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鸳鸯盉
文物名片

三彩鸳鸯盉,陶器,唐代,长29厘米,宽18厘米,高26.5厘米,重2.675千克。1964年3月29日河南省巩义市黑石关公社石家庄大队大队部门口唐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大学文物馆。 
深度品鉴

该三彩鸳鸯盉鸳鸯昂首,体肥,卧姿,通体饰黄色羽毛呈卷云形,翅部呈绿、白、黄三色,有大羽六排,尾部上卷,背部双翅间开一葵花形圆口,上有葵花形盖,足部有蹼,仅露二趾,卧于方形抹角的小台之上。(图一)

图一 三彩鸳鸯盉

该三彩鸳鸯盉是唐三彩中罕见的品种,目前除此件外,仅在河南新安县发现过一件。且此器制作较细,形态逼真,是唐三彩中少见的精品,具有较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化解读

对于此三彩器的命名,有学者称鸳鸯盉,有的称为鸳鸯壶,还有的称之为鸭形壶,考虑到瓷器器形与传统壶之器形差别甚远,而与盉之器形较为相近,因此我们认为称之为“盉”更为合适。又因其羽毛色彩鲜艳,与传统灰褐毛之鸭差别明显,而与鸳鸯之中的色彩斑斓的雄性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应称之为鸳鸯盉。

鸳鸯,因其有“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所以一直是人们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也是人们心目中永恒爱情的象征。而实际上,将鸳鸯作为夫妇或情侣的代称则始于唐代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在此之前则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如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这首诗写的是兄弟赠别,诗中的“鸳鸯”即指兄弟。魏人嵇康在《赠兄秀才入军诗》之一中写道:“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嵇康在诗中描述了自己与兄长陶醉于山水之间的自在与快乐,因此,这首诗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陆云,字士龙,年轻时与其兄陆机齐名,号曰“二陆”。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书》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曰:“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此处是以“鸳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

无论是手足情深的兄弟,还是琴瑟和鸣的夫妇,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无疑都是最为亲近的关系,因此,古人将双宿双飞的鸳鸯比喻这两种关系可谓再恰当不过了。而这种比喻不仅用在唐代以后的诗词中,在日常生活用具中亦出现了鸳鸯形状的器物,目前考古所见这件鸳鸯盉无疑就是此类器物的代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盉,调味也。从皿,禾声。”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酒器。王国维《说盉 》:“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金文‘盉’从禾者,乃像意兼谐声。故如《季良父盉》,字像以手持麦秆以吸酒。” 可见,从用途来讲,鸳鸯盉应是作为调酒之器使用。

比较研究

盉作为一种调酒器皿,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大约六七千年前就有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就有盉。该盉口径8厘米 底径8.2厘米,高14厘米。敞口,束颈,腹鼓,平底。流为袋状,和口部用一宽把相连,把面上近口处有二圆孔。素面。上半部呈黑色,下半部呈红色。(图二)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的陶盉则敛口,圆腹,平底,口沿下装一上翘的管状流,腹部外鼓处饰对称鸡冠耳或板纽两个。(图三)而仰韶文化的陶盉则为半封口盉,总体造型为单把罐,但口部半封,并有一管状流。(图四)由此可见,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陶盉多为罐形或钵形,平底,有流。

图二 河姆渡出土的陶盉(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三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盉

图四 仰韶文化陶盉(陕西省博物馆藏)

进入龙山时代,目前考古发现的陶盉在形制上则有了明显的变化——多附有三足,足或为扁足、或为柱足、或为袋足。如良渚文化陶盉,泥质黑衣灰陶。整器宛似一只昂首伫立的企鹅,器口似鸟首,宽流前伸,上覆一器盖,短颈,器身为扁核形,两侧凸出圆脊,器身背部附一辫索纹环形把手,下附三个扁足。通体乌黑发亮。(图五)中原和海岱地区的陶盉则多袋足,如河南禹县瓦店遗址出土的红陶凤鸟盖盉,泥质红陶。椭圆形敛口,口沿前有一个斜向上伸的管状流。短直颈,下为三个袋状足。在口与袋状足中部之间,有一个扁体拱形鋬。特别是在口部覆盖有一个塑制的陶鸟形器盖。陶鸟昂首回视作凝眸状。鸟翼上刻划出羽毛纹,盖上所刻羽毛与盉口周围所刻羽毛混为一体,鸟的形态生动而逼真。(图六)

图五 良渚文化陶盉(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遗址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图六 龙山文化陶盉(河南省禹县瓦店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夏代和商代早期盉的形制较为相似,均为头部上大下小,顶有一桃形大口,口前立一筒形流,锥状空袋足,较瘦矮;器侧有鋬。(图七、八)

图七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盉

图八 故宫博物院藏的商代早期青铜盉

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早期则流行分裆盉,兽头鋬,椭长卵形体,小口,腹上部有斜流,绹索形提梁,三足较短,有盖。盖钮上套有一个可活动的小环钩,钩住提梁内侧的小环,结构精巧。

西周中期分裆盉的形体变低,一般有三足分裆,四足分裆和四足平裆的椭方盉;西周晚期盉腹多作扁圆形,状如悬鼓,下具四扁足,凤饰其盖,夔龙形鋬,流管的口部微曲。这种盉外观新颖、装饰性强。其中一件鸭形盉与三彩鸳鸯盉形制较为接近,该器以鸭腹为器身,背部开口,上面加盖,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当流,鸭尾作鋬, 鋬上站立一小铜人,以其手足将器身与器盖巧妙地连为一体。(图九)

图九 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鸭形青铜盉(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如故宫博物院藏瓷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图十)

图十 春秋战国瓷盉(故宫博物院藏)

秦汉魏晋时期的盉形制大体延续春秋战国时期,只是后者的提梁演变为装在腹部的把手。安福县洋溪镇南安村塘口山出土青铜盉,高为15厘米,底径为20厘米,口径为9厘米,下有三足,盉身有一短柄,且上面有盖,有火烧痕迹。(图十一)

 

图十一 安福县洋溪镇南安村塘口山出土的魏晋青铜盉

隋唐时期的盉,从形制上来看,更趋于仿生,其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这一时期的盉除传统有足的之外,还有无足平底的盉,此类盉除河南大学文物馆藏的三彩鸳鸯盉,另外还有河南博物院藏的一件三彩鸳鸯盉。该盉鸳鸯昂首卷尾,两羽覆身,蹼足站在一个方形台板上。羽毛和尾部用红、黄、绿三色釉加以装饰,颈和腹身均饰以棕红色釉,头部则饰白釉,冠部饰绿釉。背部有椭圆形壶口,无盖。(图十二)

图十二  三彩鸳鸯盉(河南博物院藏)

趣味猜想

结合您掌握的文物学知识,您认为古代的盉的用途是什么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河南新安县十里村唐墓发现三彩鸳鸯盉 [1]

1974年春,河南省新安县城东南六公里的李村公社十里村大队社员在深翻土地过程中,发现一座小砖券墓。墓坐北向南,前有墓道和墓门。墓室呈长方形,长3.4、宽3米,顶部巳塌毁,从周边的弧度看,系四角攒尖结构。在墓室的后方发现有人骨灰痕,头东足西,仰身直肢。死者左手握有铁剑一把。墓门口随葬有红色陶质镇墓兽,头上饰有脊角,两耳张开,深目高鼻,作蹲坐状。镇墓兽的左右两侧分别随葬有马和骆驼俑各一件。在死者下肢附近还随葬有陶罐一件和三彩灯一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死者脚下出土的一件三彩鸳鸯盉。鸳鸯昂首卷尾,两羽覆身,蹼足站在一个方形台板上。羽毛和尾部用红、黄、绿三色釉加以装饰,颈和腹身均饰以棕红色釉,头部则饰白釉,冠部饰绿釉。背部有椭圆形壶口。此壶体态丰满,装饰华丽,三彩釉色之调染非常别致,实为少见。根据镇墓兽的独角造型系河南郑、洛一带盛唐墓中常见的随葬品,以及死者上身出土的两枚唐“开元通宝”铜钱,该墓的年代大体是盛唐时期。


注释:

[1]王典章.河南新安县十里村唐墓发现三彩鸳鸯壶[J].文物,1976(10).

作者简介

李丽娜,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石器、夏商周考古教学和研究,及河南大学文物馆馆藏文物整理研究和陈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