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凤尾鐎斗
文物名片

龙首凤尾鐎斗,青铜器,生活器具。宋代。尾高17.00;通高25.00;口高16.00;口径15.00;足高9.00厘米。郸城杨庙大队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龙首凤尾鐎斗,体圆式,龙首曲柄,顶端为龙头状,瞪目,口微张,颌下有须。龙头龙角处向后弯曲,巧妙成一对弧形穿孔。长柄,柄部与壶有焊接痕迹。

口沿一侧有一凹槽状U形流。侈口,直腹素面,平底,腹部下部有弦纹。鐎斗后部为凤尾形扳翼,微翘,上竖有一半圆环耳(图1)。三足为蹄形着地,外撇,足下均有一字为李、宝、记。(图2)

图1 鐎斗俯视图

图2 鐎斗底部

鐎斗完整无损,壶身与底部明显保留着烟熏的痕迹。通体呈绣绿色,铜鐎斗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是宋代出土鐎斗中难得的精品。

文化解读

《说文解字》载:“鐎,鐎斗也”;《玄应音义》卷一引《韵集》载:“鐎,温器也,三足有柄”。关于鐎斗的实物形象,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记载与发现。

鐎斗的文献记载始见于汉代,史游《急就篇》卷三“锻铸铅锡镫锭鐎”, 唐颜师古注:“鐎谓鐎斗,温器也,似铫而无缘。”汉之后关于鐎斗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唐·释元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引韵集:“憔,温器也,三足有柄。”

鐎斗的实物的记载见于清末端方《陶斋吉金录》卷六著录的一柄汉代中尚方鐎斗,圆腹,折沿,弯柄,三尖足。铭文作:“建始二(公元前31年)六月十四日中尚方造鐎斗重二斤九两容一斗。”(图3)书中也收录一件汉凫首鐎斗(图4)“中尚方”是汉代宫廷掌管制造器物的机构,此器物应为当时‘官造”。器物自铭 “鐎斗”同汉代文献中记载鐎斗出现的时间上相吻合,为辨识鐎斗提供了一个关于鐎斗年代的实证。

图3 汉代中尚方鐎斗

图4 汉凫首鐎斗

鐎斗的器形演变,一般的观点是认为鐎斗是由鐎壶演变而来,只是鐎壶有盖,之后大量出现了无盖,有腹,有流,三足、直柄或曲柄形式的鐎斗。目前发现的鐎斗其材质多为铜质,也有铁质、陶质等质地。从建国后的考古发掘来看,鐎斗在我国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除在中原地区有大量发现外,内蒙、云南、甘肃等偏远地区也均有出土,且存世数量较多。吴小平先生综合大量存世铜鐎斗进行了分析,根据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将铜鐎斗的发展进行了分期,认为铜鐎斗始见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唐之后铜鐎斗逐渐趋于消亡[1]。宋代之后,铜鐎斗已较为少见。

鐎斗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由简到繁的特点,初期鐎斗的形制较为简单,在鐎斗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鐎斗的造型较为复杂,工艺精湛,多为曲柄,且多有龙首造型,生动传神。

关于鐎斗的用途,一直是众说纷纭,北宋的《宣和博古图》记录有一件宣和殿收藏的青铜鐎斗:“右高七寸八分,深二寸三分,口径四寸三分,容一升,重三斤一两。有耳,有流,有柄,无铭。是器鐎斗也。许慎以谓斗之可以温物者耳。”目前发现的很多铜鐎斗底部,或足部,都有明显的烟熏痕迹。大余县新城乡出土的西晋铜鐎斗,底部也保留有烟炱痕。

另外,从鐎斗及其出土墓葬的器形组合来看,铜鐎斗一般多与陶三足火盆配套出现,福州桃花山师院附中南齐永明七年(486年)墓出土的铜鐎斗出土时正是位于一个陶三足火盆上。[2]河南南阳东关晋墓出土画像石中,第三石图案为一鐎斗置于炭火上[3]。因此,学界普遍认为鐎斗是温煮器。

由于鐎斗的造型特殊,使用方便,其后又被演化出了更为多元的使用功能。鐎斗多与生活器具同时出土。如南京宝贵山2号墓三国至西晋时期的鐎斗与鸡首壶、盘口壶、洗、钵、盘于一处;河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鐎斗与铜碗、铜杯、铜盘置于一处[4]。福州市永明七年墓一同出土了铜鐎斗与铜杯[5]。浦城出土的唐代铜鐎斗,其一同发现的器物有铜提梁罐、瓷盘口壶、瓷双耳罐、瓷钵[6]。鐎斗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且经常与壶、洗、杯共同出现。并且,墓葬中出土的鐎斗也同墓主人的社会等级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华丽,或简陋,因此,学界也推测鐎斗或许为一种煮茶或煮酒的器具。

比较研究

历代一些文献及著录中,多将“鐎斗’,“刁斗”相混淆。

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刀斗。”北宋《广韵》以刁斗释鐎。此种混淆情况,在清人著录中尤为普遍。清代《两基轩彝器图释》中将熨斗称为“刁斗”,并解释说:“右刁斗,有鱼形,货泉纹,中有小印.日:长宜子孙。《汉金文录》中将新货泉熨斗称为“憔斗”。因此,后世多将鐎斗与刁斗等同为一种器物。实际上,“鐎斗”“刁斗”是两种不同的器物。

鐎斗在我国出土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存世数量也较多,从汉代至唐宋时期均发现有鐎斗,其材质多为铜质、瓷质,且各个时期的鐎斗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下图所示铜鐎斗(图5),汉代鐎斗,青铜,内径10.70;高13.00;把长24.70厘米。园形,深腹,折沿微上翘。有流。下有三个三棱形马蹄状足。长柄,断面为长方形,末端似一园头铣。口沿稍残。

图5 铜鐎斗

鐎斗(图6)。西晋,通长25.00;口径15.00厘米。鐎斗呈盆形,敞口,外折沿,圆腹,微圜状底,下有蹄状三足,腹部有一弯把,把首铸成龙守状。口沿残缺约5.5厘米长。

图6 鐎斗

图7 南朝齐永明七年铜鐎斗

图8 南朝齐永明七年陶三足火盆

图9 唐青瓷鐎斗

南北朝时期墓葬鐎斗较为常见,一柄南朝齐永明七年铜鐎出土时搁置在火盆之中(图7、图8)[7]唐代墓葬中也常有鐎斗出土。1975年福州卫校唐墓中出土的青瓷鐎斗(图9),制作比较粗糙,施釉不及底,三足露胎,柄端龙首简化,尺寸也较南朝时期的更小,口径约8、通高仅8.4厘米。

吴小平先生对目前出土的大量的鐎斗的形制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期(图10)[8]

图10

就目前已知的汉至唐代的鐎斗来看, 鐎斗出土地域广泛,不同时期鐎斗的造型、纹饰虽有特点,但有着相似性和连续性,充分说明鐎斗是汉至唐代常用的生活器具。特别是宋之后,鐎斗逐渐稀少,逐渐退出了社会生活领域,铜鐎斗更为罕见,这大概跟瓷器工艺的成熟有关。

史书中常将“刁斗”误读为“鐎斗”,虽然至今仍然未发现自铭“刁斗”的实物来佐证鐎斗与刁斗的不同,但通过文献与考古资料,还是能发现鐎斗与刁斗的区别。

“刁斗”又名“刀斗”,其存世的文献记载要早于“鐎斗”,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同样,《汉书·西域传·罽宾国传》中也有关于刁斗的记载:“斥候士百余人,五分夜击刀斗自守,尚时为所侵盗。”师古注:“夜有五更,故分而持之也。”即士兵分五组击刁斗轮值。由可以看出刁斗在古代军队中有着警戒的功用。

而“刁斗”这一意象也常见于南北朝对和唐诗中用于表现军旅生活。如南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日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李颀 《从军行》的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有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之句;许浑 《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也有“刁斗严更军耳目,戈鋋长控国咽喉”的描述。

   从汉代的文献,以及后期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对刁斗功能表述方面具有一致性。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刁斗”出现多与军旅内容有关,因此可以判断刁斗在军中充当着警戒、防守、或作战等作用。但是历代文献中都没有关于刁斗的形制的清晰的记述。因此,后世根据魏人孟康:“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刀斗。”的记述,认为“鐎斗与刁斗同物而异名。”

但南朝梁《昭明文选》卷二十一诗记载,《汉书》曰:李广行无部曲,不击刁斗自卫。孟康曰:以铜作鐎,受一斗。昼炊饮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今在荥阳库中。刁音彫。鐎音遥。〕

又见《康熙字典》注鐎,“音焦。《说文》鐎,斗也。而此(鐎)有柄与流,知其为盛羹湇之具也。……然以形制推之,鐎斗与军中鐎斗,名同实异。《说文》鐎汎(同“泛”)训鐎斗。徐氏误引史记,鐎器受二升,昼炊夜击,以实之。六书故、正韵、韵会鐎字注,与刁斗合为一,皆非也。”

孟康是三国时期魏人,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今在荥阳库中”的表述可以推测,孟康是见过真实的刁斗的。而他说的“以铜作鐎”的“鐎”则应为器物的类别,即后世《康熙字典》所提及的“鐎器”,而鐎斗与刁斗则从属于鐎器一类,属名同实异。

另外,从鐎斗与刁斗的实际容量也有差别。据文献记载,鐎斗与刁斗容一斗,根据紫溪《古代量器小考》[9]考证,战国时期的一斗约合今1870毫升,秦始皇的一斗约合今2000毫升,前后汉时期的一斗约合今1940-2000毫升,到晋初武帝时,一斗合今2450毫升。

然而,从出土的器物的大小与容量来看,鐎斗大小与容量则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时代,也没有严格统一的尺寸,可见鐎斗并非标准量器,而是生活中的普通用具,这是孟康所言“以铜作鐎器,受一斗”的固定尺寸有出入。

刁斗长期在军队之中使用,古代军队的军粮管理有着严格的制度,作为“昼炊夜持”的刁斗其形制应当更为统一。并且先秦时期已有士兵自炊的先例,马陵道之役,齐军入魏地先为“十万灶”,后为“五万灶”,再为“三万灶”。既然军队中存在自炊制度,“以铜作鐎器,受一斗”的表述则更适用于刁斗。而目前考古发现中仍未见自铭“刁斗”的器物出现,也推测与刁斗作为军队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的事实有关。

另外,目前已发现的鐎斗,形态通常体量较小,且有三足,柄通常较长,且多曲柄,不便于敲击,与孟康所述“昼炊饭食,夜击持行”的表述不相符。况且鐎斗制作工艺悬殊,有简陋之物,也不乏精美之物,这应于鐎斗主人的身份与地位,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鐎斗与刁斗应为两种不同的器物。著名文物和考古学家孙机在其著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将鐎斗和刁斗区别开来,认为鐎斗和刁斗并非同一器物,他推测刁斗是一种器身类釜,无足,有柄的炊具。这一说法有待考古进一步证实。

相关链接

熨 斗

“熨斗”古称“熨斗”,亦称“火斗”、“金斗”,《说文解字》说:“熨,从上案下也,从,,又(手)持火,以尉申绘也”。徐笺说:“置火于铜斗,从上按下,以申绘之尉,所以使其平也。”因“置火于铜斗”,所以“熨斗”在当时又称“火斗”。

“熨斗”这一器物,出土不多,近人虽有著录,也往往一器异名,或称“熨斗”,或称“礁斗”,也或称“刁斗”。清代《两基轩彝器图释》中将熨斗称为“刁斗”,并解释说:“右刁斗,有鱼形,货泉纹,中有小印曰:长宜子孙。《汉金文录》中将新货泉熨斗称为“憔斗”。因此,后世多将刁斗与鐎斗等同为一种器物。

关于“熨斗”,真松堂集古遣文(卷十五、真九至十)著录的汉宜衣熨斗,铃文作“永元六年围月一日十谏守熨斗宜衣重三斤直四百保二亲大富利宜子孙”。这器自名“熨斗”,而它的形式,是长柄平底燕足,可以把火炭装在斗中,执柄而熨煲衣料的。

熨斗的主要特点就是有柄无足,一般平底。关于古代的熨斗[10],徐家珍《“熨斗”和 “鐎斗”、“刁斗”》一文有较详细的说明。古代熨斗有两种:一是圆形、有盖与之相连,盖有疏孔,可开合,以便放炭火。吴云《两罍轩彝器图释》卷十二第 1、2 页著录的魏太和熨斗就是这一种。(图11)

图11 魏太和熨斗

另一种是圆腹、广唇、无盖的,散见于各家著录,众说纷纭。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柄正始元年熨斗(图12),通柄长36.00;口径16.40;柄长23.20厘米。斗为圆形,敞口,宽平沿外折,浅腹,底微圜,后有一半圆柱状长柄,柄上有刻铭一行二十三字,通体素面无饰。 

图12 正始元年熨斗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宋摹本唐·张萱 《捣练图卷》,其中两女子双手各执帛的一端拉紧,中间的女子左手托起帛的中段,右手持 “熨斗”熨烫帛料。(图13) 其熨斗也正是长柄、平底、无足之器。

图13 宋摹本唐·张萱 《捣练图卷》(局部)

同样,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另一柄汉代熨斗,似勺形,柄为半圆形,斗呈中口,折沿平底。之前被学者视为鐎斗,或为乐器,此种熨斗北京故宫也有收藏,带名曰:“熨斗”。


参考文献

[1]吴小平.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及用途考.考古,2008(3).

[2]马春卿,赵肃芳.福州市发现六朝古墓.考古通讯,1955(2).

[3]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等.河南南阳东关晋墓.考古,1963(1).

[4]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考古,1977(6).

[5]马春卿,赵肃芳.福州市发现六朝古墓.考古通讯,1955(2).

[6]赵洪章.浦城出土唐代铜鐎斗.考古,1986(4).

[7]马春卿,赵肃芳.福州市发现六朝古墓.考古通讯,1955(2).

[8]吴小平,何国俊. 汉唐时期的铜鐎斗及相关问题研究.南方文物,2004(1).

[9]紫溪.古代量器小考.文物,1964年(7).

[10]徐家珍.“熨斗”和 “鐎斗”、“刁斗”.文物,1958(1).

趣味猜想

您认为鐎斗与刁斗是同一种器物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古花开,女,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副研究馆员,致力于博物馆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