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行书轴
文物名片

    林则徐行书轴,纸质,纵113厘米,横30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林则徐行书轴,书“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遗山论诗林则徐书”左下角作者自题款下有“臣林则徐字少穆印”“身行万里半天下”阴阳文印记两方。

诗句出自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内容评论了西晋诗人阮籍不满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世人以为阮籍狂、痴,元好问认为阮籍的诗笔纵横,如长江奔流、神与俱远,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忘却人生抱负之后,转而采取的一种人生态度,有点我行我素、独自风流的放荡和无奈。作者引用此诗,表达了作者胸中不平之气,凛然不惧的豪放情怀。

作者的笔势刚强豪迈,精神饱满,字体遒劲有力,生气蓬勃。林则徐的书法以欧阳询书体为根本,不过其动笔、间架结构等均有一股清新劲秀之处,其笔画不以欹侧取媚,而是“端正安详,伟岸宽博,似拙反巧,整齐中寓参差,着意处见自然,有安排而安排无迹,守法度而不拘泥,既清劲遒健,又浑重庄重,既含蓄又挺拔,似不经意,在法度中显出自然古朴的气韵。笔墨流畅,一气呵成,自然得体,毫无造作的痕迹,用笔含而不露,内藏筋骨,寓刚于肉。”[1] 他的这件作品结体平正安祥,章法疏郎整齐,处处给人以清秀妩媚的感觉,为研究林则徐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文化解读

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过程中,打破了宋明时期盛行的帖学盛行的局面,大批金石碑版文字进入书法取法的范围,开创了碑学新风,书法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书坛因此显得流派纷呈。

清初书坛名家都是明代遗民,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很深。其中有王铎、傅山、朱耷等。乾隆时期,由于皇帝推崇董其昌、赵盂頫的书法,上行下效的结果造成书法界惟奉董、赵为圭臬,因而缺少多元化的风格。

图1   董其昌行书卷(局部) 纵24厘米,横460厘米  现藏河南博物院

图2  王铎草书卷(局部) 纵27厘米,横470厘米  现藏河南博物院

由于清廷大兴文字狱,文人学者多专志于金石考据,所以这一时期帖学衰微。嘉庆后,大量的秦汉魏晋南北朝碑版出土,金石考据之学逐渐兴盛,并涌现了众多的篆隶名家,代表有邓石如、伊秉绶等。书坛上出现了以宋、明盛行的帖学和清代开始倡导的碑学分流的局面,导致了文人书法流派前所未有的大分化。碑学是研究考订碑刻源流、时代、体制、拓本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学问,审美风格上崇尚朴拙雄浑,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书法的特点是简约、厚重、大气、生拙。碑派书法的形成,是书法向隶书和篆书的笔法回归。

图3  伊秉绶隶书“寒香千古”,纵29厘米,横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4   邓石如《篆书唐诗联句》,纵116.5厘米,横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3伊秉绶隶书“寒香千古”,笔划平直,墨色浓厚,结字方正,用笔粗细变化不大,伊秉绶擅长大字隶书,且愈大愈壮,具雄杰之势;图4邓石如《篆书唐诗联句》,结体疏朗,刚而不火,静而不板,笔力千钧,具有阳刚之美。邓石如书法以篆隶为最高,他的小篆以李斯,李阳冰为师,结构略长,大胆的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邓石如、伊秉绶为碑学的代表。

同时,与晚明入仕途径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相比,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成为清代士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科举考试均需文法、楷法兼重,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乌、方、光,类似明代的台阁体,科考答卷对书写字体更有明确规定,要求是工整的小楷,一笔不苟,不能用行书,不能连笔,书写时不能表现出明显的某书体特征,从字体上杜绝了徇私舞弊的可能性,还易于辨识。其次,是公文整齐性的要求,朝廷和各级官府的公文主要依靠手书,手书就会带来不同面目的字体,对不同的字体反而成为公文体的一种障碍,所以要统一标准,整齐划一书体,工工整整,一丝不苟。

图5  沈度《敬斋箴册》纵23.8厘米,横49.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6 翁方纲《楷书心经》

《敬斋箴册》《楷书心经》(图5、图6)通篇点画一丝不苟,章法、结构和谐统一,字体造型更是丰腴端庄,笔法淳朴自然,是较高水准的“馆阁体”代表。

特别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由纪晓岚带领数百位学者编撰,数千人抄写,耗时十多年才完成,所用字体全为整洁、庄重的“馆阁体”,对于古籍的保存和弘扬,做了重大贡献,可以看出“馆阁体”极大地推动了明清时期书法艺术的普及。

自清代书法发展史角度来看,林则徐处于乾嘉学派书法活动和清代碑学思想初起之间,历来人们对林则徐书法评价较高,民国时代林森称他“书法率更,峻秀遒丽”,林则徐书法以骨力为主,以韵致为辅,奠定其书法风格的基本面貌。林则徐楷书用笔沉雄朴厚,法度严谨;小楷书用笔一丝不苟,点画相对轻灵,法度严谨近似馆阁之风,呈现精丽秀润之气息;行书作品则呈现韵致、沉着、秀丽,可见,林则徐书法呈现多样化,书法取法广泛,从中也可以看出林则徐书法深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比较研究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主张严禁鸦片,曾主持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勤奋务实,清廉爱民,同时也是晚清书坛中的佼佼者,特别是林则徐“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精神,反映在其书法作品上,更呈现出独特的君子之风与浩然正气。

一、林则徐早期作品

图7  林则徐34岁作

二、林则徐的中期作品

图8  林则徐47岁作

 “自叙才华归道力,长将威望振勋门(图8)。道光壬辰(1832年)七夕前一日,少穆弟林则徐”并有林则徐印、词臣开府阴阳纹印记两方。

三、林则徐的晚年作品

图9  林则徐55岁作 ,现藏河南博物院

图10   林则徐行书对联

林则徐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图10)意即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

图11   林则徐行书对联,纵162厘米,横60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林则徐行书对联,上为作者行书八言对:“金鼎流辉玉壶暎洁,春云等润秋月齐明”,下联作者自题款下有“臣林则徐字少穆印”“身行万里半天下”。(图11)

纵观林则徐书法艺术的发展,从其书法作品中,我们约略得见其书法的英雄之气和高洁的情怀。

林则徐的作品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作品,如图7通篇书欧体,字形稍长,端庄、整齐、严谨。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入方出,显示出深厚的楷书功底;图8为林则徐47岁中年时期作品。运笔抑扬顿挫,行笔快如风,不拖泥带水,继承了王羲之的飘逸、秀劲的一面,而且他还把唐楷的笔法融入到行书中。图9为55岁时晚期作品,通篇书柳体,结体布局平稳均匀,左紧右疏,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点画斩钉截铁,爽利挺秀,骨力遒劲,典型地体现了柳体楷书清俊劲挺、开阔疏朗的特点。图9、图10、图11均为林则徐晚年时期作品。笔势刚强豪迈,字体遒劲有力,气势逼人,字形富有张力,点画结实力能扛鼎,观后使人感到大气豪放,典雅精致。

林则徐书法最重要的特点是“秀挺”和“绵连”。秀挺的字则神完气足,骨力洞达,有清逸之气。“绵连”就是笔断而意连,笔画间带有细小的牵丝连绵不绝。他曾说过:“或谓学唐书者,专从事于间架分布之间,魏晋风流去之弥远,能真不能草,宜碑板而不宜翰札,此言诚然,然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二王,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从以上自述可以看出他辩证指出学习唐楷的必要,不学则不能立;如果只学唐楷,也是有缺憾的。除此之外他还特别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在给好友郭远堂的信中强调:“学书惟于腕下作功夫,无他谬巧也……凡一横一竖,除欹侧以取势外,无不贵乎论笔者,转处,钩处亦然。先注而转,则力足而不剽”。

林则徐的行书虽有师柳之说,但主要表现在小字上,大字却明显受到清一代崇尚赵松雪,董其昌法书的潮流影响,结体严谨、均衡,秀润而华美,带有馆阁体的味道。其楷书,不拘泥于某家框架,也并不纯然是唐人规矩,还在点划使转之间偶尔透露出晋人的风度,愈是晚期之作越如此。书法取势,端重安祥,绝无矫揉造作的气息。

相关链接

林则徐(1785-1850年) 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今福建福州人,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十一年(1806年)赴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次年应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府。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后历任编修、协修等京官两度外放江西、云南乡试考官。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

道光十年(1830年)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其间,不辞劳苦,不避怨嫌,积极铲除弊端,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曾奉命驱逐在吴淞口外刺探情报的英国胡夏米商船,又协助两江总督陶澍,采取许多利国便民的经济改革措施。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不顾朝廷斥责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疏浚白茆、刘河、徒阳运河等河道。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五年和十六年(1836年)两署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积极推行淮北“票盐”制度。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升任湖广总督。当时时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国国计民生的严重弊害。十八年(1837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屡次下旨斥责。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留粤备查问。但仍奔走察看要隘,筹募壮勇守卫广州,反对钦差大臣琦善畏敌求和。继而向主持粤战的奕山上防御建议,不被采纳。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在浙积极筹议战守,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五月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途经镇江,授老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嘱撰《海国图志》旋因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酿成水患奉旨往河南黄河工地治河工竣仍戍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抵伊犁。他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三万里,所至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十月抱病起程(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闻讯挽联对其一生人品和功绩,作了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参考文献

[1]赵强.书画鉴定100讲.天津百花出版社,2009-4:164.

趣味猜想

为什么林则徐虎门销烟是民族英雄,但却成为朝廷中的一名“罪臣”?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许小丽,女,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保管部,文博馆员,致力于书、画等文物的保管和研究。