖筑,底方顶圆,穹窿顶。墓中出土部分瓷器和墓志一合。司马悦墓志青石雕刻,保存完好。刻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年)二月十五日。盖、志均呈长方形,盖存孟州市文化馆,志石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盖长110厘米、宽78厘米、厚8厘米。上刻“墓志盖”3字。志长108厘米、宽78厘米、厚12厘米。四边有2厘米宽的边带,稍低于志面0.6厘米。志面平光,每字有阴线刻界格,纤细平直。志文正书,22行,行33字。除去空格,实有661字,字迹清晰,无一坏者。首行题“魏故持节督豫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渔阳县开国子、豫州刺史司马悦墓志”。[1](图1)

图1 司马悦墓志拓片

司马悦(462-508年),北魏司州河内温县都乡孝敬里(今属河南孟州)人,历任北魏征虏将军、豫州刺史等职,封渔阳县开国子。永平元年为白早生甩杀。《魏书》、《北史》均有传。墓志与传基本相符,并可相互补充。如关于司马悦的享年,关于司马悦被杀的月日和埋葬之年月日等,史传失记,而志文详载。因此,志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志文曰:“魏故持节。督豫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渔阳县开国子、豫州刺史司马悦墓志”。“君讳悦,字庆宗,司州河内温县都乡孝敬里人也。故侍中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贞王之孙;故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司空公、康王之第三子。先是庶姓,猶王封琅琊王,故贞康二世并申上爵。永平元年十月七日蓖于豫州,皇帝哀悼,朝野悲叹。……越四年二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卜窆于温县西乡岭山之阳。朝遣渴者策赠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溢日庄,礼也”。“大魏永平四年(511年)岁在辛卯二月丁卯朔十五日辛巳建”。按《魏书》本传记载“悦,字庆宗。”“寻诏以本将军为豫州刺史,论义阳之勋,封渔阳县开国子”《魏书》本传又日:“永平元年(508年),城人白早生谋为叛逆,遂斩悦首,送萧衍。”“诏曰:“司马悦暴罹横酷,身首异所,国戚旧勋,特可悼念。’”“赠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赐帛三百匹,溢曰庄”。“乃刊幽石”的时间“大魏永平四年二月”正是司马悦死的第四年,故“越四年二月”……窆温县西乡岭山之阳”。至于志文中“君察灵和之纯气,含雄姿于岳读,神识超畅,玄鉴洞发……所谓金声玉振,明断擢拜”以及末段的诵词云云,与史料记载基本相同,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吹捧而已。[2]   

墓志所述与史料记载基本相符。司马悦祖孙三代均为北魏时期较高的统治阶层的成员,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墓志是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记实。武泰元年( 528年) 发生了尔朱荣屠杀灵太后以下诸王贵族公卿二千余人的所谓“ 河阴之役”, 正是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矛盾激化的表现。悦死后“ 窆于温县西乡岭山之阳”的地方,正是现今孟县东部,可见北魏时期区域的划分,与后世是有差异的。

《司马悦墓志》其书法刚健隽逸,笔画洗练爽明,气均力匀,运笔着实而又轻盈飘洒;结构上以方严为尚,笔画之间搭配紧凑,对应巧妙;主体结构严密稳当,给人以里紧外舒,骨气通达,精神内敛,萧洒大方之感,有方正傲人的气骨,代表了魏碑书法方严紧舒一派的书法艺术精神。[3]

文化解读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迁都洛阳,结束了黄河流域的混乱局面。孝文帝于477年亲政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革衣服之制”,禁穿胡服,改穿汉人服饰;改变鲜卑人籍贯“代人南迁者,悉为洛阳人”;以汉语为“正音”;改鲜卑复姓为汉人单姓;促进鲜卑族与汉人士族高门的通亲。孝文帝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促进了胡汉民族的融合,表现出对汉族文化的推崇,也使北魏形成慕尚南朝衣冠之制的风尚。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一批南朝汉人知识分子北迁,给北魏书坛带来一片新的生机,北方相沿已久的保守书风便悄然发生了变化。因此北魏后期的很多书家有出仕南朝的背景。这些南方书法家为北魏书法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北魏后期,南方的字书《小学篇》传入北方,北魏后期的贵族子弟以学习《小学篇》为荣耀。《小学篇》传“二王”之法,而且书风上比北朝传统的识字书《急就篇》新妍,当为鲜卑贵族所推崇,这样就使南朝书风渗透到北魏书法的血脉之中,为洛阳时期产生新体楷书并且普遍流行奠定了基础。

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主要时期,北魏时期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我们称之为“魏碑体”。其书法特点是: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魏碑体”在清朝康有为的大力推崇下,名声大噪,享誉书法史,但是“魏碑体”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形成与发展交织着政治和历史文化的变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面明确提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比较研究

魏碑体书法艺术是书法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魏碑体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魏墓志铭,反映了魏碑体书法产生和演进的过程,体现了魏碑书法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精神。《司马悦墓志》是魏碑体书法的精髓之一。

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是龙门石窟北魏造像题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方,被称为龙门二十品。二十品的名目最早见于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的《校碑随笔》,此后被社会所公认,被视作魏碑书体的法帖范本,不仅国内珍视,而且享誉海外。龙门二十品的书法艺术,端正大方,质朴厚重,刚健有力,峻荡奇伟。其行次规整,排列整齐,大小匀称;结体和用笔则在隶、楷之间,表现出其成熟性,也显现出其过渡性的承隶启楷风格。若细分析,龙门二十品又可分为几类艺术风格不同的作品。康有为分之为四体,即杨大眼(图2)、魏灵藏、一弗、惠感、道匠、孙秋生、郑长猷深着劲重为一体;长乐王、广川王、太妃侯(图3)、高树端方峻整为一体;解伯达(图4)、齐郡王元祐峻骨妙气为一体;慈香(图5)、安定王元燮峻宕奇伟为一体。如从结体、用笔等特点分析,杨大眼、魏灵藏、慧成、慧感、道匠、孙秋生、郑长猷、贺兰汗等品结体端庄稳重,重心聚中而微偏上,无松散下垂之感;笔法方硬有棱角,起落处犹如刀削,斩钉截铁,锋芒毕露。尉迟、一弗、解伯达、高树等品与上述各晶风格基本相同,唯笔划较细,于稳重中又显俊秀爽利。以上诸品被书法家认为是龙门体书法艺术风格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此外,如元详、元燮、高太妃、马振拜等品用笔趋于圆转,笔迹流畅,寓隶法笔意于楷书之中。广川王、元祐、法生等品用笔含蓄,锋芒内在,转角圆浑,已同以后的唐楷无多区别。慈香一品在结体用笔上更为自由、柔和,显得十分潇洒奇逸,在魏碑中表现出别具一格的书法艺术风格。

图2 杨大眼造像

图3  太妃侯造像

图4 解伯达造像

图5 比丘尼慈香造像

除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外,洛阳出土大量的北魏墓志,其中的《北魏司马悦墓志》、《北魏元怀墓志》(图6)、《北魏元怿墓志》(图7)、《北魏高猛墓志》(图8)等都是魏碑书法精品。北朝洛阳碑刻的书写者有不少当时的书法名家,但大多是一般文士,如朱义章、萧显庆等人是龙门石窟一些造像题记的书写者,但史传无载,很可能是精于书法的普通人。

图6 元怀墓志

图7 元怿墓志局部

图8 高猛墓志局部

魏碑书体在北朝时期经历了新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新生期的魏碑,具有姿态新奇,天真磬露,纵跃自如的特点,但带有粗朴稚拙风格,如现存登封中岳庙的《嵩高灵庙碑》(图9),该碑于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刻立,相传是为寇谦之撰书。寇氏为著名道学家,曾因向魏太武帝献道经而受宠幸。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并宣扬道教的事迹,不仅对了解中岳庙变迁有参考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此碑书体自隶经楷,隶正相杂,尚无定法,许多地方还不成熟,有无以伦比的拙朴天趣。该碑用笔以方笔及中锋为主,笔画方棱,雄强奇古,与《张迁碑》一脉相承。其结构错落有致、真率古拙、大小不拘、富于变化,颇见自然之趣,旁与《爨宝子》、《爨龙颜》神理相通,然更富野逸天趣,历来为后世所推重。康南海将其碑阴列为“神品”,称碑阳书法“奇古”。”他甚至说:“得其指甲,可无唐宋人矣。”而魏碑书法艺术到成熟期时,则变得十分精美谨严,却又失去了新鲜活泼,生气蓬勃的意态。如正光五年的《刘根造像记》(图10)、《元谧墓志》等,其书法端庄严紧,刚劲有力。而《司马悦墓志》则代表了上述发展过程的中间环节。该志出土不久,其笔画锋芒具在,形体棱角无损,这在传世碑刻中是难得的。

图9 嵩高灵庙碑局部

图10 刘根造像碑局部

相关链接

显赫的北魏司马氏家族

司马悦家族是降附于北魏的西晋皇族﹐深受宠信﹐地位十分显赫,其祖司马楚之(390-464年)于泰常四年归附北魏,封为琅琊王。据《北史》载: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弟太常馗之八世孙也。父荣期,晋益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杨。会刘裕诛夷司马氏,叔父宣期、兄贞之并遇害。楚之乃逃,匿诸沙门中,济江至汝、颍间。明元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授荆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人户,分置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郡,以益豫州。太武初,楚之遣妻子内居于邺。寻征入朝,授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以拒宋师。赐前后部鼓吹。破宋将到彦之别军于长社。又与冠军安颉攻拔滑台,禽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万余人。上疏求更进讨,太武以兵久劳,不从,以散骑常侍征还。宋将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楚之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击走方明,禽崇之。仇池平而还。

车驾征蠕蠕,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以绝粮运。蠕蠕乃遣觇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贼将至矣。”乃伐柳为城,灌水令冻,城立而贼至,不可攻逼,乃走散。太武闻而嘉之。寻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著闻。及薨,赠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谥贞王,陪葬金陵。

司马悦之父司马金龙,《魏书》、《北史》皆有传。字荣则,少有父风,他是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九世孙,司马金龙系魏宗室女河内公主所生,又先后娶宗室陇西王源贺女钦文姬辰和深得文明太后宠爱的太武帝的外甥女沮渠氏为妻。生前承袭父爵,拜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死后又赠司空公、谥康王。是归魏司马氏的代表人物,地位十分显贵。1965年在大同城东南7公里处石家寨村西发现了司马金龙墓夫妇墓。司马金龙卒于太和八年(484年)。墓由前后室和右耳室组成,全部砖砌。墓室全长17.5米,墓道长28米,是已发现北魏早期墓中最大的一座。墓曾被盗,但仍出土450余件珍贵文物,以陶俑为多。驮粮马俑是明器中的新题材。人面镇墓兽、骆驼俑和铁马镫亦前所未见。石棺床、石雕柱础及木板漆画,更是一批罕见的艺术珍品。还出土有墓表碑2通,(图11)碑石现存大同市博物馆。墓表高0.49米,宽0.45米,楷书十行,每行七字。墓志高0.45米,宽0.55米,楷书9行,每行8字。[4]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十一月随葬,碑石字迹完好,书刻俱佳,用笔以方笔直势为主,兼以圆笔曲势,字体呈扁方形,隶意极浓。横画左低右高,两端方粗,蚕头燕尾,全承汉隶笔致。结字安排,出奇制胜,形成了体势刚健,高古典雅,气势雄浑的大家气度。司马金龙墓表、墓志,反映了北魏早期书法所具有的楷隶风貌。因此,把它称作北魏早期书法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这种风格在众多的北魏碑中,只有从河南淇县的《吊比干文》的字里行间,才能寻得几分踪迹。后者与前者相较,除字形变长,隶意减少外,用笔如出一辙。据此推断,《吊比干文》与司马金龙墓碑很可能是同一位书法家的手笔,只是略有变化。从这一变化中,能使我们看到魏碑由隶化楷的演变和成熟过程。

图11 司马金龙墓志

参考文献

[1] 周到,王景荃.河南碑志叙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2.

[2] 尚振明.孟县出土北魏司马悦墓志.河南文博通迅,1984(三).

[3] 启真.略论北魏《司马悦墓志》书法.书法丛刊,1982(四).

[4]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J].文物,1972(2).

趣味猜想

为什么将“魏碑体”称为洛阳“魏碑体”?“魏碑体”对书法史的发展有何意义?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单小明,男,本科学历,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处长,主要从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和多媒体技术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