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观音坐像
文物名片

德化窑观音坐像,瓷器,明代,通高24.5厘米,底径13.2厘米。现藏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深度品鉴

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观音低首垂目,跣足半跏趺坐于圆形蒲团上,上身微向前倾,右手手心向下搭放于右膝,左手手心向上自然叠放在右手上,双手指残断,腕带手镯。右腿半蹲在前,右足半露,左腿后曲,左脚屈掩。头梳高髻,螺髻中间插一龙首发簪,发丝根根具现,极为真实自然。面部圆润饱满,五官清秀细腻,大耳双垂,广额弯眉,眉间有一毫相,双目微启似闭,挺鼻小口,唇角深凹,气质沉静端庄,神情安然慈祥。观音外着披肩,内穿袒胸广袖上衣,下束裙,衣褶层次清晰简练,深秀流畅,舒卷飘逸,有“吴带当风”之感。观音胸前佩饰荷花璎珞,荷花上下点缀几颗圆珠。(图1)圆形坐垫内壁刻有“天启年”三字款,观音的背部有一长方形印记,字迹已模糊辨认不清。

图1 明代德化窑观音坐像(头像) 新乡市博物馆藏品

从蒲团的底部向内上方可以看到,此塑像为中空,像的“头与脖颈连接处有明显的衔接痕迹,但头不能移动,由此说明头是入窑前插上粘接好的”[1],由此分析,塑像的头部和身部应为局部分塑,在入窑前再黏接而成,之后经过表面修饰、施白釉一次入窑烧制而成。

“天启”是明代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明代“天启”(1621-1627年)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短短七年的时间,这七年社会矛盾尖锐,战事频起,可以说正值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国运衰弱。这样的境况下,能留存下的文物很少,这尊带“天启年”款的白釉观音更显珍贵。

此尊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瓷胎纯净细密、釉色滋腻温润,具有典型的明代德化白瓷的特征;工艺上集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为一体,塑造了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线条洗练、形神兼备的观音形象。尤其是人物神情的刻画,既有超凡脱俗之气质又有和蔼可亲之慈貌,蕴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睿智与典雅。它的胎釉、工艺、造型都具备了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的优秀特质,堪称精品,加上有明确的纪年,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文化解读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以烧制白瓷闻名于世。历史上,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南方三大瓷都,德化窑虽然不是御窰,但制瓷的历史与规模仅次于景德镇。德化窑,宋、元时期已烧制青、白瓷,明代达到高峰,清后期逐渐衰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写道:“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2]

德化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多通过泉州港销往海外。明清两代是德化窑制瓷最为兴盛的时期,此时德化窑的烧制技术、产品质量、工艺水平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明代,德化白瓷的烧造名满天下,达到高峰。工艺上,当时的陶瓷艺人已经恰到好处地掌握了窑炉内的火候,同时德化窑瓷器的胎土和釉料都是用优质的原料制成。所用的瓷土内氧化硅、氧化钾含量高,不仅胎土的粘度增加,烧成后玻璃相也较强,因此,它的胎体洁白致密,敲声如磬,透光度极其良好。德化白釉中氧化铁含量很低,而氧化钛含量特别高,所以德化窑白瓷釉色纯净,莹润如玉、乳白如凝脂,在光线映照透视下,白釉中又隐现粉红色,因此又有“猪油白”、“象牙白”、“葱心白”之称。明代德化白瓷远销欧洲,深受当时宫廷及贵族青睐,更被法国人形象地以“鹅绒白”、 “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闪红,而是白中透青。

德化白瓷的器物主要分器皿及雕塑两大类。“器皿中主要是供器和日用器皿,大量的祭坛供器有烛台、香炉、花瓶及仿玉、仿青铜礼器”。[3]日用器皿主要有杯(梅花杯、海棠杯、八仙杯、仿犀角杯)、碟、碗、壶及文房用品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均名传于世。

当然,德化白瓷中以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最负盛名。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4]明代德化瓷塑题材多见佛、道神像,如观音、弥勒、如来、罗汉、达摩、关帝像等。并且涌现了以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为代表的一批瓷塑大师,他们吸收了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同时善于应用瓷器胎釉的质感特点,又依个人不同的审美情趣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了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或造型清秀柔润,线条圆和洒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艺术感受;或讲求工整匀称,造型精巧美观,装饰细巧逼真,表现华丽活练的特色。这些能工巧匠中尤以何朝宗最为有名,他被誉为“德化瓷塑祖师”,首创了揉石刻、木雕、泥塑艺术为一体的手法,塑造人物形神兼备,线条洗练流畅,宛如行云流水,形成了独树一格的“何派”艺术,把德化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

不少德化瓷雕作品背后都印、刻有作者的姓名款,如“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林孝宗”等,并且这些名款多用方形、长形、圆形、葫芦形的印章来表现,字体有篆书、楷书和行书。另外还有年代款、地名款等。而明代中晚期德化器物中也普遍运用了以画代字的款,如画秋叶、小兔、双鱼等,显示了作为民窑的德化瓷器活泼随性的风格与浓郁的生活气息。

图2 德化窑葫芦形款扶经观音坐像  天津博物馆藏品

为什么明清德化窑烧制了大量或坐或立的白瓷观音塑像呢?原因有三点:一是因为明代社会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贸易的繁荣,造型艺术的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和市场价值的制约, 加之社会上世俗人情生活风尚的普及, 追求的是人物精神状态的表示及细腻小巧而又富于自然温情的形式,大型的雕塑造像也就因缺乏感人的力量而趋于逐衰落,因而德化窑瓷塑这种极其精细灵美、巧夺天工的工艺雕塑品成为了时代艺术的宠儿。其次,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因为德化瓷玻璃相的胎坯有利于在素胎上雕塑,并且高温下不易变形。另一方面,因为德化瓷洁白纯净,似脂如玉,有圣洁之质,符合了佛教徒的供奉心理,因而瓷塑观音成为了普遍供奉的圣像,包括持经观音、送子观音、渡海观音等,受到了上至宫廷下至百姓的喜爱,有许多流传至今。

比较研究

德化窑的瓷塑作品,历来被国内外视为珍宝。国内许多省市的博物馆以及法、美、英、日和东南亚各国博物馆都珍藏有德化窑的作品。以下是国内博物馆馆藏的几尊德化窑观音坐像,和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天启年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作一简单比对。

故宫博物院藏馆藏的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图3),高28厘米,底座径13.3厘米,观音低首垂目,体稍右侧,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其发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头饰,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亦作如意形。双手隐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纹翻转自然,垂拂流转,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像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

图3 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坐像 故宫博物院藏品

香港艺术馆展出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图4),跣足半跏趺正面坐于圆形坐垫上,左手持经卷搭放在右手上,左腕带手镯。半露右足,左足屈掩。头梳高髻,螺髻中间插一发簪。面部圆润丰满,大耳下垂,广额弯眉,眉间有一毫相,双目微启下视,似在凝思,挺鼻小口,胸前佩饰荷花璎珞。观音外着披肩,内着袒胸广袖上衣,下穿裙,衣褶婉转,似风吹衣动,栩栩如生。

图4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香港艺术馆展品

广西博物馆藏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图5),高31.7厘米。跣足半跏趺坐于山石之上,胎体厚重,施象牙白釉,观音挽高髻佩如意发簪,低首微向左侧,面颊丰满,平静安然,端庄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胸襟半袒,佩莲花坠璎珞。双手裸露佩镯,左手握持净瓶,身着披肩宽袖长衣,衣褶洗练柔媚,生动逼真,圆劲有力。

图5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广西博物馆馆藏品

对比分析各个馆藏的德化窑观音,新乡市博物馆和香港艺术馆所展出观音最为相似,可以看到这四尊观音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共性是整体风格、基本特征一致:观音皆跣足半跏趺坐,低首垂目,挺鼻小口,头梳高髻;面相丰满,安然慈祥,气定神闲,仪态宛然;皆佩荷花璎珞,手带镯;身着宽袖衣裙,衣褶刻划飘然流畅,真实自然。不同之处在于一些细节:观音坐向不同。脸或微右侧,或微左侧,或正面坐;头饰不同。四尊观音中只有故宫藏德化窑“何朝宗”款观音头戴观音兜;观音身下所坐的坐物不同。广西博物馆所藏德化窑观音坐在较高的山石上,其它几尊同为低矮的圆蒲团;新乡市博物馆和香港艺术馆馆藏的德化窑观音眉间有毫相,另两尊观音则不见;观音手中或握经卷,或拿净瓶,或者双手隐于衣衫下,唯我馆的“天启年”款观音手指残断,不知手中是否有物。

以上德化窑观音坐像,无论是否出自明代名家之手,都称得上是明代德化窑白瓷塑像中上乘之作。多韵优美之姿、典雅清秀之神,端娴贞静之态,精湛完美之工,充分体现了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的工艺水平和典型风格。

相关链接

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

何朝宗,又名何来,福建德化县人,祖籍江西,明代闻名中外的瓷雕大师。何朝宗的生卒时间在历史上未见记载,目前尚无一致定论,但“其活动时间主要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同时根据现存以及出土的瓷雕作品来看,明代瓷雕以嘉靖、万历时期为多,主要是仙佛造像。”[5]

何朝宗瓷塑作品有仙佛造像、礼器供具,也有可供玩赏的香壶、小瓶之类。尤其擅长塑观音、达摩、菩提等佛教人物。他塑造的观音,既是神,又是人们理想中善与美的化身,产生了极强的艺术魅力,故后人有“何来观音”的美誉。

何朝宗师古而不泥古,刻意创新,吸收了泥塑、木雕、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博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线条清晰、简洁、圆劲、洒脱、流畅;人物刻画传神写意,或端庄秀丽,或相貌庄严,或平易亲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极具神韵与感染力,服从了时人的精神诉求;他的作品将雕塑美与胎釉材料的质地美有机统一,材料与内容完美符合,不施彩色,以德化瓷胎、釉的的天然特质去表现作品的气质,因而作品格调高雅,肃穆大方,圣洁纯净。 何朝宗的瓷雕作品在16世纪的“东西洋”市场上,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人们“不惜以万金争购之”。

目前,国内外已发现带有何氏名款的作品几十件,国内著名的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何氏作品达摩塑像、观音坐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渡海观音,天津博物馆馆藏的德化窑“何朝宗印”款观音坐像等等,皆为珍品,代表了何朝宗瓷塑艺术的极高成就。

参考文献

[1] 杜彤华.牧野文化论文集(上)[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2] 马可波罗(意).冯程钧译.马可波罗行记[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第一版.

[4]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

[5] 傅慧敏.明代德化窑瓷塑特色暨成因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1).

趣味猜想

新乡市博物馆藏的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手指残断,请猜一下原来观音的手里是否握有东西呢?如果有,会是什么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姚香勤,女,南开大学博物馆专业,本科学历。新乡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致力于博物馆学和馆藏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