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演墓志
文物名片

皮演墓志,青石质,北魏熙平元年(516年),长68厘米、宽66厘米、高10厘米。1995年5月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镇香玉村北砖厂。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

深度品鉴

皮演墓志刻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十一月,志文正书凡23行,满行23字,共计504字。此墓志撰写和篆刻者不明。志文书法结体方正,集楷隶笔法于一体,棱角敦厚,气势开张,捺划虽然略存隶书遗风,但楷意更浓,尤其是点的写法灵活多变,因字成形,不拘一格,为魏碑书法之珍品[1]

此志志主皮演,史书无载。因墓志保存完好,我们可从志文中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志主皮演的先世祖系和其生平仕宦经历。皮演出身将门,其墓志不仅可以补足史书阙佚,而且为研究北魏将门之后的仕宦生平提供了重要资料。

据志文记载,皮演,字荣祖,下邳郡下邳县(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都乡永吉里人。其祖父淮阳襄王皮豹子曾任选部尚书、散骑常侍、侍中、使持节、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职。其父广川恭公皮欢欣曾任南部尚书、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开府、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等职。可见皮演的父祖均列秩武官,且军勋卓著。因出身将门,皮演自幼便具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志文记载,皮演“少而警慧,有若成人,恭公异之,以为家宝。年十有一,太和初,召为中散,出入云禁,夙夜匪懈,忠勤之至。蕳在帝心。十有五年,高祖首创流品,位置庶官,亲御宝轩。妙选英彦,复除强弩将军,假扬武将军。北征别将。军还,进为奉车都尉。十有九年,改创百官,仍除奉车,从新令也。”皮演十一岁便出入宫禁、未满十九便征战沙场,可见其武艺超绝、胆识过人。

除了机敏忠勤,志文还表现了皮演恪守孝道的一面。在皮演为父丁忧期间,皇帝曾授予他安东大将军、魏郡王长史之职,但皮演“未之所职”。后来皇帝又授予皮演平西将军长史,加宁远将军之职,但皮演仍辞屈不就。孝谨之心可见一斑。

从志文可知,皮演一生多建功于军营:“景明(500-504年)中,假建武将军,征蛮统军。正始(504-508年)之初,除假节、建威将军、敦煌镇将。”从皮演职位的迁转可知,皮演不仅数为军将,而且多次就任边防重镇守将。志文中也高度评价了皮演为国所作的贡献,“并洪勋茂绩,受专征之委,敏德英献,荷司牧之任,固已弈世重光,踵武一时矣。”

可惜天妒英才,皮演于延昌三年(514年)三月十七日,“寝疾薨于洛阳县之安武里宅,时年卌有九。追赠镇远将军、凉州刺史,谥曰□□”。据志文记载,皮演去世两年后,于熙平元年(516年)十一月二日,卜葬于今河南偃师市邙岭乡首阳山之南。

志主皮演祖父皮豹子,系北魏名将,《魏书》有传。 据《魏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记载:

“皮豹子,渔阳人。少有武略。泰常中,为中散,稍迁内侍左右。世祖时,为散骑常侍,赐爵新安侯,加冠军将军。又拜选部尚书,馀如故。出除使持节、侍中、都督秦雍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淮阳公,镇长安。”[2]

可见《魏书》记载的皮豹子的官职与《皮演墓志》志文记载基本相符,唯一不同的是志文上皮豹子是“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与《魏书》载“都督秦雍荆梁四州诸军事”略有差别,而《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3]记载的是“寻除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我们由此可以推测《魏书》错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皮豹子一生戎马,多在边疆为国征战,在官场上几经沉浮,但仍被皇帝赏识。去世后皇帝“追惜之,赠淮阳王,谥曰襄。”[4]

《皮演墓志》中记载皮演的父亲名叫皮欢欣。但史书中并无“皮欢欣”此人的记载。而《魏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中提到皮豹子的儿子皮喜:“皮豹子子皮道明……道明第八弟喜……高祖初,……诏假平西将军、广川公。……又拜为使持节、侍中、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本将军、开府、仇池镇将,……徵为南部尚书……转散骑常侍,安南将军、豫州刺史。……七年卒,赠以本官,谥曰恭公。”[5]史书中的“皮喜”与《皮演墓志》记载的“皮欢欣”的官爵和谥号完全吻合。而皮喜在《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中又称为“皮欢喜”。而且据北魏《元龙墓志》记载:“夫人下邳皮氏,祖豹,侍中仪同三司淮阳王,父欣,侍中豫州刺史广川公。”[6]可知元龙的夫人是皮演的姊妹,这里简称皮豹子为豹,皮欢欣为欣,这也就更证明了皮欢欣是皮演之父本名。

众所周知,《魏书》作于北齐,而北齐高祖皇帝名“高欢”,所以皮欢欣可能因避讳被去掉了名中的“欢”,后再变成皮“喜”可能是谬误。所以史载“皮喜”很有可能是皮演之父“皮欢欣”。

《皮演墓志》录文如下(□表示字迹漫漶不清处):

熙平元年十一月甲子魏故镇远将军凉州刺史皮使君墓志铭/

君讳演,字荣祖。下邳郡下邳县都乡永吉里人也。选部尚书、/散骑常侍、侍中、使持节、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淮阳襄王豹子之孙,南部尚书、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开府、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广川恭公欢欣之子也。并洪勋茂绩,受专征之委,/敏德英献,荷司牧之任,固已弈世重光,踵武一时矣。君少而/警慧,有若成人,恭公异之,以为家宝。年十有一,太和初,召为/中散,出入云禁,夙夜匪懈,忠勤之至。蕳在 帝心。十有五年,/高祖首创流品,位置庶官,亲御宝轩。妙选英彦,复除强弩将/军,假扬武将军。北征别将。军还,进为奉车都尉。十有九年,改/创百官,仍除奉车,从新令也。寻出为安东大将军、魏郡王长/史,府主丁忧,未之所职。又转平西将军长史,加宁远将军,辞/屈不就.,景明中,假建武将军,征蛮统军。正始之初,除假节、建/威将军、敦煌镇将。延昌三年,岁次甲午三月己西朔十一七日/乙丑,寝疾薨于洛阳县之安武里宅,时年卌有九。追赠镇远/将军、凉州刺史,谥曰□□,以熙平元年十一月甲子朔廿/二日乙酉,卜葬于首阳山之南。乃作铭以志之,曰:/

高阳濬哲,昆吾炳烈,将相有门,雄英不绝,惟祖惟父,匡时讃/世。粤若夫君,实踵高辙,逸气霜严,机情水镜,询直处身,宽敏/从政,再缉国容,三誓军令,文尚来怀,武资保定。悲矣人生,昧/哉天道,如何不吊,未寿而夭。万古攸攸,三泉杳杳,徒志玄石,/空切黄□。

文化解读

《皮演墓志》是一篇典型的北魏军将墓志,墓志主要记载了皮演的世系和仕宦经历等。由志文可知,皮演和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北魏的将才,他们屡居军政要职。而《皮演墓志》对皮演的入仕、历官等情况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北魏时期将门之后的仕宦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志文记载皮演十一岁就被选入宫廷成为中散(内侍官的一种),这便涉及到了北魏前期的内侍官制度。北魏的内侍官选任制,始建于拓跋什翼犍建国二年(339年),它是北魏前期奴隶主贵族官职世袭制的表现形式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内侍之官都选自奴隶主贵族子弟。通过这一制度,一批批的奴隶主贵族子弟被选任为皇帝身边的亲信侍从,他们出入禁中,传宣诏命,在任职一段时间后,内则可迁任高级朝官,外则可出宰州郡、统领方镇,成为北魏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从而在官僚体制上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起到巩固北魏奴隶制政权的作用[7]。皮演祖父皮豹子为“代北豪族”[8],而皮演作为北魏奴隶主贵族子弟,他少年时出入宫禁,后外出任将,体现了北魏一般贵族子弟的入仕途径。

志文中提到,皮演曾任过一些现在看来比较特殊的官职,如“假扬武将军”“假建威将军”,为何会存在“假”将军官职?原来北魏对将军号的授予有正式授予方式与“假”授方式两种方式。北魏开始“假”授将军号是在明元帝时期(392-423年),“假”将军号是一种摄代军号,具有明显的临时性,主要作为征讨军统帅和将领的象征,国家授予将军号,可以将“假”授将军号与正式将军号相互比照,两个将军号具有相互照应的关系[9]。皮演早期“复除强弩将军,假扬武将军”,后来“景明中,假建武将军,征蛮统军”。可见皮演出征时,“假将军”军号对于他在军中立威也是必不可少的。北魏在同时授予官员正式将军号与“假”授将军号时,官员可以获得两个将军号的品级,且假军号多数品级高于或等于正式品级[10]。“假”将军制度类似于北魏的“假”爵制度,北魏的“假爵”,它们不同于一般的爵位、不能世袭,主要授予出外方任的镇将、刺史,但只是暂时摄代,在职有效,有了功绩才能“附正”成为正式的爵位。官员在拥有正爵的基础上授予高等级的假爵是能够形成晋升关系的,假爵、正爵可以纳入到同一个爵位序列,并无截然区分[11]。同理,“假将军”虽是暂时的称号,但若建功,便有机会晋升为“真将军”。志文中皮演“正始之初,除假节、建威将军”就是一列证。

北魏的墓志等级区分较为明显,一般来说地位越高者墓志尺寸越大,北魏官员生前官职属于一品或二品的,大部分墓志的尺寸在66厘米以上[12]。皮演墓志长68厘米、宽66厘米,尺寸来说已进入一、二品的标准,但是皮演的官职最高达到四品,所以他的墓志尺寸显然属于一种特例。这是因为北魏掌握重要实权的官员、皇族与名门大姓的成员、封有爵位的官员以及重臣的子孙等人,他们的墓志规格可能大于这个礼制规定[13]。可见皮演将门出身对其丧葬等级和规制的重要影响。

比较研究

从墓志的记载墓主信息的功能来看,墓志起源于东汉中后期,但当时的墓志并不多见,墓志真正大量地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而魏晋时期,曹操、司马炎先后下过禁碑令,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下墓志的出现,而地下墓志的出现又推动了墓志文体的正式形成。可以明确的是,墓志文体在魏晋时期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早期的有墓志意义的记事石、砖志、镇墓文等文体都较为简单,主要以叙事为主,并没有把墓志当做一种文学创作,但这些都对墓志文体的正式形成产生了影响,目前己知的最早由文人创作的墓志铭是西晋傅玄(217-278年)撰写的《太尉杨彪铭》《江夏任君墓铭》等[14]。如《江夏任君墓铭》云:

“君讳倏,承洪苗之高宵,禀岐嶷之上姿。质美珪璋,志邈云霄。景行足以作仪范,柱石足以虑安危。弱冠而英名播乎遐迩,拜江夏太守。内平五教,外运六奇,邦国人安,飘尘不作。铭日:峨峨任君,应和秀生。如山之峙,如海之淳。才行阐茂,文武是经。群后利德,泊然弗营。宜享景福,光辅上京。如何夙逝,不延百龄。”[15]

这篇墓志文字虽然不多,但墓志文体所需要的主体条件都已蕴涵其中;可是显而易见的是,这类魏晋之际的墓志只是墓志文体的初步形态,显得梗概简略又缺乏文采[16]。进入南北朝时期,墓志基本定型,并在上层社会普遍使用,这个时期是一个社会变动激烈、文化融合与演变表现突出的时代,又是一个四分五裂、地方特征与民族特征都十分明显的时代 [17]。这一时期的墓志文体也得到较快发展。就志文的记事功能而言,南北朝的墓志铭不仅墓志铭所要求的“十三事”都已大致具备,并且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这时的墓志铭除了志主自身的姓名、籍贯、仕历等信息变得更加详尽以外,还加强了对其祖辈、父辈情况的介绍。而且墓志的行文方式逐渐稳固,墓志的各项内容的顺序已条理有序并逐渐固定下来,基本按照志题、讳、字、乡邑、世系、行治、履历、寿年、卒葬信息等次序进行叙述。但因其还在发展初期,墓志的整体篇幅还是受到了限制[18]。《皮演墓志》显然是南北朝时期文体较完备的墓志的典型。

墓志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时文体愈发成熟,唐初文风承袭了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骈体文讲究声律、对偶、用典、往往追求形式上的华美,但内容却空洞无物。因拘泥于形式,骈文往往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与见解[19],所以后来唐兴起了古文运动,提倡复古文风,崇尚质朴真实。受古文运动影响,唐中后期墓志中也出现了平易浅显的文体,并且越往后期越多。中期如《刘寂墓志》“敦自行以资身,精六艺以致用。海内名士,莫不思慕其翰藻,钦属其高义。非道成业就,其孰能与般此乎?”[20],可以看出文风已不再浮华。晚期如《刘思友墓志》“一旦忽谓其属曰:人之世,浮图氏以为梦幻。吾目虽可视,耳虽可听,齿之衰矣,常汲汲营营不知钟鸣漏尽。岂其然哉?吾之生子已冠,矧素得官阶,今将与娶而令其仕,利其禄以取赡,故可以尽乎艰哉。因弃檄而归,益与亲朋娱游,往往而适于佛寺,款桑门,谈空理,以摅闲志。[21]”《刘思友墓志》不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更可见撰志者已开始通过志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样不刻意追求华美辞藻的墓志,更能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唐以后的墓志虽然各有其时代特色,但文体上也多类似于唐,较为质朴真实。

相关链接

下邳皮氏

“皮”姓有两个源流,从志文上看皮演似属于下邳皮氏。下邳皮氏最初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郑国大夫子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2]。该支皮氏后来在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一带发展为名门望族,因此又称下邳皮氏。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史载皮演之祖父皮豹子、父皮喜籍贯均为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人,皮演突然成为下邳皮氏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皮豹子死于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魏书》作皮豹子传依据的材料,当纂成于太和以前,即在孝文帝姓族改革以前。太和改革以后,北族攀附华夏旧姓、改著籍贯蔚成风尚,皮演墓志中的下邳籍贯很有可能是由此产生,所以皮演籍贯与皮豹子当年所著不同[23]

皮演之妹夫/姐夫——元龙

在传世的墓志拓片中发现了可能为皮演妹夫或姐夫的墓志——《元龙墓志》,其志石192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平乐村。现原志石情况不明,仅存拓片,据拓片可知志石呈正方形,长、宽均67厘米,志文正书,撰于正始元年(504年),志文共29行,满行29字,共801字。

《元龙墓志》中记载:“夫人下邳皮氏,祖豹,侍中、仪同三司、淮阳王;父欣,侍中、豫州刺史、广川公。”[24]可见元龙夫人与皮演同父,应为皮演的姊妹,元龙应为皮演的姐夫或妹夫。

志文主要记载了元龙的祖系和仕宦经历。元龙字平城,河南洛阳人,是平文皇帝之六世孙,“太和(477-499年)之始,袭爵平舒男。……荆蛮蠢动,以龙骧将军秉麾南伐。……正始元年(504年),薨于私第,葬于首阳之巅。追赠使持节平北将军、恒州刺史,谥日武侯。”[25]元龙此人正史无传,此志可补史之缺漏。


参考文献

[1]王宏昌.北魏 皮演墓志[M].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14:3.

[2][北齐]魏收.魏书(卷51)[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29.

[3][唐]李延寿.北史(卷37)[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51.

[4][唐]李延寿.北史(卷37)[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52.

[5][北齐]魏收.魏书(卷51)[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32,1133.

[6]李永强,余扶危.洛阳出土少数民族墓志汇编[M].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24.

[7]张旭华.试论北魏前期的奴隶主贵族官职世袭制[N].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7:60.

[8]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M],2010:182,183.

[9]张鹤泉.北魏“假”授将军制度试探[J]. 文史哲,2009(1):130.

[10]张鹤泉.北魏“假”授将军制度试探[J]. 文史哲,2009(1):131.

[11]明建.北魏假爵制度考补[M].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5辑),2009:62.

[12][13]赵超.试谈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J].中原文物,2002(1):58.

[14][16][18]孟国栋.墓志的起源与墓志文体的成立[N]. 浙江大学学报,2013(5):9.

[1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M]. 卷四六,中华书局,1958:1726.

[17]赵超.试谈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J].中原文物,2002(1):58.

[19]毛阳光.唐墓志与唐风俗文化研究[D],2000:31.

[20]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1992.

[21]台湾地区新文丰出版社.石刻史料新编[M].第一辑(卷46), 1977:14288、14289.

[22]凌文斌.安溪姓氏志[M].方志出版社,2006:567.

[2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著[M],2004:85.

[24][25]李永强,余扶危.洛阳出土少数民族墓志汇编[M].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24.

趣味猜想

1.皮演的墓志为何完全没有提到他的婚姻状况、家庭情况?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2.皮演为何在死后两年才卜葬?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卢阳,吉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