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伎乐俑
文物名片

青釉伎乐俑,瓷器,隋代,共9件,高21-21.5厘米,底径7-7.5厘米。2008年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置度村M8隋墓出土。由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现在安阳博物馆内展出。

深度品鉴

安阳置度村八号墓(M8)位于安阳市龙安区置度村南,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整,是继1959年张盛墓之后又一座保存完整的隋代墓葬。该墓虽未见墓志,但是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组合、特征来看,时代为隋代无疑。该墓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瓷俑、陶俑、陶模型明器等。其中,出土瓷俑19件,包括为侍女俑和伎乐俑两类。这组青瓷伎乐俑则是这一批瓷俑中独具特色的随葬器物[1]

该伎乐俑共9件,瓷质,胎体为灰白,通体施豆青色釉,其中7件乐俑出土的位置在棺床前,横向排列为内弧状,保存大体完整。伎乐俑均为女子模样,其中1件俑的手持之物已丢失(也有人认为是指挥俑),2件为舞者形象,其他的俑手持乐器分别是排箫、箜篌、箫、笙、笛、钹等。该组伎乐俑均为站立姿态,头发向上梳于头顶,发髻向左偏,高鼻小口,眼中含笑,嘴角微微上翘,神情柔和恬淡。身穿对襟窄袖襦裙,下身着紧身及足长裙,裙腰高齐至胸口,胸前系扎的长带飘飘垂于身前,脚着高头鞋履。姿容典雅,体态轻盈,身形纤秀,弹奏姿态惟妙惟肖。

吹排箫伎乐俑(图1),高21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面部神情端庄,两只手臂弯屈向上,两手展开,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捧排箫置于唇边作吹奏状。

图1  吹排箫伎乐俑

弹箜篌伎乐俑(图2),高21.5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面部神情凝重端庄,抱箜篌在右胸侧,右手手臂持着箜篌,右手低,左手高,手指作弹奏状弯曲,身姿优美动人。

图2  弹箜篌伎乐俑

吹箫伎乐俑(图3),高21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面部表情凝重端庄,腹部微微向前,两手持箫作吹奏状于唇边,箫上能看见三个小孔。箫的历史久远,音色轻柔圆润,典雅幽静,适用于独奏和重奏。

图3  吹箫伎乐俑

吹笙伎乐俑(图4),高21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两只手臂向上,两手持一笙,脸颊微微鼓起作吹奏状。

图4  吹笙伎乐俑

吹笛伎乐俑(图5),高21.5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两手持笛子作吹奏状于左侧,姿态生动优美。

图5  吹笛伎乐俑

持钹伎乐俑(图6),高21厘米、底径7厘米,两眼微微睁开,两只手臂弯曲在胸前,两手作敲击状持钹。

图6  持钹的伎乐俑

站立伎乐俑(图7),高21厘米,底径7.5厘米,两眼微微睁开,微微向左方侧目,两只小手臂弯曲在胸前,双手展开,但遗憾的是手持之物已丢失。

图7  伎乐俑

另外两件舞俑(图8、图9),高21厘米,底径7厘米,形制与大小基本相同。舞俑两眼微微睁开,发髻高盘上梳于头顶,面部丰润,嘴角微微上扬,神情自然安详。两个舞俑一个右手臂屈伸至腹部,左臂垂下,另一个两手臂向后放于身体两侧。两个舞俑身着襦裙,袖口垂下遮住双手,胸前的飘带垂于身前,长裙及地,脚着方头鞋,似翩翩起舞。

图8  舞俑一

图9  舞俑二

隋代时期实现了南北统一后,国力日渐强盛、经济不断发展,南北间文化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歌舞诗乐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伎乐俑是我国古代音乐文物的一种,向我们再现了这一成就。这组伎乐俑表现出了隋朝时期在音乐舞蹈方面的成就,不仅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舞艺术传统,融会贯通了外来的音乐因素,实现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使乐舞文化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为以后唐代的乐舞俑的制造提供了借鉴[2]。这组伎乐俑也为人们研究隋朝时期的文化历史及中国音乐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文化解读

俑,也称为偶人,后来其外延有所扩大,有生命的牲畜家禽以及想像中的神灵的摹拟品亦被纳入其中,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使用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3]。俑最早来源于我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野蛮的人殉制度。由于人殉制度极其残忍,于是渐渐出现了代替真人殉葬的茅草扎束人形,称为“刍灵”,这可能是最早的俑的形态了。后来,用模拟人形物随葬的方法渐渐盛行,开始用陶、泥等来制作的模拟人形,这就是俑。最早的俑发现于安阳殷墟商朝王室墓中与人殉一同发现的双手绑缚的奴隶俑,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4]

俑的种类很多,按照制作材料可分为陶俑、木俑、石俑、铜俑、瓷俑等,其中以陶俑(图10)居多。按照用途可分为仪仗俑、兵马俑、镇墓俑、生肖俑、伎乐俑等。

图10  殷墟出土灰陶人俑

隋朝的统一,使得南北的音乐文化得到了不断融合。隋文帝推崇汉化,保留和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舞传统,建立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并将文化的发展建立在了多民族并存发展的基础之上,为后期唐、宋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成队的伎乐俑,在隋代就已经出现。如安阳张盛墓中就出有八件陶伎乐俑。唐王朝立国不久,便完善了隋代的乐舞制度,创立了“十部乐”和“坐、立部伎”。在维护封建礼乐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官僚士大夫阶层也纷纷自拥家乐,以礼待宾客和自娱自乐,形成了唐代社会崇乐尚舞之风,上至宫廷达官显贵、下到民间百姓文人,不论节庆嫁娶,大席宴会,都琴声相伴,歌舞相随,促进了音乐文化的繁荣。在南方地区,在唐代的墓葬中用伎乐俑随葬:如武昌何家垅唐墓中出土有五个陶伎乐俑;初唐时期的成对青瓷伎乐俑首次见于长沙咸家湖唐墓[6]

隋唐音乐表演中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那么,何谓“坐部伎”和“立部伎”,《新唐书·礼乐志》云:玄宗时“分乐为二部:堂上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旧唐书·音乐志》亦云:“安乐等八舞(立部伎的八部乐舞),声乐皆立奏之,乐府谓之立部伎,其余总谓之坐部伎”[7]。所谓的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根据演出时的需要和演奏者的业务水平来区分,坐部伎堂上坐奏,立部伎堂下立奏。坐部伎演出多在室内,规模较小,人员较少,演奏的技术精湛,多为宴享时的伴奏,独居浓郁的艺术气氛。而立部伎,一般在庭院广场表演,规模较大,人员众多,气势恢宏[8]。隋唐以来,各个民族间的文化、音乐经过不断的融合, 唐朝的音乐家和各民族的音乐家共同协作, 创作出了繁盛的音乐和舞蹈。而坐部伎和立部伎在各个民族间相互的融合环境下, 吸收了一定的异域文化, 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比较研究

安阳置度村M8出土的伎乐俑,均成站立状态。在河南安阳地区的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绘彩陶女乐俑群(图11),与M8伎乐俑年代相近,手持的乐器相似,而与之不同的是张盛墓出土的伎乐俑皆跽坐演奏。这组伎乐俑共8件,高17.0—19.0厘米,为白陶胎,绘彩,模制。此组伎乐俑,其发饰和服饰大体相同,均头梳隋代流行的盘桓发髻,脑后插梳,黑发朱唇,窄袖短襦。外罩长衫,锦带并垂。铺地长裙为红彩条纹的“间色裙”。8个跽坐演奏的乐女除2人乐器已失外,其余6人手中分别持曲颈和直径琵琶、竖箜篌、横笛、钹、排箫、筚篥。姿态各异,形象的再现了隋代官府乐队的乐器组合配置,构成殿堂上的宴飨乐舞演出的场面。

图11  张盛墓伎乐俑(8件)

由隋代至唐代,经过各民族间的融合,文化间的交流,音乐文化既继承舞乐艺术传统,又融合了外来的音乐因素,形成了中国古代乐舞的一个高峰。在河南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的绘彩乐舞女俑群(图12),有乐俑6个,舞俑1个,其中6个乐俑也都是均跽坐在底板上。左右底板长36.1厘米、宽11.8厘米、俑高13.0-17.0厘米。乐俑或梳椎髻、丫髻及单刀髻,身穿圆领低胸窄袖衣,高系裙腰,束带垂下,下半身着红色的长裙,衣饰与托板皆施有相同的红、绿彩绘。6人两组分别跽坐在两块长方形托板上。左边一组3个伎乐俑分别手持琵琶、箜篌、箫等乐器,右边一组3个则分别持琵琶、讴歌俑、笙等。中间是女舞俑,高16.8厘米,发梳双髻、身穿长裙,虽然双臂已残缺,但仍身姿婀娜,体态柔美,翩翩起舞,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乐舞表演的场面。

图12  河南巩义市北窑湾唐墓绘彩乐舞女俑群(7件)    

与河南巩义北窑湾墓同属唐代出土于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的彩绘乐舞俑(图13),也为跽坐俑,一组10件,其中乐俑6件,俑高19.5厘米,舞俑4件,俑高28.7厘米。6件女乐俑,都呈现跽坐状态。乐俑头梳双髻,面部圆润,朱唇粉面,眉心间饰紫色花钿,身着半臂窄绣衫,长裙曳地,神情专注,作吹奏或弹奏乐器状。在乐俑的伴奏下,4件女舞俑翩翩起舞,身姿优美动人。

图13  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绘乐舞俑(10件)

隋唐时期,中国的雕塑艺术延续了北朝雕塑艺术成就,雕塑艺术大放异彩。石窟造像、俑像、陵墓雕刻等都显示出雄健奔放、饱满瑰丽、意气风发的时代风格,这在陶俑中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隋代,前承北朝,后启唐风,展现出了独特的时代风貌。

置度村M8出土的伎乐俑,在人物造型上,姿容典雅,身材纤秀,体态轻盈优雅,发髻高高挽起,长裙飘飘欲动,弹奏姿态惟妙惟肖,摆脱以前呆板的姿势,全身线条的刻画随着人物的动态而有所变化,使整个瓷俑显得优雅而娴静,比之北朝的俑像,人物的肢体比例也更加匀称,在人物的写实和姿态表情上,显然更进了一步。在雕塑手法上,以现实为依据,配以丰富的生活经验、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精湛的表现技巧,置度村M8的伎乐俑在刻画上沿用了传统的简朴、写实、规整的雕塑艺术风格,在人物的刻画上特别注重人物的面部表情及服饰衣纹,使每个乐俑的面部都较前代更为饱满,人物神情也形象生动,造型姿态优美极为传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极富变化。生动地再现了隋代的生活风貌,为唐代塑造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组伎乐俑的发现为人们研究隋唐历史文化和中国民族音乐提供了非常珍贵、直观的资料。

相关链接

相州窑的窑址位于今安阳市洹河南岸,原安阳市电池厂及其它周围地区。据调查这一区域建厂前原是一块高地,建厂时进行了平整,位于原安阳县八大景鹿苑春晖的北面。从 1974年 2 月发现相州窑后,前后共发掘过 4 次,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北方最大的青瓷窑址,也是中国白瓷烧制的创始,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9]

从安阳地区的考古发掘来看,安阳一带北朝、隋墓中出土有大量瓷器,一些墓葬还有确切的纪年,这批墓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瓷窑分布、瓷器种类、瓷器组合以及中国白瓷的起源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孔德铭,焦鹏,申明清.河南安阳市置度村八号隋墓发掘简报[J].考古,2010(4):50.

[2]彭晓丹,周伟.试谈河南安阳置度村M8的时代、性质与青瓷伎乐俑的价值[J].文博,2013(6):47.

[3][4]陈根远.古俑春秋[N].中国艺术报,2001-05-04(007)

[5][8]王敏英,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33.

[6]高至喜.唐代青瓷伎乐俑[J].乐器,1986(5):24.

[7]王学敏.唐“坐部伎”和“立部伎”考略[J].中原文物,1983(04):82.

[9]孔德铭.安阳相州窑及相关问题研究[J].殷都学刊,2014(1):35.

趣味猜想

河南省安阳市置度村M8出土的这组伎乐俑手中所拿的乐器组合起来,能演奏出什么样的曲子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贾雪飞,女,现供职于安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