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石砚
文物名片

盘龙石砚,东汉文物,高12厘米,直径32厘米。1978年濮阳南乐县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此砚通体呈灰褐色,扁圆形,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合而成。砚盖用高浮雕法雕出六条相互攀缠的飞龙,六个龙首共戏一珠于砚盖正中,组成一个珠宝样盖钮,上面阴刻一个“君”字。砚盖边沿及砚盖外侧饰以圆圈纹和波浪纹。砚面平滑,一侧有椭圆形墨池,砚座底部下弧,座下浮雕三足以承砚体,砚座外侧饰莲花纹。(此文物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二楼两汉魏晋南北朝二厅展出)

深度品鉴

1978年春,濮阳南乐县发掘了一座汉代墓葬,该墓为砖石结构,其规模和随葬品在豫北地区少见,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墓中室的石砚。石质砚座呈棕褐色,底座光滑平整,座下有三个兽形足。三兽面部表情怪异,瞠目张口,两耳直立,两爪按扶膝部,似奋力承托石砚。三足间阴线刻波浪纹,砚座外侧刻一周莲花图案。砚面平滑,有墨迹。砚面与砚盖扣合处,刻有隶书铭文42字,大概内容是主人高迁刺史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永食朝廷俸禄,落款时间为延熹三年七月七日。砚盖石质,呈蓝黑色,细腻坚硬,色泽光亮,高浮雕六条龙,相互盘绕。龙有翼,饰以羽毛。龙足刻爪趾。六条龙被一周波浪纹拥簇,龙首共攒一珠,成六龙戏珠之势,巧妙地组成盖纽。盖纽上隶书刻“君”字。盘龙石砚的主人,把宝珠比喻为至高无上的圣物,吸引六龙齐心向往,寓意君临苍穹,万邦安宁。

盘龙石砚上的六龙朝珠

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到战国晚期至秦代,砚台的形式比较简单,而盘龙石砚是目前发现有明确纪年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砚台,无论从材质造型还是图案都可称上乘之作。它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阴刻、阳刻等多种雕刻技艺使六条龙破浪而出,强烈扭动的身躯充满了动感,簇拥宝珠奋力腾飞,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表现出力量、气势之美。

从石砚上留存的墨迹来看,墓主人生前使用过此砚,作为心爱之物随葬于墓中的。该盘龙石砚雕刻技艺精湛,设计构思颇具匠心,棕褐色的砚座象征大地,蓝黑色的砚盖更似苍穹,“君”在中间,是汉代盛行“事死如事生”思想的体现。

盘龙石砚的主人是谁呢?石砚上“延熹三年七月七日君高迁刺史二千石”的铭文告诉我们,他是东汉延熹三年即公元160年高迁为刺史,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专家考证石砚的主人是东汉宦官具瑗。《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桓帝时外戚专政擅权,桓帝依靠中常侍具瑗等人之力,一举除掉外戚宗亲党羽,稳定了朝政。平定叛乱后,桓帝论功行赏,封具瑗为东武阳侯,食邑一万五千户,俸禄二千石。延熹八年具瑗因其兄犯罪受株,向朝廷交还印绶,后卒于家。文献中记载具瑗的时代、俸禄、墓葬地望与盘龙石砚铭文吻合,它的出土为我们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详实的证据。但《后汉书》中只记载了具瑗任中常侍和被桓帝封侯的史实,却没提到其他职务,而盘龙石砚上“高迁刺史”的铭文恰好起到了补充史书的作用。

文化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及其相关物有着重要的地位,玉器、青铜器、金银器、骨器、织绣、服饰、建筑等领域均可见龙的形象。盘龙石砚的装饰同样是龙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演龙戏、跳龙舞,栽龙树、养龙花,说龙、写龙、画龙、雕龙,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龙。

一、龙在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

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生活在距今两亿二千五百年到七千万年以前的爬行动物。当地球处在中生代时,正是爬行动物生长的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等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龙的时代。到了中生代末期,绝大部分爬行动物都已绝灭,仅存的尚有龟、鳖、鳄、蜥等。中国文化领域中的龙,并不是地球上普遍存在过的自然动物,而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人文动物。《说文解字》中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表明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一种神异变化的动物,这种神异的概念,是我国远古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大体有四种说法:第一种,人龙合体说。此说把开天辟地的伏羲氏、抟土造人的女娲、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民学会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第二种,龙乃人化身。如传说禹的父亲鲧,死后三年尸体未腐,后化为黄龙。第三种,龙是神力极大的神物。如传说大禹治水时应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第四种,龙是神人驾御的工具。如传说禹之子启和南方之神祝融均乘龙。很明显,龙作为中国民众崇拜的对象,是和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相联系的。那些领导人们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英雄们,本身是人又是龙,龙便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的象征,从人的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来,凝聚有神力的形象。

二、龙对封建统治者的象征意义

龙还承担着象征帝王的重任。原始社会,龙作为超自然的象征,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王位世袭制度的产生和统治阶级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龙被转化为最高统治者的祖先。这种观念发展到了封建社会,被封建帝王当作个人绝对权威的标记。

在中国封建社会,似乎没有哪个帝王不说自己是龙的。汉高祖刘邦之母梦与龙交,生下刘邦。汉景帝梦赤猪化为赤龙,于是有了汉武帝,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应在晋元帝身上。宋高祖小时候独卧如前,上有五色龙章,唐太宗出世的时候,有二龙戏于武功县池 ……

皇帝是龙,也就有了专供皇帝使用的“龙词”,群雄割据称“龙战”,新王朝兴起称“龙兴”,未即位时称“龙潜”,即位之时称“龙飞”,皇帝的身体称“龙体”,面貌称“龙颜”,姿态称“龙威”,居住称“龙脉”,子孙为“龙种”,走路是“龙行虎步”,死了也是“龙驭宾天”。

从着装看,汉代的龙袍上绣有十二种象征皇权的龙纹,唐代的龙袍上不仅有这十二种象征皇权的龙纹,还单独用龙纹组成大团花,装饰在衣服的前胸和后背。宋代流行通身的大袍,称为缠身龙。明朝皇帝的礼服上织绣的龙就更多了,有的整件上就绣有一百九十二条龙,在每条大龙周围另加一群小龙,有的躲在大龙杯里,有的趴在大龙背上,有的由大龙抱着搂着,寓意皇帝的后代是龙子龙孙。

从居住装饰看,以故宫太和殿为例,殿内擎着七十二根大柱,中置金龙宝座,六根金龙大柱分列于宝座两旁,每根各有一条巨龙缠绕。东面三根龙头向西仰望,西面三根柱龙头向东仰望,藻井顶部木雕金漆巨龙衔珠俯视,全部与宝座相呼应,宝座后屏风上雕有升龙、降龙、行龙、坐龙,使金銮宝座呈现万龙竞舞的壮观场面。整个故宫,为了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不论是皇帝待命权力的太和、保和、中和三殿,还是皇帝处理政务及后妃居住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甚至皇帝祭天祈谷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宇、皇帝御苑北海、颐和园等处的建筑上,龙的形象遍布每个角落。北海九龙壁上,九条不同姿态和颜色的游龙,滕跃在一片惊涛骇浪之中,气势磅礴。以艺术的手段塑造龙的形象,以象征皇帝的权威,是中国宫廷艺术的特点之一。

三、龙在民间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北方的匈奴人,南方的楚人、越人、粤人,都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文化中,龙的题材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人们习惯把有权势地位的人比作龙凤。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写出攀龙附凤势莫当的诗句,后人就以攀龙附凤泛指攀权附势,猎取富贵。元明之际,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这句话,演变为比喻同胞兄弟性格志趣各异。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龙的形象都是人格化的,就东海龙王的形象来说,有的为民造福,有的与民为害。威严的龙神能不能具有人情味呢?相传,村姑珠凤打水时挂上一条小黑蛇,她怜惜地将黑蛇入回井中,回家后屋中出现一位英俊小伙,将一颗宝珠放到她手中,说自己是渭河龙君的五太子,诚谢小姐救命之恩,这是颗龙珠,放入水缸可免天天挑水之苦。珠凤照办,果然甜水满缸,用之不竭。不久,尹姓财主欲抢珠凤顶债,珠风愤而投井,幸被乌龙所救,并现出真形,口含龙珠喷水逐浪,将财主一行冲入渭河,作了鱼鳖之食。天霁云散,乌龙和珠凤笑逐颜开,情结百年之好。故事中的乌龙先生,诛灭强暴,救助危难,知恩图报,勇敢仗义,是很有人情味的。

这样的人情味,当然不光是龙子们具备,在那些温柔娇美的龙女们身上,表现得还要浓烈,更充分些,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二奇缘等传统戏曲中就有这样的龙女,许汉阳柳子华刘贯词等传奇故事中也有这样的龙女。在我国各地,过去人们建有祈祷风调雨顺、保丰收的龙王庙,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产生盲目崇拜的结果。民间鲤鱼跳过龙门就能成为龙的传说,潜藏着世俗与神奇、平凡与伟大之间可以转化的辩证观点。每逢喜庆节日,各式各样的舞龙活动便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谷场、村巷、街院、海边乃至城市中心展开,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纸龙,有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首尾钉上铁扣子,联在一起的板凳龙,将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中间串以绳索的菜龙人们以奔跑、跳跃、翻转、穿插盘绕、呼喊、歌唱等着龙出水、龙摆尾、蛟龙漫游、玉龙盘柱、龙参花灯、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巨龙腾空等等套路和造型。正因为龙这一动物的人格化,及其蕴藏着哲理思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龙一直是中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的重要道具,特别是赛龙船和龙舞。赛龙船不仅在我国广泛流行,并且影响到日本、东南亚、成为那里喜爱的运动。龙舞的活动在汉代已见于文献记载,并在汉代的石刻中反映出来。如今龙舞依然是各族人民喜爱的文娱活动,龙舞也影响到了日本和东南东南亚。

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比较研究

中国的龙形态不一,各有差异,从石刻、铸像、画像或其它工艺品上看,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

考古学上发现最早的龙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的蚌龙,另外,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赵宝沟遗址陶器上绘制的鱼龙,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出土的玉猪龙,以及辽宁阜新查海龙纹陶片、湖北黄梅白湖乡摆塑型龙、浙江余杭良渚龙首玉镯等。这些史前“龙”的发现,把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龙由虚幻变成了实体,实则是蛇和鳄鱼的形态。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的蚌龙 

商周时期的龙主要出现在玉石与青铜上。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屈体玉龙以及龙纹玉璜,陕西扶风巨浪乡海家村的青龙,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攀龙等。这一时期的龙,身体以蛇为基调,头部融入了其他动物的特征,无足或一足,龙的造型以S、C这样的简单曲线型为主,线条古拙、稚朴,一般与当时流行的云纹雷纹组合在一起出现。

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屈体玉龙

三门峡出土的西周玉龙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龙纹玉佩,帛画、织锦中也有龙纹。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蟠龙飞凤纹”、“龙凤合体纹”、“舞凤逐龙纹”等。这一时期的龙蛇纹出现四体或群体相互交缠的多种复杂形式,均匀构成平列带状图案,形成十分完美的装饰效果,保持了寓意深广的吉祥物风格。

长沙楚墓的人物龙凤图

秦汉时期,出现了龙的画像砖、石雕、彩绘、漆器、壁画、瓦当等, 如陕西咸阳出土的秦代龙纹空心砖,四川汉阳“龙车行空图”画像石,河南南阳西汉“苍龙星座图”画像石,河南洛阳烧沟西汉卜千秋墓壁画中的龙纹彩绘,芒砀山西汉梁王墓的墓顶四神云气图壁画等都是姿态完整的代表作。此时龙的艺术风格更为精细具体,多呈兽形,头部似虎似马,肢、爪齐全,开始长出了长长的角,常以行走的姿态出现。特别是西汉时期龙的变化较大,有些龙出现双翼,紧贴身体前胸和前腿处,与躯体并行向背部施展,强烈扭动的身躯充满了动感,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汉代四神云气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呈现出身尾分明,体如狮虎、龙角前卷、四肢细长的特点,身躯鳞纹开始变得密集,大多数的龙有飞翼、鹰爪,甚至有的飞翼极度夸张,形成细长的飘带,线条流畅,突出表现龙张口乍舌,兽毛飘起, 颈背衬托焰环,上唇长于下唇,都使得龙的新形象更像飞禽走兽,完全脱离了静卧弯曲的蛇和鳄鱼的形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阶段,龙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不仅朝廷使用“龙朔”、“神龙”、“景龙”等年号,而且从皇家内作坊到民间工匠屡屡制作龙的艺术品。唐代的龙在继承了前代造型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龙的形象中动态多于静态, 常常作奋力疾走状或腾飞状,龙身以猛兽体态为主, 腿部丰满,强劲有力,龙首口角特别深,上唇上翘,眼睛炯炯有神,四肢筋骨裸露, 双翼位于前腿与身躯关节处,网格状鳞纹布满龙身。

宋代是一个市民生活日益丰富、精致的时代,随着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各种纹饰被大量应用,日益精美。此时,深受人们喜爱的龙纹,也进一步艺术化、图案化。龙的体态强调轻灵矫健,气质推崇俊雅脱俗。此时的龙或飞腾于烟云之中,或遨游于波涛之间,或穿戏于花丛之隙,奇伟而不怪诞,潇洒而不恣肆,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宋代日常生活常以龙为饰。如故宫博物院藏宋青铜双龙纹菱花镜、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影青釉龙柄瓷倒流壶等,这些龙极富生活气息,既是装饰,又是器物的重要构件,精妙绝伦。

宋代故宫瓷器上的龙

元龙在宋龙的基础上,更注重形体的谐调与美观。元龙的头趋于扁长,双眉粗壮如火焰,双目小而有神,龙角多似鹿角伸向脑后,须、发、肘毛挥洒飘扬,龙颈细长弯曲,背鳍多整齐密布,四肢多呈三爪,四爪者较为少见。元龙形象总体上清秀飘逸,其姿势驰骋纵横皆轻灵舒展,可谓形神兼备,神采飞扬。元代龙纹更为注重对龙所处环境的刻划与渲染。主体与衬景紧密呼应、相得益彰,既进一步衬托出龙的神韵,又增强了整个画面的感染力,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与无尽的遐想。

元代玉器上的龙

明龙的体躯较元代的龙略长,角、发、须、眉、鳍、鬣、肘毛一应俱全,其中发部多改向后飘洒为向上飞扬,如顺风而行风吹所致,具有浓重的图案化色彩。龙鼻端多被处理的像如意,以强化吉祥含义。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明代兴起的正面龙纹。这种龙纹从颈与头上部向下弯曲,像提梁,角、发、须、爪分列两侧,龙尾向上卷。从史前龙形属于长吻动物,而长吻动物的头部在平面上是不宜以正面角度进行表现的。可是,明代艺术家模仿正面人像的表现手法,大胆地创造了正面龙纹。这种正面龙纹,双目与观者对视,须发张扬,张口作怒吼状,极度突出了庄严与威慑力。

明代九龙壁

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遗风,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收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龙角,长直且分叉,头毛细密成蓬。龙爪拇趾与食趾间距变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清末的龙纹多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相衬,其精神大不如以前威武、健壮,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

相关链接

龙生九子

愿做琴头听音律的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恩怨必报的战神睚眦

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殿角排头兵的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xiá)鱼、獬豸(xiè zhì)、斗牛和行什(háng shí)。嘲风便是第二位。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兽,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一吼惊四座的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鲸。当鲸发起攻击时,它就大声吼叫,妄以借此赶走鲸。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喜好香火的狻猊(suān ní)  

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相貌凶悍,喜静不喜动,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jiā fū)坐或交脚而坐的佛与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加威武。

力大驮功的霸下

霸下,形似龟,是老六,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导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罪犯的克星狴犴(bì àn)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震慑力。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古时牢狱的大门上,都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

爱书法和碑文的赑屃(bì xì)

赑屃,身似龙,头似狮,排行老八,是另一位好风雅的龙子,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赑屃十分爱好碑文,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

宫殿的避火神——螭吻(chī wěn)

螭吻,又名鸱尾,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它能喷浪降雨,不妨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武帝应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时,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汉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渐渐演化成了谐音的“螭吻”。《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

趣味猜想

猜想一:世界文明中,东西方人的生活中均有龙,但是东方的龙是吉祥、尊贵的象征,而西方的龙却一般是邪恶、恐怖的象征。同样的动物,不同的意义,聪明的朋友,放飞你的思想,猜猜其中的原由吧!

猜想二:此砚,计有六条龙,中间宝珠上刻“君”字,代表何意?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林晓平,1995年毕业于河南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至2006年完成全国成人高招本科教育,并获得学士学位。自1997年7月河南博物院社教部工作至今。 2002年被聘为文博助理馆员,2007年被聘为文博馆员,现任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部副主任、河南博物院志愿服务团副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