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虚己墓志
文物名片

郭虚己墓志,青石质,唐天宝八年(749)。志盖盝顶,高107、宽104、厚4.5厘米。志石高104.8、宽106、厚16厘米。志文楷书,凡35行,满行34字,共1150字。1997年出土于偃师市首阳山镇唐代郭虚己墓。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

深度品鉴

郭虚己,两《唐书》无传。《郭虚己墓志》并未见诸史籍,《全唐文》见有《河南府参军赠秘书承郭君神道碑铭》,铭文载“君讳揆,字良宰,太原人也……父虚巳,银青光禄大夫守工部尚书兼御大夫……”[1]。在郭虚己墓志出土之后不久,在郭虚己墓东北方约30米处又出土了一方《唐故太原郭府君墓志》,其志文记载:“府君姓郭讳傪,字茹夫,其先太原人也……曾祖郭虚己,皇检工部尚校书、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使并山南西道采访处置等使……祖彦,皇检校礼部郎中绵州刺史……”[2]而《郭虚己墓志》志文亦载“公讳虚己,字虚己,太原人也。其先虢叔之后,虢或为郭,因而姓焉。……有子五人,长曰揆,河南府参军,先公而卒,赠秘书丞。次曰恕,右金吾卫兵曹……”。郭氏在《姓氏考略》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其中《元和姓繤》记载较为详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诸君郭氏……工部郎中郭虚己,京兆人,生恕、弼、彦、枢……”[3]将墓志铭与传世文献对照,结合上文可知史料误处有三:其一,三方郭虚己家族的墓志中明确载有郭氏为“太原人”,故郭虚己的祖籍应不是《元和姓纂》所载的京兆,而应是太原;其二,综合上述墓志铭文可推知,郭虚己的终官应是“工部尚书”而非“工部侍郎”;其三,郭虚己有五子而非四子,长子为郭揆,先郭虚己而卒,郭傪为郭虚己曾孙。

图1  郭虚己墓志盖

关于郭氏祖籍之地太原,从史书中可推知其地望。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陆浑之师以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裔孙徙颍州……华阴郭氏亦出自太原……子孙自太原徙冯翊……昌荣郭氏亦出自太原……裔孙居魏州昌乐。”[4]2000年在汾阳县大向善村,发现一方刻立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的石碑——《唐故上大都督骑都尉郭府君碑谒并序》,其上载“自姜嫄履迹,乃诞隆周,王季君临,爰生虢叔,褒称郭氏,命翼宗周,表望太原,建社阳曲”[5]。二者结合可充分证明,虢叔后裔郭序,被周平王封于阳曲,褒称郭氏,遥望太原,而建宗庙社稷于阳曲,故而太原郭氏之源在阳曲。据《新唐书·地理志》载,阳曲“本阳直。武德三年析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更汾阳日阳曲……”  [6],可知太原郭氏之源所在之地应为今之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

由志文郭虚己“公即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昶之玄……自骠骑至于郑州”,可知在郭虚己高祖父郭昶时其家族已从太原迁移到郑州即东京洛阳附近。又由志文“归葬于何,首阳之阿”可知郭虚己卒于蜀地之后,归葬于“首阳之阿”即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首阳山镇的首阳山。

志文载,郭虚己“十岁诵老庄,即能讲解,泉诸经典,一览无遗。”可知,郭虚己不仅出身食禄之家而且自幼聪颖好学,精于坟典,曾先后任节度判官、侍御史、行军司马、中丞使、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御史大夫、蜀郡长史、剑南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工部尚书等职,治绩卓著。

此外,《郭虚己墓志》所载墓主郭虚己的仕臣以及征战经历,补充了史书记载的不足:其一,《旧唐书·吐蕃上》对天宝五载(746)剑南节度使及其支度营田副大使记载较为简略,《郭虚己墓志》对此期间的唐蕃交锋记载更为详尽,“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翻覆,公奏诛之……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卅余城”,此三件事史书无载;其二,据志文郭虚己“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卅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可知,当时有金川都护府,其辖区包括当时摩、弥、咄、霸等八国卅余城。有唐一代,朝廷共设置有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等六大都护府,而在玄宗天宝八载(749)设置的这个“金川都护府”史书并没有记载,大概是因为此地多次陷于吐蕃,所以金川都护府就没有保留多长时间,又从志文“平国都护,首恢吾围”来看,郭氏应该是金川都护府的首任都护。

《郭虚己墓志》录文如下:

(志盖)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

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并序

剑南节度孔目官征仕郎太仆寺典厩署丞张庭询检校/

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撰并书/

维唐天宝八载,太岁己丑,夏六月甲午朔,十有五日戊申,银青光禄大夫、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蜀郡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郭公薨于蜀郡之官舍,春秋五十有九。 /皇上闻而悼焉,诏赠太子太师,赙物千疋,米粟千石,官给灵舆,递还东京,所缘葬事,量事/官供。明年青龙庚寅,夏五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葬于偃师县之首阳原先茔之东,礼也。/呜呼!公讳虚己,字虚己,太原人也。其先虢叔之后,虢或为郭,因而姓焉。巨、况、泰、璞,蝉联史/氏。公即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昶之玄。 皇朝泾州刺史、朔方道大总管、赠/荆州都督谥曰忠澄之曾。朝散大夫、太子洗马琰之孙。朝议大夫、赠郑州刺史义之子也。/自骠骑至于郑州,世济鸿休,有嘉闻而不陨名矣。公粹精元和,禀秀星象,蹈道深至,安仁/峻极。孝悌发於岐嶷,德行沦于骨髓。幼怀开济之心,长有将明之望。十岁诵老庄,即能讲/解,泉诸经典,一览无遗。十一丁郑州府君忧,泣血斋诵,三年不怠。太夫人在堂,终鲜兄弟,/左右就养,朝夕无违,六亲感叹焉。未冠,授左司御率府兵曹,秩满授邠州司功,充河西支/度营田判官,拜监察御史里行,改充节度判官,正除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判官,仍旧/属。吐蕃入寇瓜沙,军城凶惧,公躬率将士,大殄戎师。 皇帝闻而壮之,拜侍御/史。俄迁虞部员外郎、检校凉州长史、河西行军司马、转本司郎中,余如故。转驾部郎中、兼/侍御史、充朔方行军司马。开元廿四载,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加朝散/大夫、太子左庶子、兼中丞使,如故数年,迁工部侍郎。顷之,充河南道黜陟使,转户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天宝五载,以本官兼御史大夫、蜀郡长史、剑南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本道/并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清静寡欲,不言而化。施宽大之政,变狡讦之风,不戮一人,吏亦/无犯。省繇费,蠲力役,巴蜀之士,暖然生春。前后摧破吐蕃不可胜纪。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翻覆,公奏诛之,而西山底定。特加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卅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深涉贼庭,蒙犯冷瘴。/夏六月,舆归蜀郡,旬有五日而薨。呜呼!公秉文武之姿,竭公忠之节,德无不济,道无不周,宜其丹青 盛时,登翼 王室,大命不至,殁於王事。上阻 圣君之心,下/孤苍生之志。不其惜欤!至若幕府之士,荐延同升,则中丞张公、鲜于公持节钺而受方面/矣。司马垂、刘璀、陆众、韩洽布台阁而立朝庭矣。其余十数士皆国之闻人,信可谓能举善/也已矣!有子五人,长曰揆,河南府参军,先公而卒,赠秘书丞。次曰恕,右金吾卫兵曹。次曰/弼,太原府参军。次曰彦,左威卫骑曹。季曰枢,冲年未仕。皆修洁克家,祇荷崇构,柴毁孺慕,/累然衔恤。以真卿宪台之属,尝饱德音,见托则深敢忘论。撰铭曰:/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帝思稗乂,间气生君。君公峨峨,国之威宝。有赫其德,无竟伊/道。道妙德充,如岳之崧。七司天宪,六践南宫。澄清关辅,节制巴賨。雨人夏雨,风物春风。仁/惠载孚,典刑克举。吐蕃叛德,王师振旅。公实征之,深入其阻。平国都护,首恢吾圉。蒙疾西/山,吉往凶还。孰云剑阁,翻同玉关。 皇鉴丕绩,爰申宠锡。师范元良,以嘉魂魄。归葬/于何,首阳之阿。嶕峣坟阙,牢落山河。气咽萧鼓,风凄薤哥。行人必拜,屑泪傍沱。

文化解读

志文中详细记载了郭氏在李唐王朝的任职情况,而众多职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郭氏出任剑南节度使一职,而且他还是以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兼蜀郡长史的官职出任剑南节度使的。由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唐代的剑南道大致包括今四川省的大部分、陕西省、贵州省、云南省的一部分。而且郭氏不仅兼任剑南道采访处置使,同时还兼任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其所辖区域包括湖北省大部分和四川省、河南省、湖南省、陕西省、重庆市的一部分。[7]如此广阔的区域都是剑南节度使所统辖,再加上剑南道不仅经济发达且水陆道路交通便利,所以若统治者用人不当极易形成割据势力。故而剑南节度一职使对李唐王朝拥有极其重要意义,所以统治者所选用的多是其所信赖且能力出众者。

郭氏缘何会得到唐玄宗如此器重?

其一便是郭虚己较显赫的家族地位。由志文载可知,郭虚己高祖父为隋朝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曾祖父为泾州刺史、朔方道大总管,祖父为朝散大夫、太子冼马,父为朝议大夫。又根据《隋书百官志》的记载,郭氏祖父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是正四品阶。[8]再根据《旧唐书?百官志》记载,郭氏曾祖父为泾州刺史是从三品职事官,朝散大夫为从第五品下阶文散官。[9]郭氏祖父为朝议大夫,为正第五品下阶文散官。可知郭氏祖上,到隋唐时期,家族仍颇有威望。

其二便是郭虚己个人能力出众,屡立战功。由志文可知,郭虚己幼年就开始习读经典,这说明郭虚己的家族传习儒术之风未衰,既保证了其祖上仍能入仕,也为其进入仕途创造了客观条件。郭虚己入仕后在与西川边地的吐蕃等少数民族防御战争中屡立战功,“特加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依据《旧唐书百官志》记载,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文散官。[10]从志文的记载可以看出,郭虚己是一位为唐王朝边境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而且郭虚己自天宝五载(746)至蜀郡任职,直至最后“薨于蜀郡之官舍”,一直在镇守西部边防。

其三便是郭虚己的外戚身份。据《旧唐书》卷一七《永王璘传》载李璘“母曰郭顺仪,剑南节度、尚书虚己之妹”[11]。可知郭虚己是唐玄宗的妃子郭顺仪的兄长,所以郭虚己是外戚家族之人。郭虚己与唐玄宗的这种亲戚关系也是郭氏能够得到唐玄宗重用的原因。而且郭虚己还是受唐玄宗信任和喜爱的皇子——永王李璘的亲舅舅,而永王李璘肯定会外祖家和其舅舅有利益关联,所以这种特殊的外戚身份使得郭虚己更加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比较研究

据志文载,“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撰并书”,可知郭虚己墓志的作者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由《中国书法全集?隋唐五代编·颜真卿卷》的记载“玄宗天宝十一年三月偃师首阳山立其撰并正书之《郭虚己碑》《郭揆碑》”[12],可知,颜氏曾多次为郭虚己家族撰文和书丹墓志、碑文,再加上此篇《郭虚己墓志》,可知颜氏至少为郭氏家族撰写过三篇碑志铭文。从志文“以真卿宪台之属,常饱德音,见托则深感忘论”来看,颜真卿对郭氏的才学、品德十分钦佩,这可能是颜真卿为郭虚己撰书墓志的原因。[13]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氏是继王羲之之后书法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颜氏亦成为中国文人书法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颜氏擅长行、楷。创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旗磅礴的“颜体”楷书,与欧阳询、赵孟頫、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此二人书法风格被后世人被称为“颜筋柳体”。

颜真卿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书法作品,据留元刚《颜鲁公年谱》《忠义堂帖》以及相关地方县志与历代书论题拔著述,可考的颜真卿书法作品约170件,现存约71件,分别以石刻、拓片、墨迹、刻帖等形式留存。其中楷书作品36年,约有24件为大历年间及其以后所书,多为碑刻。[14]

颜真卿以擅长楷书而为世人所熟知。颜真卿的楷书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为前期,即颜氏45岁之前。颜氏这一时期的书法主要是师法前人;其二为中期,即颜氏45到58岁之间,颜氏此期的楷书已表现出明显尚肥的特点,是颜氏独特风格的酝酿期,其在笔画上全用藏锋,横竖粗细变化明显,中宫亦见打散,章法上日趋茂密,此期代表作为《鲜于氏离堆记》;其三为后期,此期颜氏雄厚磅礴的书法艺术完全成熟。中宫打散,结体宽博,行间茂密,以不见虞、褚半点娟娟之习。代表作为《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和《自书告身帖》。[15]

《郭虚己墓志》写于颜氏41岁时,处于其楷书分期的前期,与此作品同期另有其33岁时所作《王琳墓志》和44岁《多宝塔牌》。

颜氏前期书法取法主要是“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王羲之[16]。对欧阳询取法最多,对王羲之取法主要是行、草书上。这主要源于唐朝的统治者的提倡:唐朝科举,主考身、言、书、判,而书以“楷法遒美”[17]为标准,要求楷书遒劲有法度,所以书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科举的成败。颜氏前期的书法主要为登科取士用,现存颜真卿最早的作品是《王琳墓志》,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时所书,其与后来的颜字明显不同,其在笔画上微显孱弱,而且还夹杂着一丝不成熟,如一些不统一的结构与笔画。《王琳墓志》写在颜氏两次参加考试中间,其整体为典型的欧字,这段时期的颜真卿主要取法欧阳询其中亦有融合虞世南与褚遂良的某些特征。   

图2 《王琳墓志》(局部)图3 《多宝塔牌》(局部)图4 《郭虚己墓志》(局部)

《郭虚己墓志》在书法上,颜氏己从初唐名家的风格渐变为隋朝与北朝笔踪,颜字的清雄、宽厚的特点在此开始展露。而《郭虚己墓志》与《多宝塔牌》两碑虽然在书写年代上仅仅相差两年,但是二者风格迥异,在《郭虚己墓志》中字形偏长,似从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而《多宝塔碑》中字形偏方,似从初唐书风上溯隋代与北齐、北周书风,且与隋代的《苏孝慈志》《贺若谊碑》接近。从《郭虚己墓志》到《多宝塔碑》这两年时间里,颜字中宫开始缩紧,笔画上露锋处理较多,字形归于方正,用笔上已有明显提按,横轻竖重特点开始出现,转折处放弃早期的圆转,采取方折,章法上采取“小促令大,大蹙令小”[18]的结体方法,使每个字尽量均匀地占据界格,重心平稳。从这三块碑中可以研究颜氏早期取法,同时也可以看得所处时代对于书家书风形成的影响。[19]

在唐朝以前的楷书中有隶书影子,被称为正书。初唐书法家也没有将楷书中隶书结构进行改变,直到颜真卿,他将楷书书风进行改变,形成“颜氏楷体”。从其《郭虚已墓志》可以看出颜真卿的用笔、结字稳健、圆润、精美。下笔有力,落笔藏锋,字体之间端正对称、宽博,将字体的风格进行整改,形成一种创新。为书法艺术写上了新的篇章,是书法艺术上的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20]

相关链接

唐郭虚己墓

1997年10月,偃师市首阳山镇砖厂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发现唐墓一座(图5)。偃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即派人进行抢救性发掘。且从墓葬出土的墓志推断出此墓应为唐代官员郭虚己之墓。

墓葬形制为土洞墓,墓室长方形,南北长3.48、东西宽2.95米。墓室西部为土棺床,高出墓室地面0.3米。墓室已遭严重破坏,墓壁上壁画残迹,随葬器物荡然无遗(图6)。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墓葬方向190度。墓道长度不详,宽为1.14、距地表深达10米。在清理范围内发现墓道两侧墓壁上各有壁龛一个,宽0.8—0.88、高0.5、深0.82至0.9米。壁龛内空无一物。墓道与甬道之间有一道封门墙为土胚质,宽1.14、厚0.33、残高0.46米。甬道为过洞式,长3.48、宽1.1米,高度不详。甬道中部又壁龛一对,宽0.84—0.9米,壁龛内无遗物。在甬道内发现一方墓志。

虽然此墓造严重破坏,但由墓志可知,其墓为唐代剑南节度使、工部尚书郭虚己之墓,墓葬年代为天宝十一载(752)。郭虚己墓志的发现为研究盛唐时期唐代的墓葬形制和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5 M1位置示意图

图6 M1平抛面图 1-4.壁龛 5封门 6墓志 7棺床

 

参考文献

[1](清)董诰等.全唐文[M].(卷三百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唐)林宝.元和姓繤[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卷七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郭世和.中华郭氏源流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三(卷二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卷[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8](唐)魏征.隋书·百官志下(卷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后晋)刘昫.旧唐书·职官二(卷第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后晋)刘昫.旧唐书·儒学上·欧阳询传(卷一百八十九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后晋)刘昫.旧唐书·永王璘传(卷一百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隋唐五代编·颜真卿卷[M].荣宝斋出版,1993.

[13]鲍虎欣.河南偃师市出土郭虚己曾孙郭傪墓志[J].华夏考古,2008(2).

[14]朱春秧,徐彬.宋拓本颜真卿忠义堂帖[M].杭州:西冷印社,1994.

[15]徐文科.颜真卿楷书风格衍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年硕士学位论文.

[16](后晋)刘昫.旧唐书·儒学上·欧阳询传(卷一百八十九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选举志下(卷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宋)苏东坡.东坡集·论书[M].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2006.

[19] 徐文科.颜真卿楷书风格衍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20]邓喆.从郭虚己墓志看唐代颜真卿书法艺术[J].兰台世界,2014(18).

趣味猜想

根据前文,结合颜真卿楷书三期之说,您认为,下面这个作品是颜真卿什么时期创作的?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冠涛,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出土文献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