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画像砖
文物名片

伏羲女娲画像砖,东汉文物,高100厘米,宽33厘米,河南南阳新野樊集乡出土。

深度品鉴

该画像砖上图像单元分为上下两部分,两个图像单元之间以突出的横线分隔。上部分图像单元为射鸟图。图像正中为一大树,树干弯曲,树上有鸟雀或栖息于树枝或飞翔于枝杈间,有一猴正攀沿树枝。树下右侧一人弯弓仰射树上鸟雀和猴。左侧一人左臂上举指向树上鸟雀;右臂下垂,手中拎有一鸟。旁边蹲坐一犬,昂首朝树上吠叫。下部分是以伏羲女娲为主题图像的图像单元。该单元从上至下的图像依次为上部为一熊,凸目,张口吐舌,双爪上举,身躯扭动。熊旁有一蟾蜍。中间图像为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女娲居左,头梳髻;伏羲居右,头戴冠帽。两者皆上身着交领短襦,双手拢于袖内举于胸前,手中各擎一物举过头顶。下身作兽形,双足呈兽爪状,两蛇尾下垂相交,将龟蛇合体的玄武紧紧缠绕在一起。玄武昂首伸颈,身上覆满龟甲纹。中下层图像为神荼(郁垒)牵虎。神荼(郁垒)戴冠,手中牵着一根系在白虎颈上的绳子。白虎蹲坐在地上,回首面对神荼(郁垒)。最下层图像为浑身是猬毛的牛形兽。兽低首,头上长有双角,前蹄腾空,弓身,扬尾,应是神兽穷奇。(图一)

 图一  伏羲女娲画像砖及拓片 

文化解读

伏羲女娲是汉画中常见的一对神祗。先秦典籍中伏羲与女娲分属于不同的神话系统。女娲的原型应是抟土造人、衍生万物人类的始祖神,在神话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她又被赋予了种种神绩,如炼石补天、治水等。伏羲又称牺、伏牺、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等,原型应是古史传说中的文化英雄,被认为是最早发明网罟教民渔猎、作八卦、制定婚娶礼俗、制琴瑟乐器及乐曲等,此外其他一些人类生活发明等也被归为其名下。战国秦汉时期是伏羲女娲形象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汉代,受社会意识、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影响,伏羲、女娲逐渐固定成为对偶神,有关伏羲女娲共同的神话传说也日益丰富。汉代伏羲女娲被并称为“三皇”,人们将他们作为古代帝王和始祖神加以崇拜。汉代社会各阶层对伏羲女娲的尊崇也最终影响到汉代的丧葬礼俗,伏羲女娲画像广泛出现在墓室及其附属的祠堂、墓阙等建筑上。

汉代人们多信奉灵魂不死有知,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比较具体。出于社会的提倡、孝亲和为生者求取福佑等目的,两汉厚葬风气兴盛,人们往往殚尽家财修建墓室,力图为死者营造舒适的死后空间。西汉中期以后墓室建构愈加仿效生活居住的宅第建筑,逐渐出现大量以壁画、画像砖石来装饰墓室空间。壁画、画像砖石等为丧葬礼俗服务的功能艺术,“不仅有装饰华丽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充实了墓葬建筑物的内涵意义,而这种艺术功能是随着汉画像石墓葬习俗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备的”[1]

汉代人们认为伏羲女娲的文化英雄、祖先神地位可起到护佑墓主魂灵,赐福于生者的目的。从图像上看,汉代的伏羲女娲形象已经固定为上身人形下躯蛇体(或龙体)。一般认为,伏羲女娲通常手持规矩,表明他们在神话传说中的规天矩地、规范社会的文化英雄、始祖神的地位。伏羲女娲多以对偶交尾的形式出现,这是女娲创造人类神话的反映,不仅表明了两者对偶神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繁衍子孙的祈愿。伏羲女娲的对偶形象也是汉代阴阳观念的产物。古人认为阴阳调和方可趋吉辟凶,祈得福祉。伏羲女娲手中各托有日月,以日月比附阴阳和谐。东汉以后随着神仙思想的流行,伏羲女娲又成为仙界的成员,护佑死者魂灵升仙。

伏羲女娲尾部所缠龟形神兽为玄武。玄武的形象为龟蛇合体,是北方神。《楚辞•远游》中已经提及有玄武。宋人洪兴祖补注:“宣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汉代蔡邕曰:“北方玄武,介虫之长。”又《礼记•曲礼》中也谈到了玄武。东汉孔颖达疏:“玄武,龟也。”《后汉书•王梁传》中又释玄武为水神。除此之外汉代玄武还被视作与阴阳相合、生殖繁衍相关。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一书中用玄武龟蛇纠盘的例子说明阴阳必须配合。汉画中伏羲女娲蛇尾与玄武缠绕的图像比较少见。在四川地区见有玄武与伏羲女娲在同一图像单元中。图中伏羲女娲相对,蛇尾向外分开,玄武居于两者尾部中间。伏羲女娲及玄武旁均有榜题。作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神伏羲女娲繁衍了人类。伏羲女娲与神兽玄武缠绕一起则是汉代人们崇尚生殖观念和追求祥瑞的形象化反映,有祈求家族兴旺、子孙繁昌、辟邪趋吉之意。

图二  南阳新野伏羲女娲画像砖中的伏羲女娲与玄武 

图三  伏羲女娲和玄武图(四川简阳鬼头山三号石棺)

除主题图像伏羲女娲、玄武外,画像砖上另有熊和蟾蜍、神荼(郁垒)和虎、穷奇等辅助图像,均有辟邪除灾、趋吉祥等功用。

熊、蟾蜍  熊是汉画中流行的题材,先秦两汉时期对熊的崇拜与人们相信熊能驱邪逐鬼有关。《周礼•夏官•方相氏》记方相氏驱鬼逐疫时“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矛扬盾,帅百隶而时傩”。郑玄注:“蒙,冒也。冒熊皮者,以惊驱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后汉书•礼仪志》也记载汉代方相氏在宫廷大傩逐疫仪式中蒙熊皮。方相氏的职能主要为驱鬼,仪式中蒙熊皮以借助熊的神力达到逐疫驱邪目的。熊旁有一蟾蜍。蟾蜍为月之精,代表长寿吉祥,食之亦可长寿。《抱朴子内篇•对俗》称“蟾蜍寿三千岁”,《仙药》篇中又认为蟾蜍可以辟兵、镇邪。四川成都新繁清白乡一号墓出土西王母画像砖上有一只操弓而舞的蟾蜍,形象而直观地说明了它的辟兵作用[2]。故蟾蜍与熊均具有类似的驱灾辟邪、求吉祥功能。

图四  南阳新野伏羲女娲画像砖中的熊与蟾蜍

神荼(郁垒)、虎  神荼、郁垒应该是已知最早的中国门神形象。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引《山海经》故事:“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因此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形象常常画在门上用于抵御恶鬼。汉代人们将墓室看作人死后居住场所,为了防止死者受到恶鬼的干扰,故常将神荼、郁垒形象刻画在墓门上守护墓室。虎也被认为是辟邪之物。《风俗通义》记载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噬食鬼魅”。

 图五  伏羲女娲画像砖上的神荼

穷奇  《山海经•西山经》中提到穷奇的一种形象,“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但在《山海经•南内北经》中记载穷奇又为虎形,有翼。汉代高诱在注《淮南子•坠形训》篇中提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汉代人们认为穷奇可以食恶凶恶鬼,《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大傩逐疫的仪式中方相氏率领的十二兽中就包括穷奇。

图六  伏羲女娲画像砖上的穷奇

比较研究

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女娲画像见于屈原《楚辞•天问》中的楚国宗庙内。在汉代伏羲女娲画像已经为比较常见的题材。东汉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记述了西汉景帝子鲁恭王修建的灵光殿壁画中绘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画像。只是汉代巍峨华丽的宫阙楼台建筑早已被岁月湮没,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当时绘画资料主要集中于考古发掘的汉墓中。根据目前整理的资料看,汉墓中伏羲女娲画像在西汉中期已出现,主要集中在洛阳地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的壁画墓中。如洛阳西汉中期卜千秋墓壁画中就有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娲和日、月图像[3]。洛阳壁画中伏羲戴冠,女娲或戴冠或梳髻,上身着袍服,下身为蛇(龙)躯,尾稍处分叉成鱼尾状。伏羲女娲手托日月或身旁绘有日月。日中多绘金乌,月中除蟾蜍外,一些还绘有玉兔、桂树等。伏羲女娲图像四周多绘有朱雀、白虎、龙、流云等祥瑞图案。

图七  洛阳西汉卜千秋墓伏羲女娲及日月壁画

此外伏羲女娲画像还广泛见于画像砖石中,已知在河南、山东、安徽、陕北、四川、江苏、北京、云南等地的汉画像砖石上均有发现。

南阳  河南地区的伏羲女娲画像以南阳地区为代表。时代集中在东汉时期。南阳是河南汉画像砖石出土集中的地区之一。伏羲女娲或单一出现,或对偶出现。伏羲女娲手中所持物多样化,有芝草,华盖、规矩或捧月。(图八)

皖北苏北  以安徽萧县和江苏淮北、徐州等地出土为主。时代集中在东汉时期。伏羲女娲或龙尾和蛇尾,多在尾部饰有鳞片,尾部或相交或分开。伏羲女娲多双手拱于胸前,一部分画像手中持物,有规矩、日月等。(图九)

山东  山东地区的伏羲女娲画像时代集中在东汉时期。伏羲女娲手中多持有规矩,尾部多做蛇尾或龙尾,或相交或分开。此外东汉时期山东地区伏羲女娲多与西王母形象在一起。西王母的崇拜与流行与汉代人们渴望长生、求仙的思想信仰有很大联系。在西王母神仙世界中伏羲女娲作为对偶神配置在西王母左右两侧,而西王母处于主神的位置上。

四川  四川地区的伏羲女娲画像集中在东汉至三国蜀汉时期,见于汉阙、崖墓墓壁和石棺上,画像砖上也有出现,其中以画像石棺上最为集中,画像多刻画在石棺挡头处。伏羲女娲多对偶固定出现,尾部均为蛇尾,或相交或分离。部分伏羲女娲画像生有双翼。伏羲女娲多手中持物,以手托日月较多,日轮和月轮中常有金乌、玉兔或桂树造型。另外可见持有规矩、嘉禾、乐器、巾带等。这一地区的伏羲女娲画像造型丰富,姿态极富动感。

陕北  陕北地区的伏羲女娲画像数量不多,集中在东汉中期。伏羲女娲画像多与其他祥瑞动物如青龙、朱雀、白虎等共同组合。伏羲女娲形象多为人首蛇身,双手多拱于胸前,少见手持物。(图十)

                     

图八  南阳伏羲女娲画像石

图九 江苏徐州伏羲女娲画像石

图十 陕西绥德刘家湾画像石上伏羲女娲

图十一  四川郸县一号石棺上伏羲女娲

图十二 四川成都市郊出土伏羲女娲画像砖

汉末社会动荡、经济凋敝,至曹魏西晋时期统治者力主薄葬,由此引发丧葬制度变革,进而导致了中原地区盛行的画像墓全面衰落,伏羲女娲画像也几乎不再见于中原地区墓葬。但魏晋北朝时期北方边陲如河西地区的墓葬和石窟中以及辽东高句丽墓葬中仍可见有伏羲女娲画像。唐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中则大量出现了伏羲女娲图像,时代属于麴氏高昌时期和唐西州时期。伏羲女娲图画质地为绢和麻,一般是将画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画多呈上宽下窄梯形。画面正中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上身着袍服相拥,下身为蛇身相缠绕。多数画像是伏羲居左女娲居右,伏羲持矩,矩上多有墨斗;女娲持规。伏羲女娲四周绘有日月、星辰。日中多绘金乌,月中绘玉兔、蟾蜍、桂树等。伏羲女娲的面貌及服饰既有典型汉人形象,也有西域少数民族高鼻深目、卷发虬髯、胡服的形象。

图十三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群77号墓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趣味猜想

本文所述画像中伏羲女娲手中各持一物,您能猜出是什么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一:

南阳汉画像砖

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南阳市区外邓州市、新野县、淅川县、唐河县和方城县等地,时代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中期。画像砖分为空心砖、实心砖两类,具体形制又因处在墓葬结构中位置而不同。画像砖分布在墓门、墓壁、墓室顶、地面部分。如新野樊集汉墓中出土画像砖集中在门柱、门楣部位;淅川画像砖则分布在甬道、墓门、墓室、墓壁和地面上。砖上画像多由翻倒脱模或压印而成,其表现技法大多采用高浮雕,是用浑圆的高浮雕和凸起的阳线条来表现画面的内容,整个砖面为一个印模制出的完整画面。除此之外,还有阳线刻和极少数的阴线刻。阳线刻一般由用阴线雕刻好的小印模在砖坯上轻轻压印而成,用凸起的直线或曲线来表现画面。阴线刻则是直接用利器在砖坯上刻画或由用阳线刻出的木模在砖坯上压印而成。画像砖的故事题材有宴饮游猎、车骑出行、历史故事、神话升仙、辟邪祥瑞等。

图十四  南阳新野泗水捞鼎画像砖

图十五  南阳新野盘舞画像砖

图十六  南阳新野鼓舞画像砖

相关链接二:

射鸟图

画像砖上栏图像单元为射鸟图,为汉画中常见的题材。这类画像题材一般为正中有一株大树,树下有人引弓射向树上的鸟或猴。台湾学者邢义田先生指出此类树木射鸟或猴的图像应称之为射爵射侯图。“雀”与“爵”互通,树下射鸟雀是射爵,象征猎取官爵。猴与“侯”通假。汉代二十等爵的最高级为彻侯和关内侯,射爵射侯皆象征祈求官禄富贵之意[4]

图十七  南阳新野伏羲女娲画像砖中的射鸟图


注释:

[1]蒋英炬:《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考古》1998年第11期。

[2]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新繁清白乡东汉画像砖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5期。

[4]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华书局,2011年:138-196。

作者简介

武玮 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研究部副主任,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