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雁通景屏
文物名片

芦雁通景屏,绢地,清代画家边寿民作品,共6幅,纵206厘米,总横650厘米(此文物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厅三楼明清珍宝馆展出)。

深度品鉴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芦雁通景屏原为十二幅通景屏,因画幅太大,1962年被改裱成六幅。该屏作于清乾隆年间,是清代花鸟画画家边寿民晚年的成熟作品。边寿民是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能书善画,花卉翎毛,均有别趣,尤其以大写意芦雁,驰名于江淮,有“边芦雁”之称。

《芦雁通景屏》描绘了群雁在芦苇中嬉戏的场景。在初冬十月,平静的湖面上芦苇随风摇荡,在芦苇丛下栖息有十多只雁:有的站、有的卧;有的在梳理自己的羽毛;有的低头寻找食物;有的在休息,有的在玩耍;有的遥望天空,好像等待自己的朋友的到来;有的成双成对在窃窃私语,好像是一对情侣;有的在水中游泳、有的在天空飞翔;有的好象找到目标,准备插入水中捕捉食物;有的准备飞上岸休息;有一只扭头和空中飞来的雁互相对话。(图一)其姿态万千,动静结合,各不相同,极富有生活气息,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细微观察能力。《芦雁通景屏》最左侧有作者自题款:“晴湖翔集  乾隆十年岁在乙丑冬十月朔又五日  山阴边寿民写于苇间书屋”(图二)。款下有“颐公”、“寿民”、“苇间人”阴文印记三方。乙丑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时年边寿民61岁。

 图一  《芦雁通景屏》局部 

图二 《芦雁通景屏》作者自题款

边寿民绘画作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花卉、禽鱼、蔬果、生活小品等,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芦雁画了。边寿民在中年时期,他的芦雁画已经名噪大江南北;老年时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绘画技艺达到了顶峰。在他的笔下,雁的形态真实、惟妙惟肖。他巧妙地运用墨色浓淡把雁头、雁尾描绘得立体感很强。他用笔苍劲,墨色雄浑,溶线于笔墨之中,墨中带胶,使雁的羽毛光洁,神态质朴。

现在能看到的边寿民《芦雁图》大部分是小幅,有些已被装帧成册,大幅的《芦雁图》极为少见。本文介绍的这幅《芦雁通景屏》可以说是较大的一幅,并且该屏是作者老年时的作品,技法娴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对于研究作者的绘画技艺和我国清代的花鸟画都有重要的价值。

文化解读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主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或不同的画家,使中国画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画派,例如: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吴门画派、扬州画派、新安画派等。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非正统画派以“扬州八怪”为代表,代表了南方各地的画家。有人把边寿民列入“扬州八怪”之一,也有人虽然没有把他列入“扬州八怪”之一,但都认为他是扬州画派的重要成员。

清代的绘画分为两大派,一派是正统派,一派是非正统派。正统派即宫廷的“如意馆”系统,也可以称为画院派系统,其风格大都工整细密,富于装饰性,追求笔情墨趣,风格争奇斗艳,技巧功力颇深,人们称为画坛的正统派,其山水画、人物画影响了整个清代。但是正统派以摹古为宗旨,大多格式化、变化不大。非正统派即自由派,多分散在民间,也称为反正统派。非正统派画家多在南方,扬州派是其代表。朝野两派明显的区别:第一,画家群的背景不同。画院派的画家多在皇室支持下从事绘画,或者在各级权贵支持下从事绘画,或者其本人就是豪门富户,这些画家都有丰厚的经济基础。正统派系统的画家中也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对后世影响很大。非正统派的画家其情况则大不相同,扬州画派的画家多为失意文人,远离达官权贵,融入广大的平民之中,甚至生活贫困以卖画为生。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陈规相因,因此作品往往感情真挚、强烈,风格独特、新颖,不拘一格,甚至狂放怪异,其作品多有较深刻的思想性,表达了对贫苦民众的人文关怀。例如郑板桥、李鱓等人属于官场失意后,生活无着,到扬州以卖画谋生;金农、黄慎、边寿民等人,不愿或无机会为官,又无丰厚的家业,但又清高自居不羡媚权贵,也只有自食其力以卖画为生。郑板桥罢官之后写了一首清高明志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尤其是边寿民筑屋芦苇间以雁为伍,其环境条件可想而知。第二,艺术风格不同。画院派在权贵的支持下也很活跃,绘画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丰富,特别是人物画的成绩尤其突出,出现了不少绘画大家,留传后世的作品也相当珍贵。但是正画派不少画家以摹古为主旨,恪守古法,内容缺乏生气,形式格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绘画的发展空间。非正统派即扬州为代表的画派,其绘画内容、风格与正统派多有不同。在清朝以扬州为代表的南方商业发展很突出,这样的大环境中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不少画家都在反正统派的旗帜下,以革新的面貌出现于画坛。他们借绘画抒发自己的心情,比拟清高的人品,表达鲜明的个性,每一幅画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在绘画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奔放,创造出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他们最喜爱的题材。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现实,也就是说,在新兴的商业城市更适应新兴的市民阶层。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这一画派的艺术成就,对近现代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荣华先生在《扬州八怪的美学风格》中说:“在中国画的画坛上,富有创新精神的扬州画派对后世产生了持久的承前启后作用。”刘曦林先生在《在传统的时间隧道里——古代画学断想(之二)扬州画派的历史坐标》中说:“扬州画派的画家们对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流宗的疏离,对西学派的疏离,正体现出中国画自身演变的一种轨迹——既继承发扬着文人画的人文精神、个性解放意识,又承继着诗、书、画、印相互参融综合性艺术修养,以及意象造型、笔墨发挥等中国画的美学,又在扬州这个特别市场经济氛围里,使文人画发生了职业化、市场化和通俗化的倾向。”评论家对扬州画派以高度赞赏的评价,其中当然就包括当时画坛上佼佼者之一的边寿民。清人俞青源在《读画闲评》中说:“边寿民是画芦雁而得名的。”其大写意芦雁,苍浑生动,形态逼真,潇洒生动,飞鸟食宿,多得神趣。兼画山水、花卉,别有逸致。工书法,善诗文,每画必有题诗,隽永可爱,寓意深远。将芦雁赋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物我合一,使绘画、诗歌达到了统一、完美、和谐的境地。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正统派的绘画虽然成就辉煌,但有些都带有摹古为宗旨,恪守古法、内容缺乏生气、形式格式化的烙印。扬州派的绘画其题材比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其手法自由奔放,不拘一格,来表达画家的性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

比较研究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芦雁通景屏》可以说是边寿民代表作之一。另外他还有一些画作分藏在其他博物馆,下边转引几幅以供比较研究和欣赏。

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牡丹图》(图三)是边寿民《芦雁花卉图册》中的一幅,纸本,纵28厘米、横41.1厘米。该画用笔轻松随意,色彩朴素淡雅,画面墨气淋漓,情趣盎然。

图三  牡丹图

无锡市文物商店收藏的《鳜鱼画》册页(图四),纸本,纵25.1厘米、横32.1厘米。此画以没骨法画出一条鳜鱼,墨色浓淡自然,用几笔淡墨勾出鳜鱼的头部;鱼口含一根柳条,使画面富于生活气息。作者自题诗曰:“春涨江南杨柳湾,鳜鱼泼刺绿波间,不知可是湘江种,也带湘妃泪竹斑。”

图四  鳜鱼图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歪瓶依菊图》(图五),立轴,纸本,纵95.8厘米、横50.4厘米。此幅画系情趣盎然的书画小品,笔意潇洒随意而行,浓墨点叶,淡墨勾花,秀雅高洁,让人爱不释手。作者自题诗曰:“歪瓶雅称菊枝斜,花与真花并不差。持去卖钱偿酒债,那知秋色落谁家。”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心灵深处的忧伤。

图五 歪瓶依菊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芦雁图》(图六),立轴,纸本,纵128.7厘米、横49.1厘米。画中两雁在寒沙折芦之间,一雁已息落,一雁盘旋将下,相望相依,宛如一对伴侣;一支芦花,墨色枯淡;雁颈弯曲,一笔而成,由浓而淡。这种大写意的芦雁图,是边寿民独特的创造。有评论家说,这时作者正当中年,其画艺达到炉火纯青,是重要的传世之作。

图六  芦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晴沙集影图轴》(图七),立轴,纸本,纵166.3厘米、横93.6厘米。此画绘芦苇丛边两只雁,悠闲宁静,姿态生动自然。该画用笔洗练娴熟,墨色深浅把握自如,反映了画家长期与雁朝夕相对,观察入微,从而达到了“自与心会,画与神契”的意境。有评论家说这幅画是边寿民画芦雁的代表作之一。

图七  晴沙集影图轴

通过对以上几幅画作的比较,可以看出边寿民的绘画多为花鸟鱼虫,没有见过他画人物画和山水画,而他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大写意枯笔干擦的手法,在大写意中微加淡赫,先用淡墨细细勾出轮廓,然后大笔挥洒,创造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这一手法在其花鸟虫鱼的绘画中,表现更为突出、生动。他还非常重视意境,总是在画中题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书,书中有画,诗、书、画三者互相渗透,相互映辉,确实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为我们研究边寿民及扬州八怪的绘画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关链接

“扬州八怪”

边寿民是扬州画派中颇有影响的画家,在介绍边寿民绘画的同时,不能不提到“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有评论家说:八怪本身,经历坎坷,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著于诗文和书画上。“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自立门户,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绘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具体是哪八位画家,其说互有出入。李玉棻(fēn)《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yán)、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据前人整理资料,现逐个摘录画家简介,介绍一下“扬州八怪”。

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金牛山人。祖籍安徽歙县,后迁居扬州,善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画梅喜用粗枝大杈,以浓墨渲染,花蕊繁密。喜欢用漫画手法,描绘出一幅幅迷离扑朔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堪称古代杰出的漫画家。

李方膺(1695~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他善画松石兰竹,晚年专工画梅,他的梅花以瘦硬见称。

李鳝(shàn)(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至扬州卖画为生,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杭州人。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开始学画,他善于画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独创一种隶书体,笔画横粗竖细,字体多呈长方形,自谓“漆书”。

黄慎(1687~?)字恭懋(mào),一字恭寿,号瘿(yǐng)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出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黄慎的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

高翔(1688~1752年)字凤冈、号西塘,扬州人。以山水画最著名,用笔洗练,构图新颖,风格清秀简静,最善画墨梅,与金农、汪士慎、罗聘并称“画梅高手”。

汪士慎(1686~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歙县人,寓居扬州。自幼喜爱书画篆刻,最爱梅花,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五十四岁里左眼病盲,六十七岁双目失明,在诗、书、画、印诸方面皆有很高的成就。

其中还包括华嵒、闵贞、高凤翰和边寿民,虽然有些记载没有把他们列入到“八怪”之中,因为画风也随“扬州八怪”,也是扬州画派的重要成员,有记载也把他们也列入“八怪”之中了,让我们再了解一下他们几个人。

华嵒(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白沙道人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人,移居杭州长住扬州。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

闵贞(1730~1788年)字正斋,江西南昌人。其画学明代吴伟,白描功力深厚,擅长写意人物,笔墨超逸,一丝不苟,可见闵贞是一位能收能放的人物画家。

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自称南阜山人,山东胶县人。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去官后流寓扬州,五十五岁时,因病右手病废,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画山水花鸟俱工,画牡丹笔墨淹润,敷色鲜丽,山石用笔硬健,别具风格。

边寿民(约1684~1752年)原名边维祺,字颐公,号渐僧,墨仙,又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清代著名花鸟画家,“扬州八怪”画家之一。一生中未能中举,以布衣秀才终其一生。他以诗画为业,穷困潦倒。为细致观察芦雁的飞潜力动静,曾“结茅苇际”,与雁为伍。晚年隐居淮安城东北,自筑“苇间书屋”,与朋友饮诗作画。

趣味猜想

猜想一:边寿民的画命名为什么不定为《晴湖翔集》而定为《芦雁通景屏》呢?

猜想二:边寿民《芦雁通景屏》里有一只鸟为什么是白色的?

图八 《芦雁通景屏》局部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许小丽,女,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保管部,文博馆员,致力于书、画等文物的保管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