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釉黑彩虎形枕
文物名片

酱釉黑彩虎形枕,陶器,金代,枕宽15厘米,长40厘米,高11 厘米,河南省修武县采集。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河南博物院收藏一件彩绘瓷虎枕,整器以卧虎为造型。老虎形象逼真,匍匐在地,缩颈抬头,小圆耳,大粗眉,眉内均为浓密的黑彩点,阔口露齿,圆目,高鼻,虎尾盘至腹部。前爪匐伏,虎头垫于其上,显得憨态可掬(图一)。虎枕最妙之处在于将虎枕的出气孔与虎鼻孔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堪称一绝。

图一 酱釉黑彩虎形枕头部

这件酱釉黑彩虎形枕为模塑而成,仅虎的头部较形象,虎尾及四肢均简略,虎尾并未塑出形状。虎枕大面积施黄褐釉,仅在枕面、虎耳、眉、眼和口牙部位用黑彩勾勒出虎相应部位纹饰;虎身黄褐釉上施黑彩条纹,每组纹饰均由一粗、细两种组成。虎尾及四肢均以黑彩描绘。酱釉黑彩虎形枕借虎背为枕面,枕面绘有图画,画面中一只小鹿悠闲的在草地上站立,回望身后远处的山石树木。

这件虎形枕造型生动,绘画笔法熟练夸张。老虎虽背上承受重压,但神态泰然自若,虎枕眼部与口部的描绘使虎枕形象静中有动,形象栩栩如生。这件酱釉黑彩虎形枕折射出中国古代枕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虎的崇拜和喜爱。

文化解读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作为陪葬的冥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同时,宋代陶人在继承唐代枕具造型模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瓷枕器形也逐渐增多,较为流行的瓷枕有几何形枕、兽形枕等。仅从兽形枕的题材看,宋人的兽枕除虎枕以外,比较多见有卧狮、双狮、立象、龙、奔兔、子母兽等。

虎形枕。虎的驱邪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唐代陶瓷虎形枕多以虎头或整个虎身为枕座,上覆以各种枕面。金代虎形枕发展到极盛,多直接以卧虎背作为枕面。金人居住于关外,常与老虎搏斗,虎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南下之后,真虎难得,虎形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金人的精神需要。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磁州窑鹡鴒图瓷虎枕(图二),长39.5厘米,宽19.3厘米,高12.8厘米。整体呈腰圆形,为卧虎状,虎脊为枕面,内绘黑彩鹡鴒登枝图,虎身上黄釉、(,)枕底墨笔行书“大定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张家”。

图二 上海博物馆藏磁州窑鹡鴒图瓷虎枕

牛形枕。牛为古代吉祥之物,寓意吉祥如意、子孙满堂、家业兴旺。河南巩县窑出土的三彩牛形座枕(图三),长14.5厘米,宽10.3厘米,前高6.8厘米,后高6.8厘米。

图三 河南巩县窑出土的三彩牛形座枕

狮形枕。北宋以后开始出现,有驱邪辟恶的作用,宋金时期比较流行。陶匠人多着眼于一个“伏”字,狮子形象多是服服帖帖人。如金绿釉卧狮瓷枕(图四),枕长16厘米,宽28.2厘米,高13厘米。 瓷枕整体是一只静卧在地的肥硕的狮子。枕身通体施绿釉,绿油油色泽无形中强化了狮子的丰满与润泽。唯有眉部、额头、嘴角处轻轻涂有一层黄釉,使其变得明丽醒目,特别是那一双炯炯发光的大眼珠子,把虞世南(558-638年)在《狮子赋》里写得“瞋目电曜”四个字活灵活现了。

图四 香港杨永德先生的珍品——金绿釉卧狮瓷

兔形枕。兔是一种吉祥温和的动物,为古代的吉祥之物,常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屈原在《天问》中发出“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的疑问。晋代玉免捣药传说已经形成。而玉兔捣药又和嫦娥奔月有联系。玉兔常年伴于嫦娥身边,于是玉兔和嫦娥一样被认为是月中之仙,凡人也幻想能像嫦娥那样成为仙人,永远得到玉兔的陪伴。三门峡一唐墓中出土了一瓷兔,放在女性墓主的身旁,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前面的推测。说明瓷兔多陪伴于女性。河北邢窑出土的绿釉黄彩兔形枕(图五),长12.5厘米,宽8厘米,前高6.4厘米,后高6.4厘米。枕面为椭圆形,顶素面,下塑成莲瓣形座连接伏兔。

图五 河北邢窑出土的绿釉黄彩兔形枕

龟形枕。江西景德镇窑出土的青白釉褐点彩玄武(龟蛇形)座枕(图六),长16.5厘米、宽11.8厘米、前高8厘米、后高8.2厘米。枕面作荷叶状,叶中心有十一空点作花蕊,有二十一条弧线从叶中心往外辐射,侧面与圆座上雕塑灵龟及蛇形,龟及蛇头向前伸,龟身刻划龟锦纹,龟身青白釉上挂施多处褐彩斑,起着提神醒目的妙用。

图六 江西景德镇窑出土的青白釉褐点彩玄武(龟蛇形)座枕

世间山禽异兽不少,为什么偏偏要以虎、狮、玄武等作为斗室之内的床上用品呢?一般的解释是它们有惊人之威,能辟邪除恶。宋、金陶人手下的虎、狮造型主旨,似已不在以其威服人,而是着力塑造出虎、狮为人所制,服服帖帖为人服务。有些兽枕上还直接写着“镇宅大吉”、“长命富贵”等祝福语。

比较研究

千百年来,虎是勇武威猛的象征,又有“百兽之王”的称号。陶瓷虎枕也成为中国传统枕具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陶瓷虎枕可分为虎纹枕和虎形枕,虎纹枕是在枕面上以虎的图案作为其主要纹式的枕。虎形枕比虎纹枕更为生动并具有代表性,不仅所见实物资料数量众多,而且形制不一,装饰也较为多样。

枕始于宋末,盛于金中后期。虎形枕是模仿老虎的形状制成的寝具。虎形枕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雕塑虎形枕。以卧虎为枕座,虎背上置一中间略凹,两端略翘的叶形盖或椭圆形盖做枕面。虎身全部系雕塑而成,近圆雕。很少使用彩绘。卧虎造型不一,神态各异,枕面上很少有花纹装饰。都是三彩或者单色釉产品,以青釉和青白釉居多。烧造年代主要为唐、宋、金三朝。青瓷立虎枕(图七),大头,双目炯炯,窥伺动静,狰狞凶猛,似在辟邪驱鬼,好让主人安稳的睡眠。1997年,由安阳文管会调入河南博物院的白釉黑彩虎纹枕(图八),高15厘米,长37.8厘米,宽27厘米。

图七 湖北武汉出土的宋代青瓷立虎枕

图八 河南博物院藏白釉黑彩虎纹枕

图九 山西晋南金的三彩剔地刻虎纹枕俯视图及正视图(长11厘米,宽24厘米,高8.8厘米)

另一类为彩绘虎形枕[1]。为伏卧状,四肢蜷伏于地,虎头叠于伏地的前爪上,虎尾沿身体前侧贴于腹部。虎身多以黄黑或黄褐相间的条状纹来表示虎斑,口、眼、鼻、耳等部位均以墨笔画出。椭圆形枕面。枕面内多有白地黑花或褐花彩绘。此类虎枕的装饰以彩绘为主,虎头、尾、爪只是大致塑出轮廓,虎纹、虎尾和眼、鼻、口、耳以及背上图案均以彩绘来表现。(图十、图十一)

图十 香港楊永德藏金代白地黑褐彩花卉虎形枕

图十一 香港楊永德藏金代白地黑褐彩鸟纹虎形枕

虎枕在陶匠人的手下变得和顺许多,或站、或卧,和人亲近起来好像结了缘,向人发出良好的祝愿,祝愿享有虎枕的人们和它一样“虎虎有生气”,“生龙活虎”的生活着。虎枕的造型很有美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对老虎的不同态度。从虎的自然属性看来,它是肉食性动物,很凶猛。汉与魏晋时代,常常以“格虎”,“手搏猛虎”为武将勇敢的夸耀之词。但是艺术中的老虎就是和人交朋友,为人服务的物品。去掉了它凶恶而残酷的特性,而赋予了稚、拙、优美的特性。关于这一特性,林保照、孔超所撰《枕林寻梦》对此兽有生动的描述。[2]

我们认为老虎的毛色艳丽,黄黑对比强烈,黑色条纹富于图案趣味。虎卧时那么沉着,虎走得那么稳重,而去掉了虎捕鹿奔跑时的飞奔感。这就是取静而不取动。同时,将虎的头部扩大而腿部缩短比例,虽不真实,却使虎的造型圆润饱满,给人以亲切感。由于突出夸张鼻、眼,还能透露出它虎视眈眈的精神,从而表明它的野性与稚拙。这不是猫狗等宠物的形象。从而也能体现老虎粗犷威猛的韵味。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中动中取静,文雅与凶猛相兼并富有节奏感,装饰性,才能使虎枕艺术至今仍受人喜爱。

相关链接

虎文化

虎,俗称老虎,是哺乳纲猫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是亚洲的特有种类,食肉动物。原产地主要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它是种高度进化的猎食动物,有万兽之王之称[3]。我们现在所谈的虎文化是从人文角度来谈,而非从动物特性谈论。虎是食肉的猛兽,能吃人,对人有危害的一面,然而虎迅猛有力,能显示勇武的战斗力。在历史传承中,其战斗精神逐渐强大,有战胜邪恶的保护神作用,从而备受历代人们喜爱,赋予它丰富的文化意义,我们称之为中国虎文化,有些民俗与文化学者对虎文化进行过不少研究。

东汉时期的应劭撰写《风俗通义》提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从汉代以来虎的驱邪功能便成为流行的观念。长白山在金代被封为护国神,因为长白山是金国的发祥地,被看做民族发祥的祖地,此地多东北虎,女真人是狩猎民族,自然崇拜老虎为山神——这也是虎枕在金代特别流行的原因。对于虎的崇拜和信仰是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信仰,随着民族的发展、文化传播,虎文化传播至全国各地。在民间,人民世代与虎打交道,与虎斗争,猎虎者必须十分勇敢、强悍。民众对虎的神威,逐渐由恐惧转化为敬畏。世代为继,以至今日,以虎为尊。中国古人历来有自然神崇拜信仰,特别是山崇拜,认为山高与天接近,神仙往往居住在高山上,而虎为山中之王,被视为山神,自然对虎崇拜。

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民俗生活中,都有关于虎的各种叫法。(一)虎符: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他的臣属军将兵权,调遣军队的信物。它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王室,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调遣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这种“虎节”“虎符”是从先民对虎的威猛特性的认知和敬畏衍化而来,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是人的主体意识驾驭猛兽观念加强之后的一种衍化,制成为虎形的符节,利用虎形象威武,象征王权军威,显示其强大的战斗力。

图十二 虎符

(二)虎枕或布老虎:在民俗文化中“虎”的造型最常见的莫过于人们熟知的虎枕或者布老虎,陕西民俗中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祝孩子长大后象老虎那样有力。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毎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即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我们介绍的虎枕也属此类,它还有辟邪镇凶的功能,它是虎的传统观念的物化。

(三)生肖虎:十二生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显要的地位[4]。至今并未因改为阳历纪年而销声匿迹。相反却因改革开放、人们生活富裕,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它以新意。如今名家写字作画、日历、邮票设计及至生日送礼也常以生肖图案为题,以资纪念。属虎之人有坚强的性格,做事不优柔寡断,开朗乐观是他们的特点,做事诚实认真,言出必行,令人喜欢等。虽然如今人们不再迷信旧说,但出于好奇心,也常以“趣事行为”进入意识,影响心态,可见虎与十二生肖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一种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四)虎作为一种威猛的象征,不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中,甚至连虎皮也成为一种权威的象征,如电影《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是山大王,他坐的就是虎皮椅。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虎皮裙。古代有虎的称谓,还有古代军队武职官员常被御赐为龙虎将军。做官要挂“虎头牌”,兵器用器中的“虎头钩”、“老虎钳子”。科举考试中的“龙虎榜”,将军议事要在“龙虎帐”等。

(五)有关老虎的谚语和歇后语 [5]

一山不容二虎。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山高出猛虎,水深藏蛟龙。

打虎上山,擒龙下海。

鱼离水难活,虎离山掉威。

虎跃风声响,虎死赛绵羊。

蛇死要摆尾,虎死跳三跳。

是龙盘着,是虎蹲着。

强龙不压地虎。

大山挡不住泉水,老虎压不死虱子。

出笼的雀,进山的虎。

二月二,龙抬头,虎睁眼。

虎的歇后语

老虎窝里种南瓜——守着个吃人的东西还(敢)作大叶(孽)?

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老虎拉车——谁赶(敢)?

老虎肚里摘心——大胆。

老虎脸上打苍蝇——好险。

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虎打架——劝不得。

老虎嘴里讨肉吃——好大胆。

老虎吃蚂蚱——不够口。

纸老虎——一戳就穿。

老虎夜眼——光芒万丈。


参考文献

[1] 宋伯胤.陶瓷枕的造型、工艺和图案的纹饰艺术[A]//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M].宝法德企业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93:432-442.

[2] 林保照,孔超.枕林寻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3] 格林(英)著,乔云译.虎[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9-3.

[4] 马汉彦.虎[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2.

[5] 汪玢玲.中国虎文化研究[M].东北师大出版社,1998.

趣味猜想

猜想一:我国西北地区现在仍在流行的虎形布枕,在小孩满月后送给他们,试问这种虎形布枕的用途有几种?

猜想二:为什么虎形瓷枕在金朝特别流行?这和女真人的起源地与生产形态有关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郝飞雪,女,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社教部,文博馆员,着力于博物馆学及历史文化研究。

朱亚辉,男,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历,供职于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