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流平底爵
文物名片

窄流平底爵,铜器,夏代晚期,通高14.50厘米、流至尾长19.50厘米、足高4.30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1974年,河南省新郑县(今新郑市)新村乡群众在望京楼遗址平地时发现该器物,后上交到新郑县文化馆保存,1983年5月移交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收藏,1997年12月调入河南省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

窄流平底爵,窄长流,尖尾,有加厚的唇边,流尾部有两个不发达的小柱,束腰较长,鼓腹极浅,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鋬,鋬半圆形带镂孔,腹壁较薄,质朴无纹。该爵造型古朴,虽然是出土于新郑望京楼遗址,但其与二里头遗址所出的青铜爵极为相似,具有明显早期青铜爵的特征,所以专家们将其年代定位夏代晚期,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同期。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容器,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包括爵、斝、鼎等已知最早的青铜礼器组合,其中爵的数量最多,它们均由复合陶范浇铸而成,铸造工艺较其以前使用单面范或双面范等方法有质的飞跃。

陶范铸造是研究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基点,其不但在当时各类铸造方法中占着统治地位,而且无论铜范、铁范以至失蜡法都是从陶范铸造中产生。不论从器形、器类以及成形工艺等方面来看,二里头遗址的铸铜技术都是中国青铜时代早期铸铜技术的代表,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已经形成了中国青铜文明、冶铸技术的基本格局和基本特征。就成形工艺而言,虽然二里头文化时期所铸青铜器的器形较小也较简陋,大都没有纹饰或纹饰简单,铸造技艺有明显的原始性,但是所有的青铜器都是由铸造成形,青铜容器都采用复合陶范法铸造,已明确地给出了商周金属工艺传统的发展方向。”[1]研究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容器的铸造工艺,对于研究中国青铜时代的冶金、铸造工艺以及文化传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解读

关于爵的用途及文化意义有诸多的文献资料提及,此文不再赘述,现从其铸造工艺进行深入的探讨。范铸法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其使用的范有石范、泥范、金属范等,其中泥范占绝对优势,春秋中期以前范铸法几乎是唯一的青铜器铸造方法。其他的铸造方法,如叠铸、失蜡铸造等虽然也产生于先秦时期,其工艺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所用范料及处理方法均由陶范铸造范料演变而来。

陶范铸造,首先根据预先设计的器物形制制成陶质铸型,然后将金属熔液倒入陶质铸型中浇铸,经凝固、冷却后除去芯和范,最后清整处理得到预期器件。以青铜容器铸造为例:先用合适的陶土塑制出器物模型,再由泥模翻制出泥范和泥芯,泥范和泥芯经晾干焙烧成为陶范、陶芯,陶范和陶芯组合成器物铸型,之后浇注成型,最后再加工处理得到所需器物。

图1 泥范铸造的基本流程[2]

范铸法最早的成形铸件由敞型浇铸而成,使用的范为敞范,比较简单[3]。其后,开始使用单面范和双面范。单面范由两扇铸范组成,但只在其中的一扇范面上做出型腔,另一扇范是平板范。早期的单面范没有型芯,只能铸造出实心的铸件,之后单面范开始使用型芯来铸造器物的空腔,用以获得带鋬或空腔的器件。单面范有石质范和陶质范。双面范也由两扇铸范组成,但两扇铸范上都开有型腔,对开分型,器物的分型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能铸造出更为复杂、多样的器形。

图2 锛的铸型(带芯单面范)。1、范,2、芯,3、浇口,4、排气孔[4]

最迟到二里头时期,陶范铸造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出现铸型更为复杂的青铜容器。青铜爵是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数量最多的青铜容器,仅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就超过10件,同时期的更多。[5]对于二里头时期青铜爵的铸造工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其观点并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观点认为: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几乎都是浑铸成形的,铸型不分段。铸型分为两类:一是以流和尾为对称设置两个侧范,侧范上及口沿,下过三足,上部与腹芯配合形成爵的上半部分,下部与底范配合而成爵的下半部分。鋬部在鋬内侧设置活块芯范使之成形。二是以流和尾对称设置侧范,与鋬部相对的一面设一扇侧范,上及口沿,下过足底;鋬部一侧,以鋬的中线为对称分设两范,同样均上及口沿,下过足底,形成范与腹芯的组合;鋬部由其两侧范自带泥芯成形。[6]

另一种观点认为:以青铜爵腹底的平面为界,铸型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以流和尾中线对称,由两块外范和一块腹芯组成,下段沿三足外侧中线为分型线,由相对的三块外范组成,整个爵由五块外范和一件泥芯组成铸型。范鋬腔设置在上范,其是夹活芯块还是埋鋬范,还有待研究。[7]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爵皆为整体一次铸造而成,不论是爵体还是三足,都未采用分铸铸接技术。铸型有两种分型方式:第一种是上下不分段制作外范,铸型由两块外范、一块腹部泥芯、一块底范以及一块活块芯组成,两块外范以流与尾的中线对称分开,上及口沿,下过三足,外范上有流、尾、器腹或柱帽的型腔,并具有鋬和足的外表面型腔,鋬的内表面由嵌入外范的一块活块芯形成。第二种是以爵的腹底为界分为上下两段制范,器腹以流和尾的中线对称制作两块外范,与一件腹部泥芯和一件鋬范芯组成上段铸型,三足由二至三块外范和一块底范组成三足的铸型,上下两段组合成爵的铸型。[8]

还有观点认为:青铜爵采用了较先进的分铸铸接法,爵的三足是另行铸造后再与器身嵌接在一起的。[9]

综合以上观点,主要分歧有两点:一是爵的铸型有没有分段,二是有没有采用分铸铸接法。

到殷墟时期,青铜爵的陶范铸造工艺发展的更加成熟和完备。万家保复原的殷墟时期爵的造型工艺中就采用了腹部四块外范、足部三块外范、一块底范、一块泥芯与两块立柱范。[10]

图3  万家保复原的殷墟时期青铜爵的铸型(A、足范 B、腹范 C、鋬范 D、柱范)

图4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爵(通高37.3厘米、重4.4千克。宽长流,尖尾,伞形顶立柱,深腹卵形底,兽首鋬,三棱形锥尖足。)

比较研究

青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其中二里头遗址出土较多也较集中,最具代表性。

青铜爵1,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16. 4厘米、流至尾长19. 8厘米,流窄长、尾尖,唇边加厚,无柱,束腰,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鋬,腹壁较薄,质朴无纹。器身内外壁皆经过仔细的修整打磨,流至腹底处与尾部至腹底处可见分范痕迹。[11]

图5 青铜爵1

青铜爵2,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14. 8厘米、流尾间距14厘米。器身表面被锈层覆盖,表面凹凸不平。腹侧一鋬已变形,鋬的两侧面内收,鋬上有三个方形镂孔。腹底部有铸补的痕迹,补块不规则,内外基本对称,在补块的外底上有一小的椭圆形凸起,可能是补铸浇口残痕。[12]

图6 青铜爵2

青铜爵3,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2. 4厘米、流尾间距23. 2厘米,锈蚀,爵腹底部下接圈足,圈足上装饰四个圆形镂孔,在圈足的底部口沿处器壁内收,并有加厚边,下接三角形尖锥足。腹侧一鋬,鋬的两侧面内收,鋬上、下有两三角形镂孔。

图7 青铜爵3

青铜爵4,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17. 5厘米、流尾间距19. 5厘米,束腰,平底,口沿残破,器壁厚均匀,约1至1. 5毫米,一侧有鋬,鋬的下部已于一足相连。

图8 青铜爵4   

青铜爵5,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0. 7厘米、流尾间距26. 2厘米,细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尖锥足,鋬的上、下部各有一个三角形镂孔,在与底平面相接处的爵腹壁上似见合范留下的痕迹,在爵一足的侧面残留有铸造披缝。

图9青铜爵5   

青铜爵6,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长14.5厘米、通高13.5厘米、重0.75千克,流、尾较长,无柱,束腰,平底,镂空鋬,三足呈细锥状,器壁较薄,器表粗糙,无纹饰。

图10 青铜爵6

如上所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其鋬部多使用活范芯铸造,并且其中有一件青铜爵上有补铸的痕迹,另有一件青铜爵在与底平面相接处的爵腹壁上似可见合范留下的痕迹,从这些方面来看二里头时期青铜爵的铸型分段和分铸都是有可能,具体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关链接

古代冶铸术语考订[13]

1、模。金属铸造中,凡是用来制范的模具都称作“模”,按材料不同,分为“木模”、“泥模”(“陶模”)、“金属模”(“铜模”、“锡模”等)和“蜡模”;按照模具的整体性,又可分为“整模”和“分模”。

2、范。凡是用来浇注铸件的铸型都称作“范”,有“石范”、“泥范”、“陶范”、“铜范”和“铁范”等。按照范的整体性来分,又有分段的范和不分段的范。传统失蜡法所用的也是泥范,但这种范是浑然一体的,没有“分型面”,因而所得铸件也没有通常采用范铸时必然要产生的“范缝”。“叠铸”即层叠铸造是用范盒翻制出多件范片或范块,然后组装成“叠铸范”,一次浇注成形。

3、芯。凡是用来形成铸件内腔或铸出孔的,都称作“芯”,有“泥芯”和“铁芯”之分。芯的组成部分有定位用的泥质芯撑和插入或不插入芯中的金属芯撑(铜质或铁质),加固用的“芯骨”,组装时用以定位的“芯头”,范上有相应的“芯座”。翻制泥芯用的模具,相应于范盒可以称为“芯盒”。

4、熔化和浇注方面的术语。早期的熔炉有由“炉盆”、“炉圈”垒筑而成的。金属液或用“水包”承接,也就是后来所说“抬盆”与“端包”。浇注系统的组成单元有“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有的于铸型上加设“浇口范”。有些范在分型面上开设“通气孔道”,也有在芯内设通气孔,放置“蜡肠”或草绳的。铸型在浇注前要进行组装,经常外加草拌泥(或称“加固泥”)使成整体,并常预热到一定温度,称作“预热型”或“趁热浇注”。

几种青铜器及其制作技术的发展分期

1、郭沫若根据商周青铜器形制、纹饰、铭文的变化,把青铜时代分成五个时期:滥觞期,大概在夏商之际,可能源自江淮地区,然后传入中原;鼎盛期,商晚期至西周成、康、昭、穆时期;颓败期,西周恭王、懿王至春秋中叶;中兴期,春秋中期至战国末叶,器物轻便而适用,纹样趋于现实,铭文讲求装饰性;战国末叶后进入衰落期。[14]

2、郭宝钧把青铜铸造技术分为萌生(早商)、进步(中商)、发展(晚商及西周前期)、组合(西周后期及春秋早期)、分铸(春秋中期到战国)、专精(战国中末期)这六个阶段。[15]

3、华觉明认为先秦青铜冶铸技术可以分为草创期、形成期、鼎盛期、滞延期和转变期这五个发展阶段。

从龙山文化时期到二里头一期、二期是青铜冶铸技术的草创期。原始青铜合金由共生矿或不同类型的矿石混合冶炼,已用单面范和双面范铸造,但石范仍较多被使用。铜器形制简率,器形较小,技术上仍处于摸索、待定型的阶段。

二里头三期至小屯时期为形成期。已用复合陶范铸造爵、鼎、斝等青铜礼器。戈、钺等青铜兵器坚实合用,器形较大,又有绿松石镶嵌的青铜牌饰。俟后的二里冈期于郑州、黄陂等地已有意识配制使用锡青铜和含锡铅青铜两类青铜合金。所有铜器都用陶范铸造,已出现分铸(铸接)技术,并能铸造重80多公斤的大方鼎,以复合陶范的高度发展为特征的商周青铜冶铸技术在这一时期成形。

从小屯时期到西周初是青铜冶铸的鼎盛期。分铸法(铸接)的娴熟应用,使大量精美复杂的青铜器件的铸造成为可能。铸型工艺已经规范化。已懂得用不同配比的合金来铸作不同性能要求的器件,大型铸件采用直径较大的竖炉熔铜,由槽道浇注。重要的器物器形规整,纹饰华美,精工细作,表现出很高的技艺水平。

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晚期为滞延期。承袭殷商铜器铸法,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及诸侯国所属青铜冶铸作坊形成自己的风格。青铜器形制的变化和长篇铭文的铸制使范铸技术在衰滞中仍继续有所进步。东周时期青铜农具已较多得到使用。青铜器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表明青铜冶铸业已以更大规模和在更广阔的地域内建立起来。冶铸技术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延展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同时,由于礼制趋于衰落,也出现了器物形制粗率、制作不精等现象。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为转变期。这一期间的重大社会变革给青铜冶铸生产带来新的推动力量。青铜器的制作从先前较为单一的范铸技术改变为综合地使用浑铸、分铸、失蜡法、锻焊、铸焊、锻造、印模、花纹铸镶或嵌镶、错金银、鎏金、刻纹等金属工艺,而仍以铸造为主。器物形制的繁复新颖和纹饰的精细绚丽都超越了以往各个时期,标志着转变期工艺制作的突破性成就。   

商代青铜爵的复原实验[16]

20世纪70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万家保在李济的领导下,作了商代青铜爵的复原实验,大致步骤如下:

1、准备泥料;制作母模,雕刻纹饰;  

图11

2、分段翻制器范,并焙烧;

图12

3、焙烧后,取下陶范;

图13

4、组合器范、泥芯(外范做好后,把母模刮下一层制作内芯);   

图14

5、组合器范、内芯后的模型;   

图15

6、浇铸铜液;(图片缺失)

7、击破陶范,取出青铜铸件;

图16

8、铸件打磨加工。

图17


参考文献

[1] 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88;廉海萍,谭德睿,郑光.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研究[J].考古学报,2011(4):562.

[2] 路迪民,王大业.中国古代冶金与金属文物.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

[3] 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84.

[4] 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8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9.

[6] 苏荣誉.中国上古金属技术[M]. 济南市: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7.

[7] 李京华. 偃师二里头有关铸铜技术的探讨——兼谈报告存在的几点问题[J].中原文物,2004(3):34;王金潮. 泥范铸作青铜容器工艺起源[J].南京博物院集刊10,2008:148-151.

[8] 廉海萍,谭德睿,郑光.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研究[J].考古学报,2011(4):566.

[9] 韩玉玲.谈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冶铸业[J].中原文物,1992(2).

[10] 廉海萍,谭德睿,郑光.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研究[J].考古学报,2011(4):566.

[11] 廉海萍,谭德睿,郑光.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研究[J].考古学报,2011(4):562.

[12] 廉海萍,谭德睿,郑光.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研究[J].考古学报,2011(4):563.

[13] 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9.

[14]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彝器形象学初探[M].东京文求堂书店,1934;郭沫若.青铜时代·青铜器时代[M].群益出版社,1946:208.

[15]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24.

[16]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网站,http://www.ihp.sinica.edu.tw/~museum/tw/doc_detail.php?doc_id=123.

趣味猜想

1、窄流平底爵的器壁非常薄,仅一两毫米,那么古人在制作该器物时是怎样保证器壁的厚度,既使其不能太厚又不至于留孔呢?

2、陶范法铸造青铜容器时,古人怎么固定范与范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其严密又不至于错位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顾永杰,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河南博物院馆员,致力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技术史等领域的研究。

张俊儒,男,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学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主要从事夏商周青铜器的研究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