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扁壶
文物名片

黄釉扁壶,陶器,北齐,通高20.5厘米、宽16.5厘米,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的北齐范粹墓葬出土。

深度品鉴

1971年3月,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村群众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一单室土穴墓。从出土的一盒墓志确定墓主为北齐高级将领范粹(548~575年),墓中出土随葬器物77件,黄釉扁壶有4件,本文介绍的黄釉扁壶即是其中之一。

该壶形体扁圆如皮囊,敞口,短颈,扁圆腹,平底实足,两肩各一系孔,颈肩之间饰联珠纹一周。壶腹两面模印乐舞图案,考证乃是风靡当时的“胡腾舞”。中央一舞者婆娑起舞于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舞着左侧立两名伴奏者,一人稍稍右侧身,双目注视舞者,双手仰起开合,作击拍状;一有胡须者双手持笛,作吹奏状。舞着右侧亦立两人,一人左侧目,面向舞者,双手击钹;另一人手执五弦琵琶,作弹奏状。五人皆高鼻深目,头戴蕃帽,身着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足蹬半筒高靴,应属于当时西域人的形象[1]。(图一)

图一  黄釉扁壶上的乐舞图

黄釉扁壶为仿皮囊制作的铅釉陶器。壶腹两面印有胡人舞乐图案,有金银锤制的凸凹效果。该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对称均衡,壶嘴与壶身尺度上基本呈倍数比例,显现出均衡的美感。壶身腹部装饰,构图有致,虽为模制,但壶身弧形线条流畅,人物分布对称均衡。左右两边吹横笛及弹琵琶者因位置在前而形象较大,符合透视原理。中间舞者虽小,但由于采取烘托手法,显得尤为突出。壶身人物及装饰图案线条简洁、生动,杏仁状边框作为外缘,将壶身图案纳为一个整体,与壶嘴素面形成鲜明对比,疏密有致,不显繁杂。

该壶通体施黄釉不过底,施釉均匀,黄釉色稳重而不失亮丽,呈现出一种玻璃样质感。

北朝时中原与西域、中亚地区往来较多,各民族融合加剧,一些西域民族的人物、装饰图案成为陶瓷器常见的装饰题材。黄釉扁壶因系绝对纪年墓出土,为研究北齐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工艺发展以及乐舞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化解读

黄釉扁壶壶身所绘胡腾舞是一种古代西域的民间舞蹈。此舞大多以男性胡人为主,其特点多以腿脚功夫见长,既提膝腾跳、刚毅奔放,又潇洒诙谐、雄健矫捷。此舞曾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因他们的舞姿多以腾身跳跃为其舞态基调,故名“胡腾”。舞者的装扮大都为:头戴尖顶蕃帽,身穿窄袖胡衫,足蹬软底锦靴,跳起来急如飞鸟,腰间的宝带会发出鸣叫声。

唐诗中亦有不少记载胡腾舞的诗句。如唐代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dié)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乱腾新毯雪朱毛……”李端的《胡腾儿》诗“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对“胡腾舞”表演者的装束、舞姿和音乐做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黄釉扁壶壶身所绘胡腾舞,据考证起源于中亚的石国,即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附近,是中亚地区粟特人建立的国家之一。中国史书上将同时期的石国和康国、安国、米国、史国、何国、曹国、火寻、戊地等九国称为“昭武九姓”。 从汉代起,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进一步开通,西域商人就经常成群结队的来中原经商。尤其是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国西部与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包括中亚九姓粟特人及西亚的波斯人进入中原。中原地区统治者对外商采取欢迎和鼓励的政策,西域诸国的商人在中原活动相当频繁。他们把胡风、胡俗、胡乐和胡舞也带到了中原。期间,通过贸易往来、冲突与摩擦以及杂居与通婚,进一步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西域乐舞随着丝绸之路东传,《达摩支舞》等西域舞蹈以及琵琶、箜篌、筚篥等西域乐器乐器也随之传入中原,影响着中原地区固有的文化观念及审美情趣,并对中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北齐政权是继北魏、东魏后建立的政权,占有今黄河流域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统治区内仍然是务农桑而尚儒学,有着深厚的汉文化基础。北齐政权利用汉人为其制定典章礼乐文物制度,其中多依据北魏制度。北魏孝文帝则是摹拟采用南朝前朝之文物制度。也就是说,北魏、北齐制度皆是继承汉、曹魏、西晋的文化之上发展演变而来,因此,北齐制度是高度发达的汉文化的承继和演化的结果[2]

但同时,北齐政权西胡化在史学界有着相当的共识。陈寅恪先生认为北齐统治者高氏家族是胡化的汉人。他在其《隋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指出,北齐之宫廷尤其末年最为西胡化[3]。据《隋书》7卷《礼仪志》记载,北齐“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以事胡天。”学者们一般都认为:这里的“胡天”,是指粟特人信仰的祆神。

北齐文宣帝高洋出生于529 年,他从小随汉族士大夫卢景裕学习汉家经典,他受禅后所封的7个异姓王中却无一人是汉人,他始终认同鲜卑,常认为“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4],甚至末年“散发胡服”[5]

北齐政权采取的是胡汉结合的政治结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认为,高欢集团是依靠六镇鲜卑贵族起家的。因而他认定这个政权应该最大限度地保证鲜卑贵族的利益。北齐政权内,鲜卑勋贵与汉人士族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北齐政权既为胡人服务又为汉人士族服务。黄寿成先生曾对北齐政权中枢机构中宰相这一官职的任职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北齐政权中担任过宰相官职的有70人,汉人有24人,占总数的34% 多;胡人及胡化汉人有46人,约占总数的66% 。[6]

同时,北齐政权对外商采取欢迎和鼓励的政策, 外商可在各个统治区之间自由往来贸易。来自中亚、西亚的商人在北齐活动的相当频繁,并逐渐通过经济与文化往来在北齐获得相当的政治地位,逐渐开始进入并影响北齐政治,胡人在北齐政权中担任官职也屡见不鲜。

北齐统治者对胡文化的痴迷致使北齐境内胡风盛行。北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对西域胡戎乐多所爱好,北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时期达到极盛。武成帝高湛对胡琵琶、胡舞情有独钟。后主高纬不仅对西域胡戎乐痴迷,而且能自度新曲。《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

北齐统治者对于西域胡乐舞的痴迷也影响着北齐境内士人阶层以及中下层人士对于西域胡乐舞的追逐。西域胡戎乐奔放、洒脱、天然的特质吸引着汉族士人的追随,但同时,西域乐舞也成为中下层人士,以及乐工献媚,晋升的筹码,引发了北齐民间对西域乐舞的狂热追逐。相传,阳俊之善作胡曲新声,“当文襄时,(阳俊之) 多作六言歌辞,******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写而卖之,在市不绝”[7]

北齐政权对于精通胡乐舞者的宠幸也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当时盛极一时的胡人乐工曹僧奴、曹妙达父子“以能弹胡琵琶,甚被宠遇”,开府封王。何朱弱、史丑多之徒十数人皆“能舞工歌及善音乐者”也仪同开府,沈过儿官至开府仪同,王长通年仅十四五,便假节通州刺史[8]

终其北齐一朝,对于西域乐舞的迷恋引发的对于西域文化的全方位的接受与传播,也在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原文化,来自西域游牧民族尚武思想构成北齐文化的一部分,来自西域的绘画技艺、绘画内容也成为北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太原是出土北齐墓葬较多的地区之一,其出土的北齐墓葬中,有大量忍冬、联珠、宝珠等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在西域特别是波斯萨珊工艺品上常见,这都充分体现了西域文化对北齐文化的影响[9]

中原是华夏农耕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而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扁壶,其皮囊式造型与胡腾舞的图像,却强烈再现游牧民族的马背文化特色。这种扁壶在河南洛阳、孟津北朝墓中也有出土,且形式和图像都相近,这是对中原与西域音乐文化交流最为直观形象的诠解。这说明了中原汉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所带来的不同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同时也为研究北朝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工艺发展以及我国乐舞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比较研究

汉代以前,中原地区酒水器造型常见为正圆体或方体。生活在西部和北部的游牧民族为适应骑马游牧生活的习性,多使用造型扁体弧底,便于悬挂在马鞍上的皮囊。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这种具有西域民族独特造型风格的皮囊酒水器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并被上层社会接受并使用。相应在陶瓷、金银器中也出现了模仿此同样风格的器皿,并一直影响后世。

198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粮食局家属院工地出土的绿釉陶扁壶(图二),现藏宁夏原州区文管所,残高11.3厘米,宽9.5厘米,圈足底5.4~4.7厘米,口残,扁腹,两侧起脊,双耳。腹部饰乐舞图,三人翩翩起舞,中间一人在圆台上舞蹈,周围花树上乐人伴奏,形象极其生动。此壶工艺精湛,表现的是中亚传入中原的西域舞[11]

图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出土的绿釉陶扁壶  北魏(386~534年)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的扁壶(图三),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壶高27.5厘米,口径5.7厘米,椭圆形口,短束颈,梨形腹,腹部扁平,高圈足。正背面模印相同纹饰,呈浅浮雕状。腹壁正中站立一胡人,左手持物似花骨朵,身前两侧蹲坐两只狮子,狮子扭首向前。壶壁两侧模印象首,长鼻垂于底部。联珠纹边框。口部、足壁部分模印联珠纹莲瓣。

图三  北齐黄釉印花扁壶  北齐(550~577年)

洛阳出土的印花双系扁壶(图四),通身施黄釉,形体扁平,小口,短束颈,两肩各有一圆形穿孔,高足。腹部周边施联珠纹,内绘浮雕乐舞图。

图四  洛阳出土的印花双系扁壶  北齐(550~577年)

1973年河北省栾城县出土的黄釉印花双系扁壶(图五),现藏于石家庄市博物馆。壶高22厘米、口径7.5厘米,足长径16厘米。矮梯形口,束颈,扁腹,肩部有拱形双系,椭圆形高圈足外撇,扁壶胎体厚重,造型稳重大方。黄棕色釉,施釉至足底,有垂釉现象。壶两面均模印有一只展翅起舞的朱雀,朱雀周围环以变形葡萄纹,最外缘随形饰一圈联珠纹,整组装饰立体感强。

图五  河北省栾城县出土的黄釉印花双系扁壶  北朝~隋代(386~618年)

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图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北朝,高12.2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4.9厘米。瓶呈扁圆形,上窄下宽,略似杏核。敞口,短颈,假圈足。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肩部对称置圆形鼻纽,以便穿绳携带。颈与肩相接部分有一周联珠纹。腹部两面均模印五人一组的胡腾乐舞图案。中央一人于莲座上翩翩起舞,右二人一吹奏横笛,一人打拍。左二人,一执琵琶弹奏,一人双手击钹。五人均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脚蹬长靴,是当时西域人的形象。

图六  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  北朝~隋代(386~618年)

通过以上扁壶的对比,结合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原地区由于不断地进行着民族文化融合,包括日常器具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而,扁壶这种器形在自身的流变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相对于同时期存世的其它扁壶而言,北齐范粹墓出土的胡腾舞黄釉扁壶保存完整,釉色亮丽,壶体造型独特,制作精美,结构对称均衡,壶身所描绘的乐舞图案清晰,主体突出,线条简洁、生动,属同时期扁壶中的上乘佳品。

相关链接

胡腾舞

胡腾舞是由西域粟特地区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故舞者多称“石国胡儿”或“凉州胡儿”。因该舞以腾跃见长,故名“胡腾舞”。胡腾舞的腾、踏、跳、跃,动作粗犷,节奏急促,表现了西部民族豪放、质朴、坚强的性格特征和朴实激昂的情感宣泄,加上饮酒的情景,动作更加突出,强化了该舞的地域特色。胡腾舞舞姿刚健,不仅在梵语中记载了它的意义和特征,而且在南印度的湿婆舞王庙( Shiva Nataraja) 的石壁上刻有108种健舞容姿,名之为Jand ava Laksanam,意即健舞。这意味着,两国之间的舞蹈早有交流传播的关系。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曾于南北朝时抵达嵩山少林寺传艺,其中“达摩支”就是一种类似武术的健舞。


注释: 

[1][10]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1).

[2] 赵新民.试论北齐的文化特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5).

[3] 陈寅恪.隋制度渊源略论稿.

[4] 二十五史 北齐书《废帝纪》,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5] 二十五史 北齐书《文宣纪》,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6] 黄寿成.从中枢决策机构看北齐北周的汉化》,文史哲,2010(3).

[7] 李延寿.北史•阳尼传附阳俊之传,北京: 中华书局,1974 .

[8] 二十五史 北史《恩悻列传.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9] 李书吉,崔彦华.北齐陪都晋阳与欧亚大陆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2).

[11] 固原历史文物.

趣味猜想

凉州即现在的武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不在北齐政治区域内,范粹为何被封为凉州刺史?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古花开,女,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文博馆员,致力于博物馆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