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文官俑
文物名片

三彩文官俑,陶质,唐代,左俑高66.5厘米、右俑高65.5厘米。1991年河南孟津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连霍高速路基下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1991年夏秋,为配合310国道郑汴洛高等级公路(即后来的连霍高速)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310国道孟津考古队在孟津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1.5千米的路基下发掘四座唐墓,其中M64为纪年唐墓,墓中出土各类文物90多件,以陶器为主,其中三彩器物39件,绘彩器物27件。三彩器物中有两件文官俑,体形高大,施釉清新靓丽,是河南唐墓随葬品中难得的珍品。

文官俑(图左),通高66.5厘米,扰发,头戴一梁进贤冠,上穿绿、黄、白右衽间色襦,腰束带,下着白裙,腿间绿色长飘带,足着黄色云头履,拱手胸前立于三彩中台座,俑天庭饱满,鼻直口方,弯月似的眼中透出自信的目光,是典型的文官形象。

文官俑(图右),通高65.5厘米。头戴鹖冠,身穿黄、绿、白交领间色襦,外披假两,下着白裙,腿间绿色长飘带,足着黄色笏头履,拱手立于三彩中台座上。俑浓眉低垂,长眼微眯,宽鼻头,厚嘴唇,不怒自威。两件文官俑颈部以上均未施釉,露白胎,衣服颜色多以黄褐和绿色釉相互搭配。

据考古发掘得知,此墓墓主名屈突季札,公元681年夭折于父亲辽东任上,年十三。屈突季札的父、兄、祖、曾祖均是刺史以上的高官,家世显赫,他从小便背负家人的无限期望,这从他与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季札同名便知。而从墓志记述来看,季札果然幼少能事,长闻诗礼,隐隐有王佐之才,所以夭折十年后,父兄不惜人力财力,将其迁回邙山安葬,并僭越使用三品官员的葬器,这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虽然如此,这两件文官俑及其它一些重要器物均成为河南地区唐墓最重要的标准断代器物。

文化解读

文官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自从国家一建立,那些帮助国王治理国家的人其实就是文官,像商汤时期的伊尹、周文王时期的姜尚都是高级文官。文官一词最早产生于汉代,据《汉书•刘敬孙叔通列传》记载:“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文官制度大约在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度以后方始形成。其主要内容是选任制度,察举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对辖区内人才进行考察后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考核后再任命的一种制度。它带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完全取决于地方长官是否忠于职守,是否公正廉明。曹丕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文官制度的第一次发展,隋唐时期则迎来了文官制度的蓬勃发展期。隋炀帝开科取士,主要考察士子治理国家的能力,将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了更好地选拔官史,唐代完善了科举制制度,武则天更创首殿试,对选拔人才起到积极作用。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代士人多投身政治,出仕为官,唐朝许多宰相便出身于进士。唐代文官俑的大量出现便是这一历史背景的直接体现。

文官俑,也叫文吏俑,是唐墓随葬品中较为常见的人物俑其中的一类,是基于北朝的小冠俑发展而来的。隋代,小冠俑在造型上有了形的变化,如安阳隋张盛墓中出土的两件瓷俑,均梳着发冠,且服饰相同,上穿裲裆,下穿蓝衫,双手按刀直立于莲座上。到了唐代,文官俑在面相、冠服上有较大的改观,其表现为双手作拱,三停肃立,冠式有梁冠、鸟形冠、皮弁、高冠等。服饰为交领左衽的博衣,半翻的阔袖衣,袖宽到膝,手藏其中,外罩裲裆袍,褐衣白袴,脚穿如意头云履。釉色以黄褐、绿、白为主。文吏面部丰颊厚颐,红唇厚耳,鼻宽面满,眉宇轩朗,斯文雍容。面部表情或儒雅含笑,或嗔目呵斥、或孤傲冷漠,或肃穆庄重,若有所思,具有恭谨威严之感。真实再现了唐代社会文臣官宦的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体现出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唐代文官俑多左右成对并置于墓室较醒目之处,且高大精美,有不可侵犯之气势。与武士俑和镇墓兽等一起通常随葬在皇亲国戚和官吏墓中,昭示墓主人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同时也折射出盛唐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以及厚葬之风盛行的社会现实。在制作工艺上分为彩绘俑和釉陶俑两种,并继承了前代的模制和捏塑两种技术。

唐中晚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取而代之的是藩镇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由于战争频繁,动荡的政治形势和经济日益衰退,使皇室贵族的丧葬规模大为缩小。到唐晚期丧葬习俗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墓葬中随葬的文官俑数量急剧减少,且制作简陋,直至消失。

比较研究

根据墓志记载,屈突季札埋葬于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正值武则天时期,即已处于盛唐年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文官俑使我们了解到了唐三彩发展成熟和盛行时期的情况。文官俑在此之前是什么样子呢?

唐代早期,文官俑的造型为头戴平巾帻,身穿宽袖襦,下着大口裤,即所谓的裤褶。如公元647年偃师崔大义墓[1]出土的文官俑,平巾帻和隋代的没什么区别,仍穿交领宽袖襦,披裲裆甲,下着大口裤,足着云头履,拱手胸前立于地。眉清目秀,典型的文官形象(图1)。

 图1  偃师崔大义墓平巾帻俑

初唐与盛唐之际,文官俑所戴的平巾帻起了很大变化。平巾帻后耳变高,帻顶出现了展筩与簪导,成为典型的一梁进贤冠。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一梁进贤冠为五品以下至九品的文官穿戴。如公元672年偃师杨堂墓[2]出土一件进贤冠俑。俑方头大眼,面孔略显扁平,颈下用朱笔写出“文官”二字。身穿交领宽袖襦,腰束带,下着大口裤,足着履,双手扰袖拱于胸前,立于地。其毕恭毕敬的神态,平添了几分文气(图2左)。2006年发掘的巩义新兴家园M15[3]出土一件与之完全相同的文官俑,但胎为瓷胎,级别更高(图2右)。

图2  文官俑

初唐、盛唐之际,河南的唐墓还出土了头戴二梁进贤冠的文官俑。如2005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汝河路启福花园发掘的公元673年的杨质墓[4]出土一对文官俑,裲裆与褾皆贴金,俑站于低台座上,级别较高,故头戴二梁进贤冠(图3)。

图3  郑州杨质墓文官俑

从目前可见的文官俑来看,文官俑大概在公元675年以后发生分化,进入公元700年后,文武官俑发展到顶峰,即由服饰一样、相貌相同的一对文官俑分化成一戴进贤冠,一戴鹖冠,其服饰一样,容貌相差无几的两个俑。孙机先生考证头戴鹖冠的是武官俑。《新唐书•仪卫上》记:皇帝朝会仪仗,分为五仗,供奉仗、亲仗、勋仗、翊仗,皆服鹖冠、绯衫裌;散手仗,服绯施裲裆,绣野马;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墓葬一个文官俑化身为鹖冠俑,可能取其具有保卫的职能,能够保护墓主人不受鬼魅侵害,又能与文官俑配对,具有朝班意义。目前墓中最早的武官俑出现在1988年发掘巩义芝田耐火材料厂M36[5] 墓中,文官俑头戴一梁进贤冠,身着交领宽袖襦,外披假两,下着裙,足着云头履,拱手立于底板上。武官俑头戴鹖冠,颜题之上有山形额花,或称金博山,服饰、站姿同文官俑(图4)。

图4 芝田M36文武官俑

文武官俑分化不久便进入盛唐前期,墓中主要器物风格趋向张扬,逐渐变得高大。公元691年屈突季札墓中的文武官俑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进入公元700年后,文武官俑发展到顶峰,器物最为精美华丽,高度也最高。如公元709年的洛阳安菩的墓[6] 中文武官俑。文官俑头戴黑色一梁进贤冠,上穿绿色交领宽袖襦,外披绿色裲裆甲,下着白裙,腿间白色长飘带,足着绿色云头履,拱手立于三彩岩座上。俑面相端庄,为标准文官相。高112厘米(图5左)。武官俑,头戴黑色鹖冠,冠缘饰一周宝珠,身穿酱黄色交领宽袖襦,褾、襈饰绿釉,外披三彩裲裆甲,下着白裙,腿间黄色长飘带,足着黄靴,拱手立于三彩高台座上,手中握一笏板。俑长髭浓须,两眼射出领人胆寒的目光。高113厘米(图5右)。 

图5 洛阳安菩墓文武官俑

公元720左右,河南地区唐墓中的文武官俑已开始衰落,制作不如鼎盛期精致,高度也下降。如年代约为公元720年的偃师杏园M1902[7]出土的文武官俑,这是我们能见到的河南地区最晚的三彩文武官俑,施釉草率,高44.2厘米、45.3厘米(图6)。而巩义文管所1986年从南河渡乡南河渡村收缴的一批唐代文物[8](一墓所出,墓葬年代约公元720年)中有两件文武官俑,文官俑背后墨书“文官”二字,武官俑背后墨书“武官”二字,这就坐实孙机先生的考证正确的。两俑分别高43厘米、44厘米(图7)。

 

图6  偃师杏园M1902文武官俑

 图7  巩义南河渡村文武官俑

公元720年以后,河南地区的唐墓中的文武官俑急剧减少,三彩文武官俑几乎不见。但在西安地区,文武官俑的发展历程还远未结束,一直使用到公元750才有所减少。此后文武官俑仅在高官或王族墓中使用,且不少是刻在石门上的线刻。如公元745年西安苏思勗墓[9]石门线刻文官俑(图8),公元763年西安高力士墓[10]石门线刻文武官俑(图9 ),公元784年西安唐安公主墓[11]中石门线刻文武官俑(图10),皆博大闳中,气势勃然。

 

图8 西安苏思勗墓石门线刻文官俑

 

图9 西安高力士墓石门线刻文武官俑

 

图10  西安唐安公主墓石门线刻文武官俑

综上,从文官俑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官俑的整体造型是从低矮到高大,从古朴到华丽精美的动态演变,尤以冠服为著。这一演变应该当有所本,是唐朝官吏冠服一定程度的反映,而非工匠艺人的闭门造车。我们只是根据时间举出几个散点,并未做到反映一个时间段冠服的完整平面。从冠服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既有时间上的变化,也有等级的不同,我们的例举也能看出这一点。

显然,屈突季札墓中出土的这两件三彩文官俑,只是文官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唐朝文官制度的繁荣。

相关链接

1.平上帻   原为北朝小冠俑头戴饰,是帻巾的一种,前边半圆平顶,后边呈斜坡状,斜面上可以插簪将帻固定在发髻上。帻下有硬物支撑以保持形状,因有簪,又称小冠。唐时平上帻后耳逐渐升高。

2.裤褶  原为北朝武吏服。褶系上衣,交领、左衽、右衽皆有,但右衽是汉族的习惯,身短而袖长,且为阔袖,腰间束带。裤系下衣,北朝裤口较小,为行军方便,裤腿间还有横襕系缚。初唐时裤口较大,习称大口裤,后逐渐为裙代替。

3.科举制度:源于隋,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办法是开科取士,考中者称进士,即所谓的进士科。唐代科举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常科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常科考生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生徒,即学馆毕业生;另一个是乡贡,非学馆出身,经过州县考试合格的人。常科过关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再合格者,方授予官职,非合格者,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以待进取。


参考文献

[1] 赵会军,郭宏涛.河南偃师三座唐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09(5):4-16.

[2]  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四座唐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2(11):1004-1017.

[3][8]  巩义博物馆内部资料。

[4]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内部资料。

[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省郑州市巩义芝田两座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11):51-64.

[6]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J].中原文物,1982(3):21-41.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 河南偃师市杏园村唐墓的发掘[J].考古,1996(12):2-7.

[9]  陕西考古所唐墓工作组.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J].考古,1960(1):30-36.

[1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力士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6):21-32.

[11] 陈安利,马咏钟.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安公主墓[J].文物,1991(9):16-27.

趣味猜想

1.唐墓的文官俑(包括武官俑)在墓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2.文官俑最后从墓中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熊丽萍,本科学历,就职于河南博物院办公室,文博馆员,致力于博物馆学和文化历史研究。

何娟,女,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从事石质、陶质等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