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菩墓出土三彩马
文物名片

安菩墓出土三彩马(共四件),唐代,釉陶器,从左至右:三彩白釉马,高70厘米;三彩黑釉马,高72.5厘米;三彩贴杏叶饰白釉马,高75厘米;三彩绿障泥红釉马,高75厘米。1981年洛阳龙门安菩墓[1]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

深度品鉴

1981年4月,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啤酒厂在市南郊修建新厂时发现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墓。随即,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共发掘出土文物129件,其中唐三彩50件。该墓共出土三彩马4件,其中三彩白釉马、三彩贴杏叶饰白釉马、三彩绿障泥红釉马、三彩黑釉马各一件。从该墓出土的墓志(图1)可知,建造于唐景龙三年(709年),为唐定远将军安菩与其妻何氏的合葬墓,是洛阳发掘为数不多的有确切纪年和墓主人姓名的墓葬。

图1 安菩墓志

左一:三彩白釉马(图2、3),昂首曲颈、四足挺立,通体施白釉,革带上饰桃形垂饰,鞍外披黄、白、绿三色相间花毯,短尾上翘。高70厘米。头曲昂,四足挺立。通体施白釉,革带上饰桃形垂饰,鞍外披黄、白、绿三色相间花毯,短尾上翘。

图2 三彩白釉马

图3 三彩白釉马右视图

图4 三彩白釉马细部图

图5 三彩白釉马后视图

左二:三彩黑釉马,高72.5厘米。抬头,四足挺立,通体饰黑釉,唯头、鬃、背、尾及蹄为白色釉,间施酱黄色花斑。鞍鞯俱全。背置绿花毯及绿鞍,革带上有垂饰15枚。

图6 三彩黑釉马

左三:三彩贴杏叶饰白釉马(图7),高75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体大骠肥,刚健有力,全身施釉。除鬃毛和蹄足为棕黄色外,均为白釉。鞍下垫绿边花毯,外披绿色布套,绿色革带系黄色桃形垂饰13枚。

图7 三彩贴杏叶饰白釉马

左四:三彩绿障泥红釉马(图8),高75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体大骠肥,刚健有力,体施棕褐色釉,头颈及身上系白色革带,上系14枚蟾蜍纹垂饰,背部有鞍。外披绿毯,体形显得颈粗头小,骨肉匀称,当是西域大宛等地的中亚良马。

图8 三彩绿障泥红釉马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赴泰山祭祀,有万匹牧马相随,按照毛色分成不同的马群,依次奔跑,远望若不同色彩的云锦在飘动,无比壮美。从洛阳安菩墓出土这四件不同釉色的陪葬三彩马上,我们可见一斑。安菩墓出土的四件三彩马均为唐代殉葬明器,大小在70-75厘米之间。形态大致相同,均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目视前方,体大骠肥,刚健有力,全身施釉;但在釉色和装饰上有较大区别,其中黑釉为唐三彩器中少见,属于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四件器物均出自唐景龙三年(709年)纪年墓,是重要的考古学断代标准器。

文化解读

马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从远古时期,人与马就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 人们用“龙马负图”的成语,来诠释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河图是由龙马背负而来的。将马与龙结合,以作为祥瑞之物,充分说明了马在古代先民心目中的地位。中国有无数和马有关的文物。从商周时殉葬的车马到战国的青铜马;从秦兵马俑、汉代的铜制马踏飞燕,到唐代三彩马,各个时代、各种质地、各种形态的马栩栩如生,马的造型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马的造型艺术巅峰。

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力。人类早期就懂得了驯养牛、马、骆驼和大象等动物,并用它们代替人力运送货物和供人骑乘。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车”字就有辕和可供乘坐的车厢,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驾马服牛”的技术。马体形高大、四肢强健、力大善跑,加上感觉器官发达,眼大位高,视野开阔,记忆力、判断力都很强,方向感也极准确,居六畜之首。无论在游牧时期还是农耕社会,马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帮手,是生产力的标志。

甲骨文、金文中有“马”的象形文字。在诗词典故、艺术作品中,马更是被歌颂的对象。成语中如“一马当先”、“老马识途”、“金戈铁马”、“马到成功”等比比皆是。马的形象还出现于许多诗词歌赋中,《诗经•鲁颂•駉》“駉駉牡马,在坰之野”,写鲁公之马众多和壮美,被誉为咏马诗的鼻祖。其后如《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汉乐府、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魏晋时《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唐代人爱好咏马更是佳作满目,最著名的唐代诗人李贺的一组咏马诗,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可谓咏马名作。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此外,马还是历代著名画家钟爱的题材,如唐代韩干的《二马图》,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南宋龚开的《骏骨图》,元任仁发《二马图》,郎世宁《八骏图》,徐悲鸿《八骏图》、《奔马》等等。

人对马的感情远超出了对其他动物的程度,这与马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所起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冷兵器时代,马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马在战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古人爱马情怀,是中国古代有关马的工艺品、雕塑等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马可谓功不可没。从秦始皇陵旁的兵马俑陪葬坑,可见马在秦军中特殊的地位。西汉霍去病将军横扫匈奴,同样注重马的功劳,所谓“汗马之功”因此才将马踏匈奴的石刻立于其墓前(图5)。马在唐代的立国开疆,征服突厥、西域,三征高丽等的战争中均立下显赫战功。唐太宗连年征战,六骏战功显赫。因此,才将六骏做成石刻镶嵌在墓前。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两洲,建立了马背上的帝国。人与马所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都是在马背上完成了英雄霸业。

现存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图8),西汉,长190厘米,高168厘米,花岗岩质。石刻表现了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图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

图9 马踏匈奴石刻

三彩白釉马的墓主人安菩是西域安国人,安菩的父亲系利是安国六狐州的首领,英勇善战,被敕封为五品定远将军。安菩在父亲死后承袭了父亲的封号,为定远将军。史书记载安菩是:“以一当千,独扫蜂飞之众”。作为一名战功显赫的将军,陪伴自己建功立业的战马可谓功不可没。安菩墓中这四件三彩马均体大骠肥,刚健有力,体形显得颈粗头小,骨肉匀称,从其形态来看,当是西域大宛等地的中亚良马,为军马形象,安菩随葬之马制作如此精巧绝美,其爱马之情可想而知。

比较研究

在有关马的文物中,以战国青铜马,秦始皇陵随葬兵马俑,西汉武威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以及唐初的彩绘陶马和盛唐三彩马最有代表性。这些时代不同、质地各异的马文物,各具特色,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战国时期的青铜马,器形相对较小。1997年被盗掘出土于河北邯郸赵王陵的三件战国青铜马,高约15~18厘米,长约22~24厘米。这三匹青铜马生动逼真、造型各异,有的昂头行走,有的低头站立。细部刻划十分精细,马的五官及额鬃清晰,用线纹表示马马鬃,尾下垂打结,雄健有力,姿态优美,是战国时期青铜马中的精品。

青铜马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要数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2]中出土的马踏飞燕青铜奔马,该器出土于东汉时期一诸侯墓中,制作年代在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图10)

图10 马踏飞燕青铜马

如果说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青铜马将力学与美学结合的完美无缺的话,而唐三彩马则是把色彩和造型运用到了极致。

陕西和河南是唐三彩最主要的出土区域。但两地三彩器很多方面有区别。首先在胎上,陕西三彩器以瓷土和陶土胎兼具,而河南则几乎全为瓷土胎。鲜见红色胎三彩器。因此,河南地区的三彩器强度要大于陕西地区发现的三彩器。其次在釉彩上,河南、陕西两地出土的三彩器虽然都有黄、白、黑、绿、褐、青、红、蓝,并且都以黄、绿、褐三色为主,但陕西出土的三彩器蓝色的运用要比河南广泛的多。河南出土的三彩器在整体风格上比西安色彩更加艳丽浓烈,陕西三彩器整体比较清淡温润。就出土的三彩马相比较。陕西和河南出土的三彩马都为站立式,站立于一长方形底板上。但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马长和马高相当,背上有鞍,这种马鬃毛多呈披散状。第二种是马长明显大于马高,背上有的有鞍,有的无鞍,这种马鬃毛多直立状。从地域分布上看,陕西出土的三彩马以第一种居多,河南则以第二种居多。在装饰上,陕西的三彩马比河南的三彩马更豪华一些。

图11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绞胎狩猎骑马俑[3]

马用于陪葬的制度从商周时期已经开始,而马俑则在秦、汉开始形成规模,到北朝开始成双成对的出现,到了唐代已成定制,且以颜色区分。一般以一红和一白釉马为基本葬制,亦有一黑和一白釉马配对,由于黑釉马为数甚少,因而在洛阳唐三彩中弥足珍贵。亦有墓葬同时出四匹者或成双多匹,这样的墓葬中容易出不同颜色的马匹,例如极难得一见的蓝釉马。1965年洛阳市郊唐墓出土的三彩蓝釉白斑马,高32.5厘米。站立状。颈部自然前伸,目视前方,身饰蓝釉加白斑,白鬃,绿鞍,白边鞯,头、颈、背等系黄色革带,上系13枚黄色桃形垂饰。该马造型准确,釉彩反差较大,给人以鲜明耀目感,对研究唐代的工艺美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三彩马中的珍品。

图12 洛阳市郊唐墓出土的三彩蓝釉白斑马

安菩墓志的确切年代为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正至盛唐时期,因此墓中四件三彩马最有代表性。洛阳所出唐三彩马形体高大,雄健有神,手法写实,造型生动,形神兼备,釉色华美,极富艺术感染力。从造型上看,洛阳出土唐三彩马共同的特点是头小颈长,膘肥体壮,骨肉均匀,眼睛炯炯有神。马的头、颈、胸、背脊、肚腹、臀部、腿蹄的结构,遵循“圆-方-圆”的传统构成法则,突出了骏马的浑圆健壮的躯体,再加上一个近乎长方的头,就更加强了雄劲的气势。同时,为了达到装饰性与象征性的艺术效果,进而随类赋彩,让三彩釉色通过釉变熔融流通,斑驳绮丽,使唐代骏马饱满圆浑而不流于臃肿,华美富丽而又不流于庸俗。有的闲游漫步,有的狂奔,有的静立,形态各异,但无不生机盎然,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加上斑灿绚丽的彩釉,使马的雕塑不同凡响,以内在劲而发外在的形,气韵生动,富于艺术的概括力。气宇轩昂,生机勃勃的三彩马是唐代人们宠马之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唐代艺术匠师将高超的雕塑技艺运用于三彩马的塑造中,使得三彩马成为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同大唐盛世国运昌盛、高度开放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合,成为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的一个体现。

相关链接

唐安菩夫妇墓

1984年,唐安菩夫妇墓发现于洛阳城南龙门东山北麓,方向座南朝北,为依山挖成土窑式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13)墓门用青石构成,在门楣、门框、门板、门槛上均刻有精美的纹饰。墓室平面为长方形,长2.95、宽3.55米,顶作弧形,高度不详。墓内东西两边各有一长2.4、宽1.3、高0.35米的土质棺床,棺床一面靠墙,其余三面用石条包砌,石条外侧刻有十二生肖图案。

图13 安菩墓内景

此墓保存完好,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共计129件。按质地可分为唐三彩50件、单釉器61件、陶器2件、瓷器11件、金器1件、铜器3件、玛瑙1件,其中以唐三彩最为珍贵,有体形高大的文官俑、武士俑(高达1.12米),有狰狞可怖的镇墓兽,还有栩栩如生的马、骆驼、牵马俑、牵驼俑、男女侍俑、鸡、鸭等。墓中出土的一枚东罗马帝国福克斯时期所铸的金币(图14),可做唐代中西方商贸繁盛的标记。

图14 安菩墓出土的罗马金币

安菩墓志,记叙墓主人安菩是西域安国(今乌孜别克斯坦境内)人,630年随其父降唐,后在大唐帝国的定边征战中多次效力立功。664年死于长安并葬于京郊龙首原。四十多年后,709年其子安金藏将其与其妻合葬于龙门东山。这方墓志可说是安菩一生的小传,为研究唐朝与西域的关系及中西方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安菩之子安金藏

安菩有一个儿子安金藏[4],是武皇武则天时期东都洛阳宫中执掌宗庙礼仪的一个乐工。据新旧唐书记载,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严酷的手段打击李氏势力。因害怕太子李旦威胁自己的地位,生性多疑的武则天对李旦采取严格的孤立,下令王公大臣不允许私自与李旦交往,并腰斩了两个与李旦曾有过交往的大臣。在武皇的命令下,所有公卿大臣都去而远之,不敢与李旦交往,只有安金藏等乐工和杂役在太子左右侍奉。更甚的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乘机想夺取太子之位,便诬告李旦图谋篡位,多疑的武则天下令让来俊臣查办此案。来俊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死在其手中的人不计其数。得到圣旨的来俊臣将与李旦有过交往的人全部拘捕,严刑拷打,逼迫指证李旦图谋篡位。在众人将被屈打成招之际,安金藏挺身而出,大声对来俊臣喊道:“公不信金藏之言,就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言毕,安金藏抽出佩刀,用力地划开了自己的肚子,顿时血流如注,昏死过去。安金藏剖腹自杀,以表太子李旦清白的消息传入宫中,极大地震动了武则天,她对安金藏说道:“我对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了解,害你这样受苦,你真是一位难得的忠臣啊!”她即刻下令将安金藏抬入宫内,让御医为安金藏治疗。同时,下令停止继续审判此案。安金藏的故事与东周时期苌弘化碧的事迹一起被载入史册,成为忠臣的典范。据史书记载,安金藏在建造安菩墓时,还特意在墓旁建造石屋,终日守候在墓旁,以明孝心。

参考文献

[1] 赵振华,朱亮.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J].中原文物,1982(3).

[2]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J].考古学报,1974(2).

[3]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4] 《旧唐书》卷187上《安金藏传》;《新唐书》卷191《安金藏传》.

趣味猜想

安菩墓发掘时,安菩手中握一枚罗马金币,这有什么寓意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军花,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博物馆学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