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圆形绿釉诗文枕
文物名片

金代文物,陶质,枕体呈腰圆形,长28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1983年中国文物总店调拨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腰圆形绿釉诗文枕的枕面前低,枕面边缘较高,中间微微下凹,枕体的背面中间部位有一小圆孔,直径约1厘米。枕面及枕体上半部分施绿釉,以下无釉,底部亦露胎,胎体微红。枕面施刻划纹饰,先以数条弦纹围以椭圆形栏,两端刻花叶,中间刻以五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行书诗文。

腰圆形,或称腰形、亚腰形、豆形,也有称作肾形,是金代最为流行的枕头形状之一。根据1987年磁县观台窑址发掘等考古资料所知,磁州窑在北宋前期和中期,大约在神宗以前,主要流行四种形状的瓷枕,即元宝形(亦称豆形)、叶形、亚腰形和长方形枕,长方形的枕头一般比较扁平[1]。宋代末期,除延续之前的造型之外,还有扇形枕,金代枕头造型多为椭圆形、腰形、八角形。

腰圆形绿釉诗文枕的制作工艺极其巧妙。先作胎成型,然后施化妆土,划花,写字,之后施绿釉,然后再入窑高温烧制而成。这样,凹下去的字和划花部分就暗了。这是因为刻划的部分露出胎色,胎色较化妆土的颜色暗,再者凹下部分积釉,就像黑色的一样。所以从视觉效果上看,黑色椭圆形的弦纹边框、黑色的花叶、黑色的诗文,衬托在微微透彻的绿釉之下,别有一番味道。该器物在化妆土上刻画的形制,是磁州窑类型器物的典型做法。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枕面上的弦纹边框而不是用锥状工具刻划出来的,而是用一种篦状工具刻划出来的,无论是横线、竖线或弧线,弦纹之间的间隔是固定且基本平行的,无交叉错乱,无宽窄失衡,这使得此种弦纹的轨迹流畅华美。(图一、图二、图三)

图一  枕面横线弦纹

图二  枕面竖线弦纹

图三  枕面弧线弦纹

枕面被弦纹分成的三个区域,左右两边较小的区域内刻画有简单的枝叶,中间较大的区域内刻有行书诗文。书与画自然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虽然简单,却不单调。枕面中间刻划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诗文,或者也可以称作警句、俗语,除了装饰整个枕面外,也是在感叹时光易逝,劝诱和警示世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字体属行书体例,但字体看起来稍失平正,好像一位笃实淳朴的百姓,虽略输文采,却无丝毫卑怯俗弱的循吏家僮的扭捏造作,反倒有一种朴实无华的风范,正是普通工匠的“无意之书”。

枕头属寝具,陶瓷枕较其他质地的枕头,最大的优点就是清凉,而该器饰绿釉,而绿色属冷色调,无疑是凉上加凉了。通过河南博物院藏的这方腰圆形绿釉诗文枕,我们可管窥金代制瓷工艺和文化风尚。

文化解读

金代(公元1115—1234年),是由女真族在我国北方地区所建立的政权。在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陶瓷器的发展情况如何?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考古资料和研究视野所限,在过去出版的中国陶瓷史著中,无论在章节形式的安排上,还是具体内容的阐述上,金代陶瓷往往被附在宋代来叙述,而无专门或全面的介绍[2]

随着历史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和中华大统一理念的凸显,改变了以往以汉族政权为正统的理念,多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事实被人们充分肯定。同时,随着大量纪年墓葬和一批有明确年代的陶模的发现,学者们开始认识到以往被认为是宋代的许多器物实际是金代的产品[3]

在我国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以至于安徽和山东地区,都有金代窑址的发现。仅就目前发现的带有纪年的金代陶瓷器的墓葬或窑址据统计有40多处,确切的纪年有“天会”、“皇统”、“天德”、“正隆”、“大定”、“明昌”、“承安”等。这足以证明了金代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也使我们对金代陶瓷的了解认识也日渐清晰。

金代迁都前在东北地区所生产的陶瓷水平较低,主要窑口有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这两处窑口的产品釉色和胎质较为粗糙,釉色釉面普遍混浊不纯,胎质粗厚且多杂质,烧结程度不高,装饰纹样方式较简单,仅见有白地绘黑花器物。迁都燕京后,根据目前发掘和调查来看,主要有曲阳定窑、磁县观台窑及河南禹县钧窑、陕西铜川耀州窑等。陶瓷质量大大提高,釉色多样,釉面干净,胎质较细,烧结程度较高。装饰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以花卉,各种折枝缠枝和萱草纹为主,其次有人物、动物、水波、婴戏等。装饰技法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笔画、贴塑、加彩等。

诗词也在瓷器上的兴盛,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唐诗的沉雄壮美,宋词的细腻深邃,各具神采,恰如缕缕春风,从京都吹到了市井乡间,使整个社会都洋溢着浓厚的文学氛围。在瓷枕上题诗,把各种生活感受、民间谚语、诗文等书写在瓷器上,不仅满足了人们实用的要求,而且也反映了人们的情趣趋向和思想感情,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随着书写,书法艺术也反映在瓷器上,隋唐的楷书、宋金的行草,无疑反映了书法艺术迅速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

金代磁州窑及磁州窑类型的瓷枕,不仅具有造型美和釉色美,装饰图案也丰富多彩;不仅有诗词歌赋的内容记载,而且有各种图画。如本文所介绍的诗文枕,枕面中间部分为诗文,诗文左右有花叶相衬托,诗文和花叶都被弦纹分割在不同的区域内,使得整个枕头的装饰性大大丰富了。从装饰内容上,已由宋代的釉色器形之美转为装饰图案之美。刻划的工艺显然是也宋代制瓷工艺的延续,但已无宋人的细腻高雅,尽显金人的简洁率真。

总之,无论是装饰内容还是装饰技艺,不仅从某种程度上很好地继承了北宋的制瓷传统,而且显示了一定的民族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双重性,反映了女真族和汉族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比较研究

(一)从瓷枕装饰风格的演变来看。宋末金初,磁州窑瓷器上出现了用毛笔书写文字,吹响了诗词出现在瓷器上的前奏。这是磁州窑类型艺术品味得以提高的重要标志。在瓷枕上书写或刻画诗文也有一个从简单到繁复的过程。最初诗词大都是五言、七言的联句,以左右对称的形式出现,后来才有整首诗、词、曲的出现。就装饰图案中诗词和绘画或刻画的关系来看,最先只有诗文,而没有其他装饰。如邯郸市博物馆收藏的一方河北磁县观台窑出土的北宋时期的椭圆形枕(图四),枕面墨书“欲作高堂梦,须凭妙枕欹(qī)”,此外枕面无任何装饰。

图四  邯郸市博物馆藏椭圆形墨书诗文枕

之后,逐渐发展为在诗文周边划上线条,在线条内框里写诗文。金代出现了双弦纹、多弦纹装饰,有的是刻画弦纹,有的是墨线弦纹,一般外面的线较粗,里面的线较细。这些弦纹将枕面分为不同的区域,划花、诗文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里,枕的立面出现了忍冬纹作装饰。例如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一方如意云头形绿釉诗文枕(图五),金代,河南禹县扒村窑出土。枕体呈如意云头形,枕面有双弦纹装饰,双弦纹组成的如意云头形开光与枕体的形状相符相称。双弦纹自然的将枕面分成三个区域,中间较大的主体区域题诗,两边较小的区域题写诗名,整体布局协调有序。

图五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如意云头形绿釉诗文枕[4]

元代,瓷枕的装饰更是繁复,开光、绘画并用,开光的形状各异,有菱形、如意头形等,枕的每个立面也有开光,每个开光内都有图案装饰,没有空白,形成了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如河南博物院藏白釉赭彩人物纹枕(图六),枕面及四侧皆有纹饰,主体纹饰在开光内,开光外也密布纹饰,枕面也有直线、波浪形边框,整个枕头的装饰繁密有序,但开光内的主体图案则是疏密有度,合理安排。

图六  河南博物院藏长方形白釉赭彩人物纹枕

(二)从绿釉在陶瓷史中的发展变化来看。首先,绿釉由一个低温铅釉到高温釉的转变;其次,由一个多为随葬冥器到陈设器、日用器皿的渐变;再次,有一个作釉上装饰彩到釉下装饰彩的变化。

绿釉,一直属于低温釉,胎与釉的结合不是很强,釉易剥落,所以绿釉很长时间里多作随葬冥器或观赏陶瓷,未作日用器广泛使用。

绿色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颜色,代表着鲜活的生命。四季变换,都是由枯而绿,由绿而枯。汉代人“事死如事生”,这些汉代的绿釉陶器作为冥器,延续着逝者对生活的延续和来生转世的期盼,成为逝者灵魂轮回的载体,因而有了特殊的意义。

汉代开始,低温铅绿釉大量的被用在素面的陶器上。如河南博物院藏绿釉陶灶(图七),器表全施绿釉,灶面有大釜、小釜、象征性的管状烟囱、刀、盘、瓢、置釜的圈座、肉钩等,灶具齐全,鱼、鸭、猪肉等置于方盘中。陶灶描绘的生活景象生动亲切,佳肴美味扑鼻而来。绿釉清澄。

图七  河南博物院藏绿釉陶灶

至北齐时,绿彩作为瓷器装饰的一个品种,与白瓷几乎同时出现。白瓷给人以纯净、洁白无暇之感,在白瓷上饰以淡淡的绿彩,色调对比明快淡雅。如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长颈瓶(图八)、白釉绿彩四系罐(图九)。这种在釉上饰绿彩的工艺,仿佛是无意中的神来之笔,这是陶瓷史中色彩斑斓的开篇之笔。开启唐三彩之先河。

图八  河南博物院藏白釉绿彩长颈瓶

图九  河南博物院藏白釉绿彩四系罐

绿釉在唐三彩中是主色调之一,单一使用并不多见,通常是与黄、白、褐、蓝同时出现。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陆离、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

宋金器物有了单一的饰绿釉,通体一色。磁州窑及该类窑厂大量烧造绿釉产品。作品一般分为两类,以刻划为饰,施绿釉为一类,本文所介绍的瓷枕即为此类。黑彩绘图,覆盖满绿透明釉为另一类,如河北省博物馆藏一方金代磁县观台窑出土的如意形绿釉黑花枕(图十),两者都是在化妆土上作装饰,不同的是,前一种为在化妆土上刻画,后一种为在化妆图上墨书,两者工具不同。

图十  河北省博物馆藏如意形绿釉黑花枕[5]

(三)从瓷枕的诗文内容种类来看。宋金元时期,装饰在瓷枕上的文字按照内容归纳为几类。有将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等文学家的作品名句甚或完整诗文写到瓷器上,有描绘自然风光的,有抒发自己个人感情的,有记录当时生活及史实的,有属广告性质的,有颂扬道义美德的,不一而足。还有将“忍”、“清静道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常忆离家走,双亲拂背言。遇桥需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再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等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等字、词、诗文写于枕面,除了装饰之外,更是在劝诱、警示世人。

(四)从瓷枕上诗文的体例分类来看。一般有诗、词、曲、赋、成语、俗语、对联等,诗多为五言、七言律诗。词多为宋词,词牌甚多,如《如梦令》、《西江月》、《菩萨蛮》、《浣溪沙》、《蝶恋花》、《点降唇》、《何满子》等。曲为元杂剧的曲牌,如《朝天子》、《山坡羊》等。赋是汉代的文体,其特点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如杨永德先生收藏的一方瓷枕上书《枕赋》,捐赠给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作为永久展品。此赋继承了汉赋铺陈夸张的手法,枕赋全文269字,洋洋洒洒描写了枕的起源、烧造过程、造型的精美及纳凉的功用,这是磁州窑产品中文字最多的一方瓷枕。(图十一)

图十一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长方形白地黑花诗文枕[6]

(五)从瓷枕上诗文的书法体例来看。磁州窑陶瓷上的书法艺术,行草隶篆各体兼备,深受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宋代的书法艺术富有很强的创造精神,它让人们从唐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书法艺术呈现出一种奔放豪迈的气象。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上,一洗唐代拘谨的书风,打破“唐人尚法”的束缚,开创出“宋人尚意”的书法新风。

金代、元代是磁州窑及磁州窑类型器物诗文最为繁盛的时期,也是书法书评最高的时期。许多书法作品堪与名家相媲美。金代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少,然而磁州窑及磁州窑类型器物上的金代书法作品却极为丰富,弥补了这一缺憾。如:米芾的行书草书跌宕起伏,其实雄浑,恣意洒脱,挥霍翻腾。磁县文保所藏的一方瓷枕,书有:“蜂飞花下舞,鹤引水边行”。表现出一种清劲雄健之气,颇得米芾的骨力。(图十二)

图十二  磁县文保所藏八角形绿釉黑彩诗文枕[7]

相关链接

磁州窑类型

由于在河北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发现了装饰风格独特的民间窑场,而该地宋代属磁州,所以,人们称之为磁州窑。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不断发现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类似的窑址。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首次提出了“磁州窑类型”这一概念。80年代初,冯先铭先生在编写《中国陶瓷史》时,进一步将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烧造与磁州窑产品装饰风格相似的窑场称为“磁州窑系”。

烧造瓷枕的窑厂很多,目前所知有河南宝丰窑、登封曲河窑、当阳峪窑、密县西关窑、巩县窑、鹤壁窑、扒村窑、黄道窑、安徽寿州窑、陕西耀州窑、浙江越窑、广西西村窑、河北定窑、磁州窑。

注释:

[1]秦大树.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的产生与发展[J].文物,1994(10).

[2]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75-399.

[3]秦大树.《宋辽金纪年瓷器》评介[J].文物,2006(1).

[4][5][6][7]王兴.磁州窑诗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趣味猜想

猜想一:枕头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带给我们舒适的睡眠。枕头的材质有很多种,石、木、布、陶、竹、瓷等多种,古人为什么要用这么硬的枕头?

猜想二:枕头背面的小圆孔(图十三),您注意到了吗,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图十三  腰圆形绿釉诗文枕背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朱宏秋,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着力于古陶瓷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