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辟邪
文物名片

石辟邪,东汉,长150厘米,高130厘米, 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榆林出土。  

深度品鉴

许昌榆林发现的东汉石辟邪(图一)系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呈站立状,昂首挺胸,瞪目张口、头部有两耳,腮部突出,腹部紧收,腿部肌肉隆起,四肢和尾巴置于长方形板座上,尾部下垂作为支撑,整体造型雄健豪迈。

图一 石辟邪正面

目前发现的辟邪雕刻中,最早的应属东汉晚期的安帝至桓帝时期的辟邪,其整体呈“S”型或“L”型。多数无角、藏舌,或有翼或无翼,有翼的一般分作3-4翎,平直后展,胸部多呈外凸的姿态。

从许昌榆林出土的石辟邪的整体造型和细部结构特征来看,整体感觉简练粗犷、古拙厚重。雕刻技法上以圆雕为主,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运用了浮雕、线刻等技法,点、线、面结合天衣无缝,整个形象浑厚凝重,神气十足,极具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一个陵墓前威赫无比,不可一世的强者形象。

文化解读

辟邪,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截至目前,我们可知最早对辟邪进行记载并加以描述的是汉代的东方朔,其所著的《十洲记》中记载:“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上多真仙灵宫,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及有狮子,辟邪巨齿,天禄长牙,铜头铁额之兽。”[1]在这里,东方朔将天禄、辟邪等视作神兽,这与两汉时期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中,动物形象总体上可分作两大类:其一是写实的动物,其二是融合多种动物加以夸张想象、变形而成。而后者,通常也被看作为珍禽瑞兽。今天我们所说的辟邪、天禄、麒麟等,均属于此类。而在东汉时期,它们的外部形象,整体上比较接近狮、鹿特征。根据当代有关学者的研究,“辟邪”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符拔”,现在,大家一般习惯上统称为“辟邪”。也有研究认为,有一角者为“天禄”;有二角的为“辟邪”;而无角的是“符拔”。《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里……而有桃拔、师子、犀牛……绝远,汉使希至。”曹魏时期的孟康注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2]《后汉书•章帝纪》记载:“章和元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3]《后汉书•西域传》也有同样记载,并言“符拔形似麟而无角。”[4]

《抱朴子》中也载:“又有神兽,名狮子、辟邪、三鹿、焦羊,铜头铁额,长牙凿齿之属,三十六种,尽知其名,则天下之饿鬼饿兽,不敢犯人也。”[5]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中,辟邪与天禄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唐人李贤作注《后汉书•灵帝纪》时记云:“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6]

古人认为,辟邪有驱邪祛鬼之用。汉籍《急就篇》卷三记载:“射鬾、辟邪,除群凶。”唐代颜师古注曰:“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7]《小尔雅•广言》亦载:“辟,除也。”明代周祈在《名义考•卷十》记载:“祓除不详,故谓之辟邪;永绥百禄,故谓之天禄。汉立天禄于阁门,古人置辟邪于步揺上,皆取祓除永绥之意。”[8]由此可知,“辟邪”的本义,即驱走邪秽,破除不祥。在我国古代,一些丝织物、旗子,以及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品,也常常以辟邪作为装饰。古籍《博古图》中,也记载有辟邪车。而且在南朝皇帝的陵墓神道两侧,辟邪石雕也是常见的石刻。

比较研究

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发现有玉辟邪,1966年在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中发现的玉辟邪(图二),高2.5厘米,长5.8厘米,通体圆雕,仰首挺胸,目视前方,张口露齿,头顶中部雕有一角,颔下胡须,腹两侧有翼,长尾垂于地下。表面有原玉璞皮质色。

图二 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玉辟邪

1978年,陕西宝鸡一座东汉墓中也出土有一件玉辟邪(图三),高18.5厘米,长18厘米,形式与上述两件基本相似,背上有圆筒形插座,插座、首和身躯阴刻有圆圈纹、短平行线纹等纹饰。

图三 陕西宝鸡东汉墓出土玉辟邪

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前,也见有辟邪神兽雕刻。南阳宗资墓前有石辟邪、天禄一对(图四),均高165厘米,一尊长220厘米,另一尊长235厘米,石灰岩雕成,基本完整,现存南阳汉画馆。石兽昂首挺胸,引颈张口,怒目圆睁,突骨暴筋,两肩有翼,后有长尾卷盘于臀部。下腹部的肋骨根根突起,翅膀羽毛整齐排列。两胁生有针髭,胸部上饰半环形弦纹,胸下用阴线刻有片片相叠的鳞甲、下腹疾收。两石兽的嘴和四肢有残缺,胸前也残留有长舌的痕迹。膊上有铭,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宗资任职于东汉桓帝时,卒于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故知其墓前石兽当刻于公元166年左右。

图四 河南南阳宗资墓前石辟邪

南朝萧齐时期陵墓前的石辟邪,以景帝修安陵的为代表(图五),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胡桥乡仙塘。西侧者身长2.9米,高2.42米。颈长胸凸,腰细而耸,整体呈“S”形,双目圆睁,昂首张口,头顶独角,角上缀满鳍纹,鼻短而平,双膊生翼,翼面雕饰复杂,前端以漩涡纹连接后面的长翎,鳍甲纹上雕刻一朵六瓣莲花纹。脊柱雕刻成连缀的串珠状,节节凸起。身躯较长,颈部上端略细,腹部收缩,使胸部和臀部显得愈加丰满,尾部自然卷曲下垂至底座,全身饰有蔓草纹。繁缛的装饰风格成为这件作品的重要特色。强调了行进中腿部关节运动的刻画,也强化了动势。这件辟邪造型基本上沿用了东汉时期的图式,但强化了“S”形的结构,并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其身躯的扭动。

图五 南朝萧齐时期景帝修安陵前石辟邪

萧梁时期的石辟邪风格一如南齐,突出宏伟豪迈的气势,以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图六)为代表,位于今南京市尧化门外东上花林村。兽高3.5米,长3.8米,体形肥硕强健,昂首朝天,张口垂舌,颈短而粗,头身之间弧形线极有张力。肩两侧亦有翼,为七翎,毛羽均以线刻图案化表现,胸前还饰有以阴刻线条表示的鬣毛,卷曲如蔓,舒展流畅。整体上看,这件石兽身躯庞大,肥硕丰满,圆中带方,气势宏大,具有威严豪迈、气吞山河的气概。

图六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

从我们目前发现的陵墓前的石兽雕刻来看,在各时代造型上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造型系统和渊源,但无论如何,这些差异均可说明当时石兽造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陵墓前石兽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和佼佼者。它体现了一种生机盎然,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时代精神面貌,它凝聚了历代中国人的现实意愿及审美创造力,其造型特点和雕刻技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其造型的不同和体量的大小,也与墓主人的身份、地区等有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功能和象征,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趣味猜想

为什么有的辟邪带有翼,而有的辟邪没有双翼?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青铜器中的炊器

青铜容器是夏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器类之一,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炊器(烹饪器)是古人煮鱼、肉、稻谷熟食之器,包括鼎、鬲、甗、匕等。

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著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鼎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象征国家和权力。

鬲: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鬲在商周时多为三足,汉代演变为鬲下无足却增加了沿和吊环,改繁琐为简单,而又能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

甗:相当于现在的蒸锅。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如甑与鬲铸为一体称为合体甗,其中部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能够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专门用以挹取肉食与饭食的器具。从体上分为尖形体匕和椭圆体匕,从柄上分为曲柄匕和直柄匕。


注释: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 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徐彩霞.“陈仓”现身青铜甗.文博,2007(8).

[3]克什克腾旗文化馆.辽宁克什克腾旗天宝同发现商代铜甗.考古,1977(9).

[4]石鼓山考古队.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13(2).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9).

[6]梁星彭,冯孝堂.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8).

[7]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百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10).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 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46.

[9]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2(2).

[10]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刘家崖发现古代青铜器.考古,1982(3).

[11]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文物,2012(8).

作者简介

贾璞,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1999年到河南博物院工作,现为河南博物院研究部编辑,致力于汉唐考古与博物馆学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