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塔式罐
文物名片

唐代塔式罐,通高65厘米、底径21厘米。1993年12月巩义市食品厂工地唐墓出土,1997年从巩义市博物馆调入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唐代塔式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为白釉狮首塔形盖罐(图一),通高36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0厘米,瓷质,由两部分组成:盖纽为塔刹式,拱形盖面,平折沿;罐体呈球形,口沿外卷,平底,罐腹部等距离贴塑六个狮首作装饰,施白釉不到底。下为彩绘白陶龙首莲花座(图二),通高33、底径21厘米。下部为陶质,由底座和莲花状托盘组成:底座呈喇叭形,上部有四个雕塑口衔宝珠的龙首;莲花状托盘为圆形,有三层带彩绘的莲花瓣,每层有11个,共计33个莲花瓣向外张开,莲瓣上饰红彩,现大多已脱落。

图一 唐代塔式罐的上部----白釉狮首塔形盖罐

图二 唐代塔式罐的下部----彩绘白陶龙首莲花座

文化解读

塔式罐又称塔形罐,也有称之为带座罐的,是唐代新出现的具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特殊罐式明器。从现有考古发掘资料看,塔式罐主要出土中西部地区的宁夏、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等省的唐墓中,特别是宁夏中部吴忠西郊唐墓群,据统计在发掘的120座墓中,其中有52座有成型的塔式罐,并有几座一个墓中就出土有2-4个塔式罐。另有18座墓中出土有塔式罐的器座或器盖[1]。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唐墓中也有大量塔式罐出土[2]。从唐墓出土塔式罐的质地来看,塔式罐多为陶质,有灰陶、红陶、白陶之分,一般都施有彩绘。做法是先在器表涂一层白衣,再在其上以红、黑、黄、赭等色彩绘,图案主要有宝相花、卷云、仰覆莲等。有的还堆塑莲瓣、兽首、铺首衔环等图案,或直接在器表压印凹弦纹为饰。也有不少塔式罐为三彩或瓷质,形制与陶质的差别不大,装饰也多以堆、贴塑为主。唐墓出土塔式罐一般形制高大,多数通高在60厘米左右,有的甚至高达169厘米。塔式罐在初唐至晚唐墓中皆有出土,且变化有序,是北方唐墓分期断代的标型器之一[3]。这些塔式罐样式均由盖、兽面罐和底座组成。盖多由盖盘和盖纽两部分粘接而成,盖盘多呈敞口覆碗状,盖纽多呈塔刹状。兽面罐多在肩上部和腹部贴饰三个或四个模制兽面,以马、狮等较多。底座以喇叭筒状或喇叭筒呈托浅盘形状两种形制为多。

比较研究

纵观唐墓考古发掘出土的塔式罐的发展与演变,有些学者将塔式罐的发展作以下分期:一期(公元618~690年):塔式罐在产生之初,造型简朴、粗矮。二期(公元691~750年):成为常见明器,造型颀长、匀称,种类多样,装饰华丽,艺术性很强。三期(公元751~806年):呈现衰弱趋势,罐身逐步变长而底座变矮,不似二期轻盈,装饰趋向简朴写实,出现了大量瓷质塔式罐。四期(公元807~875年):塔式罐量少且大多质劣,底座与罐身比例不协调,盖钮简化。五期(公元876~907年):塔式罐多出于河北、内蒙古地区,且造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之后,塔式罐在中原及河北地区彻底消亡[4]

考古发掘出土较有代表性的塔式罐有:

宁夏吴忠西郊唐墓编号为M007中出土的陶塔式罐(图三),通高72厘米。整器由塔形纽盖、兽面罐和底座组成。盖由覆钵状盖盘和塔刹两部分组成。盘呈深腹覆碗状,上竖空心相轮和一莲花座。红陶质,外壁施灰白陶衣,其上涂有淡黑彩。罐为敞口,圆卷唇,矮领,深腹,小平底,肩部贴饰三个相同的兽面。兽面为模制,正面圆突,三角形鼻高突,两侧颧骨高耸,圆突睛较高,两角为圆丘状,双耳扁圆状,鼻下嘴部为五个高突的乳丁,其上墨绘牙齿。周围有竖条状毛发。红陶胎,外壁通体涂有红色颜料。底座由唾盂状上部和深腹覆盆状下部两部分黏接而成,黏接处贴塑一周附加堆纹。红陶胎,外壁白色陶衣上施有黑彩。

图三 吴忠唐墓007出土的塔式罐

宁夏吴忠西郊唐墓编号为M045中出土的陶塔式罐(图四),通高76.6厘米。整器由相轮形纽盖、兽面罐和底座组成。相轮形纽盖分件制作黏接而成,盖盘呈覆碗状,敞口,圆唇,浅腹,内平底,中部黏接相轮形纽,上为宝珠。盖盘腹部和足,周围各有一周被卷压成花瓣状附加堆纹的泥条装饰。盖表面除相轮状纽和附加堆纹饰橘红色外,其余部分饰黑色。兽面罐为敛口,圆卷唇,低矮领,腹部圆鼓,平底腹部贴饰相对的象面和兽面。象面和兽面都为模制,象面平面略呈倒“山”字形,底面略凹。象长鼻,鼻尖向右侧卷,双耳宽长,嘴和眼微凸,额部饰二道凹槽,周围有和罐体黏接的抹痕。兽面呈圆形,底面内凹,正面高凸,兽咧嘴,獠牙较小。鼻短高凸,深眼凸睛,两角相连呈牛角状,额部圆突,双耳较大。兽面罐表面装饰采用黑色绘轮廓,灰色绘圆点纹,现因脱落变得较为模糊。底座上口部呈唾盂状,敞口,内方唇,外侧向上卷压成波浪状花唇,束颈鼓腹。底下部呈覆盆状,敞口,窄平沿,圆卷唇,深腹脱底,底径较大,腹部贴一周泥条向上卷压成花瓣状的附加堆纹。底座表面花唇和附加堆纹处饰橘红色,其余部分彩绘。

图四 宁夏吴忠西郊唐墓编号为M045中出土的陶塔式罐

宁夏吴忠西郊唐墓编号为M078中出土的陶质塔式罐(图五),通高77.6厘米。整器由刹形纽盖、兽面罐和底座组成。刹形纽盖,由相轮和华盖形纽分件制作黏接而成,盖盘呈覆碗状,敛口,平沿微卷,鼓腹,周围贴塑一周花瓣状附加堆纹,中部竖盖纽。相轮平面呈圆形,五层,上饰一花瓣状华盖形纽,再上饰刹尖。红陶胎,灰白色陶衣上绘黑彩。兽面罐为敛口,花瓣状唇,圆肩,腹上部圆鼓,下部斜收,小平底。肩部饰模制兽面四个,间距不等。兽面平面略呈圆形,高凸,兽面咧嘴,獠牙较凸,鼻呈三角形,眼圆球状,双角高凸呈倒“八”字形,双角之间饰一“王”字,双耳高凸,兽面周围饰竖毛纹,外壁腹部贴饰一周花瓣状附加堆纹,红陶胎外绘黑彩。底座系有两部分分件制作黏接而成。上部为唾盂状,脱底,敞口,花瓣状唇,折颈,鼓腹,腹下部细收成筒状,套接于下部覆盆状的底径内。覆盆状的下部也为脱底,敞口,卷沿,微鼓腹较深,小底。外壁腹部内刻一周阴弦纹,其下贴饰一周花瓣状附加堆纹,底座外壁也绘黑彩。

图五 宁夏吴忠西郊唐墓编号为M078中出土的陶质塔式罐

1992年,河南省巩义北窑湾出土唐代彩绘塔式罐[5](图六),通高49.5厘米、口径10.05厘米、底径7.5厘米。卷沿直口,矮丰肩,圆鼓腹、平底。上覆刹形盖,下为喇叭状圈足座。圈足壁均匀分布四组镂孔装饰,每组三孔。器座偏上部用一凸棱束腰,並向外伸出五个龙首,龙首衔有圆珠。器座上部呈一盛开七瓣莲花,以承托罐身。白胎,器表饰有红、褐、黑色彩绘。

图六 巩义北窑湾出土唐代彩绘塔式罐

2006年10月,郑州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一唐墓的墓室发掘出土的青花塔式罐[6](图七),通高44厘米。整体由盖、罐体、底座组成。盖呈塔刹状,刹座为一覆钵。罐体为敞口,圆唇,束腰,圆肩,弧壁,平底。下有碗形台座,喇叭形圈足。胎体坚硬,呈乳白色。盖、器身、器座施白色透明釉至圈足下部,釉色洁白,部分呈淡绿色,无脱釉现象。盖釉下饰蓝彩草叶纹、“万”字符,肩部饰两周凸弦纹,其下饰蓝彩牡丹纹、卷草丛叶纹、束花纹。另绘一幼童呈站立状,手中拿弯钩长物,下部有一圆球,作击打状。蓝彩浓淡不一,有少量的黑色斑点,无晕散现象,组成“童子击打曲棍球”图案。同墓还出土一件与其形制相同但纹饰不同青花塔式罐。

图七 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出土的唐代青花塔式罐

与陶质塔式罐相比,瓷质塔式罐,在全国出土文物中相对较为少见,除上文介绍的两件青花塔式罐外,见于报道的主要还有河北平山县三汲乡出土的一件白釉塔式罐[7]和1972年陕西铜川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一件黑釉塔式罐[8],河北平山县三汲乡出土的白釉塔式罐仅有一个白釉罐,一个像莲花一样的白釉托盘和一个修长的喇叭形器座,三部分组成,疑这件塔式罐缺失一个盖。陕西铜川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黑釉塔式罐,高51.5厘米,口径7.4厘米。盖为塔尖顶状,尖顶坐一小猴,猴曲腿直身,一手抚摸头顶,一手抚膝,作舒目远眺状。罐体为翻沿圆唇,短颈丰肩,上腹鼓圆,下腹斜收。方形平底,底座为不规则多边形,下腹部堆贴长叶形尖状花瓣,器底四周挖成壁龛形,内有捏塑的人物、佛像、花卉等,瓷质底坚致,釉色晶润,通体漆黑光亮。

从考古出土塔式罐总体演变趋势可看出:塔式罐的纽由实心细高向空心低矮过渡,最后彻底演化为桃形纽;塔盖由早期的浅盘形演化为常见的覆钵形;底座由较早的细束腰演化为低矮的覆盆形;并随着最大腹径的下移,罐腹由粗胖变瘦长,装饰由简单至华丽再到简朴写实。根据本文介绍的这件塔式罐的造型特征,结合唐墓出土的塔式罐分期标准,断定其应属于三期,即唐代中期偏后。

趣味猜想

请问唐代墓葬出土的塔式罐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塔式罐的复原过程

这件塔式罐曾分别作为白釉狮首塔式盖罐和白陶莲花灯两件器物于1997年从巩义博物馆调到河南博物院,并在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河南古代文明之光》隋唐厅长期展出,笔者在一次看到有关介绍考古出土塔式罐的资料后,开始关注这两件器物,并产生了这两件器物应为一件器物的组合想法,后通过大量考古资料,不仅从器型上为这一件较为特殊的塔式罐找到了实物例证,还通过与参加过这件器物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一位专业人员详细交谈,了解到了这件塔式罐更为详细的出土情况。当时出土这件塔式罐的唐墓同出器物并不多,除几件常见器外,较为重要的就当时分别定名为白釉狮首塔式盖罐、白釉兽面贴花罐和2件彩绘白陶莲花灯的4件器物,而且白釉兽面贴花罐与白釉狮首塔式盖罐的罐体完全一样,就是少了一个盖,同时在这座唐墓中并没有发现较多破损器物残片。由此看来,当时定名白釉兽面贴花罐和白釉狮首塔式盖罐的这两件器物与2件定名彩绘白陶莲花灯两件器物应是两件塔式罐的组合,只是其中一件塔式罐就是缺失了一个盖而已。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利用展厅文物调整机会,将白釉狮首盖罐与彩绘白陶莲花灯器物放在一起进行了组合,结果不仅完全相合,一个由盖、兽面罐和底座组成的塔式罐完整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整器通高达65厘米。

这件塔式罐虽然盖和兽面罐为白釉瓷质,底座为白陶质,但从造型和制作工艺来看,结合胎釉及同一区域出土相似器类,应为当唐代著名窑口巩县窑的产品。巩县窑作为北方早期较为著名的瓷窑窑址,虽然在文献中也有唐代白瓷作为贡瓷记载,但由于有受早期考古工作和出土文物的局限,巩县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三彩产品,对其烧制的白瓷产品,人们往往认为都有釉色泛黄、胎体粗松等特点,即使个别精致的白瓷在当地出土,也多被有认为是邢窑等其它窑址产品。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大量新的考古资料表明,巩县窑在隋唐时期不仅大量生产被人们普遍认为的粗白瓷,也生产一些釉白胎细的精细白瓷。而且巩县窑的白河窑场在北魏已成功烧制出白瓷,不仅为洛阳汉魏旧城出土北魏白釉瓷器,也陕西西安和河南巩义出土的隋代精细的白釉瓷器找到了生产地,这也是巩县窑白瓷在唐代作为贡瓷的基础,更是唐青花首先在巩县窑烧制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唐代巩县窑烧制的白釉产品除日用器物外,具有宗教成分的双龙尊、净瓶和塔式罐应是一大特色,在其它唐代窑址较为少见。至于这件塔式罐为何底座用白陶而没象盖和兽面罐一样用加白釉烧制的原因,由于没有相关考古资料的佐证,无法提出合理的解释,这也是与其它塔式罐相比较为独特的方面。


注释:

[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忠市文物管理所.吴忠西郊唐墓.文物出版社,2006:98-99,316-323.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庙底沟唐宋墓葬.大象出版社,2006:166-170.

[3]袁胜文.塔式罐研究[J].中原文物,2002(2).

[4]徐大江.唐代青花塔式罐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4).

[5]赵清,赵新平,韩召会,王保仁.巩义市北窑湾汉晋唐五代墓葬.考古学报,1996(3).

[6]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9(1).

[7]孟醒石.平山0.05平方公里惊现百座古墓.燕赵晚报,2010 年7月15日第5版.

[8]付春玲.唐代黑釉塔式罐浅议.广博,1999(4).

作者简介

郭灿江,男,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院藏瓷器等文物的管理和研究,尤其是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和河南出土瓷器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