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爵
文物名片

牛首爵,青铜器,商代晚期。通高23.5厘米,流尾长19.3厘米,流宽3.6厘米。腹径7.8厘米,腹深10.5厘米,足高10.2厘米,重1095克。1952年新乡辉县褚丘出土。现藏新乡市博物馆。

深度品鉴

1952年平原省时期,辉县褚邱出土了一组七件具有相同铭文“聑”的青铜器,分别为鼎一、卣一、尊一、簋一、爵三(图1)。该组器物造型典雅、纹饰精美,被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誉为“稀世珍宝”。其中一件青铜爵尤为引人注目,非常罕见地带有盖子,盖端饰牛首,器型别致,铸造精美,因铸有铭文“妇”,故名妇爵,亦称牛首爵,现为新乡市博物馆青铜器类镇馆之宝。

图1“聑”青铜组器

爵,宽流尖尾,口部微收,深腹圜底,下腹弧收,龙首鋬,三棱锥足微外撇,有盖无柱,盖中部凹处饰一半圆环钮。盖前端为水牛头形,昂首前探,大眼突睛,口鼻前突。叶状两耳竖立,额顶双角,向后并向内弯曲呈半月状,硕大而醒目。在与流、角位置垂直一侧的足上,设有半环形鋬,鋬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鋬顶与腹壁连接处饰一龙首,做衔物状。鋬、足简洁,增添了爵造型的流畅性。(图2、图3)

图2 妇爵盖端牛首侧面

图3 妇爵盖端牛首正俯面

爵纹饰精细华丽,盖顶以云雷纹为底饰夔龙纹,盖面中线微凸似牛脊,脊饰“人”字形纹,并以此为中心,饰夔龙对称的复合兽面纹。腹部以四条浅扉棱分隔四区两组的宽带兽面纹,同样以云雷纹衬底,但半浮雕兽面纹之上并无地纹,而是简单作棱状凸起,使兽面纹的主体得以强调。全器表面色泽匀称,大部为黄绿色表层,局部或析出有绿蓝色锈斑。整器造型别致,比例匀称,纹饰精美,轮廓清晰,力度感很强。器表与造型、纹饰关系协调,形成精巧大方、典雅优美的风格。(图4、图5、图6)

图4 妇爵俯拍图

图5 妇爵盖顶纹饰   图6 妇爵盖内面

盖内铸有铭文“”,爵内壁有“妇”二字铭文。“”呈上下排列,应为族徽或族氏铭文。从图形来看,象一人头生长发而带髭须,头上作相对二耳状,象征着从俘获的敌人身上割下来的双耳(战利品),原国家博物馆的石志廉认为这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氏族的标志”[1]。商代已嫁女子一般称“妇某”,如“妇好”、“妇妌”,“” 是女子的“名”,铭文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是该组器物为“” 族氏所有,为“妇”所用或所铸。(图7、图8)

图7 妇爵盖内铭文

图8  妇爵盖内铭文拓片

这七件青铜组器发现过程较为扑朔:一种说法是当地农民深翻土地后而得,把这七件器物一块上交文物部门。[2] 一种说法是“先后从安阳、辉县收集”[3]。此外还有“窖藏”说、“墓葬所出”说。查阅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档案,记载:“1952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褚邱出土,平原省文管会收藏,平原省撤销后拨交新乡市博物馆”。

相同铭文“聑”七件青铜组器,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极为少见。“象这样为一人制作的成组的商代青铜器,除河南安阳殷墟商妇好墓出土的一些有“妇好”铭文的青铜器外,可说是仅见的”。[4]爵通常无盖,带盖爵非常罕见,目前出土最大青铜爵群的妇好墓,数种形式的爵四十器,无一带盖。故著名学者、甲骨文专家许进雄讲“有盖子的爵可说不到百分之一”。[5]就目前所发表的文物研究资料来看,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牛首盖爵,河南独此一件,全国稀有,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因而极其珍贵。

文化解读

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已经有爵的出现。早期的爵胎壁薄、表面粗糙,多为平底,纹饰简单,腹部偶有简略的连珠纹或乳钉,流多作狭槽形且较长,柱不发达,无铭文(图9)。中期造型趋于成熟,器壁厚薄适中,形体匀称秀丽,铸造精美,装饰细腻,圜底流行,涡纹菌状或伞状柱,兽首鋬,纹饰以凸弦纹、饕餮纹为主,铭文一般为一二字(图10)。晚期器体厚实凝重,形制庄严肃穆,鋬小而粗,鋬上多饰有牺首,纹饰仍以凸弦纹、饕餮纹为主,开始出现记事铭文(图11)。

图9 窄流平底爵 新乡市博物馆藏品

图10饕餮纹青铜爵 新乡市博物馆藏品

图11 盂爵(西周早期) 现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

爵器形不大,但铸造相当复杂。它前有流,后有尾,上有柱,腹有鋬,底有足,因而要由多块陶范巧妙复合加以铸造。但爵又是出土数量最多的青铜礼器。“二里头遗址所发现的铜器墓中,如果只出一件铜容器便必定为爵,若有二件或更多的铜容器,其中必有爵。在郑州发现的十五座商代铜器墓中,出爵者占80%”。[6]据初步统计,截至1986年底,仅见于报道出土地点、时间清楚的商周铜爵,已有600余件。[7]较之方鼎、圆鼎等“国之重器”,爵形体小,便于收藏,实际出土的爵应该更多。从铸造工艺和陪葬数量上可以看出,青铜爵在商周礼器中地位极其重要。

爵是中国青铜时代礼器组合的核心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夏代爵已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商周时期,更是如此。邹衡先生指出:“商礼以酒器觚、爵的数目区分贵族身份。”在商代青铜礼制组织中,“鼎、爵、觚、斝”为基本组合,商代墓葬中陪葬青铜酒器最低限度为一爵,有一爵一觚组合,也有爵与斝单独组合的。规格高些的再配以炊器甗和食器簋,或酒器尊、卣和盉,或水器盘,最常见的是加上尊。这其中又以觚、爵为核心配制,规格越高的墓葬随葬觚、爵套数也越多。一般小贵族墓只有1对觚爵,而妇好墓有觚53件、爵40件。

和新乡市博物馆妇爵同时出土的六件器物,有一鼎、一卣、一尊、一簋、二爵。其中两件爵无盖,除重量略有不同外,造型、体积、纹饰基本相同(图12)。此外,国家博物馆也收藏一件带有“”铭文的觚,从形制、纹饰、铭文来看,与新乡馆藏7件应属同一批器物组合。因不是科学考古发掘出土,所以目前不能确定这8件器物数量上的完整性。但从种类上看,涵盖了鼎、卣、尊、簋、爵、觚。从成组器物及铭文分析,可以确定“妇”绝非一般贵族,应为商代一个女性贵族。

图12 “聑”爵 现藏新乡市博物馆

商周时期,爵首先是礼器,然后是酒器,“爵杯”如同酒杯。至于具体用途,有饮酒说、注酒说、煮酒说、滤酒说、鬯酒说等。东汉许慎明确将爵定为饮酒器。许进雄从商代墓葬爵和觚经常相伴出土的情况判断较可能是为了礼仪的需要,或是以爵温酒,后倒入觚中饮用,即“注酒说”。[8]容庚据其所藏父乙爵腹下有烟炱痕,判断为“煮酒器”。[9]台湾学者傅晔则持“滤酒说”。近年来贾洪波又提出“鬯酒说”,他认为“商周时代的青铜爵,就是合煮郁金香之类香草以为香酒的煮酒器”,并兼有滤酒功能。李少龙认为爵作“浇酒敬神”之用。[10]古人铸爵的真实用途,众说纷纭。宋朝王黼在《宣和博古图》中精辟归纳道:“盖爵于饮器为特小,然主饮必自爵始,故曰在礼实大。爵于彝器是为至微,然而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无所不用,则其为设施也至广矣”。

比较研究

就目前所发表的文物研究资料来看,有盖的爵数量稀少。类似造型的爵国内仅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收藏的亚鱼爵,大陆以外还见于台北故宫的父丙爵、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父乙爵、美国弗里尔美术陈列馆的妇爵。此外,日本白鹤美术馆、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分别也收藏一件长佳壶爵,形制特殊,双流球腹,但也有盖。

1984年,河南安阳殷墟西区1713号商墓中发掘出土的亚鱼爵[11](亦称寝鱼爵),商代晚期,有盖,盖前部有一鹿头,背上有一纽。窄流尖尾,伞形柱,腹圆鼓,三锥足。腹上部饰一周以夔纹组成的兽面纹,足外侧饰人字纹,鋬上饰一牛头。通高22.2厘米,流至尾长20厘米。盖内有图形铭文“亚鱼”,尾部有铭文“辛卯易鱼贝,用作父丁彝”。(图13)

图13 亚鱼爵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安阳殷墟出土的父乙爵[12](又称牛头兽盖爵、子父乙爵),商代晚期,通高23.5厘米,流尾间距19.1厘米。菌顶柱,卵圆腹,牛首鋬,尖锥状足,有牛首盖,腹饰兽面纹、龙纹,足饰蕉叶纹,器盖内铸9字铭文。(图14)

图14 父乙爵 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亚醜父丙爵,商晚期,带盖高23厘米,流尾间距18.3厘米。有盖,直腹,平底,无柱,三个三棱锥状足。全身满装密集细线浅浮雕兽面纹,器腹中间上有浮雕兽首,器盖前有高浮雕叶形耳兽首,中间有一环钮,便於提举。器身一侧有半环状兽首鋬,上有兽首,足外一面是三角纹。盖内与鋬内各有同铭三字,乃亚丑族祭祀父丙者。(图15)

图15  父丙爵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爵在不同著录里定名略有出入。台北《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将此器定名为“角”[13] ,容庚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将其定名为爵[14]。爵与角的区别在于,口缘前方有窄长的“流”,后方有与之平衡而宽扁的“尾”的是“爵”,“流”与“尾”形状同较宽扁的是“角”。[15]此器很明显前有宽流后有尖尾,而不是角之“两头尖”(图16)。马承源先生主编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青铜器》收录此器,也定名为爵。[16]本文依照马先生定名为“爵”。

图16 安阳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青铜角 现藏社科院考古所

长佳壶爵,又称勾连雷纹爵,通高24.2厘米,通长21.1厘米。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著录为殷代,《殷周金文集成》记录为西周早期,共有一对,分别藏于日本白鹤美术馆和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此爵形制特异,盖两端作兽首形,盖的中间部位凹进并有一半环形捉手,盖面饰有勾连雷纹。爵流尾形状相同,双柱在口沿下,高出盖的捉手,上有伞形帽。束颈,颈饰饕餮纹。球形腹上饰勾连雷纹。三个扁刀形足。腹外柱旁铭“长佳壶”三字。(图17) 

图17 长佳壶爵

[17],商代,无柱平底带盖,共有9字铭文,器盖同铭。据《殷周金文集成》载,此爵为殷代,现藏美国弗里尔美术陈列馆。(图18)

图18 妇爵 现藏美国弗里尔美术陈列馆

这五件爵杯,亚鱼爵、父丙爵、父乙爵在年代、造型、纹饰上和妇爵最为相似,本文作为重点比较研究。长佳壶爵和妇爵仅附图参考。

爵、父乙爵盖为牛首,亚鱼爵、父丙爵盖为短角鹿首形。亚鱼爵伞状立柱,父乙爵菌状立柱,妇爵、父丙爵无柱。父丙爵为直腹平底,另三件为卵形腹圜底。父乙爵盖顶提钮为圆柱形,另三件为半环形提钮。

美国旧金山的父乙爵和新乡市博物馆的妇爵最为相似,同为水牛首盖,尺寸相近。妇爵盖上提钮为半环形,父乙爵为敞口圆柱形。父乙爵鋬饰牛首,妇爵龙首鋬。父乙爵纹饰更为精细繁缛,足外侧、腹壁上侧、流下都铸有精细纹饰。

从形制、纹饰上看,妇爵属商代青铜器无疑。但因不是科学发掘出土,具体年代无法准确断定。通过对以上四器比较研究,特别是参考科学考古发掘所出亚鱼爵,大致可以推断出妇爵的时期。亚鱼爵专家得出结论为殷墟第四期晚期,具体年代属帝辛时期。而妇爵从器形、纹饰、礼器组合制度上都与之相似,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妇爵年代在商代晚期。

从铭文上看,商代铜器铭文多为族名文字,一般只有二三字,直到殷末铭文才增多。亚鱼爵铭文较长,器身有12字,是目前所见商代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铜爵。而妇爵器身只有2字铭文,故年代比亚鱼爵要早些,进一步推断或许在殷墟第三期或第四期。

在纹饰上,妇爵比亚鱼爵更为精美。亚鱼爵花纹简洁,仅在颈下施反首夔龙纹一周,足外施叶脉纹。妇爵盖器均有纹饰,精细华丽,复杂多样,盖顶遍布纹饰,腹起浅扉棱,有云雷纹、夔龙纹、“人”字形纹、复合兽面纹,说明拥有者地位更高。

相关链接

一、出土妇爵的辉县,是河南境内出土商周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夏朝时,先商部族就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商王朝建立后,辉县地区处于早商郑州和晚商安阳的中间地带,是商王室统治中心区域、京畿之地。辉县褚邱、琉璃阁、丰城、固围村等地,商代文化遗存十分可观,有着极为丰富的夏商周时期的居住遗存和墓葬、车马坑等。

1935年12月至1937年春,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组成的考古发掘团曾三次对辉县琉璃阁一带的墓群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出土器物有钟、鼎、彝器、兵戈、车马器等,数量达两千多件,特别是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文物精美绝伦,堪称惊世发现。这批文物饱经战乱,辗转迁徙,目前主要存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1950年,由著名考古学家夏鼐、郭宝钧等率领中国科学院考古发掘团再次在辉县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考古报告《辉县发掘报告》。

二、关于对商周青铜器铭文的阐释,学术界主要有象形字、图形文字、文字画、族徽、族氏铭文等称谓。

郭沫若提出的“族徽”说最为流行。他认为“此等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盖所谓‘图腾’之孑遗或转变也。”“凡图形文字作鸟兽虫鱼之形者必系古代民族之图腾或其孑遗,其非鸟兽虫鱼之形者乃图腾之转变,盖已有相当进展之文化,而脱去原始畛域者之族徽也。”[18]

近年来一些学者普遍采用“族氏铭文”称谓。如李学勤在《古文字学初阶》一书中,称呼此类铭文为“族氏铭文”。[19]李零在《苏埠屯的“亚齐”铜器》一文中亦主张采用这一名称,认为“在与商王畿邻近或相距不甚辽远,关系比较密切的方国中,它们的铜器往往铸有一种貌似徽号的铭文。这种铭文是标识作器者的国族或家族名,可称‘族氏铭文’”。并在注释中进一步阐释道:“这类铭文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数量很大,约占现有铜器的1/4。由于这类铭文带有美术化的倾向,学者或以‘族徽’称之。其实这并不妥当。因为后者纯属图案,并非文字。中国并没有西方式的族徽。”[20]


参考文献

[1] 石志廉.商妇铜觚[J].文物,1980(12):91.

[2] 傅山泉.“妇婥”组器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5.

[3] 新乡市博物馆.介绍七件商代晚期青铜器[J].文物,1978(5):94.

[4] 石志廉.商妇铜觚[J].文物,1980(12):91.

[5] 许进雄.文物小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4.

[6] 杜金鹏.商周铜爵研究[J].考古学报,1994(3):287.

[7] 杜金鹏.商周铜爵研究[J].考古学报,1994(3):263.

[8] 许进雄.文物小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3-84.

[9] 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43.

[10] 李少龙.青铜爵的功用、造型及其与商文化的关系[J].南开学报,1999(1):80.

[11] 中国社会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J]. 考古,1986(8).

[12]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网站,http://searchcollection.asianart.org/view/objects/asitem/search$0040/24/title-asc/designation-asc?t:state:flow=af95d393-8af3-4cf6-8997-328746d67f4b

[13]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M].台湾: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14] 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44.

[15] 李学勤.青铜器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

[16]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5.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第十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86.

[18] 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C].//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四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9] 李学勤. 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1985:84.

[20] 李零. 苏埠屯的“亚齐”铜器 [J]文物天地,1992(6):42-45.

趣味猜想

1.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酒器,古代中国还有没有其它材质的爵呢?

2.爵杯通常前有流后有尾,中间有双柱,请问爵杯上的柱有什么作用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元黎,女,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新乡市博物馆社教部,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教育与馆藏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