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乐人物雕砖
文物名片

散乐人物雕砖,陶质,建筑构件,北宋文物,一组五件,均长37厘米、宽18厘米、厚4.3厘米,1991年4月河南省温县西关三街宋墓出土。

深度品鉴

1991年4月,河南省温县西关三街的一家砖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北宋时期的仿木结构建筑砖室墓,随后考古人员进行了发掘。墓葬形制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河南博物院藏的这组散乐人物雕砖呈一字排列镶嵌在东北墓壁上,另有五块杂剧人物雕砖镶嵌在西北墓壁上。雕砖上的人物身上原来涂有白色涂料,现大都剥落。该组散乐人物雕砖先压模出人物形象,然后周边减地,人物五官、衣饰和乐器等,虽寥寥数刀,却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造型[1]

图一  散乐人物雕砖摹本

五块雕砖上的五个散乐人物形象、装扮、表情、动作各不相同。右起第一人:头戴花壳展翅幞头,内着交领内衣,外套方圆领大袖长袍,及地,腰部系带。身体向左稍侧,头部微扬,神态端庄。双臂齐抬向上,宽袖舒展,姿态优雅,两手执筚篥放置口部作吹奏状。此人物为散乐中的吹奏筚篥角色。

图二  右一散乐人物雕砖及摹本

第二人:头裹花壳无翅幞头,冠檐呈扇形。身着圆领大袖长袍,宽袖与长袍至地。面部表情自然平静,眼神向左下方注视。身体向左微侧,双臂抬于右侧,双手执一龙头长笛,作吹奏状。此人物为散乐中的吹奏长笛角色。 

图三  右二散乐人物雕砖及摹本

第三人:头裹双髻软翅软巾,身着高领内衣,外套圆领宽袖长袍,及地,双脚前端显露。身体向右稍侧,双手执一琵琶于左胸前,右手做弹拨状,呈站立姿态。神情淡定,目光平视。雕刻人物为弹奏琵琶角色。

图四  右三散乐人物雕砖及摹本

第四人:头戴花壳圆展翅幞头,冠部有花状高簪饰物,内着交领内衣,外套圆领对襟窄袖长褂,褂下摆过膝。下着束腿长裤,腹腰正中前方系挂一面腰鼓,被覆盖于长袍前帘绦下。身体稍左倾,神情专注,目视前左下方,双脚分立状态。口部张开,呈一边拍打腰鼓一边演唱姿态。雕刻人物为拍腰鼓角色。

图五  右四散乐人物雕砖及摹本

第五人:头戴花状展开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束腰带,面稍左倾,身前置一羯鼓,鼓下有支架。左手执鼓锤高举于左肩上,右手执鼓锤击打鼓面,做奋力击鼓状。脸部有络腮胡子,双目圆睁,表情生动。此人物为散乐中的击鼓角色。 

图六  右五散乐人物雕砖及摹本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组散乐人物雕砖均为浅浮雕,人物造型各异,形象生动,其角色涵盖了宋代散乐的筚篥、长笛、琵琶、杖鼓、大鼓五种伎乐形式,呈现出了北宋时期在河南境内的中原散乐杂戏的繁荣风貌。五块散乐人物雕砖制作技法简练,人物造型完整,构图匀称且区分有秩,线条优美、挺劲、锐利,堪称稀世珍品,为考证研究我国宋代音乐戏剧和文化艺术提供了实证资料。

文化解读

北宋散乐继承了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又广泛吸收了民间说唱、乐舞等风格,形成歌舞与剧情表演相结合的戏剧艺术形式,常与杂技、乐舞一起演出。散乐汇集了民间歌曲、乐舞、杂戏等伎艺为一体,同“百戏”之意。“散乐”在民间亦称为“俗乐”,以民间表演形式为基础,广泛汲取民间曲风的元素,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生活化。隋唐时期,百戏作为散乐伎艺的一种而存在,说明百戏寄于散乐之中。宋百戏是散乐十三部伎艺的一种,故宋时期的散乐与百戏仍然承袭着隋唐时期散乐的风格。从这组散乐人物雕砖一组的造型形象考证,当时散乐表演的形式普及广泛,各个人物角色所执不同的乐器为散乐演出的主要乐器,可见北宋时期以京都汴梁为中心的散乐乐器的主要种类,这种散乐形式已经是中国戏剧音乐艺术的雏形。

宋代散乐继承了隋唐散乐的发展趋势,其内涵更为宽泛,形成为“部”类总称。

北宋初期帝王皇室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重视礼乐的建设与繁荣,宋太宗聚集大量乐工,初隶属于宣徽院,后隶属于太常管理,人员不断增加,形成了宋室宫廷最庞大的乐属机构即教坊。早期教坊承袭唐制,后按照乐器种类分为教坊十三部:筚篥部、杖鼓部、排鼓部、拍板部、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等。此十三部色有色长,部有部头,教坊有教坊使、副使、判官、都色长、高班、大小都知等官吏分级管理。到了南宋时期,因为政局不稳乐属机构被废置无常,几经聚散已经不如北宋初设时期兴盛。宋高宗建炎初(1144年)恢复旧制,对乐器编制和乐器进行了改良,为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旋律细腻的弦乐打下了基础。南宋乾淳时期,宫廷教坊音乐来源非常复杂,雇佣了民间流浪乐工以及增加了嵇琴色,形成了十四部:杂剧色、歌板色、拍板色、琵琶色、箫色、嵇琴色、筝色、笙色、筚篥色、笛色、方响色、杖鼓色、大鼓色、舞旋色等。

自安史之乱至北宋立国,二百余年的战火,使我国宫廷音乐文化遭受到一次大劫难。到了宋代初年,散乐可以与杂剧穿插表演,乐器中以拍板和羯鼓(细腰鼓)为重要,宋人明确表示教坊乐所用拍板及羯鼓与后周不同,说明宋教坊是不循后周乐制的。宋初教坊虽颁定四部乐之制,但由于乐工水平低下,且不熟悉四部乐之制。宋平西川后,宋宫大批遴选蜀地伎艺精湛的乐工,为宋初教坊乐制之需。宋代的宫廷乐团除了教坊这个庞大的机构以外,还有“云韶部”、“东西班乐”、“四夷乐”、“钧容直”等乐团组织[2]。与此同时散乐已经发展到不单指乐舞百戏,散乐杂戏进入宋代宫廷和上层社会,受到建言献策、参与文治的乐官、史官的排斥。政和三年(1113年)大晟府正乐,禁“打断、哨笛、呀鼓、十般舞、小鼓腔”等一批旧来淫哇之声[3]。说明其幽默滑稽、调侃讽刺的作用,成为了宋散乐形式的重头戏。由此可见,宋时宫廷雅乐可杂串民间俗乐,形成为散乐杂剧“以戏淆乐”的独特形式。

比较研究

以河南省温县西关宋墓出土的散乐人物雕砖为代表,现列举河南数例宋金时期不同风格的散乐人物雕砖简单加以比较,以飨读者。

1982年4月,河南省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出土的散乐人物雕砖[4](图七),砖高40.2厘米,宽27.5厘米,厚约1厘米。该雕砖为平面浮雕,表层留有明显的模框痕迹。画面右上方立一屏风,屏风前六男子呈同一方向站立状,均头戴展翅幞头。其中两人身穿交领衫,其余均着圆领大袖袍服。右下方两人腰间横置长鼓,两圆礅之上放置筝,左侧一人双手执笏,后方左侧一伎乐双手执筚篥,右侧一伎乐执小槌敲击方响。

图七  河南省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出土的散乐人物雕砖及拓本

1973年,河南省洛宁县小界乡介村出土的五块宋代散乐人物雕砖[5](图八),左一雕砖人物身高38厘米,裹卷脚幞头,着圆领紧袖袍,要束带,面前三角架上放置一羯鼓,鼓和架高17厘米,右手拍鼓,左手举起一槌呈击鼓说唱状。左二雕砖人物身高40厘米,戴幞头巾,身着圆领袖袍,腹前系杖鼓,鼓上搭布,左臂抬起击鼓,应为杖鼓角色。左三雕砖人物身高41厘米,裹卷脚幞头,着方领窄袖袍,束腰带,下身露裤为裤袜相连的钧墪服饰,左手执拍板,右手放置口部打唿哨,此角色应为客串剧目的末泥色,起引领带队、念诵歌赋并唱的作用。左四雕砖人物身高39厘米,头梳髻,着交领窄袖长裙腰细长锦带,双手执笛吹奏,人物右肩边缘残缺,笛子后端无显现,此为一女子伎乐角色。左五雕砖人物身高41厘米,诨裹幞头,着圆领窄袖袍,腰束带,双手执筚篥吹奏。

图八  河南省洛宁县小界乡出土的宋代散乐人物雕砖

河南省开封市繁塔第二层塔心室内前壁镶嵌的伎乐人物雕砖[6](图九),每砖面均有一直径为21.5厘米的圆槽,内塑菩萨乐伎一尊,身披璎珞,头戴法冠,端坐于莲花之上。上排左侧雕砖乐伎所执筚篥乐器已全部残毁;右侧雕砖乐伎双手执笛;中排左侧雕砖乐伎左手按弦,右手执拨,横抱一只曲项琵琶于怀中演奏;右侧雕砖乐伎双腿上放置腰鼓,两头大中间细,以绳斜系两头,将鼓面拉紧,左手拍击鼓面,右手举槌作敲击伏;下排左侧雕砖乐伎为击鼓形象,鼓被置于左膝部,左手按鼓,右手内有残痕,应为执槌击鼓,鼓身园而小,有一半已经残损;右侧雕砖乐伎双手执拍板,板数六枚,左手执一枚,右手托三枚,中间悬空两枚,作拍板演奏状。 

图九 河南省开封繁塔伎乐人物雕砖

1973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村金墓出土的散乐人物雕砖伎乐——童佣[7](图十),该组雕砖嵌砌在墓葬的后室墓壁上。嵌砌在墓室东南壁的一块击鼓伎乐童佣人物雕砖,高35.5厘米,头上扎双总髻,上身赤膊,左肩斜披彩条,腰部系结,下围花边短裙足穿圆口鞋,左手持鼓,右手击鼓。嵌砌在墓室南壁的一块吹笛伎乐童佣人物雕砖,高35厘米。头梳双总髻,身穿短袖上衣,挽袖。胸部斜披彩带,胸前搭结,腰系带,双手横笛置口部。嵌砌在墓室西南壁的一块持拍板伎乐童佣人物雕砖,高39厘米,后脑两侧分挽双髻,颈带项圈,身穿窄袖长袍,膝下露足,腰系带,左手托拍板,右手提板,双手合击拍板,脚穿软靴。

图十  河南省焦作市出土的散乐人物雕砖——童佣

河南省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出土的散乐人物雕砖采用浅浮雕的制作技法制成,人物线条圆润流畅,工艺规整,再现了北宋宫廷雅乐表演形式;河南省洛宁县小界乡出土的散乐人物雕砖中一人物为女伎乐角色,反映了宋初教坊设置“女弟子舞队”的表演形式,其雕砖亦为平面剔地浮雕成型;河南省开封繁塔伎乐雕砖展现了北宋时期规模庞大的寺庙乐队形貌,是宋代音乐制度的产物,其形式非常符合宋朝统治者的意愿,即“浮屠之教,有裨政治”[8]。河南省焦作市出土的三块金代散乐人物雕砖,其童佣采用高浮雕技法制成,体现了宋初教坊设置“小儿舞队”的表演形式[9];本文推出的河南博物院藏的这组散乐人物雕砖,采用剔地法浅浮雕制成,人物伎乐角色多样,体貌均称,形象生动,保存完整,是极其宝贵的散乐实物资料。

以上几组雕砖的内容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雕砖画面中出现的女子与儿童的形象,印证了历史记载的正确性;几组雕砖人物所持乐器不同,可以看出宋代散乐的表演形式是多样化的,抑或有艺术流派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洛宁县出土的雕砖画面中出现了打唿哨的形象,可以看出,在当时“打唿哨”不但是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一种伴奏形式。以上几组雕砖在技艺上多采用压模的制作方法,推测当时的工匠们为了保证雕砖的艺术质量,可能采用了画家及宫廷画师的作品进行制模,可以看出当时匠师们对于艺术的完美形象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上对于散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程度。上述焦作市和开封市的宋金高浮雕雕砖作品,说明当时制砖业中不乏技艺高超的匠师。各地出土的散乐人物雕砖的内容,涵盖和记录了宋金时期散乐艺术的发展衍变。

趣味猜想

亲爱的读者朋友,河南博物院藏的散乐人物雕砖上雕刻的人物所戴的帽饰差异很大,您能猜出他们各自人物的身份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北宋散乐所用乐器—拍板和羯鼓

河南省温县西关散乐人物雕砖执拍板系打击乐器。隋代九部乐、唐代十部乐和宋代四部乐皆用拍板。宋以前的拍板乐器有大小之分,大的九板,小的六板[10]。北宋教坊所用六板拍板,长寸,上锐薄下厚圆,用皮绳连结每块板子作拍击,材质或檀木和桑木所制。温县西关散乐人物雕砖所用羯鼓系打击乐器,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11]。宋代的羯鼓又带有座即架子。

北宋散乐形式中拍板和鼓类两种乐器是最为重要的乐器,它们在宋初四部乐器排列表中显现无疑[12]。“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根据上述说明宋时乐属四部中每部均有拍鼓和羯鼓的使用记录,尤其是拍板乐器。其两种乐器是当时演出所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

温县散乐人物雕砖乐器与宋初四部乐器对照表


注释:

[1]罗火金,王再建.河南温县西关宋墓.华夏考古,1996(1).

[2]马殿泉.宋代宫廷乐团和宫廷音乐.河南大学学报,1993(5).

[3]《宋史•乐志》卷一二九:3012,3017.

[4]赵为民,黄砚如.开封宋代繁塔伎乐砖析评.河南大学学报.1988(4).

[5]李献奇,王兴起.洛宁县宋代杂剧雕砖试析.中原文物,1988(4).

[6]韩顺发.繁塔乐器砖考.中原文物.1990(4).

[7]河南省博物馆.焦作市博物馆.河南焦作金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8).

[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8).

[9]《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平兴国九年十月》卷二四:24.

[10]《文献通考》卷一三九:139.

[11]《文献通考》卷一三六:136.

[12]《宋史》卷一四二:142.

作者简介

赵乐,女,郑州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文博馆员,从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