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杵臼
文物名片

石杵臼,石器,仰韶文化,臼宽16.60厘米、臼长21.00厘米、杵长13.00厘米、杵围18.5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于偃师灰嘴发掘出土,1963年入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石杵臼,由石杵(chǔ)和石臼(jiù)组成,由青岩石磨制而成。石臼为不规则的半卵状,凹窝为椭圆形;杵为圆柱体,中间粗,两头细,通体磨制光滑。

石杵

杵臼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谷物加工工具,由杵和臼组成,既可以脱去谷物的外壳得到精米,也可以将精米捣制成粉。操作方法是将放谷放入臼中,用杵舂捣,以脱去谷皮、或捣米成粉。

考古资料表明,杵臼在石磨盘和石磨棒还十分盛行的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在仰韶文化时期,特别是仰韶文化后期,在中原一带杵臼与石磨盘、石磨棒这两种谷物加工工具是并用的。龙山文化以后,杵臼开始占主导地位,并逐渐代替了石磨盘和石磨棒。

石杵臼俯视图

这件石杵臼制作精致、保存完整,并且是发掘出土,时代确切,可以作为断代的依据。它的出土对于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科学解读

石磨盘、石磨棒是已知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但石磨盘、石磨棒存在很多缺点,比如容纳谷物少,操作时谷物容易外溢,碾磨效果差,费时费力等。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谷物加工的需要越来越大,仅靠石磨盘、石磨棒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又发明了新式粮食加工工具——杵臼。由于杵臼操作起来更省力、效率更高,所以其被发明后就逐渐取代石磨盘、石磨棒成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粮食加工工具,到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已非常普及,从商代、周代直到汉初仍是主要谷物加工工具,汉代以后其地位被碓取代。

关于杵、臼的发明年代,在文献中记载有不少传说:《易经•系辞》记载“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世本》:“雍父作舂杵臼”。其实这些记载是不足为据的,真正的根据还是出土文物。现在已知的出土文物已经证明,杵臼已有上万年的历史。

早期的杵为木制,也有石制。关于原始农业时代早期木杵的报道不多,因为与早期木杵一起使用的土臼,都是在地面自然形成的,所以很难发现。没有臼,即使发现相似的木棒,也难以判断是否为杵,何况木杵易腐,就更难以保存下来了。近年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山东省膝县北辛遗址都发现距今7000年左右的木杵和石杵,但未发现臼,推测当时可能是使用地臼或者是陶臼;与木杵同时代的石杵,保存下来的就比较多。在距今10000~9000年历史的南宁豹子头遗址,就发现了石杵,在马家窑遗址、屈家岭遗址及属仰韶文化的郑州陈庄遗址等处,都发现了石杵①。由于石杵比木杵比重大、质地坚硬、不易磨损、撞击力更强、使用起来效率更高,因此逐渐取代了木杵。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杵

最初的臼为土臼,历史上使用较多的为石臼,陶臼也不少,也有木臼。早期,人们用木棒击打脱粒时,有人会采用木棒去击捣那些不容易脱净的谷物,长期在一个位置击捣,地面上就形成了坑穴。这种坑穴既有聚拢谷粒的作用,又有翻动谷粒的作用,而且不至使谷物在被击捣时逬得太远,这样就形成了土臼;随着农业的发展,对土臼的制作技术不断提高,最初无意识形成的土臼,逐渐变为有意识的挖掘,这就是“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后来又发明了在臼的内层涂抹特殊的土质,并加以焙烧,形成了近于陶制品的内层,使土臼更加坚固,也就有可能保存下来。在属大汶口文化的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发现了这类经过焙烧的3个土坑,南北整齐排列,间隔1米左右②;稍后发展为木臼,即在砍下大树以后的树桩上挖一个圆坑,倒进粮食用木杵舂打,称之为树臼。进一步就用砍下的一段树干制作木臼,可以移动,便于使用。但因为木臼易腐,保存下来比较困难,所以至今尚未发现较早的木臼;石臼的出现可能稍晚。根据出土文物推断,杵、臼在新石器时代应用相当广泛,估计杵、臼这类谷物加工农具要比另一类谷物加工农具石磨盘、石磨棒应用还要广泛,并且不论北方、南方均有相当的杵、臼发现,而且时间都比较早。

新石器时代杵示意图③

杵臼发明以后,即成为加工谷物的主要农具之一,直到近代甚至现代,不仅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作为重要工具继续使用,就是在内地各处也常常见到使用者。并且杵臼还为发明踏碓、水碓等更先进谷物加工工具提供了实践基础。

比较研究

杵臼的出土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全国所有地区。据马洪路先生统计,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铜器时代初期,我国发现的谷物遗址中,有杵臼者占63%,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而数量增多③。以下选择几件有代表性的汉代以前的杵臼做一简单对比。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采集到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杵臼,长14.50厘米、宽11.80厘米、厚5.10厘米。臼为接近菱形立方体,中有一臼穴,臼为红色,杵为黑色,臼穴及杵头均很光滑,有使用痕迹。

在郑州采集的石杵臼

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杵臼,砂石质,臼高21.50厘米、杵长18.40厘米、杵径6.00厘米、臼长37.50厘米,臼略呈菱形,臼面中心有一椭园式臼窝。杵为园锥体,一端平齐,一端较锐。

南阳出土的石杵臼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臼,口径7.70厘米、高9.60厘米,口略敛,腹深斜,平底,加砂制成。

镇平县出土的陶臼

湖南澧县都督塔原始遗址发现的3件石杵,皆选用天然砾石、砂岩磨制而成,3件形体不尽相同:—件形体类似蒜锤,杵头大,柄部小,断面为圆形,杵头可见舂捣所留的疤痕和麻点,杵长25厘米、杵头径7厘米、柄径3.5厘米,可惜崩裂为两半,只发现一半;另一件为长条状,两端粗细不等,长32厘米、头宽7厘米、柄宽9.5厘米;还有一件,两端粗细相差甚少,中部横剖面为椭圆形,两端均有使用痕迹,周身还可见磨痕。④

湖南澧县发现的石杵

重庆江北羊坝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杵,长20.7厘米、宽5.2厘米。变质砂岩,呈圆条形,周边皆有锤击痕。

羊坝滩遗址出土的石杵

1960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临汝发掘出土的商代石杵,长11.50厘米。天然鹅卵石制成,腰部稍有加工,首端粗大圆浑,后端亦圆浑较前略细。

临汝出土的商代石杵

安阳小屯出土的商代石杵,高7.30厘米、腹围11.50厘米,体呈长方形,通体磨光,两侧面斜直,单面刃而宽,后端窄。

安阳小屯出土的商代石杵

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南召发掘出土的一件商代石臼残片。石臼纵40.50厘米,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中间有明显的研磨痕迹。

南召出土的商代石臼残片

1960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孟津发掘出土的一件汉代石臼,口径6.50厘米、高8.00厘米。红砂石质,上园下方的臼形器,上部刻有方格纹,下部为横及斜平行线组三角形纹饰。

孟津出土的石臼

1972年5月郑州新密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臼,高32.00厘米、上边宽23.00厘米、下边宽17.00厘米。造像石臼上宽下窄,四周分别雕刻铺首衔环,玉兔捣药,人兽相斗,树木等。

新密市出土的画像石臼

通过对以上几件杵臼的简单对比,结合笔者收集到的材料,可以粗略地看出:首先,早期的石臼、石杵体量较小,而且外形不规则,制作也较为粗糙,本文介绍的这套石杵臼是其中制作相对精致的一套。目前考古材料显示,汉代的石臼形制比较规整、制作比较精细、并且带有一定装饰。其次,早期的石杵没有形制变化上的规律,也就是说没有明显地从形制上进行分期分类的意义,比如本文所述的这件石杵和上文所述的在郑州采集的石杵都磨制的比较细致,而和其时代接近或更晚的其他几件石杵则大多制作非常粗糙;再比如以上几件石杵虽然在形制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却看不出规律。以上实物资料显示,在石杵的形制和加工程度上,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不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石杵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稍加制作就可以使用的工具的缘故。

相关链接

杵臼结合舂捣法的产生及发展

杵臼结合加工谷物的舂捣法,虽然和人类最初掌握的砸击劳动有一定关系,但杵与臼的产生及应用,在我国至今只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较晚阶段。近年发现的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经调查和发掘的遗址已有数十个,其最普遍的谷物加工工具主要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杵臼发现的非常少。③

舂捣法的产生,既同人们砸击植物坚果以去掉硬壳有关,也和生产劳动中翻掘土地、制造工具和陶器有关。长期的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向下砸击要比向前平推作用力更大,劳动效率更高,成果更显著。当时没有人想到从力学的角度去认识这一点,但反复实践则使他们在谷物加工这一环节上具体运用了舂捣法。另外,碾磨必须使用的磨盘和磨棒,不便以木和陶质工具代替,这就使谷物加工受到一定限制(如获取石料),杵臼则可以随时随地断木掘地而为之,并且也可以广泛使用陶杵、陶臼等比石器容易制作的工具。

众所周知,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是极其缓慢的。舂捣法在一些地方出现后,纵使很受欢迎,大概也不能迅速地传播开来。至少到仰韶文化的早期阶段,石杵和石臼类谷物加工工具还发现不多。说明这个时期舂搗法的使用还不如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碾磨法那样流行。

到了仰韶文化中期之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普遍较以前发达了,这时的文化特点呈现出各地趋于一致性的倾向,生产技术和工具、制陶业的交流已相当普遍,无论哪一个地区的文化,都总是反映出毗邻地区另一种或几种文化影响的因素。在这种形势下,比较先进的舂捣法得以较快的推广,并在谷物加工这一环节中逐步取代了碾磨法而居于主导地位。从仰韶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晚期,石杵的发现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分布地域上看,都更多,更广泛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杵臼结合的谷物加工舂捣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产生的,比石磨盘、石磨棒的出现要晚。这种方法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开始广泛传播应用,大约在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阶段已在各地盛行,所以古人相传黄帝、尧舜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至龙山文化时期,碾磨法仍在一些地区使用,尤其是北方山林草原地区延续时间较长,似反映出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舂捣法出现早、传播快,农业生产较落后的地区则相反;碾磨法受采石、选料,制作等因素所限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较快地衰落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石、陶、木等各种材料制作的杵及各种形式的臼,则以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和效率较高而能在龙山文化以后成为主要的谷物加工工具。乃至于今天,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各个民族仍在使用杵臼加工粮食。


参考文献:

①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陈庄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1期。

③马洪路:《再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谷物加工》,《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④向安强:《湖南漕县都督塔原始农业遗存》,《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

趣味猜想

猜想一:既然经过简单加工的石杵臼就可以使用,那么这件石杵臼为什么要磨制的这么精细呢?

猜想二:这套石杵臼的臼宽只有16.6厘米、杵长也只有13厘米,一个成人来操作明显偏小,我们知道稍大点的杵臼加工谷物的速度应该更快、效果也会更好,那么这件石杵臼为什么不做得再大一点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顾永杰,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河南博物院工程师,致力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技术史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