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
文物名片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陶质,贮藏器,西汉,通高47.6厘米、口径18.3厘米、腹围102厘米。1953年河南省洛阳烧沟汉墓发掘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深度品鉴

1953年4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洛阳烧沟汉墓125号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一件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后移交给河南省博物馆(现河南博物院)收藏。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顶部带有球面形状的壶盖,敛口且塑长颈,腹部圆鼓,线条流畅。颈中部微收细、圆腹、折曲状高圈足,边缘折平。腹肩部一周围绘有一组汉代盛行的四神纹白虎纹、云气纹饰图案,其纹饰造型、构图特征明显有四神纹饰的形象。有对称的饕餮纹饰鋪首造型,壶身底部为平底带座,体型流线、浑厚笃实。(图一)

图一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摹本

四神纹饰彩绘陶壶,随葬明器,属于实用器中的贮藏器,是随葬用的贮藏粮食和副食品的容器。在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陶器中,许多都残留有种植的粮食果实。有的彩陶壶内也盛满了植物果实[1]。(图二)陶壶随葬时壶里装满小米等粮食作物,出土时可见很多粮食的外壳,大部分粮食保存仍然完好。

图二 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盛有粮食果实的带盖彩绘陶壶

这件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的铺首(图三)为仿青铜兽面饕餮纹饰,由目、眉、角、鼻、耳、躯干、尾、腿、足9个部分组成。两耳竖直,尖端部位向内弯曲,中间加以点纹,上部中作弧形,弧形内作交叉细线纹,眉毛和鼻子连在一起,两侧面颊向内卷曲。呈圆目,鼻子下方还有实鼻形状[2]。饕餮纹饰为二里冈文化期至西周早期盛行,并非是现实中的动物,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之物。常装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在其应用衰落后,一般出现在器物的耳部和足部。

图三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铺首局部及摹本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器壁之上有繁缛富丽的纹饰,花纹分九组(图四)。只有第三组、第六组之间稍留空白,其它均用墨线或朱线分界。第一组涂赭;第二组图蓝;第三组、第九组朱绘三角形纹;第四组涂蓝,然后墨勾三角形,三角形之间作红白小圆点,呈三角形上下交叉对称;第五组朱色并列锯齿纹;第六组作朱点出菱形纹,为二方连续纹案;第七组为中心主题纹,作有红蓝相间云气纹,云气纹连贯中绘一只白虎和一似狼怪兽;第八组涂蓝,墨勾线菱形、旋涡纹交叉之间施丹粉[3]。主体图案分为四段,第一段白虎纹;第二段云气纹;第三段怪兽纹;第四段云气纹。壶盖绘三朵云气纹,墨勾框朱色、蓝色内涂,直径18.5厘米(图五)。

图四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复原彩绘图

图五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壶盖彩绘复原图及剖面图

彩绘陶壶器身所绘制的主题纹饰可见白虎和云气纹饰(图六)。虎的造型做昂首阔步姿态,双耳竖起,虎身斑驳的毛皮纹饰十分形象,虎目圆睁、警性灵动、神异威武、驱疫辟邪、栩栩如生,虎面部表情描绘的十分传神。虎身上部和正前方绘制一组反映天象的云气图形,云形曲线流畅飘逸、洒脱,强调纹样的流动感,描绘的技法更加趋向于中国画中的大写意,线条勾勒的准确精炼。可见图四彩绘复原图的整体效果,虎背淡涂赭彩,并不是纯白色的,同时也印证了它是一只神虎的说法,神虎纹饰常常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有神虎食旱魃壁画为例,神虎耳部造型偏长高耸[4]。由于器身所绘制的图案部分下面均涂白色而成整体白色粉底,加之描绘的神虎形象,更加接近四神仙境的画面,故此处视虎为瑞兽白虎,同时例证了白虎纹饰造型是汉代四种神灵之一。这只白虎的图形保留至今仍十分清晰,更显珍贵。

图六 四神纹饰彩绘陶壶上的白虎纹饰局部及摹本

烧沟汉墓发掘出土的陶器不仅件数多、纹饰繁,器形也很复杂,出土时器身霉渍斑驳,有的纹饰分析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四神纹饰彩绘陶壶无论在从完整的体积造型、器身繁缛富丽的色彩和传神的场景纹饰,还是制作工艺和使用功能方面均是上乘之物。它是烧沟汉墓出土件数中最具代表性的西汉时期的彩绘陶壶,因为器身绘有四神纹饰之一的虎纹特征明显,所以得名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根据发掘报告所描述,另一侧所描绘的一只酷似狼形的瑞兽褪色严重,它与四神纹饰中记录的四种灵物在造型上有所差别。在汉代画像砖常见青龙和白虎并列,青龙和朱雀并列。但这只瑞兽头部偏尖小似蛇,有四足,又不见龟纹、凤羽饰样,模糊的造型纹饰实属罕见。根据虎纹的明显特征,这只陶壶的纹饰也称之为“四神白虎瑞兽纹”(图七)。

图七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后面图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陶质(图八)。因其有盖子和铺首,制作工艺应为多手法制作的轮制、模制、手制三种方法而成。铺首为模印,盖为轮制(有的陶壶盖子上的钮、乳则为模印)。圈足亦轮制后由手制按接上,空心假圈足与圈足的底部一样,系同器身一起把握旋转而形成,圈足亦轮制后按上,器身随轮旋出。泥质灰陶的陶土似未经过精细的淘洗,也没有加入掺合料,有微量细沙,烧制时火候充足,表里纯灰色,质地坚硬。烧制时火候弱的,烧制出的来的陶器其质地松软,表里变为黑灰色,陶胎灰褐色或黄棕色,表面颜色不纯,有的部分为黑灰色,有的部分为灰褐色,可能因为烧制时氧气缺少,火势较弱的原故,烟多熏染而成。此件出土时褪色和脱落比较严重[5]

图八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剖面图

我国早期彩陶烧成的温度大约在900°C左右,根据发掘出土的陶窑遗址观察,窑室的封闭条件差,以至于有些成品因氧化还原胎呈灰色。

汉代陶器的烧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技术延续至今。汉代灰陶烧制技术的提高,表现在器物透呈青灰色,这是因为火候控制均匀,烧成的温度约在摄氏1000°C以上,质地坚硬[6]。在制坯方面,陶壶属于圆形的灰陶器型,所以必须采用轮制的方法成胎,成型的陶胎器型形状规整,表面光滑。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能使器物在陶轮的旋转时而随之旋出起伏的边棱,更显陶壶的体态。

西汉的彩绘装饰模仿青铜器、漆器的纹饰,这是因为由于北方的气温不宜漆器的保存,简易的陶器代替了高级的物品,被人们放置在墓葬里。这件绘有四神纹饰的彩绘带盖陶壶反映出了西汉时期人们生活用品的类型、造型特征、功能、应用范围和审美装饰方面的特质,同时也为后人呈现出了西汉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的信息。四神纹饰彩绘陶壶器身所描绘的图形主题意识明确,具有天象、神异、祥瑞、辟邪之功用,它是一件极其具有考古学断代和考古美术参考价值的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

文化解读

从战国到西汉是我国古代商业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西汉时期,洛阳已经是商业繁荣与迅速兴盛起来的著名城市,整个河洛地区商业繁荣,是连接着西方长安和东方齐鲁文化的纽带之地[7]。洛阳的制陶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出土的陶器丰富多彩,不仅使人能窥见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能体会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8]

两汉时期的装饰图案仙境中的四神纹饰造型常常被创作得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形象已经初见成熟(图九)。四神纹饰是我国墓葬吉祥装饰纹饰,即东方青龙(上)、西方白虎(下)、南方朱雀(左)、北方玄武(右)。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春、秋、冬、夏四个季节的气象,青龙代表春季;白虎代表秋季;玄武代表冬季;朱雀代表夏季。四种灵物可用四种颜色区分以及明确4个不同的方位,但也有画面不同的,在玄武造型出现之前,代表北方的神灵则是鸭首、鳞身、鱼尾、鸟、鱼妇的怪兽[9]。它形成于古人观测天象的过程中,统辖四方的四象最终形成了由5种动物组成的四类灵物,四神又称四灵(四灵也被指作即麟、凤、龟、龙)。四神中玄武比较奇异,是龟和蛇两种动物组成。玄武的造型形成后,逐渐成为北方固有的神灵代表形象。这就是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和北宫玄武,《礼记•曲礼》:“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宋人洪兴祖补注:“宣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从战国到秦汉时期,由五灵组成的四象被分别认为是具有守卫四方的神灵、具有驱除邪恶、辟除不祥的神性。西汉时期“四神纹饰”被广泛运用在现实宫廷的门阙殿楼的命名、建筑部件瓦当、生活用具的美术装饰活动中,代表上天以镇守标正四方的神。

图九 河南汉代画像石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饰造型图案

洛阳烧沟汉墓,从年代上看,是从西汉中叶到东汉晚期,中间差不多包括三百年之久。烧沟汉墓的发掘,更进一步证明了秦汉时期是我国墓葬吉祥图案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征。这一时期墓葬图案的装饰风格方面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神秘诡异和等级森严的装饰纹样特质。但是,这种图案装饰风格又是脱离了夏、商、周三代天命神学的严谨规范向世俗化转变的阶段,即整体上向反映大众吉祥意念的“世俗化”方向转变[10]。西汉时期人们对生命和死亡认识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的人们不再将死亡看成是极端恐怖和绝望的事情,而是视为死亡是人的生存空间的转换,开始幻想追求长生和死后升仙,富贵长寿、多子多福的观念成为人生的现实梦想和目标。人们将这种思想境界里幻想的场景反映在随葬品中,寄托与希求逝去和活着的人们得到吉祥福瑞和永世平安。

比较研究

新石器时代时期,随着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贮藏和饮水的搬运,需要大量的盛器,人们把水湿润后的粘土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烧制出了陶器,出现了陶质的生活用品。河南境内,不同时期出土的彩绘纹饰陶器丰富多姿,现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汉代彩绘陶壶制品,作以比较。

1953年4月,在洛阳烧沟汉墓81号墓发掘出土的绘彩图案纹带盖陶壶(图十),灰陶胎,贮藏器,西汉,口径19.00厘米,腹围103.90厘米,通高48.70 厘米。该器造型完整,图案部分脱彩,直口,长颈微束,鼓腹,平底呈假圈足。体为鼓腹式,盖呈覆钵形状,上端绘有三方连续涡纹。口上承带子口的半球形盖,腹侧有两个朱彩实鼻铺首,为饕餮纹饰。通体施姜黄色,口至中腹用朱、黑、兰彩绘图案带数层,主题纹饰为宽带弦纹、锯齿纹、三角云纹、波状纹、云朵纹等,盖上亦为朱、黑、兰三彩绘卷云纹。该壶特点纹饰组合纵向秩序,横向连续,图案布局富有节奏感。

图十 绘彩图案带盖陶壶

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地区粮库发掘出土的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图十一),西汉,通高49厘米,腹围101厘米,口径18.2厘米。盘口,长颈,鼓腹,假圈足,有盖,肩部饰有对称的铺首。通体有红、绿、紫、黑彩彩绘。盖彩绘脱尽,残烂已修。壶腹彩绘大部分脱彩,人首兽身的神兽图案依稀可辩,属四神纹饰早期造型。该壶造形为汉代常见之物,但其本身的彩绘图案层次繁密,构图严谨,施彩鲜艳,主题纹饰反映仙人得道升天的内容富有浓厚的汉代的特点。

图十一 四神纹饰彩绘带盖陶壶

1974年,洛阳西工区出土的西汉狩猎纹彩绘陶壶(图十二),通高44厘米,口径8.60厘米,腹径32厘米。敞口,无盖、长颈、圆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一对压模饕餮纹饰铺首,通身白色粉底,以红、黑二色绘制4组花纹。该壶器身绘狩猎纹,画面中有骑马、狩猎共两人,其一正张弓搭箭,射杀犀牛;另一人举弩待发,正在瞄准一只猛虎,画面间有奔跑于原野之上的梅花鹿和在彩云中飞翔的大雁各一对。该壶构图整体唯美,画风细腻,线条流畅,色彩斑驳,画面场景广阔自然。

图十二 狩猎纹彩绘陶壶

2004年,洛阳市高新开发区万基铅箔公司汉墓出土的汉代彩绘四神纹陶壶(图十三),通高40厘米,口径17.40厘米。侈口、带钮盖、束径、溜肩、鼓腹、平底、假圈足、有饕餮纹饰铺首。器身以白色粉底,用红、黑两色绘制五组几何纹和四神纹饰,其中白虎形象最突出,栩栩如生,生动无比,线条绘制的流畅。

图十三 彩绘四神纹陶壶

1960年1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洛阳砖瓦厂汉墓发掘出土的黑底彩绘带盖陶壶(图十四),西汉,腹围115.50厘米,通高57.00 厘米,鼓腹,铺首为虎头纹饰且衔环,颈与口组成喇叭状。口上有斗笠形的盖,盖部高高隆起山峰状,底为喇叭形圈足。底为黑色,通身用白、红褐等色彩绘卷云主题纹饰,除颈部施以红色三角芭蕉叶变形纹饰,余皆纹饰为仙境中的祥云。线条流畅大气,古朴典雅,不失繁缛富丽的装饰风格。

图十四 黑底彩绘带盖陶壶

1975年5月,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出土的三角纹彩绘带盖陶壶(图十五),西汉,口径12.00,高32.00,腹径70.00 厘米,轮制。敛口,斜折沿,束颈,斜肩,鼓腹下收,喇叭形圈足,口上承以带子口的凸面圆盖,盖与壶身饰朱红彩锯齿纹与灰色齿纹相间,足上饰朱红彩对顶三角形夹灰色三角形,盖与壶身饰数层纹饰,每层用黄白相间,灰地上饰白彩珍珠纹。

图十五 三角纹彩绘带盖陶壶

1959年7月,河南省文物队在洛阳市西郊厂区防洪工地发掘出土的绘彩带盖陶壶(图十六),汉代,通高51.00 厘米,腹围110.50厘米,口径18.60厘米。该器造型完整,器表脱彩。体为圆式,覆钵形子口。盖上部、口沿下部、肩均着有装饰图案,肩部有对称饕餮纹铺首。灰陶胎,轮制而成。盘口平沿上承以覆钵形子口盖,管状长颈,鼓腹,覆碗形圈足,盖口、肩、腹有四周朱红、白彩绘宽带纹饰四周、腹、部两侧贴塑并施以朱彩绘的实鼻兽面铺首,器身无光泽,无主体仙境图案,呈素底面。该壶造型端庄,并饰有彩绘及铺首装饰,是研究汉代制陶工艺及葬俗的实物资料。

图十六 绘彩带盖陶壶

郑州市博物馆藏兽面纹彩绘带盖陶方壶(图十七),汉代,通高41厘米,口边长11厘米,该壶呈方体四棱形,仿青铜钫造型,敞口、束径、圆腹、方足底外撇,壶盖为四棱锥形。通体施蓝、红、白色彩绘,腹部两侧装饰对称的铺首衔环纹,另两侧装饰变形的兽面纹,其它部位描绘卷云纹[16]。整体造型端庄且在出土陶壶种类少见,更显珍贵,彩绘线条流畅通达,云气卷纹旋转优美,富于变幻,具有浓厚的神异色彩。

图十七 兽面纹彩绘带盖陶方壶

郑州西郊汉墓出土的绘彩云纹带盖陶方壶(图十八),汉代,口径12.50,通高48.50 厘米,轮制。该器方口,束颈,覆斗式方圈足,口上承以带子口的攒尖方盖。该陶壶的铺首工艺区别于其它陶壶的铺首,施黄、白两色进行彩绘铺首部分,纹饰为兽面纹在肩部两侧均匀对称,其余从顶盖至足均施兰、白两色进行彩绘带状条纹、变形云纹等。该陶壶独立的方壶造型和色彩明快的装饰风格,在汉代出土的陶器中较罕见。

图十八 彩绘黑底云纹带盖陶方壶

从以上例证中概括研析,彩绘陶壶的功能为贮藏器,陶质为泥质灰陶的占大多数,绝大多数先粉底后描绘,装饰方法有粉绘、朱绘、彩绘三种。彩绘颜色有红、赭、褐、绿、青、蓝、黄、橙等色。从口到腹部分组描绘,施以红色或黑色的线条作为组与组之间的分隔,组之间加填青色或蓝色,口边缘多涂黑色,领上多用赭、橙两色涂色。简单的几何图案多直接用色描绘云气纹、白虎瑞兽、几何纹样、旋涡纹,以及复杂的连续图案纹样,技法均采用先用淡墨写意,再施颜色覆盖技法,以丹粉为主流,但也不排除器物变色的可能[17]。多处施以连续彩绘的园点、直线、三角分割装饰图案,呈现出整齐而富有变化的装饰风格,工艺技术分别采用了手工轮制、模制和手绘。

烧沟汉墓出土的陶器制品的材质分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红胎釉陶、夹砂红陶和夹砂红胎陶五种,在出土的陶壶的表面,普遍发现在原来的色泽上泛出一种银色,尤其是在陶壶的铺首上普遍存在。此现象多数因烧造时火候充足所形成的。这种银色是在陶胎入窑前用一种溶液在陶表涂抹过,使其出窑后泛出银粉色的一种工艺加工[18]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各地不同时期出土的彩绘纹饰陶器种类繁多、器形各异,但尤以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施有彩绘四神纹饰陶壶为最,它们不仅造型优美端庄、施彩艳丽、制作精良、功能实用、寓意神话,而且每一件陶壶浑厚中不失灵巧,其造型图案风格透露出厚重的时代文化信息。

趣味猜想

四神纹饰除了被描绘在陶壶器壁上,还有被描绘在什么地方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洛阳烧沟汉墓及125号墓葬形制概况

烧沟汉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约三华里处,这里纵贯着许多古老的深沟,其中较大的一沟,叫作“烧沟”,烧沟的每个墓葬中均出土有陶器。烧沟汉墓发掘之后,为了研究比较的方便,根据整体发掘的范围,从中间的两条路沟,自东而西的分成甲、乙、丙三个区,每区之中,每隔100米,截为一段,作为一个分区,因沟的旧界,在每区中,又各分四区,共分为12个墓区[19]

洛阳烧沟汉墓125号墓葬位于乙二墓区,墓室的墓顶为弧形,墓门之上加横空心砖栏額,栏額上加砌小砖,墓门与墓室前壁脱离,中间加上了一段甬道直达墓室内,甬道高度低于墓室,属于竖井墓道的孤顶土洞墓或单穹顶土洞墓形制。砖室甬道部分另筑券数道,主室地面砌砖,耳室为十字形,室内器物的器型各显不同,摆放位置多自成一组[20]。葬式为双人仰身直肢葬,直肢葬是古代采用最普遍的葬式,自新石器时代早期流行,是汉族和大多数民族的主要葬式,这种葬式体现出人们“入土为安”的心理[21]

图十九 洛阳烧沟汉墓125号墓葬平面图


注释:

[1][2][3][5][9][17][18][19][20]洛阳区考古发掘队.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报告集 洛阳烧沟汉墓.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1959.

[4][9][13]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3).

[6]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况. 中华书局出版,1984.

[7]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4.

[8][10][11]王爱文,李胜军.中国古代墓葬吉祥文化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

[1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史前彩陶.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11.

[15]中国陶瓷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陶瓷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6]郑州市博物馆编.郑州古代陶瓷艺术.香港国际出版社.2004-2.

[2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9.

作者简介

赵乐,女,郑州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文博馆员,从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