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童子荷叶枕
文物名片

三彩童子荷叶枕,陶器,宋代,长33厘米,宽16.5厘米,高15厘米。1977年河南省上蔡县的宋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河南省上蔡县宋墓中出土的这件三彩童子荷叶枕,枕的底部是粉白色的长方形托板,托板上卧着一个童子,上面是一个荷叶,荷叶呈弧形的从两端向中间倾斜状,形成枕面。童子头顶蓄发一至数绺。颈饰项圈,手脚饰有钏、镯。右臂坦露,向后微曲。面目圆润,目视前方,头微微上仰,左手压于身下,右手执荷叶在身上作为枕面。在荷叶状枕面和童子臂部之间左右各有一个折叠的小荷叶巧妙的连接成一体。下身着绿色短裤,神态天真可爱。此枕的造型使人仿佛看到一群眉清目秀,满脸稚气的孩童们在晴空丽日下,乘着一叶小舟,手执荷叶在湖面上打闹戏耍。

宋代陶瓷枕中,不论是婴戏纹孩儿枕还是童子造型枕,所穿服饰多为上衣下裳制,上衣有袍衫,有开襟短袄,有肚兜。下衣大都肥腿长裤。而河南博物院这件藏品,小孩童坦胸露肚,下穿荷叶短裙,把光身顽皮的小童在水中戏闹的场景表现的惟妙惟肖,见其形如闻其声。实属宋代孩儿枕中的少见上乘之作。

文化解读

 隋唐时期陶瓷枕开始创烧,唐朝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渐渐成为百姓喜欢的床上寝具,到宋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已经繁荣,产地遍及南北,枕具造型丰富多彩。宋金时期孩儿枕大量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社会原因:隋唐以后,经过五代十国长期割据战乱的洗劫,全国人口剧减,到宋代建立初年,全国户数只有唐天宝年间(742年)的一半,尽管宋中后期人口也有所增长,但还是一直未达到盛唐时期的规模。随着儒学的复兴,孝道思想的发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宋代的民众非常重视对生子的养育,在宋朝上至宫廷,下至百姓,为了传承香火,不惜买卖妻妾,祈求子嗣,因此,孩童题材的各种作品很多,孩儿枕题材最盛。

经济文化原因:由于宋代社会逐步进入相对稳定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商人等为迎合平民阶层的大量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大量涌现,用来适应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宋代画家非常喜欢画儿童题材的婴戏绘画作品,今存宋人绘画,如苏汉臣《秋庭戏婴图》《五瑞图》《货郎图》《杂技戏孩》《长春百子》及李嵩《市担婴戏》、佚名《子孙和合》等,均绘有一些儿童玩具,品类繁多,不胜枚举[1]。与此同时宋代也非常流行儿童题材的儿童玩具,如:泥雕童子,牙雕童子、木雕童子等,形态逼真,颇惹人喜爱。在此文化背景下像宋代孩儿枕这种趣味的瓷器雕塑自然很流行,瓷雕孩枕热销。在当时还有一个客观条件是宋代的制瓷业高度发达,磁州窑、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等都烧制有戏婴题材的孩儿枕,尤以磁州窑为最。塑造的童子或睡或醒,或手拿荷叶或双手相交,就连发式或服饰都别具一格。于是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活泼的孩儿枕瓷器作品。在炎热的夏季,瓷质孩儿枕做为日常使用的寝具,具有清凉舒适,爽身怡神的降温功效,还有明目益睛的功效,舒适又实用。

瓷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久远,至到明清以后,随着新型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是有人在用,就是在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初年,在百姓家中还能见到瓷枕。但孩儿枕已不多见,只在墓室中出土较多。因此,宋代孩儿枕对于研究宋金时代的艺术史、文化思想史、风俗史、雕塑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比较研究

宋代孩儿枕共分为娃娃枕与童子荷叶枕两种形式:第一类形式的孩儿枕,俗称娃娃枕。孩儿两手空空,双手交叉相抱,俯身卧于床榻,以童身身体为枕体的造型象生枕,孩儿抬头侧视,或闭眼熟睡,身体大都腰背圆实,厚重,以供人枕卧享用,孩儿头部一般都很大,而且头圆,头部约占到身体的三分之一,整个脸部给人一种胖小子的感觉,神态憨厚可爱,让人甚是喜爱,这一类形式以童身身体为枕体的孩儿枕,也俗称娃娃枕。古代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形容古瓷绘画或雕塑娃娃枕的特点:“短胳臂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没有脖,”非常贴切。

另一类孩儿枕,也是侧卧于床榻之上做枕,但在整体枕型造型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儿双手持物做造型摆派,或手拿荷叶或手拿灵芝,荷叶或灵芝翻卷覆盖孩童身体,成弧形枕面,以供人枕之,整体构思巧妙,此类形式的孩儿枕我们俗称童子荷叶枕,本文介绍的孩儿枕即属于童子荷叶枕。

一、娃娃枕。娃娃枕传世作品不多,以故宫博物院藏宋定窑孩儿枕最为精致(图1)。此枕高18.3厘米,长30厘米,宽11.8厘米,枕体由两部分构成,下部即是枕底,塑成一个厚硬的椭圆形床榻,榻周开光,并印出变形花卉纹,床榻上塑一童子侧面仆卧,双脚高高翘起。圆圆的头颅。大大的眼睛,一脸的精灵气。特别是头顶上的角髻,左右丫结,更增添了童稚气。孩儿身着长袍长裤,袍后边缘绣团花。外罩素面裆,前短后长。衣褶自然,裁剪妥贴,精心刻划出孩儿的体段。更有趣的是孩儿右手还扣着一只上下有带状装饰的“香球”,备主人在被褥中使用。

图1  宋定窑娃娃枕

香港收藏家关善明先生藏有一件金代长治窑的白地红绿彩娃娃枕(图2),此枕的特点也是继承了宋代娃娃枕的风格。大头,体态圆勻,双手交握,以卧孩的背部为枕面,面上绘以红石榴,绿叶子,枕体和枕面边界用黑线加以区分。枕体上用黑线和绿彩画出衣服的褶纹。

图2金 长治窑白地红绿彩娃娃枕

金代,大头娃娃枕仍很流行,但在题材上更多出现了以少女为题材的娃娃枕,如广东南越王墓博物馆藏的金长治窑褐彩卧婴枕(图3) 依然大头,扎双髻,美目,皮肤白皙。 

 

图3 金长治窑褐彩卧婴枕

由林保照、孔超编著的《枕林寻梦》中收录有金代山西长治窑出土的女童瓷枕,同样具有大头娃娃枕的特点。(图4)

 

图4  金 山西长治窑出土的女童瓷枕

二、童子荷叶枕

河南博物院藏的三彩童子荷叶枕(图5)。此枕高15厘米,长33厘米,宽16.5厘米。此枕上的孩童,圆圆的脸蛋,眉清目秀,双目炯炯有神,小嘴小鼻子,黑发中分,双手合握。通体施三彩,分黑、白、绿三色。造型生动可爱。 

图5 宋三彩童子荷叶枕

河南新安城关窑出土的三彩篦划水波纹童子持荷枕(图6)。此枕长20.5厘米,宽13.5厘米,前高8.5厘米,后高10.8厘米。枕面划如意形框,框内用篦划出水波纹,配上三彩釉,枕座上塑一天 真、稚气的侧卧婴孩,睡在棉毯底座上,手戴镯,颈带璎珞,头卧在右手上,左手执荷叶在身上作枕面,神态憨厚可爱[2]。婴孩肥头大耳,微闭双眼,面带笑容,眉清目秀,满脸稚气,悠然酣睡,底座上前侧印有三个花团,后侧印有两个花团。该枕设计巧妙,独具匠心,为北宋时期的绝佳作品。

图6  宋三彩篦划水波纹童子持荷枕

香港收藏家杨永德先生珍藏的河南新安城关窑出土的三彩划水波纹卧婴座枕(图7)枕长14厘米,宽19.9厘米,高11.5厘米,枕上的孩童面容丰满圆润,笑咪咪地进入梦乡[3]。清乾隆皇帝曾经赋诗赞咏此类孩童枕,有四首是描写覆荷娃娃枕,诗中这样写道:“荷花荷叶贴腰馣,跽股曲肱睡正甜。”“荷叶荷花紧贴身,峥嵘头角嶷精神。”“荷叶不离身作被,檀材新与卧为床。”形象得描述了童子手托荷叶为枕面的造型。

图7   宋三彩划水波纹童子持荷枕

江苏镇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影青孩儿持荷叶枕(图8)。此枕高15厘米,枕座长15.6厘米,宽10.5厘米,通体施青白釉。枕座仿木“须弥座”短榻。四周印缠枝花纹。榻上塑一孩儿侧卧,双手合捧荷叶茎,茎上一片“形似团扇”,边缘软卷的荷叶,恰好供人憩息。这孩儿头枕元宝印花枕,闭目假寐。孩儿的衣着是身着圆领紧身小衣,齐脚长裤,尖头鞋,外穿交领开胯短袍,腰间束带。头裹软布巾,并将头巾结在额前。

图8  宋青白釉童子擎荷枕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的北宋定窑托芝孩儿瓷枕(图9)。此枕长21厘米,宽17.1厘米,高15.8厘米。枕座是一个高高的长方形床榻,榻外罩着丝织围裙。榻上竖一瑞草灵芝。娃娃测卧其后,曲腿翘足,双手合力掌托芝盖,作成为主人荐首的枕面。灵芝枕面圆润而舒张,似马鞍形,四周锯以荷叶边,上刻花纹,遮盖着下方的娃娃。娃娃凤眼淡眉,大头圆腮,留有北方孩儿的发式,前额梳一个发结,其余部分剃光。这种发式一般出现在小孩十岁之前。陶人似乎在用这种发式告诉我们,这男孩似乎并不愿意撑顶芝盖让人睡枕,他小嘴微撅,左腿用力,甚是可爱。

图9  宋定窑托芝孩儿瓷枕 

金代的童子荷叶枕,也承袭宋代陶人的作风,模制出擎荷、抱芝一类枕具。例如,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的杨永德伉俪的捐赠品中就有一件定窑牙黄釉童子擎荷枕(图10)。此枕高17厘米,长18.5厘米,宽22.5厘米,枕座作榻形,四面开光,孩童在元宝枕上侧卧,只是左手抱在胸前的是芝柱,并不是荷梗。因此,它应正名为童子擎芝枕。另外,枕面上的白地剔褐色缠枝牡丹花纹,线条活络、操刀规矩,平面布局充盈,正中是一朵盛开的大牡丹花,象征富贵气象。

图10   金褐地剔牡丹花童子擎芝枕

综上所述,宋代的童子枕不管是娃娃枕还是童子荷叶枕,都是客观真实的体现了当时宋代儿童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的整体精神面貌,反应了宋代以来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或向往。直观的反应了劳动人民希望多子多福的大众心理,这也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愿望。但在设计风格上,两者略有区别,娃娃枕重视孩儿的自身形象,用其身体为枕体,背部略下凹作枕面,以稳定、平衡和舒适为设计主旨;童子荷叶枕造型多为童子侧卧床榻上,头枕一椭圆或长方形印花枕,双手或身躯抱托巨叶莲梗,莲叶大可覆身,前后下卷,中间内凹,正好作睡卧用。枕体饱满,动感性强,讲究线面变化和转折部分的含蓄柔和之美。

相关链接

枕头,是人们生活中一件普通的睡眠工具,从古至今,各式枕具丰富多彩。从功能角度看,有药枕、凉枕、箱枕、脉枕、臂枕、耳枕、肖形枕。在众多的枕具中,尤以陶瓷枕最为美观实用。

陶瓷枕属于凉枕,具有清凉明目的功效,是古人夏日避暑的用具,又是美化寝室卧具、向外展示的实物。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记载了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黄粱美梦”的故事,在描述仙人交给卢生睡觉的枕头时称“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 [4]

20世纪初,河北发现了著名的宋代巨鹿古城,据考证这座古城约在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由于黄河泛滥而被一次埋入深达二丈的泥土之中,古城发现后曾被大规模挖掘,出土了许多的瓷枕。天津博物馆曾在古城遗址收集了一些陶瓷枕,据李祥耆、张厚璜《巨鹿宋器丛录》中记载,当地人在挖掘中发现,这些陶瓷枕就摆放在房屋内的炕上。其中一方瓷枕上还有“崇宁二年新婚”的墨书铭款,足以证明这件瓷枕是当作婚嫁用具购置的。

陶瓷枕便宜实用,为平民百姓所有,宫廷贵族中少见使用,他们喜用珍贵的质材,如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汉枕有: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的鎏金铜框镶玉枕、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的丝囊药枕、广州南越王赵眛墓的丝囊珍珠枕等,但传世品较少。陶瓷枕尤以宋代陶瓷枕数量最多,款式也最多,有兽形如龙枕、虎枕,有人形枕如孩儿枕、仕女枕。外观体型上有长方、八方、椭圆、银锭等圆腰、鸡心、云头、花瓣等。而民窑出的陶瓷枕,造型款式多样,釉色五彩纷呈。这些陶瓷枕多出自民窑,其装饰题材主要采用自然景物和民间生活情景,反映当时当地的民情风俗,这也使后人得以窥见古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朱瑞熙,张邦炜等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林保照,孔超. 枕林寻梦[M].上海书局出版社,2008.

[3]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M].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宝法德企业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93.

[4]元稹:唐宋传奇[M].华夏出版社,2015.

趣味猜想

陶瓷枕的功用是什么?是卧具,还是墓葬明器,或是有其它用途?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郝飞雪,女,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社教部,文博馆员,着力于博物馆学及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