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透雕如意
文物名片

碧玉透雕如意,清,礼器、祭器、供器,长44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深度品鉴

碧玉透雕如意略呈长条形,如意状轮廓,柄微曲,两头略翘。通身透雕成灵芝纹。长柄上附攀大小不等的灵芝,如意头雕为灵芝状,呈弯曲回头之势,灵芝菌盖有云状环纹。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造型美观华丽。

碧玉透雕如意为整块碧玉雕刻而成,质地与色泽纯正,随形而雕,雕刻流畅,雕工细致,手法多样。透雕如意灵芝,构思巧妙,雕工写实,保持了翠玉的天然情趣,又把灵芝长寿的美好寓意表达的淋漓尽致,意趣天成,颇具雅逸之趣,为清代中期玉雕佳作。

文化解读

如意又名“爪杖”,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目前存世的如意一般由首、柄两部分组成,形似灵芝,首部呈云形或灵芝形,柄部为S状的拱形,多由玉、金、银、犀角、象牙等珍贵材料精制而成。我国的如意文化源远流长,其产生、发展演变折射着中国传统社会文化、风俗的变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

关于如意的起源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兵器说、舶来品说、爪杖说。

明代朱权所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如意为:“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关于如意后世骨朵的形态,王开文曾对其进行了考证,认为骨朵是一种以抡挥为主的古代打击类兵器,是一种用铁或坚木制成的棍棒,首端犹如蒜头,即为长柄的锤,后世逐渐演变成为仪仗用器[1]。然而,从古代典籍、书画记载,以及存世如意的外形、功用来看,其外形与朱权所谓骨朵相去甚远。由此可以看出,如意源于兵器说概不可信。

如意,梵语叫“阿那律”,本意为“无灭”、“无贫”,在《优婆塞戒经》、《四分律》等佛教典籍中记载,如意、挖耳勺、刮舌刀、锡杖是印度佛教徒随身携带的器物,其功用据说就是用来挠背的。此外,佛教中还有很多和“称心如意”有关的内容,诸如“如意珠”,以及象征神通的“如意通”、“如意智”[2]。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如意起源与佛教有关。

1977年山东的考古工作者对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进行了钻探试掘,在两座战国时代的大型墓葬中各发现了一件东周时期的与文献所载如意形制极为相似的牙雕残器。该器一端为人手形,有清晰的五指形状,并拢内弯,并有一个长柄。这柄牙雕如意耙做工精致,上面可见清晰的卷云纹、三角纹,柄端为兽头形状。考古学家将其定名为“牙雕如意耙”,认定其为一种搔痒工具,并将该器与南京地区的南朝墓室中《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中王戎所执之如意加以比较,两者在形制上雷同,可以断定这两个器物同源。牙雕如意耙上的云纹早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已盛行,从其纹饰面可看出与前代的源流关系。

牙雕如意耙的出土,更证明了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东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搔痒的爪杖,如意的源头与印度佛教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爪杖约略已经具有了“如意”的称谓,因此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根据“阿那律”的具体功用,即与中国的“如意”相对应。因此,所谓如意舶来说也概不成立。

如意最早的形态及其内涵,可从其字意来探究。《说文解字》释“如”为:“从随也。从女。从口”。释“意”为“志也,从心音,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意。”因此“如意”当为“遵从意愿”之意。其语意的应用应当较为普遍。

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有言:“权抚背曰:‘……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3]

如意作为器物的发展,尚未有明确的时间与地点,根据目前出土的实物及存世文献,可大致将如意的发展与演变大概分为:产生发展期(汉代之前)、第一高峰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型期(唐宋时期)、世俗化期(元明时期)、鼎盛期(清代)等五个阶段。

汉代之前,作为搔痒之用的如意已经存在,其基本形态为爪形。然而这一时期仍有可能存在其它形制的如意。在此阶段,“如意”这个词汇作为一种“遵从意愿”的吉祥寓意已经被人接受。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借助名士清谈活动、以及佛教的推广进一步发展,摆脱了单纯的搔痒的身份,派生出了新的用途,成为贵族、士人、佛家随身之用,以及彰显身份与个性的标志。其时,如意的形制仍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与战国时期如意的形态一脉相承。龙门石窟多处北朝的文殊造像、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雕、初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均可见其时如意的形态。唐宋时期,伴随着佛教与道教的发展,搔痒之用的爪杖逐渐从如意中分流出来[4]。此后,作为器物及宝物用的如意则向云形及灵芝形发展,福寿、健康也逐渐成为如意的内涵。法门寺出土鎏金银如意、正仓院所藏犀角如意如意及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中陈宣帝、文帝所执如意,都是类似新形制的如意。(图一)《释氏要览》中还有“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等语。由于“心”形如意将柄首前移,加入了弯曲的颈部,使柄首与柄身各自独立,这就为后世多变的如意造型奠定了基础[5]

图一 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局部

元明时期,文人阶层出于好古的心态,将如意逐步纳入书房文玩的系列,如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就把如意列在《起居安乐笺》。而随着世俗化的观念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意逐渐与民间的福寿信仰相结合,吉祥用语、吉祥图案等应运而生,赢得各阶层越来越多人士的喜爱。

清代,如意发展至鼎盛时期,清王室盛行的吉祥文化引发了朝野对于如意的追逐。如意成为吉祥的代表,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同时,如意成为皇家喜庆时用于表达心意的礼品、赠品,同时亦成为大臣们进献的贡品。上层的喜好促进了清代如意的发展,清代如意在形制、材质上有了极大发展,做工日趋精致,“祥瑞”成为如意主要的表现主题,如意日益发展成为供人陈设、赏玩的工艺品。而清代帝王对如意的推崇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图二)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6]。《乾隆御制诗》中,收录了不少关于如意的诗篇。

图二 《胤禛行乐图》轴

自如意产生起,如意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如意的功用也日渐丰富,除了作为搔杖挠痒之用,如意也发展出更多的功用,总体说来有如下几种。

1.手执助兴之物——握君谈柄

魏晋时期名士崇尚清谈,谈玄时好持如意,《世说新语•雅量》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吟诗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另外,魏晋时期名士追求人格放达,喜服五石散,服药之后,周身发热、发痒,自然需要用东西搔痒,如意便适应了这些需求,成为文人雅士的手持之物。

1961年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三)。画面中竹林七贤人人宽衣博带,孤傲高雅,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得到充分地表现。画面中王戎手中舞弄着的如意,呈爪形。

图三 江苏省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室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文宗皇帝尚贤乐善,……常延学士於内庭,讨论经义,……而李训讲《周易》微义,颇协於上意。时方盛夏,遂命取水玉腰带及辟暑犀如意以赐训。训谢之。上曰:“如意足以与卿为谈柄也。”[7]

再如,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唾壶边尽缺[8]

2.佛教法器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乃至日常生活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意不复是普通的僧徒日用器,而成为佛教弘法与仪礼中必备的道具之一。高僧们手持如意即可升座讲经说法,手中的如意标志着宣讲佛法的权力和崇高的地位。

《显密威仪便览》于“如意”项目中也说:“又有圣宝如意,背刻五师子;面雕三钻柞,表并学显密。历世传授,东大寺东南院有此物,兴福寺之维摩讲师亦必执此如意,应演唱。

这种风尚甚至使得魏晋以迄隋唐的一些菩萨造像成为手执如意的形象。龙门石窟、敦煌壁画、巩义石窟寺(图四)等佛教造型艺术中较多地出现了如意的图形,由此可见,佛教对提升如意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四 河南省巩义市石窟寺帝后礼佛图

3.笏板之用——记事备忘

僧人自家讲佛经,执持如意的,并可在如意上写小字提纲,以备参考。北宋释道诚《释氏要览•指归》载,诚尝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於爪杖者,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於柄,备於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

4.兵器、击打之器

如意还可直接用于击打,到了战场、军队,则成为将军们发号施令、指挥作战的工具。

如“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9]《南史》 可见南朝齐高帝特制铁如意,以备意外之时用以搏击。

王昭远,……好读兵书,颇以方略自许。宋师入境,昶遣昭远与赵崇韬率兵拒战。……及行,执铁如意指麾军事,自方诸葛亮[10]

5.贵重、吉祥之物

因如意带有“遵从意愿”之意,因此, 多被人们作为吉祥之物,通常作为赏赐、馈赠、朝贡之用。

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引《胡综别传》记载,时有掘得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布云母于其上。开之得如玉如意,所执处皆刻螭彪、蝇蝉等形。时人莫有识者,太常以问综,综答曰:“昔秦始皇帝东游,以金陵有天子气,乃改名,掘凿江湖,平诸山。同处处辄埋宝物,以当王气。”胡综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官员,这断记述中描述的雕刻着螭彪、蝇蝉等形的玉如意是否真实存在,仍待考证。但所埋白玉如意,“以当王气”,可见秦时如意已属极有分量的宝物。

最为隆重的是,乾隆皇帝60岁寿诞时,大臣们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制的60柄如意,共用黄金1361两(42546克)。慈禧太后60岁生日时,有人一次进贡了81柄如意,是为“九九如意”。

比较研究

如意的造型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最初的如意造型,是摹仿人的手形,是人的意志的外延。唐代如意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唐宋之后,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清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祈福禳安的涵义,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装饰手法也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仅有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

1977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两座战国时代大型墓葬中出土牙雕如意耙(图五),长约40厘米,前部雕成人手形状,拇指竖直,其余四指并拢弯曲,四指指甲平齐,柄尾端还雕成兽头状。牙雕如意耙做工精致,上面可见清晰的卷云纹、三角纹。该件器物既是实用器,又是工艺品。从该器出土的地点和上面的纹饰来看,其应为当时的贵族阶层所享有。

图五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战国牙雕如意耙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据目前考研发现的实物来看,尚未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实物遗存。

日本正仓院藏的唐代犀角黄金锢庄如意(图六)。如意呈手掌形,柄头为犀角所制,界以金线,嵌以珠玉象牙花鸟,柄有红绿镂牙花纹,木画金线,极为辉煌炫目。

图六 日本正仓院藏的犀角黄金锢庄如意

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至唐代,佛教日渐兴盛,佛教的兴盛促进了如意的演变。如意的形制、材质与功能在唐代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云头状的如意逐渐出现。

1981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对寺内倒塌的十三层八角砖塔进行发掘时,发现地宫室内大批珍贵唐代遗物。(图七)其中发现2柄鎏金银如意(图八),长51厘米,钣金成形,顶端为如意云头,云头宽16.1厘米,云头面鎏金,面正中錾一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台上,佛两侧侍二弟子,半跪于莲台上,面佛。柄扁长,中空,下端较上端宽厚,柄宽2.3-2.9厘米,厚2.5-7.5毫米,重762.5克[11]

图七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后室器物分布图(第一层)

图八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唐鎏金银如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赵南星铁如意(图九),明,长51.5厘米、柄宽2.8厘米。赵南星,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吏部尚书。天启年间与魏忠贤斗争失败后,谪戍代州,病卒。铁如意是赵南星所制,相传党人各有一柄,其用意是预备痛击魏忠贤的,后人对它题咏很多。如意头为四瓣花状,柄上正面中有棱线,两侧错银铭文各一行,字迹多有剥蚀,现存:“其钩无鐖,廉而不刿,以歌以舞,以弗若自折,维君子之器也,赵南星”。共小篆26字。柄背面似有错银文字,均剥蚀不可辨认,此铁如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图九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赵南星铁如意

河南博物院藏的明代金如意(图十),柄宽1厘米,重2.50克。如意状,顶端为鱼纹,柄正面刻“万年如意”,柄背面刻“宝正德田足赤”。该如意工艺精湛,是研究明代的历史、民俗、工艺等的实物资料。

图十 河南博物院藏的金如意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墨玉嵌石三多如意(图十一),长51厘米,如意以沉着蕴藉的墨玉碾琢而成,并镶嵌桃、佛手等装饰。桃与佛手组合是明清时期常见的吉祥图案组合,再加上石榴就成为“三多”纹饰,寓意多寿、多福、多子。

图十一 墨玉嵌石三多如意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掐丝珐琅“天宝九如”九九如意(图十二),长32厘米。此套如意9柄,用掐丝珐琅工艺制作,在蓝色地上饰福寿纹。每柄如意曲柄上部分别掐丝隶书:“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升”、“如日之恒”、“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皆引自《诗•小雅•天保》,这是一首臣子为君主歌功颂德的诗篇,其中的譬喻到后世演化为固定的吉祥用语。

图十二 掐丝珐琅“天宝九如”九九如意

清代是我国如意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意成为吉祥、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祥瑞”成为如意的主要表现主题,其形制与材质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出现首柄式,两头式、三镶式等多种形式,制作如意多选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材质,如意成为社会上权贵竞相追逐、收藏的对象。尤其是玉如意将以玉喻“德”的文化传统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体现了中国文化以物言志,以物托情的文化愿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河南博物院藏的碧玉透雕如意,造型独特,灵芝的造型和玉材本身结合得浑然天成,寓意美好,堪称清代玉如意中的精品。

相关链接

清代如意种类

玉石如意(图十三): 玉石如意的材质十分丰富,有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玛瑙等等。清代中期之后,由于清宫对新疆和阗玉的进一步开采,玉制如意的数量大增。以整玉碾琢的如意为皇家寿诞、婚庆的必备之物,或用作赐赠的礼品。这些玉如意质润如脂,琢饰精美,吉祥图案丰富多彩,多福长寿、吉祥平安、百年好和、中奎登科等等寓意无所不有。更有用各色宝石嵌饰玉如意者,使原即高雅华贵的玉如意更增添了几许绚美的色彩。

图十三 玉石如意

三镶如意(图十四):木柄三镶玉如意是清宫如意收藏中的大类,此种如意主要是为迎合帝王鉴古之雅好。其木柄质地有紫檀、花梨、黄杨、黄檀及檀香木等十余种,或为光素,或雕刻吉祥图案,或嵌金银丝花纹。如意的首、身、尾分别嵌饰玉雕,这些玉饰有历代古玉,也有清代专门碾琢的,如意上所镶古玉中不乏战国之玉佩、汉代之玉璧、宋元之玉带板、明之玉饰及清代翡翠等,也有清人用和阗玉仿古者,凡此种种,精美异常。

图十四 银镀金百宝嵌三镶如意

金属如意(图十五): 金属如意包括金、银、铜、铁等质地的如意,其工艺有累丝和镶嵌等品种。其中金、银、铜如意以錾花为主,又有铁错银如意为明代礼佛用品。制作工艺最为繁复精细的是金银累丝如意,更有在金如意上以珍珠、宝石、翡翠、玉瓦镶嵌出龙凤、花鸟、文字等纹饰者,堪称稀世珍品,价值连城。故宫现藏的金属如意大多为清代中晚期内务府承办或买进的,是皇家祝寿或婚庆时所用之物。

图十五 金宜子宜孙小如意

竹木如意(图十六):竹木如意在明代与清前期最为流行,主要被作为清玩制品。这些以天然木根、竹根稍加雕饰而做成的新奇的如意,插于古瓶中寓意“平安如意”,置于几案上视之典雅古朴,轻巧生动。清代早中期,在帝王好尚的引领下,宫中风尚即偏好此类竹木如意。木如意材质有紫檀木、黄杨木、乌木、檀香木、沉香木等众多品种。竹如意有以竹根雕刻者,有木雕贴竹簧者,有贴饰竹丝者。此外还有将竹木雕刻后再嵌饰金玉百宝图案者,愈显示出皇家的华贵气派。

图十六 竹雕灵芝如意

九九如意: 清宫如意中每有9柄成套成盒者,其中多为节庆寿诞之日地方官吏贡进宫中的贺礼。九是单数之极,古文中多以九表示多之意。九又属奇数,《易经》中称阳爻为九,所以九又有至阳至盛之意,从而成为一个吉利数。“九九”喻极至之数,臣下敬献9柄成套如意以祝愿皇帝、皇后或太后长寿齐天。有时帝王又用9柄材质不同的如意分赐给臣下以笼络人心。 (九九如意又分木雕各式花卉九九如意,木嵌各种玉石瓜果灵芝式九九如意。)


注释:

[1] 王开文.锤挝骨朵与击兵考述.西安体育学报,2003(2).

[2] 白化文.试释如意.中国文化.1996(13).

[3]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北京中华书局:1262.

[4] 黄丹丹.论如意文化在城市社会中的兴盛.2010(6).

[5] 刘岳.身世纷纭话如意.紫禁城,2004(1).

[6]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7] 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

[8]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

[9] 唐•李延寿.南史•垣护之传.

[10]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

[11] 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发掘简报.文物,1988(10).

趣味猜想

如意既为常用器物,且深受各层人士喜爱,为什么清代之前存世的如意不多?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古花开,女,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文博馆员,致力于博物馆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