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姬罐
文物名片

梁姬罐,青铜器,西周晚期,通高11.8厘米、口径8.1厘米、腹径9.4厘米、腹深6.2厘米,重0.75千克,1991年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单击此处浏览3D展示

说明:首次浏览前请单击此处下载并安装插件,如已安装插件请直接浏览。

深度品鉴

这件青铜小罐发现于1991年,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考古工作队(现名三门峡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编号为2012的墓中清理出土的。该墓出土青铜器394件,玉器806件颗,其中实用铜礼器26件,计有鼎5、簋4、鬲8,方壶、甫、小罐各2,盘、匜、方甗各1,未见乐器。五鼎四簋的铜礼器组合比之M2001虢季墓七鼎六簋铜礼器组合,正符合“夫人礼降一等”的体制,而且M2012还陪葬有大型的车马坑,享用重棺单椁的葬具,所以发掘者认为该墓是M2001虢季的夫人墓。

梁姬罐出土于该墓内外棺之间。器盖上隆,顶有人首形扁钮,球体,器身子口,深腹,圈足,口、盖缘各有两个方形兽首双系,两两相互对应;钮饰束发侧面人首纹,盖饰曲体双龙双兽纹,腹饰人龙缠体纹,皆以细云雷纹衬地,圈足饰无珠重环纹。器盖内铸有2行5字反书铭文,自右至左竖款排列为:(梁)姬乍(作)。(图一)梁姬罐是M2012虢季夫人墓中出土的唯一一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发掘者根据该器物的铭文将墓主人定为梁姬。但之后有学者根据金文中女性的称谓习惯,认为该墓的墓主人不应该是梁姬。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图一 梁姬罐铭文

该罐的主题纹饰——龙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装饰主题。梁姬罐器盖上的龙纹,是简化的卷体龙纹(图二),突出龙头,身体细长卷曲。器身腹部装饰的缠体龙纹,也是简化的卷龙纹与人纹相互交缠(图三、图四)。

图二 梁姬罐俯视线描图

 

图三 梁姬罐侧面线描图

图四 梁姬罐腹部的人龙缠体纹

总之,该梁姬罐造型圆润,纹饰华丽,做工精细,且铸有铭文,是一件珍贵的青铜精品。

文化解读

关于该器物铭文的释读,前三字释读为“梁姬作”,已被学术界认同。姬,女性称谓。,读作梁,国名。《元和姓纂》云:“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秦嘉谟辑补本《世本八种》云:“梁氏,与秦同祖,出自秦仲。周平王别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是为梁伯,后为秦并,子孙奔晋,以国为氏。”以上文献所载梁国,均为春秋以后所建,西周时梁国之地望,不见史书记载。梁国铜器见于著录的有梁白戈(《三代》(一九.五三.一),梁其鼎(《商周金文录遗》九五)、梁其钟(《商周金文录遗》三),铭文中的梁均作“”,为西周晚期器。由这些青铜器铭文可知,在西周晚期梁国已存在。春秋时期,梁国更是活跃于历史舞台。《左传•桓公九年》载:“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晋伯伐曲沃”。由此可知虢国与梁国关系密切,且相距不远。

后两个字的释读存在不同的意见。发掘者认为:前一字,从米,与稻、粱等字同,应为同类作物,象以刀割草意;后一字,器名,从匚,与、匩等字同,其内“”字,释为“賣”,即匵。《说文解字》:“匵,匮也,从工,賣声。”“匮,匣也。” 匵应为方形器,但出现在圆形器上,应泛指储存器[1]

有学者认为:前一个字与《金文编》中所录“稻”字相同,后一个字与《金文编》所收 字略同。“虽然匚中所从的形符比古字多一横,但与古的基本特征一致则可以肯定。因此,这个字应隶定为,读若簠。”《说文》云:“簠,黍稷圆器也,从竹从皿,甫声。”虽发掘的自铭为“”的器物多为方形,但不排除也有圆形器。故后两字应释为“稻”,理解为“稻壶”,即盛放谷物熟食的器具[2]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前一个字可能为“粱”字,之所以与铭文第一字“ ”字不同,是为了“避复”。后一个字释为“匵”,从匚说明是一个器具。“粱”不是指食用或敬神的精米,而是一种用精米制成的很精细的化妆用的粉[3]。故认为该罐是用来盛放化妆品的器具。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前一个字应释读为“”(音chou),即脂粉类的化妆品;后一个字释为“匵”,即盒子类的器物[4]

像这类放置在棺内或内外棺之间的精致小巧的微型器,除了“梁姬”罐,虢国墓地M1052、M1705、M1820各出土一件;山东省沂水李家庄、山东长清仙人台M6(男性墓)、陕西韩城梁带村M26(女性墓)、山东枣庄小邾国墓地M3(女性墓)等都出土有类似的圆形小罐。此外,除了圆形罐外,此类微形器还有方形盒和圆形盒的形制。据统计,此类器物多出土于女性墓。有学者研究认为可能是女性的专用品。“似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的女性使用者,可能以其受成规束缚的力量较小,又可能因性别差异的不同需求,为规格化的随葬器用制度带来了新器制。”[5]可能是随着青铜器铸造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很据需求对青铜器铸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铸造礼器、武器外,也开始向生活化转变,生产一些小巧精致的生活用品,甚至一些私密用品。从梁姬罐的铭文可以看出,它是女性的首饰盒,这体现了女性爱美的天性。总之,这类器物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新器形。

比较研究

这种形体小巧、纹饰精美、制作精细的小型青铜器,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比较常见。

2002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村小邾国墓地M3(邾君庆夫人媿霝的墓)出土的虎钮方奁(图五)[6],春秋早期晚段,长14、宽11、高7厘米。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二虎为盖钮(双钮),以四裸人装饰圈足,器盖和器壁饰单首夔纹,内盛玉器。

图五 山东省枣庄市小邾国墓地M3出土的虎钮方奁

1993年,山西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M62(晋侯邦父夫人的墓)出土的“鼎形方盒”(图六)[7],西周晚期,长9.6、宽10.4、高9.6厘米。盖门单开(朝宽面开),盖钮和四足均为虎形,器表饰重环纹和波曲纹。

图六 山西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M62出土的“鼎形方盒”

1993年,山西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M63(晋侯邦父夫人杨姞的墓)出土的鼎形方盒(图七)[8],西周晚期,通长19.2、通高9.3、深3.6厘米。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单虎为盖钮(单钮),器壁有四爬兽和四扉棱,器足为四裸人,器盖内饰窃曲纹,盖面饰几何形纹,器壁饰窃曲纹和波曲纹。

图七 山西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M63出土的鼎形方盒

1998年,甘肃礼县圆顶山M1(简报定为女性墓)出土的“A形盒”(图八)[9],春秋早期,长11.1、宽7.5、高8.8厘米。盖门双开(朝宽面开),以两熊为盖钮,器口四隅立四鸟,器壁四隅饰四爬兽,器足为四轮,器盖和器壁饰蟠虺纹。

图八 甘肃礼县圆顶山M1出土的“A形盒”

1932年,河南省浚县辛村M5(卫文君夫人叔姜的墓)出土的“铜方奁”或“小方彝”(图九)[10],西周末年,带盖高7.45、口边长5.75、宽5.55厘米,同出有白石圈、红白玛瑙珠、绿松石珠、绿松石兽面和骨笄等物。

图九 河南省浚县辛村M5出土的“铜方奁”

1998年,甘肃省礼县圆顶山M1(简报定为女性墓)出土的“B形盒”(图十)[11],长5.5、宽2.7、高7.8厘米。盖门单开。

图十 甘肃省礼县圆顶山M1出土的“B形盒”

1991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O12(虢季夫人墓)出土的方盒[12],长13、宽10.5厘米。这件器物,“已残碎,无法修复。但出土时为长方体,用薄铜片制成,上面有压印纹样,盒壁的接口由长条形的铜片连结。出土时盒内装有以绿松石、料珠和煤精等组成的串饰一组。”

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晋侯邦父的夫人杨姑的墓)出土的“铜方盒”[13],出土时已锈成粉末,“内盛满各类玉质小件器物,有玉人、熊、牛、鹰、鸮、罍、龟等”。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1052(虢国太子墓)出土的青铜小罐[14],整体高约6.15、腹径5.4、深5.1厘米。深腹,圜底无圈足;盖饰饕餮纹,腹部饰蟠螭纹。出土于外棺和椁之间东侧,和车马杂器混放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沂水李家庄出土两件铜穿带器,皆球形器,盖带钮(猴钮或鸟钮),圈足,一件高12.2厘米,另一高10.9厘米(图十一)。出土地属于莒国,墓主性别不详[15]

图十一 山东省沂水李家庄出土的铜穿带器

2005年,陕西省韩城县梁带村M26(芮国国君夫人仲姜的墓)出土的贯耳罐(图十二)[16],通高10.6、口径7.4厘米。

图十二 陕西省韩城县梁带村M26出土的贯耳罐

1995年,山东长清仙人台M6男性墓(邿国国君的墓)出土的提梁小罐(图十三)[17],通高9.2、口径8.5、深6.2厘米。器盖高隆,顶立一小鸟;器深腹,圈足;两耳间穿一链条。

图十三 山东长清仙人台M6男性墓出土的提梁小罐

2002年,山东枣庄市小邾国墓地M3(邾君庆夫人媿霝的墓)出土的提链罐(图十四)[18],高8厘米。盖平顶;器深腹,圈足;两耳间穿一链条。

图十四 山东枣庄市小邾国墓地M3出土的提链罐

1991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虢季夫人墓中与梁姬罐同出的凹弦纹罐(图十五)[19],高8.4、口径6、腹径10厘米。盖上隆,器直口,平折沿,方唇,短直束颈,弧肩上有半环状双系,弧腹,平底,盖上有环状钮与其中一系套铸在一起;肩、腹部和盖上饰有凹弦纹。

图十五 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虢季夫人墓出土的凹弦纹罐

以上这些铜器,小巧玲珑,尺寸均在10厘米左右,属于微型化的铜器。它们既不同于高大厚重的青铜礼器,也有别于在墓主人去世后专门制作的比较粗糙的明器,应为日常实用之器。

对于方盒类小铜器,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因为出土时发现里面盛放玉器、玛瑙之类饰品,且多出土于女性墓(如晋侯夫人墓、虢季夫人墓以及邾国国君夫人墓等)中,故它的功能就是首饰盒[20]。而对于圆罐类小铜器,男性和女性墓均有出土,至于它的具体功用,因同出器物的不同而异。梁姬罐可能是用来储存脂粉的;虢太子墓的小罐因和阳燧一同出土,可能是存放艾绒。贯耳罐多出土在中原地区,即王畿周围,如虢国墓地、芮国墓地出土的小罐;而提链罐多出土于东夷地区,如邾国墓地、邿国墓地出土的小罐。这可能因为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不同而致。

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的梁姬罐出土地点明确,制作精美,纹饰华丽,且因其是该墓所出唯一一件带铭文的青铜器,显得弥足珍贵。

趣味猜想

虢国是姬姓邦国,而文献记载的梁国是嬴姓封国。那么,梁姬所作的小罐为什么会出现在虢国墓地?M2012的墓主人真的是“梁姬”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西周时期女性贵族的称谓

在周代,姓氏制度为贵族阶层所专擅,是身份高贵的象征性符号。男称氏,用来表明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女称姓,用来区别婚姻,二者不可混淆。

西周时期,女性贵族称谓可以分成两种:一是妇女自称;二是他称,包括父母称呼女儿、丈夫称呼妻子和其他等三种情况。有学者研究指出,周代妇女称谓所涉及的成分主要有八种,即夫家氏名、尊称、亲称、父家氏名、排行、父家族姓、指示词氏、私名或女字等[21],不同情况下的女性贵族称谓形式各有不同。

妇女自称。妇女自称中最重要的是“父家族姓”,一般不能省略;其次是“夫家氏名”,两者必居其一;其他成分都可有可无。如许姬鬲:“许姬作姜虎旅鬲。”这是姬姓女子嫁于许国,故自称“许姬”。再如虢姞鬲:“虢姞作鬲。”这是姞姓女子嫁于虢国,故自称“虢姞”。金文中所见妇女自称最完整是“夫家氏名+亲称+父家氏名+排行+父家族姓”的格式,如“王妇萁孟姜乍旅匜”。这是姜姓女子嫁于周王为妃,除在其姜姓前冠以夫国“王”之外,同时冠以生身国名“萁”。

父母称呼女儿。一般而言,父母为女儿作器,称谓必须加上“父家族姓”,而“父家氏名”一般不用。“父家族姓”是家长称呼女儿的最主要形式,其次是“夫家氏名”,其他的如排行、女字、私名等成分都是可选择性的。如苏冶妊鼎:“苏冶妊作虢妃鱼母媵鼎。”“苏冶妊”乃嫁于苏国的妊姓女子,她为女儿作器,苏国妃姓,其女嫁于虢国,故称“虢妃鱼母”,鱼母,其女的字。再王如伯姜鼎:“王伯姜作季姬福母尊鼎。”“王伯姜”乃姜姓女子嫁于周王为妃。她为四女儿作器,故称“季姬福母”。金文中,家长称呼女儿最完整的称谓是“夫家氏名+排行+父家族姓+女字”,如“蔡太师媵许叔姬可母”,“许叔姬可母”是姬姓蔡国的太师对出嫁许国的三女儿可母的称呼。

丈夫称呼妻子。一般情况下,丈夫对妻子的称谓中,最重要的是妻子的“父家族姓”,绝对不能省,哪怕只用“父家族姓”来称呼妻子;其次是“父家氏名”。这与父母为女儿作器的称呼正好相反,以示对夫人的尊重。如旅伯鼎:“膳夫旅伯作毛仲姬尊鼎”。这是膳夫旅伯为妻作器,毛是文王之子的封国,其妻的生身国名。再如虢文公子段鬲:“虢文公子段乍叔妃鬲……”这是虢文公子段为其妻叔妃作器,“叔妃”是嫁于虢国的妃姓家族排行老三的女子。金文中,丈夫称呼妻子最完整的称谓是“父家氏名+排行+父家族姓+女字+美称”的格式,如“齐侯乍虢孟姬良母宝匜……”,“虢孟姬良母”是姬姓虢国之长女,故称虢孟姬,良母是其字。

其它称谓。金文中,也有晚辈为长辈作器的情况,通常称呼其“父家族姓”。如散季簋:“散季肇作朕王母叔姜宝簋。”这是散季为其祖母作的祭器。散国姬姓,其祖母叔姜。还有公婆为儿媳作器的情况,通常称呼其“夫家氏名+父家族姓”。如虢仲鬲:“虢仲作虢妃(ji)尊鬲。”此虢仲不是虢妃的丈夫,因为丈夫对妻的称呼,不称女子所嫁国名,而称女子本国的国名。此虢仲也不是虢妃的晚辈,因为晚辈作器在虢妃名前,必冠有祖考、妣母字样,此虢仲只能是虢妃的公公。

总之,在周代女子称谓中,无论女子自称还是他称,“父家族姓”是称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女性贵族的称谓与周代“女子称姓”的礼制规范相符合,也是周代女子称谓习俗中的一大特点。


注释:

[1][12][1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董来运.汉字的文化解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陈耘.三门峡虢季夫人墓出土青铜罐[J].典藏古美术,2006(2).

[4]李零.说匵—中国早期的妇女用品:首饰盒、化妆盒和香盒[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3).

[5]陈芳妹.晋侯墓地青铜器所见性别研究的新线索[J].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6][18]枣庄市政协台港澳侨民族宗教委员会等.小邾国遗珍[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7][8][1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

[9][1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J].文物,2002(2).

[10]郭宝钧.浚县辛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5]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文物选集(普查部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J].文物,2008(1).

[17]于海广.山东大学文物精品选[M].济南:齐鲁书社,2002.

[20]方辉.试论周代的铜匮[J].收藏界,2009(6).

[21]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作者简介

李清丽,女,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从事陈列保管工作,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与虢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