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圈足尊
文物名片

    黑陶圈足尊,商代晚期。口径17.5厘米,底径14.6厘米,腹围49.9厘米,高23厘米,深19厘米。安阳殷墟遗址出土,1961年由安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现藏于安阳博物馆。

深度品鉴

此陶尊为泥制,表里黑灰色,器表通体磨光。胎质细腻致密,灰黑色,烧造火候较高。胎体较薄,器形规整,制作精美。该器基本完整,口沿、圈足处各有1处小磕伤,另圈足底有1处接近五分之一的残缺。以上均可复原。

该器敞口,口沿外卷,筒形直腹,腹下部外鼓,圜底,高圈足外侈。口沿下至腹部装饰3组纹饰。第1组位于口沿下,上部为2条旋切减地弦纹,下部为1条旋切减地弦纹,中间夹1周竖划纹,划纹由2条斜向竖线组成1组,部分斜向竖线未交叉,部分接近平行。在竖划纹中基本等距分布附加圆泥饼和扉棱。第2组位于腰部,装饰图案与第1组相同,附加圆泥饼和扉棱上下位置一一对应,但是图案相反,即第2组附加圆泥饼对应第1组的附加扉棱,附加扉棱对应第1组的附加圆泥饼。第3组图案位于外鼓的腹下部,装饰图案与前2组同,附加圆泥饼与扉棱位置与第1组同而与第2组相反。高圈足上装饰3条旋切减地弦纹,第3条旋切减地弦纹靠近圈足底外侈部。圈足底的内侧有1条凸起弦纹。

圈足尊虽然在殷墟遗址较为常见,但多为残破器物,完整器较少,灰陶多,磨光黑陶少。在对殷墟历年来发掘资料统计后,郑振香先生认为,圈足尊最早在殷墟文化第一期的晚段出现,到殷墟文化第四期早段尊的腹部发展为筒形[1]。从形态特征看,此件圈足尊虽与第四期早段的形态特征相近,但是未出现连珠纹,而更接近殷墟文化第四期晚段的殷墟花园庄东地M48、M51出土陶圈足尊[2]。因此,综上意见,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看,安阳博物馆馆藏黑陶圈足尊的时代当在殷墟文化第四期晚段,大约相当于帝乙、帝辛时期,也可能进入了西周初期[3]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殷墟发掘中也曾发现过类似的器形,但也未见完整器。李济先生把该类型陶器划分为圈足器的第十二组,命名为244M。关于该类型器物纹饰排列及装置的意义,他认为与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的黑陶竹节纹最为近似。从制作工艺上来看,李济先生认为是轮制品,保有黑陶法式,打磨极光润[4]。郑振香等先生在李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簋、尊、盂等陶容器的制作方法属于同类。即口部轮制,底腹模制,圈足轮制后接到底腹上[5]。从安阳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黑陶圈足尊保存的工艺特征来看,仍然遵循了这个方法。

关于陶土的来源。周仁等就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陶器原料问题进行了化验,认为泥制灰陶、红陶所用的陶土并不是普通的黄土,而是通过选择的可塑性更好、烧成温度更高的红土和沉积土[6]。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原料就采用了黄河冲击下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郑振香等先生沿用了上述意见[7]。殷墟地处安阳盆地,发源于太行山的洹河从殷墟西南流入,穿行后流入卫河、海河,最终汇入渤海。盆地中堆积了冲洪积物和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全新世黄土。1997年-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技实验室联合组成的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在洹河流域进行的区域考古调查中发现,在殷墟附近的商代遗址所依附的古地面属于中全新世的红褐色古土壤,并被晚全新世的黄土状沉积物覆盖[8]。唐际根、周昆叔先生在对姬家屯遗址西周文化层下自然堆积红褐色“生土”的分析和研究证实,该生土是西周文化层形成之前的古地面,包含了殷商时期及殷商以前的丰富信息[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等在殷墟刘家庄北地陶窑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考古,证实泥质灰陶使用的是深褐色古土壤,夹砂灰陶使用的是深灰色古土壤[10]。笔者长期生活在殷墟遗址一带,小时候在住家附近仍然能找到大量的红胶土,当地称为红胶泥,可以制作各类的泥质玩具。因此,殷商时期制作陶器的陶土应该是取材于当地的中全新世的褐色古土壤。

一般认为,陶尊作为日用陶容器,用途是盛贮器。也有量器、祭器、酿酒或盛储酒的酒器的看法(详见下一章节)。1992年10月12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一级品文物专家鉴定组的耿宝昌、张浦生等先生在安阳博物馆(时称安阳市博物馆)的实地鉴定中认为,其造型端庄秀美,是殷商时期制陶工艺的杰作。该陶尊形体大方,制作精细,且较为罕见,为研究商代陶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因此被定为一级文物[11]。 

此器曾著录于《河南省文物志选稿》第二辑[12]、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13]。


文化解读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继发明使用火的方法以后最为重要的划时代事件,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手段使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成果。一些学者还把陶器作为划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14]。陶器产生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数量最多,也是人类遗址和墓葬中最常见的文化遗物。与铜器等相比,陶器的使用更加普遍,其数量和种类更多,而且富于变化,成为考古学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进行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准[15]。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陶器主要是指人类日常生活的陶容器。

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酒器,并引述《周礼》中记述的六尊阐述为祭祀礼仪与宴飨宾客用器[16]。陶尊上未见自命名的。张小丽认为,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尊常与彝连用,如“作宝尊彝”,此处“尊”是作为器物的共名来使用,是对礼器的统称,而非某种器物的专名。她提出,北宋吕大临《考古图》首次以尊为器物专名,但所收的尊形器并非现在我们习惯所称的尊。直到北宋宣和年间成书的《博古图录》才较好的把尊与其他器物区别开来[17]。虽然直到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关于尊的确切定义,但是,大口是所有尊都具备的主要特征。即口径是整个器物的最大径。容庚、马承源也对尊的定名进行研究,共同指出大口、盛酒的特征[18]。郑振香先生还把一种折肩无耳罍定为尊[19]

商周时期,尊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本字,作  blob.pngblob.png(甲骨文写法)、blob.png(金文写法);一种是加阜字旁,作blob.pngblob.png(甲骨文写法)、blob.png(金文写法)[20]。从字形上来看,甲骨文尊字中的“酉”的形态特征接近二里头文化至殷墟时期陶质大口尊的形象,而与同时期青铜尊有明显差异(见图1、图2)。

图1  二里头文化灰陶大口尊     

图2  殷墟时期YH027陶大口尊

二里头文化灰陶大口尊,出土于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器型特点是泥质深灰陶,大口,长颈,广肩,深腹,底内凹,颈、肩及上腹装饰多周凹凸弦纹和压印纹,下腹部装饰绳纹。此类大口尊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流行时间较长,至商代早期仍然广泛使用[21]

殷墟时期大口尊,出土于殷墟遗址YH027。器型特点是:口呈喇叭形,窄肩,深腹,圜底,表面装饰弦纹与绳纹,肩部装饰附加堆纹2周。内外打磨光滑。该形制的陶大口尊在殷墟出土数量较多。因为形制奇特,给发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李济先生把该类器物作为圜底器的23式,并又细化为23G、23J两个亚型[22]

金文的“酉”字则更接近二里头到二里岗文化的陶大口尊形象。高明先生指出,金文中尊字多从阜符作blob.png[23]。在山东菏泽市博物馆收藏的《宰甫卣》铭文中,出现了独立的酉(即酒)字blob.png,形态特征则与二里头文化大口尊极为相近。从铭文内容看,记录了商王狩猎后,赏赐宰甫喝酒的事情(见下图)[24]。(图3、图4)

图3  菏泽市博物馆藏商代宰甫卣 

图4  商代宰甫卣铭文

一般认为,圈足尊是由大口尊发展而来的。李济先生认为,尊形器是由圜底的陶罐发展而来[25]。因此,邹衡先生提出,讨论圈足尊的用途必须考察大口尊的使用功能[26]。李济先生根据YH027器物埋藏特点认为,陶圜底大口尊应是殷墟鼎盛时与祭祀有关一种用具[27]。安金槐先生认为,鉴于大口尊的特殊器型,既不能作炊器,又不能作饮食器,作为盛储器也不大方便,应该是作为粮食交易中的量器来使用[28]。邹衡先生认为,小屯的大口尊虽也不少,但大都属于早期的,持续时间并不长,后来即加上了圈足,更由圈足尊演变成了定型的尊型器,提出了从大口尊到圈足尊演变的轨迹[29]。方酉生、杜金鹏、岳洪彬、许宏、孙战伟等认为,大口尊是用于酿酒和盛储酒的器具[30]

大汶口文化晚期发现过一种灰陶大口尊(图5、图6)。杜金鹏、岳洪彬认为,这种大口尊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的重器之一,并有刻画图案,有人认为是古代的图腾,多数人认为是酒神的形象。与之同时出土的器物中,往往随葬丰富的温酒、斟酒和饮酒的酒具。称之为有酒神庇护的酒具[31]

图5  大汶口文化晚期灰陶大酒尊   

图6  大汶口文化晚期灰陶大酒尊上的刻画符号

综上所述,殷墟时期的青铜尊,从出土情况和器物组合特征等分析,当是酒具无疑。而陶圈足尊由圜底罐、大口尊发展而来,又因其材料的易得、制作的相对简易、使用的便捷,量器、祭器和酒具的功能或许兼而有之,而酒具的功能可能是其主要用途。当然,作为陶容器或盛器,陶圈足尊更为精准的用途,应当应结合出土器物的环境来做深入的判断。值得注意的是,陶圈足尊中的部分磨光黑陶制品,因其制作工艺的相对复杂,或许是地位较高的阶层用品。

比较研究

陶器是殷墟遗址出土最多的文化遗物,但是却极少发现陶窑[32]。同时,也未发现陶圈足尊制作的遗迹现象。对其制作工艺的研究,更多是从器物上遗留的制作痕迹分析而来的。圈足尊的出现和在殷墟时期的大量使用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习俗、物产环境等长期综合发展的结果。通过近90年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殷墟文化的总体面貌和年代分期框架已经基本完善。下面结合殷墟文化各期的演变规律,讨论一下圈足尊在殷墟各时期发展变化的面貌,以及同时期青铜圈足尊的对应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主要对圆形圈足尊进行比较研究,方形尊、肖形尊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一)殷墟各时期陶圈足尊形态演变

圈足尊,是殷墟遗址常见的器物类型,但是多为残破器。见有泥质灰陶、泥质黑陶,泥质黑陶表里常见磨光。纹饰见有弦纹、方格纹、绳纹、划纹和泥饼装饰、附加堆纹等。纹饰的变化随时期而有不同。

殷墟文化第一期    数量较少,多见于第一期的晚段。有泥质灰陶和磨光黑陶。磨光黑陶表里均打磨光滑。总体特征是敞口外卷、颈部和肩部不明显,收腹、圜底、矮圈足,腹部较深。颈下多装饰弦纹,下腹部多装饰绳纹。杨宝成、郑振香先生把一种小口折肩罍也划为圈足尊,该器物与M331白陶尊近似,将另文讨论。

殷墟文化第二期    晚段数量较多,多平沿,圆腹,腹部较浅,圜底,矮圈足多外侈,多为盆型。可分为3式。颈下多装饰弦纹,下腹部多装饰绳纹。见有磨光陶。

殷墟文化第三期    器型发生明显变化,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第二期区别明显,成为常见器型。总体上以筒形为主要特征。筒形直腹,下腹部多外鼓,高圈足有外折,弦纹、划纹为主,出现三角划纹、三角绳纹。个别器物腹内留有泥条盘筑痕迹。磨光陶表里磨光。与同期的青铜尊出现相同器型。

殷墟文化第四期    成为殷墟遗址常见器型,多残破。口沿多外卷,口沿下呈筒形直腹,下腹部均外鼓,高圈足外侈。装饰图案包括弦纹、竖向划纹、三角划纹、连珠纹,以及圆形泥饼、扉棱等装饰,图案的装饰、设计感增强。出现仿铜陶圈足尊。(二)殷墟青铜圈足尊形态演变

青铜圈足尊在殷墟文化第一期、第二期与同期的陶质圈足尊形制差异较大,进入殷墟文化第三期、第四期以后,与同期陶质圈足尊出现形制接近甚至相同的现象,乃至出现了仿铜陶器。陶圈足尊与青铜圈足尊的发展演变呈现出了相互影响的趋势。当然,仿铜陶器的出现似乎表明陶器仿铜器的因素更多些。

殷墟文化第一期    早段:口略外侈,颈部明显,束颈宽肩,矮圈足,形态特征更接近杨宝成、郑振香先生所认为的陶质小口折肩罍,而与其它2型差异较大。晚段:喇叭状口,高颈,束颈窄肩,腹较早段浅,出现扉棱装饰。与早段铜圈足尊形制区别较大。

殷墟文化第二期    与第一期晚段青铜尊有明显传承关系。喇叭状口,侈口,高颈,束颈窄肩,腹部变浅。

殷墟文化第三期    出现了与前2期完全不同形制的器型,也是第三期器型变化最大的器类之一。侈口,径较直,腹部略鼓,圈足较高,形制特征更接近殷墟文化第一期的粗体青铜觚。张长寿先生认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承袭、演变的关系[33]。这一新出现的器型,与同期的陶圈足尊出现了相同的特征。如筒形直腹、下腹部外鼓、高圈足等。

殷墟文化第四期    敞口,筒形直腹,下腹部略外鼓,高圈足。圈足明显高于第三期。出现有2件成对出土的现象,而且2件形制相同。圈足内壁出现铭文。

图7  殷墟文化各期圈足尊分期表

综上所述,圆形圈足尊作为殷墟时期常见器型,材质包括陶质和青铜质(原始青瓷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在殷墟文化各期,圆形圈足尊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程。诚如邹衡先生所言,历经圜底罐、大口尊而定型为尊形器。尊型器又经过殷墟不同文化时期的发展,从早期的类束颈窄肩、矮圈足的类盆形、类壶形器发展为筒形直腹、高圈足的类觚形器,并衍生出仿铜陶器,成为殷墟文化中一个别具特色的类别。

相关链接

龙山文化磨光黑陶

龙山文化是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晚于仰韶文化的一类文化遗存。1928年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000-45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1928年春,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此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因在其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所以最初称为“黑陶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不同系统的文化遗存。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1931年,考古学家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3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

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的美誉,表现出惊人的制作技巧,享誉海内外。这一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

黑陶在制作过程中,先把淘洗沉淀后的陶泥取出晾干,后过滤制成泥坯,应用快轮制陶技术并经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

黑陶表面所呈现纯净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它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被赞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9):22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44.

[3]唐际根、汪涛.殷墟第四期文化年代辨微[A],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三代考古(一)[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178-193.

[4]李济.殷墟陶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87.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9):193

[6] 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J].考古学报,1964(1):6-7.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9):224.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技实验室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区域研究初步报告[J].考古,1998(10):19.

[9] 唐际根,周昆叔.姬家屯遗址西周文化层下伏生土和商代安阳地区的气候变化[J].殷都学刊,2005(3):18.

[10]岳占伟,荆志淳,岳洪彬等.殷墟出土灰陶器的制作与烧制的实验研究[J].南方文物,2014(3):101.

[11]安阳博物馆馆藏藏品档案资料.

[12]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志编辑室编辑,1983年内部资料.

[1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8):59.

[14]赵朝洪,吴小红.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年代测定和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J],陶瓷学报,2000(4):228-229.

[15]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0):4.

[1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497.

[17]张小丽.出土商代青铜尊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4(5):2.

[18]容庚,张维持.商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0):23.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85.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9):207.   

[20]高明.古文字类编[M].台北:大通书局,1986(3):457.

[21]杜金鹏,岳洪彬.唇边的微笑:酒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72.

[22]李济.殷墟陶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8-60.

[23]同[20]:457.

[24]同[21]:73.

[25]李济.殷墟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393.

[26]邹衡.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A]. 见: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0):21.

[27]李济.殷墟陶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0.

[28]安金槐.商代的粮食量器——对商代大口尊用途的探讨[J].农业考古,1984(2):314.

[29]邹衡.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A].见: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0):12,27.

[30]方酉生.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遗存和桀都斟鄩[J].考古,1995(2):165. 杜金鹏,岳洪彬.唇边的微笑:酒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60.  许宏.最早的中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110.  孙战伟.夏商时期大口尊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5):60.

[31]杜金鹏,岳洪彬.唇边的微笑:酒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60.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制陶作坊遗址的发掘[J].考古,2012(12):58.

[33]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J].考古学报,1973(3):285.

趣味猜想

你认为这件陶圈足尊是酒具吗?筒形圈足尊是殷墟时期的代表器物吗?殷墟时期的陶圈足尊与青铜圈足尊的有者怎样的联系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周伟,河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毕业,文博馆员,现任安阳博物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