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釉龙头烟囱陶灶
文物名片

红釉龙头烟囱陶灶,陶质明器,汉代,高25.5、纵45、横19.2厘米,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在南阳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红釉龙头烟囱陶灶为长方形,红陶胎,模制。上面设三个火眼,上附三个釜,其中第一、二釜上置有甑(图1)。灶前壁高出灶面有拱式遮烟檐,前下方中间有拱形通地火门,火门上方有一灶神位于一模印的庑殿建筑中央。灶后壁高出灶面有呈矩形的挡风墙,中间伏有一昂首张口的龙首作烟囱(图2)。这件陶灶制作精细,设计别致。灶前设灶神主管饮食制作,灶后设以龙(水神)首来象征烟囱,以防御火灾,祈福保平安。灶是汉代常见随葬明器之一。这件红釉龙首烟囱陶灶,真实再现了汉代民用灶的建筑形制,是研究汉代葬俗及炊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图1 红釉龙头烟囱陶灶俯视图

图2 红釉龙头烟囱陶灶局部

文化解读

汉代人们对灶极为重视,《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汉末刘熙所作《释名·释宫室》称:“灶,造也,创造食物也。”考古学家对人类用火加工食物的方法、器具及设施的研究一向都很重视,对史前居住遗址里发现的用火痕迹,大都称之为灶址。但这种灶址是指在居室内地面上固定位置多次用火的痕迹,燃烧火焰都是敞开式的,与之相应的炊器多为带支架的容器如鼎、盂、钵等(图3、图4)。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夏、商和西周时人们住房内所见的灶址与史前时期无太大差别。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战国晚期以后,随着陶质无足炊器釜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表明取代以前用三足支架陶釜的炊火设施已经出现,这就是有封闭燃烧室和固定烟道的灶。秦汉之际的民居因很少有科学发掘,我们对这一时期的炊具设施详细情况知道的很少。但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全国各地墓葬中出土陶灶模型的不断增多,证明了在汉代人们已普遍使用有烟道和封闭燃烧室的灶了。这些陶灶模型的出土也就为我们研究汉代人们炊饮习惯和葬俗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3 新郑市裴李岗出土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陶鼎

图4 新密市莪沟出土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三足陶钵

比较研究

河南地处中原,又是我国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河南汉墓中出土的陶灶模型不仅数量多,而且许多陶灶模型和装饰既有地方特点,也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周围地区陶灶模型的烙印。现就河南各地出土的两汉陶灶模型按地域作以比较分析,看一下各自特点:

在河南汉代墓葬出土的陶灶中,以洛阳烧沟汉墓群为最集中,在清理的225座墓葬中,共出土陶灶155件。除一期墓葬(时间在西汉武帝~宣帝之间)的28座墓中无陶灶外,从二期开始陶灶逐渐增多,其中有6座墓葬各出土2件,其余都是每墓出土1件。灶的主体形状除属西汉中期的M183出土的1件较为特殊呈正方形外,其余都作长方形,无底。陶灶多由灶身、灶面、灶门、火眼、釜、甑等构成。灶门不论时间早晚仅有方形和弧顶形两种形制,而且这两种形制一直并存。灶身各部分别模制,然后粘合而成。少数在粘合处留有按压的痕迹,有的将粘合处的转角以及灶面前端两侧的棱角削去。灶面装饰物大都是覆扣的杯、盘、碗、瓢、勺等厨房用具和鱼、肉等食物。除瓢、勺有部分是单独配备的用具外,其他主要为模印而粘附于灶面上,也有个别是与灶面同模一次印出的。洛阳烧沟汉墓群出土的陶灶形制复杂,变化很大。根据出土墓葬时间早晚、火眼的多少以及灶面装饰,洛阳烧沟汉墓群出土的陶灶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陶灶出土于西汉中偏晚期的墓葬中,数量较少,仅有4件。陶灶为一个火眼,灶面无装饰。灶后烟囱各不相同,有作粗大的方形,有作较小的圆柱形,有作扁直钮状,也有的作梯形。第二种类型陶灶出土于西汉晚期和王莽新汉之前的墓葬中,数量最多,除有一个大火眼的陶灶外,一大一小两个火眼的陶灶开始出现。火眼上的甑、釜里开始放置瓢、勺。灶面装饰也开始出现鱼、鳖、肉、猪头、羊头等食物和刀、耳杯、碗、盘、筷、扫把等厨房用具的模印纹样。灶面后缘的烟囱除一件为圆锥形外,其余全为模印的方锥形。灶面边沿多数刻划有几何纹饰。第三种类型的陶灶出土于王莽新汉时期和东汉早期的墓葬中,灶体变大,火眼开始增加到3~4个。灶面后端中部作1圆孔或方孔,上放葫芦形或亭形的烟囱。这类陶灶大多仅在灶面的两边划1条或者2条大鱼作装饰,灶面边缘多数划斜方格纹,高出灶面的遮烟檐和前壁灶门上端则多饰三角纹。第四种类型的陶灶出土于东汉早中期的墓葬中,灶面火眼数量有1~4个不等。灶面模印物多为鳖、肉、猪头、羊头等食物和刀、耳杯、碗、盘、筷、扫把等厨房用具。灶面边缘印有复杂的几何形纹饰。这类陶灶都没烟囱,但在灶面后端的模印花纹中间都作有一个方形的纹饰,以作烟囱眼的象征,也有个别穿1小圆孔。灰陶灶(图5)洛阳烧沟汉墓群出土。灰陶灶(图6),洛阳烧沟汉墓群出土。灰陶灶(图7),洛阳专区粮库工地汉墓出土。

图5 洛阳市烧沟汉墓群出土灰陶灶

图6 洛阳市烧沟汉墓群出土灰陶灶

图7 洛阳市原洛阳专区粮库工地汉墓出土灰陶灶

位于洛阳与陕西之间的灵宝、卢氏、陕县等三门峡地区汉墓出土的陶灶,由于受到关中地区盛行的平面近马蹄形的圆头灶影响,除中原地区的长方形方头灶外,还出土不少圆头灶。灵宝张湾4座汉代墓葬中,出土4件陶灶中,就有1件是圆头灶。灶为遮烟檐前伸,拱形通地火门,方形烟囱,灶面有一大一小2个火眼,小火眼上置1釡,大火眼上置1釜1甑。灶面模印有鱼、勺、刀、瓢等,周边饰菱形纹。火门左侧模印1跪姿烧火人,右侧为1瓶。其余3件长方形陶灶,灶面设置和装饰与圆头灶类似。卢氏出土的1件西汉时代的陶灶也是圆头灶,灶正面浮雕三层三重檐建筑模型,灶面边沿有19组由网格纹组成的图案。边沿一周图案内浮雕有水瓢、勺、肉钩、刀、火椎、笼、箅和鱼、鸭等,火眼上配有釜和盆等。灶后设计有馒头形烟囱。灵宝出土的模印图案灰陶灶(图8)。灵宝西坡出土的灰陶灶(图9)。灵宝出土的绿釉陶灶(图10)。

图8 灵宝市出土汉代模印图案灰陶灶

图9 灵宝市出土灰陶灶

图10 灵宝市出土绿釉陶灶

南阳地区汉代陶灶多出土于西汉中晚期和东汉中前期的汉画像砖、石墓中,并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一地区出土的陶灶除因当地土质原因多数施黄、红釉外,又深受画像砖、石墓制的影响。陶灶火门多为拱形或券形。灶面装饰除洛阳和三门峡常见的鱼、肉等食物和勺、刀等炊具外,又多模印门阙、厅堂、树木和灶神、执戟吏等。南阳赵寨砖瓦厂一座属西汉中晚期的汉画像石墓中出土的1件黄釉陶灶。长方形,前有拱形火门,上竖遮烟檐,灶面有4个火眼,灶后壁中间有一方形烟囱,烟囱两侧模印有长青树,烟囱顶端作兽头状。两侧灶壁分别模印门阙、厅堂、执戟吏及扫帚、鱼、勺等。南阳针织厂工地出土的灰陶灶(图11),体为长方形,有拱形火门,火门上面有模印人物和动物。中间二人并排坐在亭下的可能是灶神,两人旁有两动物,头朝外。灶面有3个火眼,上置3釜,灶后有较高的挡风墙,墙中间置有一长方形烟囟。烟囟两侧各有一门阙装饰,阙外有一棵长青树。

图11 南阳市原针织厂工地出土的汉代灰陶灶

新乡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灶以辉县琉璃阁发掘的15座汉墓为代表,在12座汉墓中共出土陶灶12件。灶的形状除一件后壁及四角作弧状弯曲外,其它均为长方形。灶的前壁开方形和圆形火门,火门大多不通地。火门之上都有防烟的遮烟檐,遮烟檐有向上和前伸两种。向前伸的遮烟檐普遍短小,向上的遮烟檐相对宽阔。灶面的后端中间多数都有一个烟孔,大的直径有1厘米左右,小的仅有米粒大。火眼从1~3个不等。无论火眼多少,1个陶灶只配1个勺。陶灶纹饰多分布在灶面和前壁,由带状方格点、波状曲线带、同心圆圈等印纹与平行、交叉、弯曲的细线划纹组合而成,纹样的排列往往是左右对称。隔烟檐和挡风墙设施比较周密,是以新乡为中心的豫北地区出土汉代陶灶的一大特色。这类陶灶又以近邻新乡的武陟县所出的一件汉代灰陶灶(图12),最具代表性。该陶灶为泥质灰陶,模制。体呈长方形,上有两大一小3个火眼,两个大火眼在灶面中间前后排列,上各置1釜,在前火眼一侧有1小火眼,应为温水缸洞。灶两端刻划有鱼和圆圈纹图案。灶正面为半圆形火门,上端有一长方形遮烟檐,灶左壁后半部有双檐顶挡风墙与灶后端一长方形壁橱相连。

图12 武陟县出土汉代灰陶灶

河南出土的汉代陶灶除以洛阳、南阳、三门峡、新乡四大区域较为集中外,郑州、安阳、濮阳等一些地区发现和出土的零散汉代陶灶也很有特点。如登封市出土的1件东汉时期的灰陶灶,整体呈正方形,前壁开有圆形火门,灶两侧面和后壁分别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等线雕画像。灶面有2个火眼,火眼上均有模印凸起的铭文“河三”二字。灶面堆塑有突起的鱼、鳖、鸡等食物和刀、钩等厨房用具。巩义市原洛西砖场采集的1件斗兽纹陶灶(图13),为长方形,火门呈半圆形,火门两侧模印男、女图案,上有较矮遮烟檐。灶面有2个火眼,并附1瓢,周围模印有鱼、刀、勾和几何纹图案,另外三面模印人斗兽、兽斗兽图案,后端有一烟囱口。延光斗兽纹陶灶(图14),灶为长方形,火门呈半圆形,两侧刻划图案,灶面有2个火眼,并附甑2个,周围模印有鱼、猪图案,火门上端遮烟檐背面刻“延光”隶书二字。另外三面刻人舞蹈、人斗兽图案。这件灶虽没有明确的出土地点,但从形制和装饰来看应为郑州地区的产品。安阳市出土的一件带壁橱灰陶灶(图15)。灰陶胎,正面有一长方形火门,不通地,灶前有较高的遮烟檐。灶面设有2个火眼,无釜、甑。灶右和后边有高低不同的挡风墙。后墙左侧有1四层壁橱,壁橱上层有一长方形横条隔挡,形成下有较窄的长形条孔,似专门为放置筷、勺、刀等条状厨具之用。下面三层均作敞开状,可放碗、盘等餐具。灶周身饰印同心圆、菱形纹、网格纹以作装饰。濮阳出土的1件灰陶灶,灶体呈半圆状。灶面有3个火眼,前壁有一较大的长方形火门,火门上方有一较短的前伸遮烟檐,灶后端有一较长的圆塔式烟囱,较为别致。

图13 巩义市原洛西砖场采集的汉代斗兽纹陶灶

图14 郑州出土汉代延光斗兽纹陶灶

图15 安阳市出土汉代带壁橱灰陶灶

总的看来,两汉时期是我国有封闭燃烧室和固定烟道的炊具——灶的出现和定型阶段。河南各地出土的汉代陶灶,特别是以三门峡、洛阳、南阳、新乡四大区域为中心所出土的汉代陶灶,虽然都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但也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西汉中前期的陶灶,形制相对较为简单,多有1个火眼,在墓葬中出土数量不多。到了西汉晚期,灶面火眼开始增加到2~3个,灶面也开始出现了模印食品和厨房用具,并在灶面边缘和侧面出现刻划图案,使陶灶更具有了装饰艺术性,这表明陶灶在随葬陶器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几乎成了墓葬必需的随葬品之一。约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随着前有遮烟檐、后有带罩的塔式或亭式烟囱、灶面有3~4个火眼的陶灶出现,说明灶的效用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作为随葬品的陶灶模型也达到制作的鼎盛期。东汉中期,尤其东汉晚期以后,随着陶质随葬品中家畜、家禽模型及奴仆俑的流行,陶灶在随葬品的地位开始下降,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工艺也较粗糙。

相关链接

灶神与祭灶

灶神全名又称“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也有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的。北方多称他为“灶王爷”,台湾民间宗教流派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在我国灶神起源较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秦汉以前更是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又称地主神,是住宅、房舍的守护灵)四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传说灶神有左右两随侍,一个捧“善罐”、一个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谢灶、送灶神。

关于何时谢灶,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在广东,水上人家统称为邓家人)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也有称: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了。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为谢灶神,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也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民间有一定的程序仪式,先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间隔一定时间再进行第二次进酒和第三次进酒,最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烧甲马时往往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送走神明后,要在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图16)。

图16 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灶王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也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1959.第1版.

[2]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张湾汉墓[J].文物,1975(11).

[3]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县赵寨砖瓦厂汉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2(1).

[4]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县王寨汉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2(1).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1956.第1版.

趣味猜想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常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那么历史上灶神是男是女,是如何演变的,你知道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郭灿江,男,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院藏瓷器等文物的管理和研究,尤其是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和河南出土瓷器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