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虺纹铜盖鼎
文物名片

蟠虺纹铜盖鼎,青铜器,春秋晚期,通高35厘米、口径31厘米,重5.6千克,1966年河南潢川县隆古公社高稻场大队高稻场生产队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蟠虺纹铜盖鼎为子母口,深腹,腹之两侧各附一方直耳。圜底,其下接三兽首蹄足,足外撇。盖顶中央有一六柱环形捉手,盖正中饰圆涡纹,外饰三周绹索纹和两周蟠虺纹,盖沿饰三角云纹一周。耳上饰几何纹。腹饰蟠虺纹两周,绹索纹一周。(图一、图二、图三)

图一 蟠虺纹铜盖鼎侧面图

图二 蟠虺纹铜盖鼎俯视图

图三 蟠虺纹铜盖鼎底面图

该鼎腹部的主题纹饰——蟠虺纹,是春秋中期青铜器纹样装饰新潮流的一种标志。蟠虺纹又称“蛇纹”,是以盘曲的小蛇的形象,作蟠旋交连状而构成的几何图形。它与蟠螭纹(指以两条或更多的小螭龙相对纠结,作为花纹单位重复出现的一类纹饰)基本同时自春秋中期出现后,在青铜器上流行了几百年之久。

这件青铜鼎上蟠虺纹样的制作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模印工艺。而模印法,只需雕刻一次纹样印模,即用事先制作好的刻有花纹的陶质或木质的小块方模,趁陶范尚未全干时,在其上拍印纹样,这种方法常常用于模印连续的花纹,即若干组图案花纹是同一种图案的反复和连续。模印法的发明,节约了人力、物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化解读

这件蟠虺纹铜盖鼎发现于1966年,当时,在河南潢川县西北高稻场发现两座春秋晚期木椁墓中,出土13件青铜器,计有鼎、敦、簠、盘、匜、缶、舟等 [1],蟠虺纹铜盖鼎是其中的一件随葬品。其中一号墓出土的铜簠铭为:“蔡公子义工之飤簠。”经考证,这批铜器应是蔡国的遗物。

蔡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国之一,从西周初立国到战国中期灭亡,历时约700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十二诸侯之一。当其全盛之时,疆域东起皖西一带,西抵伏牛山区,南迄大别山麓,北达颍沙之滨,地跨汝、淮二水。西周时期蔡国“南捍荆楚,而北为中原之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春秋中期却成为中原诸侯中最早臣服于楚的国家,春秋晚期又转而依附吴国,至公元前447年终为楚国所灭。蔡国都城历经三迁,始都上蔡,后迁新蔡,再迁下蔡。(图四)蔡国历经坎坷,几度兴亡,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了斑斓多彩的篇章。

图四 上蔡•新蔡•下蔡——蔡都三迁路线图

上蔡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了统一的西周王朝。周朝建立后,武王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有功的或有势力的异姓贵族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其新的政权。河南作为中原殷商旧地,是周初受封的重要诸侯国所在地。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县),是著名的周初“三监”之一。封国后不久,蔡叔即与管叔、武庚一同叛乱,周公用了三年时间平息了叛乱,杀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周王后又续封蔡叔之子胡于蔡,史称蔡仲。蔡仲奉公守法,积德行善,蔡国在蔡仲及其以后的几代国君的治理下,成为当时的二等强国。西周时期蔡国“南捍荆楚,而北为中原之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春秋初年,楚国崛起,先后兼并了江汉地区的一些小国,引起了中原姬姓强国蔡、郑的高度警惕。蔡桓侯五年(公元前710年),蔡桓侯与郑庄公定立了抗楚盟约。与此同时,陈侯嫁女与蔡国、息国,通过联姻结盟,把四国团结起来,成为抗楚联盟的核心,把楚国势力阻于汉水流域,使之不能北上中原。

蔡也曾多次出兵,与鲁、宋、陈等联盟伐郑。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郑国首霸中原,周桓王决定兴师问罪,蔡、卫、陈等国都参加了对郑的讨伐,结果郑国击败了蔡、陈联军。

公元前七世纪,蔡国与邻国之间屡起战端,元气大伤。前684年,楚国利用蔡、息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史记•管蔡世家》有这样的记载:“[蔡]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陈,息侯亦娶陈。息妇人将归,过蔡,蔡侯不敬。息侯怒,请楚文王:‘来伐我,我求救于蔡,蔡必来,楚因击之,可以有功。’楚文王从之,虏蔡哀侯以归。”

蔡哀侯之子穆侯,为了依靠齐国的强大兵力,把其妹妹蔡姬嫁给了齐桓公。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和夫人蔡姬在船上游戏,夫人故意把船划得东摇西荡,差点把齐桓公翻入水中,且不听劝止,齐桓公一气之下,把夫人送回娘家,以示惩戒。而穆侯便将其妹转嫁给了楚成王,引起了齐桓公的极大愤慨。次年,齐桓公带领管仲,联合鲁、宋、卫等八国亲讨蔡国和楚国,迅速击败蔡军并俘虏了蔡穆侯。蔡国经过与楚、齐的两次战争,便一蹶不振。

蔡庄侯时(前645—前612年在位),晋文公继为中原霸主,蔡国见风使舵,疏远楚国,转而亲近晋国,承认晋文公的盟主地位。蔡庄侯死后,其子申立,是为蔡文侯。蔡文侯时,楚庄王继位。楚国强大,蔡国等小国又归附楚国,公推楚庄王为盟主,蔡国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成为楚国北向的门户。

蔡灵侯十二年(前531年),楚灵王“诱蔡灵侯于申,伏甲饮之,醉而杀之,刑其士卒七十人。令公子弃疾围蔡。十一月,灭蔡”(《史记•管蔡世家》)。

蔡国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在蔡地(今河南上蔡县)建国到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蔡被灭,共历18代500余年。

考古工作者对河南上蔡蔡国故城的考古发掘,依稀再现了昔日蔡文化的风采。蔡国故城位于今上蔡县蔡都镇芦岗乡一带,始建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多次进行加固和修复。(图五)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现存城墙高4~11米,宽15~25米,城墙为夯土筑成,每层厚8~14厘米。北城墙长2113米,东城墙长2490米,南城墙长2700米,西城墙长3187米,全城周长10490米。在北城墙上还保留有烽火台和部分马面。城外有宽约70~120米、深约5~10米的护城河。城墙上有多处豁口,经发掘和考证,可以确定为城门的共有四处,城门两侧皆有门卫房。宫殿区在城的中部,发现有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及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墓葬区或在城内、或在城外,规划得井井有条,是国内现存较为完整的先秦列国都城之一。由于它为周王室的西南门户,且南邻荆楚,故在这里中原文化与楚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图六、图七)

图五 蔡国故城北城墙烽火台

图六 蔡国故城出土铜鼎   图七 蔡国故城出土陶鬲

蔡国灭亡后,楚灵王封公子弃疾为蔡公,镇守蔡地。直至战国时期,这里一直为强楚所并,成了楚国的地盘。楚国在占领上蔡的这段时期内,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如在上蔡故城以西一条南北长约22公里、东西宽4公里的高大土岗上,多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葬。

新蔡

楚灭蔡第三年(公元前529年),楚国公子弃疾一党勾结蔡国旧臣蔡朝吴等发动政变,杀掉太子禄及公子罢敌,迫灵王自缢。弃疾即位,是为楚平王。楚平王为了报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也为了稳定政局,争取中原诸侯的承认,立蔡景侯的少子庐为蔡平侯。蔡虽复国,但楚国却仍然占领着上蔡。蔡平侯被迫南迁,都于吕(今河南新蔡县),称新蔡。蔡国在此建都仅达36年。在今新蔡县城关镇西北部,发现有新蔡故城遗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8615米,面积5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2~10余米,墙基宽约20~50余米。城内有宫殿、作坊、居址等,出土有排水管、陶器、骨器、石器及铜箭头、剑等。

1966年,河南潢川县高稻场发现的两座春秋晚期中叶的木椁墓,因一号墓出土的铜簠铭为:“蔡公子义工之飤簠”(图八),被认定为蔡国墓葬。簠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呈长方形。直口,斜壁,短边两侧各有一个兽首状耳,平底,矩尺形足。器身以细密的蟠蛇纹装饰。内底有两行八字铭文。

图八 河南博物院藏的“蔡公子义工”铜簠及其铭文

下蔡

蔡昭侯时,东方吴国兴起。昭侯十年(公元前509年)朝楚被扣,蔡亦为报灭国之恨,便改变了长期依附楚国的国策,转而依附吴国。于公元前506年参与了著名的吴国伐楚战争,攻入楚国郢都,从此结怨于楚。春秋战国之际,蔡国国势日衰,屡遭侵犯。先是公元前497年楚昭王带领楚、陈、随、许四国联合攻蔡,继是吴国兵临城下,逼蔡东徙吴地。在吴师胁迫下,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将国都再迁州来(今安徽寿县),史称下蔡。蔡迁州来以后,在楚、吴、魏几个较大诸侯国的夹缝中艰难挣扎。蔡国本想凭借吴国的力量生存下来,不料吴王夫差继位后又专事报越、伐齐,欲霸中原,与蔡的联合渐而消弭,不久便被越国灭亡。蔡国于是不得不转而依靠越国,而越国的势力毕竟不能与楚国在江淮一带抗衡,失去支撑的蔡国在公元前447年被楚所灭。

蔡自叔度始封至楚宣王灭国,历时约700载。历史上的蔡国,初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后为荆楚的北向门户,又为吴、越和楚国防卫线的中心环节,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随着春秋战国列国形势的变化,其国都自上蔡而新蔡,自新蔡而下蔡,一迁再迁

比较研究

从蔡国出土的文物来看,春秋早期的沿用西周旧制,到春秋中晚期追随荆楚新风,正说明蔡地是中原与楚争锋之所,并且随着周王朝之没落,蔡国从周王室之东南屏障变而为大国弱肉强食的对象,从而为楚所同化的历史过程。

潢川县高稻场出土的这件春秋中晚期蔡国铜鼎器身部分,可以在中原郑、卫、晋等国同类青铜器中觅其形态。如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蟠虺纹鼎、山西侯马晋国贵族墓地中出土的铜鼎等。(图九、图十、图十一)

图九 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蟠虺纹盖鼎

图十 河南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的蟠虺纹盖鼎

图十一 山西侯马上马村墓地出土的蟠虺纹盖鼎

此外,这件盖鼎工整严谨的蟠虺纹,以细密的网状宽幅图案饰于器身,是采用了模印法而达到完美效果。由此说明,这种模印纹饰的技术与中原是同步的,即在装饰纹样上亦体现了中原地区同类铜鼎的基本特征。

在楚国青铜器中,有一种箍口鼎,即凸棱形子母口深腹鼎,从现有材料看,在春秋中期自铭为“鼎”,如河南淅川下寺M1、M2出土的“倗之”、M3、M10的鼎等[2]。(图十二、图十三)

图十二 河南淅川下寺M3出土的

图十三 河南淅川下寺M1出土的

春秋晚期直至战国晚期这种形制的鼎则自铭为“鐈鼎”。如1971年湖北省更生仓库拣选的邓子午鼎(图十四),鼎通高27厘米,口径23.1厘米,腹深17.1厘米。子母口,口下一周凸棱,深腹,圜底,附耳,瘦长蹄足外撇。三腿上各饰一兽面。颈腹饰蟠螭带纹,以凸弦纹相间,腹内壁铸有铭文:“邓子午之(食) 鐈”。器铭为“鐈”。这是年代最早的自铭为“鐈”的鼎。《说文》:“鐈,似鼎而长足。”此鼎的足的确较长,且稍外撇。

图十四 武汉市文物商店藏的邓子午鼎及其铭文

有学者认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楚国的这种三足外撇的鼎是受长江下游吴越青铜器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青铜器因有相当多共同点,故统称吴越青铜器。主要出土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部一带。仅就鼎而言,与中原地区的器形又不尽相同之处是三足外撇,这种撇足鼎,通称越式鼎。而时代最早的越式铜鼎是安徽屯溪1号墓(图十五)和江苏丹徒西周宜侯墓出土的[3]。有学者指出,越式鼎源于长江下游地区商周时期的陶鼎[4]

图十五 安徽屯溪1号墓出土的铜鼎

由以上分析可知,潢川高稻场的这批青铜器中,这件蟠虺纹盖鼎应直接是受当时楚文化的影响,而楚国的这类鼎是春秋中期楚国青铜鼎中新出现的一种器形,尤其是鼎足外撇的特征,应是这一时期楚国在与受吴国、越国的交往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吴越文化的因素。

楚国、越式青铜器对蔡国青铜器的影响,亦可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初年安徽寿县、淮南县蔡家岗等地的蔡侯墓出土文物中可见一斑 。这批青铜器除具有中原、楚文化的因素外,也受吴越等文化的影响,这些与史书记载的蔡国的变迁有着紧密联系。

蔡迁州来后,历昭侯、成侯、声侯、元侯和齐侯五世而亡。1955年在安徽省寿县县城西门内,发现了蔡昭侯申(公元前518~前491年在位)的墓葬。墓内出土器物共计584件,包括玉器、骨器、金饰(片)、漆器(皮)等,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晚期蔡国器物的文化面貌[5]。其中青铜器486件,最为突出。青铜礼器多数有铭文,最重要的是蔡侯镈钟、钮钟、蔡侯作大孟姬尊、蔡侯作大孟姬盘及吴王光作叔姬寺吁钟、吴王光作叔姬寺吁鉴,铭文内容反映了蔡与楚、吴大国之间的关系。蔡昭侯墓内的青铜器具有强烈的楚文化色彩,鼎于、鼎升是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器物,列鼎、鬲、尊缶、球形敦、盥缶、盥匜、钮钟、镈钟等表现出楚器特征。在17件“蔡侯”鼎中,有9件深腹盖鼎形制相近,鼎为子口,平盖,盖中央有一环,周缘有三个兽钮,深腹圜底,细高蹄足,足跟作兽首状。腹上部有凸弦纹一周。盖、器同铭:“蔡侯申之飤鼎”。(图十六)更值得一提的是,这9件中6件两两成对,均依次递小,应为列鼎,这种两两成对的列鼎组合更是楚器独有的器物组合形式。

图十六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蔡侯”鼎及其铭文

而蔡侯墓所出器物采用鼎簋配置,显然是继承了周文化的传统,簋上有盖,盖顶中央为镂空五莲瓣,口沿有四兽面钮与器口相扣。矮圈足,圈足下连方座,座中空,四壁下均有一长方形缺口。腹两侧置兽首耳。通体饰交龙纹,器、盖对铭。(图十七)此簋还保留了西周时期的高台方座,盖顶中央采用了中原流行的莲瓣,古朴生动,显然是承袭西周时期中原同类器物的作风,反映出蔡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时代的变迁。

图十七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蔡侯”簋

总之,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蔡国的器物在体现出楚文化风格的同时,也透露出中原文化的气息。此外,山东~皖北一带及淮河流域的地方文化对蔡器也有一些影响。

趣味猜想

在春秋中晚期,楚国国立强盛,势力涵盖汉淮一带,从潢川高稻场发现的“蔡公子义工簠”来看,这两座墓葬很可能是蔡国的。为什么在强楚的地盘上有蔡国墓葬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东周时期诸侯国的政治联姻

春秋初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诸侯逐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诸侯国之间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既相互较量,又相互利用,形成错综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在大国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弱小国家,或依附于大国栖身,或与弱小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大国。政治联姻成为诸侯国在战争中常用的外交策略。

关于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以政治性通婚联姻,作为拓展各自生存空间的一种方式,在《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文献中有诸多记载。在此略举几例。

春秋初年,郑庄在列国纷争中小霸中原,齐国为了和郑国改善邦交关系,先后两次想让文姜与郑太子忽联姻,而均被太子忽辞了婚。

前684年,卫国嫁女于陈国,(鲁国)公子结送鲁女陪嫁,到达鄄地后,听说齐国和宋国在召开盟会讨论进攻鲁国,公子结便不送陪嫁之女,与齐桓公、宋闵公结盟。当年冬季,齐国、宋国、陈国发兵进攻鲁国西部边境。(《春秋•庄公十九年》)

在春秋战国的争霸中,卫国一直是二流的诸侯国。当其国君卫献公被霸主晋国扣押后,卫国为了营救卫献公,就嫁女于晋平公。这就是《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所载,“卫人归卫姬于晋,乃释卫侯”。

秦穆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除了他为政开明、治军有方外,政治联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秦国要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其东邻晋国。秦穆公为了和晋国交好,打开东进的通道,不仅自己娶晋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为妻,还先后嫁女于晋怀公、晋文公。而后来当秦、晋以利益的冲突而“失和”,东进受阻时,他就转而嫁妹于楚共王,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缔结秦楚联盟,共同对抗晋国。

春秋时期,郑、齐、晋、楚诸国势力强大,争霸中原。蔡国只能左右逢源,时而依附郑、楚,时而倒向晋、齐。东周时期,蔡曾与陈、宋、齐、楚、吴等国联姻,巩固相互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同盟,以期改善邦交关系[6]


注释:

[1]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河南潢川县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J].文物,1980(1).

赵新来.潢川县出土蔡国青铜器补正[J].文物,1981(11).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文物出版社,1991.

[3]叶文宪.越式鼎探源[J].东南文化,1988(6).

彭浩.我国两周时期的越式鼎[J].湖南考古辑刊,第二辑.

[4]殷非滌.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4).

[5]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M].科学出版社,1956.

[6]佚名.古蔡国三次迁都及其联姻外交[J].治学历史网.

作者简介

李琴,女,河南博物院陈列部主任,从事陈列展览内容策划,先秦考古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