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面饰
文物名片

青铜面饰,铜器,西周文物,左高15.7厘米、宽16.3厘米,右高15厘米、宽17.1厘米,厚0.3厘米,1986年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出土。

深度品鉴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平顶山薛庄乡北滍村一带,发掘了一处周代应国墓地,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八十四号墓出土随葬器物130余件(组),该组青铜面饰即出土于此墓。研究人员根据该墓出土的器物和多件铜器上的铭文等相关的信息推断八十四号墓墓主人应为西周恭王时期应国的一代国君[1]

此墓共出土8件青铜面饰,其表面均仿人面部,依据发式可分为两种,各4件。八件青铜面饰均粗眉;双目镂孔外凸,瞳仁为近圆形;鼻梁挺直,鼻翼宽大,且有双鼻孔;口部为月牙形镂孔,上下唇间连以一道纵梁,似可用以穿系;耳部边缘有平沿。一种,头顶部有卷云状长发,自中部分缝,且在额前对称卷曲,发末端的背面有横梁与头顶相连,可用以穿系;另一种,形制与前者大体一致,唯头顶无发,面部宽阔,双耳靠上,头顶有穿孔;耳中部有弧状镂孔。出土时这些铜人面饰的表面均有丝绢印迹,疑为随葬时包裹物留下的印迹。(图一)

图一 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青铜面饰线描图

河南博物院藏的这组青铜人面饰出土于西周时期的应国墓地,应国是周初的姬姓封国,先后立国三百多年,在地理位置上与镐京相距不远,在文化上可能会受其影响,但在器物造像上又有独特的风格,具有方国自己的特点。该器出土时与铜斧、铲、铃、环、革带扣及玉柄形器等放置于棺顶板上,部分散落后,与放置在棺椁之间的铜礼器混杂。而同墓还出土了玉戚(或称钺)、原始瓷簋等,玉戚是祭祀场所的仪仗器,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进而推测该组青铜面饰可能是标志所有者身份的用具。

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出土的青铜面饰保存完整、制作精良、造型独特,为研究古代应国的葬制、世俗礼仪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文化解读

距今4500~4000年的龙山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冶铸青铜器;约从公元前3000左右的夏代起,逐渐进入青铜时代。“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所以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多用于制造祭祀的礼器和战争的武器。而众多的考古发掘表明: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或是动物的形象作为装饰,如人面方鼎、人面钺、兽面纹鼎等。

在商周时期的墓葬、车马坑及窖藏坑中,常有一种片状、正面为浅浮雕人面或兽面形象的青铜器出土,这种器物本身比较薄,周边多有小穿孔,研究人员称其为青铜面饰。之所以称其为面饰,主要是因为不能准确界定完整器物的实际用途,而保留的青铜器部分具有面饰的一些特征,因而以此命名。依照形制的不同分为青铜人面饰和青铜兽面饰两种。青铜人面饰的器形一般与人脸面部的形象接近,五官俱全。青铜兽面饰形态较为多样,有的像牛,有的似虎,还有的似人非人,似兽非兽,怪异神秘。

目前国内出土的青铜面饰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从时间上来看,商代以前和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后几乎没有发现,从商代末期至西周中期相对发现较多;从出土地点来看,主要涉及陕西、山西、河南、北京等地,基本是在西周的众多方国范围内,表明青铜面饰当时是较流行的一种形式。

众多的青铜面饰,形态各异,大小尺寸不一 ,其具体的功能也各不相同。根据其出土地来判断其用途,车马坑出土的青铜面饰多是车横饰和马冠饰;作为车衡饰的青铜面饰大多尺寸较小,一般在7-8厘米,背面均有一横钮,以便绑缚固定在车衡上。墓葬出土的青铜面饰有盾饰、车衡饰、马饰、镇墓吞口、奴仆、覆面和祭祀用具等,可根据具体的出土位置以及其共出的器物来断定青铜面饰的具体用途。其中镇墓吞口多出于墓葬的四角;作为盾饰,多直接嵌缀在木质或是藤制的盾上,以加强盾的防护效能和装饰功能,多与兵器同出;马冠饰多与其它马器共出等。

1980年,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村西周早期的墓葬出土了4件马冠饰[2],高22厘米,最宽处28.5厘米,体较薄,正面兽首形,粗眉,圆目,巨鼻,大口,口内有四对尖牙,两旁伸出一对獠牙。口、目均镂空。上方有五对小孔,下边有两对小孔。(图二、图三)

图二 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村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马冠

图三 青铜面饰作为马冠饰的示意图[3]

古代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曾做“大武舞”,即在进行重大的军事行动之前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以战争舞蹈为形式的誓师大会,作为全体战士参加作战宣誓的仪式。如《牧誓》记载的那样“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而战士也“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宣誓舞蹈,战士手中的武器同时也具有仪仗用具性质了。青铜面饰所装饰的盾、马冠等则主要用于出征誓师、出行等世俗气氛较浓的场合。从这点来看,商周时期的青铜面饰拥有更多的礼仪用具的性质。许多学者认为,商周青铜礼器上的动物纹样和人面形象在当时具有沟通人与神灵、祖先两级世界的功能,具有宗教和仪式的意义[4]

比较研究

目前已出土的商代后期(殷墟时期)至西周中期的青铜面饰有一百多件,其出土地点、形制、大小、出土的位置、出土时与其他器物的共存关系各不相同。现列举部分青铜面饰进行比对,来探讨青铜人面饰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986年,陕西省西安市老牛坡商代墓地出土的青铜人面饰[5],两件,形制基本相同。其中一件器物高7.8厘米,宽6厘米,咧嘴,露齿,双目镂孔外突,悬鼻有孔,两耳有穿,脸壳突起。此类人面形铜饰应是穿钉固定或缀缚在器物上的装饰品。(图四)

图四 陕西省西安市老牛坡商代墓地出土的青铜人面饰

1976年,陕西省城固县苏村遗址出土的殷商时期铜脸壳[6],23件,形制相同,唯脸形有椭圆和圆形之分,双耳有长方和椭圆状之异。其一器物高16.5厘米,宽17.7厘米。该器呈凶煞人面,目框深凹,眼球外凸,中有圆孔,孔径1.7厘米。两耳直立,悬鼻突起,透雕獠牙,耳有穿,鼻有孔。额部有一穿,脸壳外凸内凹,五官距离位置与人面部五官距离相近,各有通孔,可戴在面部。(图五)

图五 陕西省城固县出土的殷商时期铜脸壳

1986年,北京市琉璃河西周早期1193号大墓出土了五件兽面饰[7],形制相同。其一高21厘米,宽22.3 厘米。该器正面突出,作窄眉,圆目,阔鼻,大口,眼眶内凹,眼环大而外凸,中间一圆孔,鼻梁较低,鼻孔较大,口内上下两排大牙,双耳小而平。前额、双耳及下颚部各有圆形小孔两个。(图六)

图六 北京市琉璃河1193号大墓的兽面饰

各地出土的青铜人面饰造型、尺寸不尽相同,但均五官俱全,双目镂孔外凸,双鼻孔,器物周缘均有孔可方便穿系。这种复杂性与其使用年代、分布地域、使用人群及用途等方面的不同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总体说来,早期的青铜面饰相对简单,五官形象刻划粗糙,双目呈圆形,眉部多无明显的眉毛形象而仅以一凸棱代之。鼻孔、瞳孔等部位大都镂孔。殷墟后期和西周早期是青铜面饰的发达时期,青铜面饰较流行,制作细致逼真。西周中期的青铜面饰已演变为分铸式的,即整个面饰由分别铸成的五官形象的独立器官组合而成,这些部件大多已经简化,有的仅具轮廓而已。

关于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出土的四件带发和四件无发青铜面饰,在造型上与以上列举的器物有相同之处:均仿人面形,双目镂空,鼻部有双孔,口呈月牙形镂空。不同之处是:其有刻画清晰的双粗眉;鼻翼更为宽大;口部镂空无齿,仅有一纵梁似为方便穿系。关于其性质和用途是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至今学界没有确凿的定论,但正如学者认为,这些面饰在当时具有沟通人与神灵、祖先两级世界的功能,具有宗教和仪式的意义,它们有明确的出土地点,保存完好,造型特别,刻画精致,是研究西周方国葬俗等方面的珍贵实物。

趣味猜想

请问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出土的青铜面饰为什么成对出现,四个有发,四个无发的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

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阳岭上。南北走向的滍阳岭高出周围地面近10米,约长2000、宽100米。应国墓地南濒白龟山水库,西临应河,隔河与伏牛山的余脉应山相望。

1979年,北滍村砖厂在取土时挖出一铜簋,根据铜簋上的铭文,得知是邓国国君之女适嫁应国的陪嫁礼器,从而应国贵族墓地得以发现。应国墓地主要是周代应国贵族的埋葬地,目前共发掘应国墓葬42座,八十四号墓即是其中的一座。

八十四号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基本垂直。墓口长4米,宽2.64米,墓口距底深1.8米。葬具为单棺单椁,已腐朽,留有灰黑、灰白色粉末状木质痕迹。木椁长3.1米,宽1.95米,残高1.4米,壁板厚0.1米。椁底板由南北向放置的木头铺成,壁板用方木叠垒,东、西两壁因受压各向外倾斜。椁盖板由东西向放置在椁壁上的方木或圆木平铺而成,已陷入椁室内。木棺置于椁室偏东处,长1.9米,宽0.74米。其顶板与壁板因受压坍塌,与棺、椁底板叠在一起。椁盖板上与椁室底部散落零星朱砂,椁外西南角的熟土二层台上有一片朱砂及几段碎兽骨。棺底所铺朱砂较厚,约0.5-1厘米。棺盖上罩有丝织品,印迹明显。棺内有丝织物层层相叠,约10层,厚0.7-0.8厘米。棺内人骨架已腐朽,只在棺北端发现几颗牙齿,推测墓主人头向北。随葬器物依用途分别放在墓室内。椁盖板上及椁外熟土二层台上放置铜车軎和陶鬲等。棺顶板上放置铜斧、铲、人面具、铃、环、革带扣及玉柄形器等。棺椁之间主要放置铜礼器,如椁室西北角有鼎、盨、甗、尊、觯、提梁卣;西南角有盘;东北角有盉、爵等。此外在铜礼器之间放置銮、辖、衔、镳、环、泡、革带扣、节约、管络饰等铜车马器,以及其他如铜戈、斧、铲、人面具、镂孔片饰和金箔、瓷簋等器物。估计这些器物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椁盖板上散落下来的。棺内放置玉石器,如死者头顶置戚、虎、鱼、刻刀等;口部有晗;颈部有项链组佩;腹部以下置圭、璧、佩饰、柄形器等。此外腰间还置有骨匕等。(图七)

图七 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底器物出土情况

八十四号墓共出土随葬器物130余件(组),质地为铜、玉石、陶瓷、金、骨、料器等,尤以铜器、玉石器为最多,其中铜器多件带有铭文,有的有“应侯”字样,研究人员推断该墓墓主为西周恭王时期应国的一代国君[8]。(图八)

图八 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出土的甗和卣


注释:

[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9).

[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J].文物,1987(2).

[3]朱凤翰.中国青铜器综论(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97.

[4]赵丛苍.城洋青铜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9.

[5]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J].文物,1988(6).

[6]唐金裕,王寿芝,郭长江.陕西城固县出土殷商铜器整理简报[J].考古,1980(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0(1).

作者简介

张延红,女,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进入河南博物院,在信息管理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