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空首布
文物名片

银空首布,银质,货币,春秋时期,长10.5厘米,宽6厘米,重134.1克,1974年河南省扶沟县出土。

深度品鉴

1974年8月,在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发现了两件锈结在一起的铜器,上为铜鼎,内盛银币十八块;下为铜壶,内盛金币三百九十二块。铜鼎内的银币皆为布币,有实首布与空首布两种,依据布身长短可分长中短三型。这一件属于短型空首布,呈长方型铲状,平肩,銎部为椭圆形内空,两肩各有一锥状突起,平足。该处系范的冒口,故有冒口银的遗留。(图一、图二)布首因浇筑时有冷隔现象,故有二气孔。

图一 银空首布背面

图二 银空首布俯视图

其形制源自中原周、晋、郑等国铸行的空首弧足铜布,同时又保留了楚国货币平足无文的特征,表明楚国不仅使用金爰与铜贝,同时也铸行布币。该银空首布的出土,对研究中国使用贵金属造币及楚国的币制和度量衡,具有重要的实物依据。

从铜布币的演变规律看,布币的时代越早,越接近于生产工具的形状;考古发现的实物也表明,空首布早于实首布,并从短型布到中型布,再到长型布,布首逐渐相对变短,布身逐渐变长。这件空首银布币的时代早于春秋晚期,至迟为春秋中期[1]

文化解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各诸侯国努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并且放宽商业政策,北方的齐、晋、宋、秦,南方的楚和吴越相续强盛和称霸一方。春秋时期,我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制度的进步,商业城市的兴起,商品交换的扩大与频繁,必然进一步推动货币的流通与货币制度的发展。

《左转》记载郑商人弦高犒秦师的故事,其交游忌语及与晋楚上层社会,能左右国家大事。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个大商人,经商遍及各国,“说至,国君无部分庭与之抗礼”[2]。越国的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隐居陶呈,经商为也,人称陶朱公,十几年之中,三致千金”[3]。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一般平民与市场的联系也更加密切,“纷纷然与百公交易”[4]。商业的兴旺扩大了对货币的需求,金属铸币在商业交换中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代替贝币和其他各种实物货币,并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区域。

及至战国中期,金属制品及铸造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与普及,铜币铸币业出现长足发展局面。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确立起来[5]

布币,春秋早期出现,是直到战国晚期铸型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同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本文所及之布币属于前一种类型。

比较研究

空首布以其保留农具铲纳之銎得名,基本特征是:形体大,銎部中空,布身多平素,少数模铸文字或竖纹。从出土地点分析,多为春秋时期周王室以及晋、郑、宋、卫等诸侯国的铸币;从演变过程看,铸造年代越早者,形体越原始,越接近所据的工具。可以分为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耸肩尖足、平肩方足四种布币形态。其中前面说明的银空首布就属于平方平足空首布,对另外三种空首在下面探讨。

平肩弧足空首布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空首布,均为平肩、长銎、有的銎正面有三角形凸起和不规则穿孔,足面内凹成弧形,正面三道平行竖纹;晚期小型平肩弧足部出现中间一道竖纹,两旁各一道斜纹。 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出土范围多集中于洛阳东周王畿百里之内。河南的洛阳、宣阳、孟津、伊川等地大量出土,其他地区未见。

1970年洛阳以南35公里的伊川县富留店村出土了一瓮空首布,其中大型平肩空首布604枚。1971年洛阳以西约30公里的新安县牛长村出土罐装的空首布401枚(图三),基本均为小型平肩“安藏”弧足布(仅一枚“戈”字者)。

图三 洛阳新安县游彭村出土平肩弧足空首布

斜肩弧足空首布 :长銎,两肩下斜,弧足,面背各有三道弦纹,中间一道竖直,两边两道各从銎与钱身相接处分出,斜行至足部两端。 斜肩弧足空首布流行地域在洛阳王畿内及晋、郑两国,1970年伊川富留店出土149枚[6](图四)。

图四 河南省伊川富留店出土斜肩弧足空首布

耸肩尖足空首布 :这种空首布较为少见,均为细长銎,耸肩,尖足,背亦有三道平行竖纹。 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晋、卫地区的铸币,在太行山麓的侯马、寿相、安阳一带都有出土,特别是1959年山西侯马出土的“□□□黄斩”布[7](图五)是前所未闻的创见品,此外还出有12枚耸肩尖足布和大量的空首布泥范,说明这里曾是这种货币的铸造场。

图五 山西侯马出土耸肩尖足空首布

货币越变越小、越轻,这是阶级社会中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这个规律,结合各种空首布出土的地层关系,试对其铸行年代进行如下探讨[8]

特大型空首布 :早在西周春秋之际出现的“益”、“卢氏”等原始布,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继续向前演变,约在春秋早期,在周、晋(卫)地区就分别出现了特大型的平肩弧足和耸肩尖足空首布。但因当时这种货币为初创之制,铸行不广,故流传至今的极为罕见。

大型空首布 :大约在春秋中期前后,随着古代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货币的需要量日渐增加,这就促使空首布的形制飞跃性的发展。于是,在周王畿内出现了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在晋、卫地区出现了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在楚国出现了短型的平肩平足空首银布。于此同时或稍晚,在周王畿内还出现了大型“三川釿”斜肩弧足空首布。其中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出土的数量最多,铭文也最丰富,说明当时这种货币得到长时间的、广泛的流通。

中型空首布 :它的大小和重量与大型空首布相比,明显地变得轻小了。它们除去范泥后的重量大都在19-25克,逐渐趋于一致。这种空首布的钱文,平肩弧足空首布由多为单字发展到四个字,如“周南小匕”等;耸肩尖足空首布则出现了“□□□黄斩”五字铭文。从这些变化来看,中型空首布铸行年代,显然要晚于大型空首布。1959年,山西侯马发现的十二枚中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及大量空首布内范,都出土在春秋晚期的地层内,说明至迟在春秋晚期这种货币已开始铸行。由此推测,中型空首布铸行的年代,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为宜。楚国中型银币的铸行年代,当在春秋晚期。

小型空首布 :它是空首布中出现最晚的一种货币。这种货币的形制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除去范泥后的重量都在12-15克,已经十分接近了。从它们的形制大小和重量来看,这种货币的铸行年代要晚于中型空首布。从这些小型空首布出土的地层关系来看,这种货币当是战国早、中期的铸币。同时,这种货币的重量,与当时三晋地区铸行的平首布的重量大体相同,也可作为上述推测的旁证。楚国长形银币的铸行年代,当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趣味猜想

和现代货币相比,又大又重的古代货币,当时的人怎么携带和使用?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中国最早的纸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纸币的国家。纸币最早产生于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首先,历史发展到北宋,生产力大大提高,商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社会需要即多又轻便的货币。而当时在四川地区行用的铁钱,体大值小,流通不便,难以适应交换关系发展的需要。其次,活字印刷的发明,造纸术的高度发展,为制作纸币提供了可能。

最早的纸币叫“交子”(图六),“交子”一词系四川方言,取其“交合”、“和劵取钱”之意,是对票据、证劵之类的一种习惯称谓。交子后改名为钱引,在全国部分地区流通。这样的纸币比欧洲的兑换劵要早数百年。纸币的产生和推广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对促进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9]

图六 北宋纸币-交子


注释:

[1] 河南省博物馆,扶沟县文化馆.河南扶沟故城村出土的楚金银币[J].文物,1980(10).

[2] 史记•货殖列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3] 史记•货殖列传.

[4] 孟子•滕文公上.

[5] 高英民,中國古代钱币.学苑出版社,2007.

[6] 洛阳博物馆.洛阳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J].考古,1974( 1).

[7] 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1959年侯马“牛村故城”南东周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59(8,9).

[8] 蔡运章,余扶危.空首布初探.洛阳钱币与河洛文明.科学出版社,2008.

[9] 高英民,中國古代钱币.学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裵炫俊,男,韩国首尔人,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